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是法國著名後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的巔峰之作。
這幅富含哲學意味的畫作,曾引發了後世無數人關於生命的思考。鮮為人知的是,這幅畫還成就了一部長盛不衰的小說,那就是《月亮與六便士》。
小說的作者毛姆,被譽為英國最會說故事的作家。在高更的靈魂寄託之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 被充滿原始力量的景色深深吸引。
而高更以這個島為創作源泉的遺世之作,引起了毛姆的強烈共鳴。
於是,他以此畫為靈感,以高更為人物原型,精心創作了一個的關於理想、關於世俗、關於人該如何活著的故事---《月亮與六便士》。
三十五歲之前的高更,是一名成功的股票經紀人。為了成就做著名畫家的夢想,他毅然拋業棄家,歷經窮困,輾轉奔赴原始島嶼。
最終在那裡找到心中所向,畫下大量畫作,並確立了鮮明粗獷的畫風,為後世的象徵藝術開闢了新的道路。
現實中的高更,完成這幅畫後,自認為再也無法超越,便爬上了附近的小山頭,服下大量砒霜。不料自殺未遂,大病一場。
而毛姆對筆下克蘭德的塑造,則增添了強烈的文學色彩。
然而,無論是現實中的高更還是虛構的克蘭德,他們敢於反抗世俗和為追求理想不惜生命的勇氣都是相通的。
一 衝破世俗道德的純粹理想主義
小說主人公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德,是一個證券經紀人。他家庭和諧,事業穩定,一切都讓人羨慕。
然而在他四十歲那年,毫無徵兆地放棄工作,拋棄家庭,到巴黎開始了窮困潦倒的畫畫生涯。
最終在原始島嶼找到靈魂的安放地,在那裡才情盡洩,至死方休。留下了大批獨具風格讓後驚嘆的畫作。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進行敘述。在"我"的眼裡,最初見到的克蘭德是一個枯燥無趣的平常男人。
"他的樣子看上去很平庸。克蘭德太太說起他有點難為情,我一點也不覺奇怪了。顯然,他沒什麼社交才能,甚至沒什麼怪癖,讓他免於平庸之輩。"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平庸的男人,冷酷無情,拋妻棄子且沒有絲毫內疚與不安;
他毫無人性,對在他貧病交加瀕死之時伸出援手的朋友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甚至害人家破人亡;
他十惡不赦,眼看著情人飛蛾撲火般愛上他,又因得不到回應而絕望自殺,依然無動於衷。
他是個"瘋子"。
在他的眼裡,只有畫畫,人情世故道德倫理具喪。
當代著名學者劉瑜說:小說裡主人公的人生態度是:如果得到自我的代價是失去全世界,那麼我不介意把指甲縫裡的這個"全世界"給剔掉。
這,就是克蘭德。
"我"對克蘭德如此罕見的麻木不仁、愜意的放肆以及玩世不恭,憤怒到極點。然而又被他身上那股說不出的光芒深深地吸引。
"克蘭德是個令人厭惡的人,但我依然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就是這樣一個毫無人性的"瘋子",在談論畫畫時流露的激情,又不得不讓人為之動容:
"我告訴你我得畫畫。我管不住自己。一個人掉進水裡,他如何遊泳是無關緊要的,遊的好壞都無所謂:他不得不掙扎出來,別讓淹死才是大事。"
他的身體裡似乎有某種強烈的、不可遏制的力量,又仿佛被惡魔纏身。
他不在乎別人的鄙視嘲笑咒罵,不在乎家庭愛情女人,甚至不在乎畫能不能賣出,自己能不能成名,他一心只想畫畫。
對貧困的生活他坦然接受,每天只靠一塊麵包一瓶牛奶維持,仿佛天生就有挨餓的本領。
如果說為了靈魂的安寧他不顧妻兒,不顧他人的眼光,不如說,他連自己都不顧。
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最後的時光裡,他忍受病痛,眼瞎臂殘,不顧一切在房間的牆壁上畫下最後的伊甸園。
歷經一生,他終於到達了藝術的天堂,卻於臨終前要求土著女人將一切墳於灰燼。
"放火把房子燒掉,要親眼看著房子燒光,在每一根木頭都燒掉以前不要走開。"
一幅曠世巨作就這樣隨火而去。也許非如此,他的月亮不得圓滿。
正如存在主義哲學家亞斯貝爾斯在《悲劇的超越》中所說:悲劇描繪超乎善惡之外的偉大人物。
這是一出超越了世俗道德的悲劇。
為了求得真理,他把自己世界的根基動搖了。
毛姆對克蘭德的感情是複雜的。
他崇尚他純粹的靈魂,厭惡他不顧世俗道德的冷酷,又為他完全不顧現實生活而無奈。
然而,對在世俗中苦苦掙扎卻假裝有追求的克蘭德太太,他的態度是鮮明的。
二 為世俗道德禁錮而不自知的純粹現實主義
克蘭德太太出身名門,是個優雅賢惠頗有姿色的女人。她愛好讀書,喜歡和文人打交道,相處起來舒適周到。
然而正如法國作家波伊爾稱毛姆為"天堂之魔"一樣,毛姆筆下的人物絕不可能是單純的善惡美醜。
克蘭德太太無比在意世俗的眼光,她極力隱瞞丈夫為追求藝術而走,甚至認為自謀生路有失身份。
為維持表面的光鮮,她不惜藏起不為人知的艱辛。
在丈夫死後,充分利用丈夫的名氣,左右逢源,躋身藝術圈,卻炫耀似的抱怨做藝術天才的妻子很煩。
對她來說,別人羨慕的目光,看起來富足的生活,滿意的兒女和足以滿足虛榮心的文藝圈,就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事。
對克蘭德太太,毛姆在初期是同情的。
然而隨著對人物及人性的深入了解,同情漸漸演變成不解、鄙夷,甚至是厭煩、痛恨。
"有時候,人們把面具佩戴得天衣無縫,連他們自己都以為在佩戴面具的過程中,自己實際上就成了和面具一樣的人了。"
毛姆用犀利的文筆對世俗的人性進行了精準的毫不客氣的剖析。
或許是為了襯託丈夫克蘭德不為世俗綁架的勇氣,或許是為引起讀者對現實的反思,或許兼而有之。
在面對因得了便宜而沾沾自喜的阿萊克醫生時,毛姆更是直白地提出了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去做你最想做的事情,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裡,寧靜致遠,就是把生活糟蹋了嗎?做一個聞名遐邇的外科醫生,一年一萬磅收入,娶個漂亮的妻子,這就是成功嗎?"
的確,世俗終究是大多數。大多數人都不是想要做的那種人,而是他們不得不做的那種人。
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
當靈魂迷路的時候,誰又知道在庸常的物質生活之上,還有更為迷人的精神世界?
儘管這世界就像頭頂夜空中的月亮,散發著寧靜又平和的光芒,可對一個眼前漆黑一片又只顧低頭撿六便士的人來說,誰又知道呢?
英國作家伍爾芙說: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撞在高聳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徹底解體。
這,也許是就是毛姆的另一層深意所在:在為平庸的日常不得不低頭勞作的時候,記得頭頂還有一彎迷人的月亮。那裡無限美好。
高更畫作
三《月亮與六便士》的現實意義:如何讓那彎月亮讓美好的夢想照進現實
01 找到你的月亮
有人說,我們是夢想缺失的一代。深以為然。
找到真正的夢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年輕的時候最痛苦的事,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其實,就算是年輕時候沒有想明白也沒有關係,這種事情永遠不會太晚,只在於有沒有這勇氣去改變。"作家王小波如是說。
如果時間快進數百年,小說的原型高更,就是一名平凡的小白領。
工作穩定,家庭和睦,還有個小興趣在工作之餘豐富自己的生活。
對於迷茫的我們來說,這種小興趣的養成,也許是已經背上生活壓力的年輕人找到夢想的最好方式。
在工作之餘,拿出一些精力,放在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上,不停的試錯、排除、堅持,最終總會定位到自己真正的內心所向。
02 找到你的圈子,忽視外人的目光
毛姆說:渴望別人認可是文明人根深蒂固的本能。
當人們說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時,大多數情況下是在自欺欺人。
即便是走極端的人,他們願意與多數人的看法對著幹,只是因為他們有身邊人的認同做後盾。
找到你夢想的圈子,融入圈子,得到認同。
不要小瞧身邊人的認同。哪怕是寥寥無幾,在遭到質疑遇到嘲笑的時候總比一個人面對要有力量的多。
03 規劃人生階段性目標
人的一生很長。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是組成一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個人20,30,40,50歲等每個階段都會有各自不同的任務。
清楚地認識自己的人生階段,規劃好每個階段的目標,是重於現實的忙碌還是重於夢想的追逐,才有可能讓當下的每個行動找到方向。
託爾斯泰認為:人要有生活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段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小時的目標,一分鐘的目標。
每一個目標的實現都預示著與夢想距離的縮短。
04、堅持投入
人生最重要的收穫並不是夢想成真的喜悅,而是自己向夢想一步步奮進的樣子。
加繆曾經說:"對未來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夢想與現實的距離除了勇氣還有不懈的行動。
心想不一定事成。事成的前提是去做。
比如一個人想學遊泳,惟一的辦法就是一頭扎到遊泳池裡去,也許開始會嗆幾口水,但最後一定能夠學會遊泳。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不喪失目標,也比漫無目的地四處徘徊的人走得快。
前提是,要走。
這世上沒有一步登天,每個小目標的完成都是對付出行動最大的獎賞。
每一天每一步都向夢想靠近一點點,總有一天會親手將夢想安放。
很多人帶著夢想活了一輩子,卻從來沒有認真地去嘗試實現夢想。知行合一,是我們一生都要學習的課題。
四 低頭撿六便士的時候,記得抬頭看看頭頂的月亮
默罕默德曾經說過:假使你有兩塊麵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
那朵水仙花就像是路邊的一盞燈,當你暗無方向的時候,照亮你腳下的路;
亦像是靈魂的發動機,在你躊躇不前的時候,給你無限動力。
當你擁有了六便士,你是想要另外一個六便士,還是想要仰望一下月亮呢?
抑或是,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這是毛姆留給我們的問題,也是我們自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應該面對的問題。
文 | 木木茶
生涯規劃師。心靈的成長與職業的成長,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圖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