電視劇裡經常看到不受皇上寵愛的嬪妃被打入冷宮。那麼這個冷宮到底在哪裡?
文 | 何映宇
故宮又稱紫禁城。為什麼叫紫禁城?紫,並非紫色,而是一個天文學概念。
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
由於封建皇宮在古代屬于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統稱「皇城」,大約明朝中晚期,與外禁垣區分開來,即宮城叫「紫禁城」,外禁垣為「皇城」。
這座紫禁城,現在已經成為了故宮博物院,對外開放。參觀過故宮的遊客不計其數,可是對於這座古建築宮殿群,你們又了解多少呢?
元大都的皇宮在哪裡?
我們知道,明朝並不是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朝代。明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而元大都的前身則是金中都。那麼金中都和元大都的皇宮在什麼地方呢?
金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153年4月21日),金國正式遷都,改元貞元,改燕京為中都,定名為中都大興府。中都仿照北宋汴京的規制,在遼南京城基礎上擴建。而蒙古帝國滅了金國之後,1267年,在金中都東北營造新都即大都城,1276年基本建成。
元大都又名汗八裡城,位於北京市舊城的內域及其以北地區。忽必烈遷都燕京後,居住在城外的金代離宮——大寧宮內。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了新宮殿和都城的興建工作。中書省官員劉秉忠為營建都城的總負責人,阿拉伯人也黑迭兒負責設計新宮殿。郭守敬擔任都水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
2016年4月18日上午,故宮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專家諮詢會在故宮召開。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介紹了故宮隆宗門西遺址和慈寧宮花園東院遺址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在故宮隆宗門西,工作人員鋪設消防管道時,意外發現了元大都皇宮遺址,經過考古發掘,發現故宮地基有三層,分別是元、明、清,故被稱為「故宮三疊層」。這也是第一次發現元朝皇宮的存在。也就是說,元大都皇宮被埋在了故宮的地下!
元大都復原圖
元大都皇宮的地上部分,我們還能看到的,就是當時南北縱貫的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御苑區的水體部分,最初是元朝人開挖的,但地上建築部分已經蕩然無存。明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元朝皇宮被全部推倒了,只留了下了夯土層在故宮的地下被埋藏著。
太和殿是皇上上朝的地方嗎?
受影視劇的影響,現在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
太和殿
太和殿在明清時期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並非處理政務之地。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
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為御門聽政)、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因此變為養心殿。
皇上平時住在宮裡嗎?
顛覆我們普通人的認識,不僅太和殿不是皇上上朝的地方,而且皇帝平時也不怎麼喜歡住在皇宮裡。
為了保證皇宮的安全,紫禁城的城牆造得非常高,達到了驚人的10米,象徵封建皇權至高無上。平時城門也都關著,四面高牆除了幾個透風的小窗,就沒有別的縫隙,阻擋了空氣的流通。
一到夏天,紫禁城內酷熱難當,而且感覺壓抑,養尊處優的皇上也是怨聲載道。所以清代皇上愛住在有山有水風景好空氣新鮮的園林裡,北京故宮西側的中南海,是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皇帝的心愛之處,而圓明園建成之後,清朝皇帝就愛住在圓明園,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幾位皇帝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圓明園裡,辦公和生活大約一年三分之二的時間都不在紫禁城裡。
宮裡的人喝不喝宮裡的水?
紫禁城裡有很多井,但是宮裡的人並不喝井裡的水,而要人專門從玉泉山去運山泉水。山泉水當然要比井水更加好喝,不過玉泉山到故宮有20裡路,非常消耗物力,所以當時規定,皇帝每天可以用50罐水,太后是20罐,而宮女與太監只能用2罐水。
此外,不喝井裡的水也是因為人們認為宮內的水不乾淨。後宮經常會發生一些勾心鬥角的事來,很多人都會選擇投井自盡,比如著名的珍妃井,就是珍妃被太監推入井中淹死之地,這樣的井水誰敢喝?
珍妃井
井裡的水不能喝,但不等於井就沒有用處。由於皇宮裡都是木建築,再加上古代人晚上照明的主要用品就是燈火,容易失火,留下這些水井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為了防火。而這些水井正好都遍布在每個別院裡,故宮中幾乎每個大殿的前面都有幾口巨大的水缸,也是為了救火而準備的。這些大水缸名叫「太平缸」,有鐵的、銅的,還有銅質鎏金的,每口缸都有一千多公斤重。所以說當時取水還是非常方便的,可以發揮滅火的功能。
即便如此,紫禁城內還是經常會著火,東六宮之一的延禧宮就曾多次遭受火災。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起火,燒毀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僅餘宮門。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議復建,但未能實現。宣統元年(1909年),端康太妃(光緒帝的瑾妃)認為,這裡既然這麼容易著火,不如以西洋形式造一座水殿,以鎮壓火神,於是,她主持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
當時對這座西洋宮殿的設想是:水殿的牆壁隔著兩層玻璃,玻璃夾層裡注水養魚,在建築外面也注水養魚,環以假山相繞。只是水殿還沒有修築好,清王朝就覆滅了,所以,就留下了這座皇宮中的西洋爛尾樓,俗稱「水晶宮」。這裡也成為故宮裡唯一一處西洋形制的建築。
冷宮到底在哪裡?
我們看影視劇,經常看到不受皇上寵愛的嬪妃被打入冷宮。那麼這個冷宮到底在哪裡?實際上,紫禁城無「冷宮」匾額,冷宮並不是某一處宮室的正式命名。
根據一些文獻記載,明、清時代被作為「冷宮」的地方有好幾處。故宮的冷宮並不是確定的場所,故宮裡根本沒有「冷宮」這個宮殿。它其實只是一個概稱,哪位嬪妃犯了錯、被幽禁,或者皇上以後不去哪座宮殿,哪座宮殿就變成了「冷宮」。
明代萬曆皇帝的王恭妃,曾因受萬曆皇帝冷落而被幽禁在東西六宮中最偏僻的景陽宮,王恭妃在這裡度過了整整十年。明末天啟皇帝時,成妃李氏得罪了權勢赫赫的太監魏忠賢,在長春宮被趕到御花園西面的乾西,一住就是四年。先後被幽居乾西的,還有定妃、恪嬪等人。
明初時,在西六宮以北建有五座院落,統稱乾西五所(清乾隆時期改為重華宮、漱芳齋、重華宮廚房、建福宮及花園,徹底改變了原有的規整格局),原為皇子住地。這個「冷宮」在紫禁城內之西。
清代光緒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據說關在景祺閣北邊北三所(現坍毀),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邊的山門裡。
珍妃
太監崔玉貴曾詳細地講述了他第一次到北三所的情景:「這裡就是所謂的冷宮。後來我跟多年的老太監打聽,東北三所和南三所,這都是明朝奶母養老的地方。珍妃住在北房三間最西頭的屋子,屋門由外倒鎖著,窗戶有一扇是活的,吃飯、洗臉都是由下人從窗戶遞進去,不許珍妃同下人交談。沒人交談,這是最苦悶的事。她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飯。由兩個太監輪流監視,這兩個老太監無疑都是老太后的人。」
雨花閣裡有什麼秘密?
雨花閣
故宮並非每一座建築都對外開放。在故宮外西路的春華門內,有一座故宮西部建築群中最高的建築——雨花閣,是故宮中數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處。這裡,普通觀眾就還沒有機會能夠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採納蒙古三世章嘉國師胡土克圖的建議,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託林寺壇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築的基礎上改建成雨花閣,於其中供奉西天梵像,雨花閣是一座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堂,建築形制獨特,具有濃鬱的藏式佛教建築風格。
雨花閣為樓閣式建築,外觀三層,一、二層之間靠北部設有暗層,為「明三暗四」的格局。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添建前簷抱廈3間;南面明間開門,次間開雙交四椀菱花槅扇檻窗4扇,屋內天花裝飾為六字真言及法器圖案,寶頂處安鎏金銅塔。龍和塔共用銅近一千斤。
雨花閣嚴格按照藏密的事、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設計。
底層稱智行層,懸乾隆御題「智珠心印」匾額,供奉無量壽佛等事部主尊,佛龕之後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制掐絲琺瑯立體壇城3座。暗層稱德行層,樓梯間前設供案,供行部佛像9尊,以宏光顯耀菩提佛為中心,佛母和金剛各4尊分列左右。三層稱瑜伽層,供瑜伽部佛像5尊。頂層稱無上層,供奉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上樂金剛各1尊。
每年四月初八日,宮中派喇嘛5名在雨花閣無上層誦大布畏壇城經。每月初六日,在德行層安放烏卜藏經。雨花閣是目前中國現存最完整的藏密四部神殿,對於研究藏傳佛教具有重要的意義。
御膳房在哪?
在分布於皇城紫禁城內大大小小的宮院裡,都有各自的膳房。僅后妃們差不多就有八個等級,她們的常例飯費,從五十兩到十來兩不等,份例越低,膳房越小,菜點越少,所用餐具也從金、銀到錫、瓷不同。在眾多的膳房中,最大的是為皇帝服務的「御膳房」。
故宮內的御膳房有兩處:一處是在景運門外(珍寶館南面),叫「外御膳房」,又叫「御菜膳房」。「御菜膳房」不但製作大宴群臣的「滿漢全席」,而且有時還為值班大臣備膳。另一處在「養心殿」側,叫「內御膳房」,又稱「養心殿御膳房」,無數珍饈異饌都出於這裡。
別看御膳房地方不大,卻分工明細。御膳房設有葷局、素局、掛爐局、點心局、飯局等五局。葷局主管魚、肉、海味菜;素局主管青菜、乾菜、植物油料等,掛爐局主管燒、烤菜點;點心局主管包子、餃子、燒餅、餅類,以及宮中獨特糕點等;飯局則主管粥、飯。
僅僅「養心殿」一個御膳房,為皇帝食用服務的人就有幾百人之多。「養心殿御膳房」設有:庖長2人,副庖長2人,庖人27人,領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應長20人,承應人44人,催長2人,領催6人,三旗廚役57人,招募廚役10人,夫役30人,這部分人為「承應膳差人」。再加上眾多「司膳太監」,光伺候皇上飲食的就抵得上一個加強連。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