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的江面被風吹的皺起一層漣漪,這是位於長江三橋的橋墩處,江水因為碰到橋墩而水流減緩,迂迴往復,近岸處蘆葦齊肩,這裡天然地形成一個小小的港灣,水草蓉蓉下嘈嘈雜雜,是各種魚類的聲音。以各類小魚蝦為食的江豚就在此處出沒。
突然,遠處的水面上躍然浮現黑色的弧光,逆流而上的江豚在滔滔江水中戲水玩耍,黑色的脊部時而躍出水面,時而潛入江水之中,起起伏伏,轉體靈活,不時在空中劃下一道弧光,情景頗為壯觀。
「現在是漲潮的時候,江豚距離我們已經比較遠了。每年春季枯水的時候,江豚因為到近岸覓食,活動範圍可能離我們更近,觀測的更清晰。」南京長江江豚保護隊的觀測員楊金龍跟小北說。
早上小北坐了很長時間的車,才來到長江三橋下這個江豚觀測點,周圍圍繞大片農田,從幾個棄之不用的魚塘可以看出,這裡曾經是有人居住的。江豚志願保護隊的隊員告訴小北,這裡就是因為設立保護區,所以進行了拆遷,沿岸地帶目前已全部恢復自然生態了。
2016年,七壩港江豚保護區成立,楊金龍所在的南京長江江豚保護隊也應運而生。
那一年,南京整治了沿岸大批捕魚養殖工業企業,跟楊金龍一起的長江沿岸100多號漁民都棄漁上岸了。之後,楊金龍等12人就加入了守護江豚的南京長江江豚保護隊。說起來是保護隊,可那時候全是漁民的大家,哪懂得什麼保護,在南京市江豚保護協會及相關部門組織下,楊金龍等漁民聽專家教授講課,定期學習,掌握江豚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等等專業知識。整個隊伍配備了手機和記錄單,大家好奇地學習如何拍照記錄,以及如何用文字記下江豚的活動。
△南京長江江豚保護隊隊員楊金龍
三年來,隊員們和專家教授不斷磨合修改觀測記錄表,不斷以更好更科學的方式呈現江豚在南京水域的個體和活動情況。隊員們每年提交有效表格不少於300份,有效照片不少於100張,有效視頻不少於100段。
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漁民離開,觀測工作是異常辛苦的。在三橋下和八圩江邊兩個監測點,隊員需要從早上6點到觀測到晚上6點,雖然大家是值班制,但一個隊員需要一天都待在一個點,除了負責觀察該段江面上江豚出現的時間、數量、活動規律,還要記錄周邊人類和船隻情況,這個工作是不允許隊員分心的。楊金龍說冬天冷起來的時候穿厚一點活動活動就好,夏天炎熱起來可就不好受了。
小北特意看到隊員們的觀測地點,在一片小小的樹蔭下,搬一個小板凳坐著,就是南京長江江豚保護隊隊員的一天。入伏後,南京的氣溫最高曾直逼39℃,他們的辛苦可想而知。隊長說,天氣惡劣的情況下會讓隊員儘早回去。
小北問隊員,你們覺得這份工作枯燥嗎?這時候楊金龍跟小北說:「我從小就在這裡出生長大,住在漁民新村,作為漁民,50多年來都在長江打交道,現在我們不捕魚了,看不到長江了,我心裡就空落落的,現在能以這樣的方式跟長江打照面,我覺得我挺滿足。」說完,楊金龍會心一笑。
楊金龍是老隊員了,同他一樣,隊裡有幾個人3年來也一直在。保護隊負責人告訴小北,這些上岸來到保護隊的漁民其實都算是志願者,每人每周會安排到一次值班觀測,平時他們就做自己的營生,養家餬口。
「又有江豚露出水面了!」隊員興奮地指給小北看。這些腦袋圓圓胖胖的江豚因體態憨臃曾被人們叫做「江豬」,而他們短闊吻部看起來就像永遠在微笑一樣,因此也被叫做水中的「微笑精靈」。隊員們笑著說,我們不能捕魚了不重要,讓江豚微笑才更重要。
有了江豚第一手的記錄資料,後期對江豚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將不再成為難題。目前,長江南京段江豚數量穩定在50頭左右,在長江江豚數量整體衰退的情況下已見保護成效。
長江江豚面臨的威脅主要都來自於人類活動的影響。沿岸大量自然溼地消失,魚類生存空間萎縮,江豚賴以生存的食物因長期過度捕撈而嚴重枯竭。而水域的汙染給江豚產生不利影響。 大型船舶產生的噪音,以及高速螺旋槳等等都會對江豚帶來直接的傷害。
在整個長江流域,1991年,江豚約2700頭;2006年,約1800頭;2012年,約1045頭;2017年,約1012頭……由於數量不斷衰減,長江江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等級。而根據南京權威部門的調查,2015年時,長江南京段江豚僅剩20-30頭。江豚的數量,已經少於大熊貓,形勢異常嚴峻。
2014年1月,南京市政府提出對江豚實施保護。當年9月,省政府批准設立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上遊起自江寧區新生洲,與安徽省馬鞍山市相鄰,下遊至南京長江大橋,總面積86.92平方公裡。包括過江通道規劃也為江豚修改了設計方案,同時,還拆除、搬遷了長江三橋至二橋段所有生產性碼頭,退讓長江岸線資源3.5公裡。
文 | 張靜靜
圖 | 袁屏 武家敏 張靜靜
供圖楊金龍,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編輯 | 張靜靜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