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月亮與六便士》的現實意義:如何讓夢想照進現實

2020-12-26 凱西西札記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是法國著名後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的巔峰之作。

這幅富含哲學意味的畫作,曾引發了後世無數人關於生命的思考。鮮為人知的是,這幅畫還成就了一部長盛不衰的小說,那就是《月亮與六便士》。

小說的作者毛姆,被譽為英國最會說故事的作家。在高更的靈魂寄託之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 被充滿原始力量的景色深深吸引。

而高更以這個島為創作源泉的遺世之作,引起了毛姆的強烈共鳴。

於是,他以此畫為靈感,以高更為人物原型,精心創作了一個的關於理想、關於世俗、關於人該如何活著的故事---《月亮與六便士》。

三十五歲之前的高更,是一名成功的股票經紀人。為了成就做著名畫家的夢想,他毅然拋業棄家,歷經窮困,輾轉奔赴原始島嶼。

最終在那裡找到心中所向,畫下大量畫作,並確立了鮮明粗獷的畫風,為後世的象徵藝術開闢了新的道路。

現實中的高更,完成這幅畫後,自認為再也無法超越,便爬上了附近的小山頭,服下大量砒霜。不料自殺未遂,大病一場。

而毛姆對筆下克蘭德的塑造,則增添了強烈的文學色彩。

然而,無論是現實中的高更還是虛構的克蘭德,他們敢於反抗世俗和為追求理想不惜生命的勇氣都是相通的。

一 衝破世俗道德的純粹理想主義

小說主人公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德,是一個證券經紀人。他家庭和諧,事業穩定,一切都讓人羨慕。

然而在他四十歲那年,毫無徵兆地放棄工作,拋棄家庭,到巴黎開始了窮困潦倒的畫畫生涯。

最終在原始島嶼找到靈魂的安放地,在那裡才情盡洩,至死方休。留下了大批獨具風格讓後驚嘆的畫作。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進行敘述。在"我"的眼裡,最初見到的克蘭德是一個枯燥無趣的平常男人。

"他的樣子看上去很平庸。克蘭德太太說起他有點難為情,我一點也不覺奇怪了。顯然,他沒什麼社交才能,甚至沒什麼怪癖,讓他免於平庸之輩。"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平庸的男人,冷酷無情,拋妻棄子且沒有絲毫內疚與不安;

他毫無人性,對在他貧病交加瀕死之時伸出援手的朋友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甚至害人家破人亡;

他十惡不赦,眼看著情人飛蛾撲火般愛上他,又因得不到回應而絕望自殺,依然無動於衷。

他是個"瘋子"。

在他的眼裡,只有畫畫,人情世故道德倫理具喪。

當代著名學者劉瑜說:小說裡主人公的人生態度是:如果得到自我的代價是失去全世界,那麼我不介意把指甲縫裡的這個"全世界"給剔掉。

這,就是克蘭德。

"我"對克蘭德如此罕見的麻木不仁、愜意的放肆以及玩世不恭,憤怒到極點。然而又被他身上那股說不出的光芒深深地吸引。

"克蘭德是個令人厭惡的人,但我依然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就是這樣一個毫無人性的"瘋子",在談論畫畫時流露的激情,又不得不讓人為之動容:

"我告訴你我得畫畫。我管不住自己。一個人掉進水裡,他如何遊泳是無關緊要的,遊的好壞都無所謂:他不得不掙扎出來,別讓淹死才是大事。"

他的身體裡似乎有某種強烈的、不可遏制的力量,又仿佛被惡魔纏身。

他不在乎別人的鄙視嘲笑咒罵,不在乎家庭愛情女人,甚至不在乎畫能不能賣出,自己能不能成名,他一心只想畫畫。

對貧困的生活他坦然接受,每天只靠一塊麵包一瓶牛奶維持,仿佛天生就有挨餓的本領。

如果說為了靈魂的安寧他不顧妻兒,不顧他人的眼光,不如說,他連自己都不顧。

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最後的時光裡,他忍受病痛,眼瞎臂殘,不顧一切在房間的牆壁上畫下最後的伊甸園。

歷經一生,他終於到達了藝術的天堂,卻於臨終前要求土著女人將一切墳於灰燼。

"放火把房子燒掉,要親眼看著房子燒光,在每一根木頭都燒掉以前不要走開。"

一幅曠世巨作就這樣隨火而去。也許非如此,他的月亮不得圓滿。

正如存在主義哲學家亞斯貝爾斯在《悲劇的超越》中所說:悲劇描繪超乎善惡之外的偉大人物。

這是一出超越了世俗道德的悲劇。

為了求得真理,他把自己世界的根基動搖了。

毛姆對克蘭德的感情是複雜的。

他崇尚他純粹的靈魂,厭惡他不顧世俗道德的冷酷,又為他完全不顧現實生活而無奈。

然而,對在世俗中苦苦掙扎卻假裝有追求的克蘭德太太,他的態度是鮮明的。

二 為世俗道德禁錮而不自知的純粹現實主義

克蘭德太太出身名門,是個優雅賢惠頗有姿色的女人。她愛好讀書,喜歡和文人打交道,相處起來舒適周到。

然而正如法國作家波伊爾稱毛姆為"天堂之魔"一樣,毛姆筆下的人物絕不可能是單純的善惡美醜。

克蘭德太太無比在意世俗的眼光,她極力隱瞞丈夫為追求藝術而走,甚至認為自謀生路有失身份。

為維持表面的光鮮,她不惜藏起不為人知的艱辛。

在丈夫死後,充分利用丈夫的名氣,左右逢源,躋身藝術圈,卻炫耀似的抱怨做藝術天才的妻子很煩。

對她來說,別人羨慕的目光,看起來富足的生活,滿意的兒女和足以滿足虛榮心的文藝圈,就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事。

對克蘭德太太,毛姆在初期是同情的。

然而隨著對人物及人性的深入了解,同情漸漸演變成不解、鄙夷,甚至是厭煩、痛恨。

"有時候,人們把面具佩戴得天衣無縫,連他們自己都以為在佩戴面具的過程中,自己實際上就成了和面具一樣的人了。"

高更畫作

毛姆用犀利的文筆對世俗的人性進行了精準的毫不客氣的剖析。

或許是為了襯託丈夫克蘭德不為世俗綁架的勇氣,或許是為引起讀者對現實的反思,或許兼而有之。

在面對因得了便宜而沾沾自喜的阿萊克醫生時,毛姆更是直白地提出了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去做你最想做的事情,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裡,寧靜致遠,就是把生活糟蹋了嗎?做一個聞名遐邇的外科醫生,一年一萬磅收入,娶個漂亮的妻子,這就是成功嗎?"

的確,世俗終究是大多數。大多數人都不是想要做的那種人,而是他們不得不做的那種人。

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

當靈魂迷路的時候,誰又知道在庸常的物質生活之上,還有更為迷人的精神世界?

儘管這世界就像頭頂夜空中的月亮,散發著寧靜又平和的光芒,可對一個眼前漆黑一片又只顧低頭撿六便士的人來說,誰又知道呢?

英國作家伍爾芙說: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撞在高聳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徹底解體。

這,也許是就是毛姆的另一層深意所在:在為平庸的日常不得不低頭勞作的時候,記得頭頂還有一彎迷人的月亮。那裡無限美好。

高更畫作

三《月亮與六便士》的現實意義:如何讓那彎月亮讓美好的夢想照進現實

01 找到你的月亮

有人說,我們是夢想缺失的一代。深以為然。

找到真正的夢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年輕的時候最痛苦的事,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其實,就算是年輕時候沒有想明白也沒有關係,這種事情永遠不會太晚,只在於有沒有這勇氣去改變。"作家王小波如是說。

如果時間快進數百年,小說的原型高更,就是一名平凡的小白領。

工作穩定,家庭和睦,還有個小興趣在工作之餘豐富自己的生活。

對於迷茫的我們來說,這種小興趣的養成,也許是已經背上生活壓力的年輕人找到夢想的最好方式。

在工作之餘,拿出一些精力,放在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上,不停的試錯、排除、堅持,最終總會定位到自己真正的內心所向。

02 找到你的圈子,忽視外人的目光

毛姆說:渴望別人認可是文明人根深蒂固的本能。

當人們說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時,大多數情況下是在自欺欺人。

即便是走極端的人,他們願意與多數人的看法對著幹,只是因為他們有身邊人的認同做後盾。

找到你夢想的圈子,融入圈子,得到認同。

不要小瞧身邊人的認同。哪怕是寥寥無幾,在遭到質疑遇到嘲笑的時候總比一個人面對要有力量的多。

03 規劃人生階段性目標

人的一生很長。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是組成一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個人20,30,40,50歲等每個階段都會有各自不同的任務。

清楚地認識自己的人生階段,規劃好每個階段的目標,是重於現實的忙碌還是重於夢想的追逐,才有可能讓當下的每個行動找到方向。

託爾斯泰認為:人要有生活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段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小時的目標,一分鐘的目標。

每一個目標的實現都預示著與夢想距離的縮短。

04、堅持投入

人生最重要的收穫並不是夢想成真的喜悅,而是自己向夢想一步步奮進的樣子。

加繆曾經說:"對未來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夢想與現實的距離除了勇氣還有不懈的行動。

心想不一定事成。事成的前提是去做。

比如一個人想學遊泳,惟一的辦法就是一頭扎到遊泳池裡去,也許開始會嗆幾口水,但最後一定能夠學會遊泳。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不喪失目標,也比漫無目的地四處徘徊的人走得快。

前提是,要走。

這世上沒有一步登天,每個小目標的完成都是對付出行動最大的獎賞。

每一天每一步都向夢想靠近一點點,總有一天會親手將夢想安放。

很多人帶著夢想活了一輩子,卻從來沒有認真地去嘗試實現夢想。知行合一,是我們一生都要學習的課題。

四 低頭撿六便士的時候,記得抬頭看看頭頂的月亮

默罕默德曾經說過:假使你有兩塊麵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

那朵水仙花就像是路邊的一盞燈,當你暗無方向的時候,照亮你腳下的路;

亦像是靈魂的發動機,在你躊躇不前的時候,給你無限動力。

當你擁有了六便士,你是想要另外一個六便士,還是想要仰望一下月亮呢?

抑或是,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這是毛姆留給我們的問題,也是我們自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應該面對的問題。

文 | 木木茶

生涯規劃師。心靈的成長與職業的成長,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圖 | 網絡

相關焦點

  • 《月亮與六便士》用象徵主義理論,解讀了月亮與六便士的意義
    在滿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亮,此後便再也看不到六便士了。《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畫家高更的原型為素材寫就的。月亮代表的是理想,六便士代表的是現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搖擺,但所有人都應該為自己活一次。
  • 豆瓣9.0《月亮與六便士》丨現實與理想,如何選擇才不枉此生?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月亮與六便士》追求夢想中的生活是每個人的願望,但有多少人願意拋下現有的家庭、工作,生活,能夠真的說走就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呢?那個寫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顧少強真的這麼做了。
  • 解讀《月亮與六便士》,有多少人在理想和現實間徘徊,難以取捨?
    在朋友的推薦下,最近在閱讀一本書,名字叫《月亮與六便士》。說真的一開始我並不理解這個題目是什麼意思,直到閱讀了全文,我才明白月亮與六便士就是現實和理想。月亮代表藝術和夢想,六便士代表世俗的觀點和慾念。裡面不但描述了理想和現實,也講了男主人公的三段感情。第一段是中規中矩的婚姻,第二段是和一個已婚女人出軌,第三段是和一個土著女子結婚。這三段感情講起來,雖然說沒有什麼特別熱烈的情感,但是卻真實地講述了現實生活中男人和女人之間存在著的微妙的關係。土著女子也並沒有什麼特點,但是最重要的是她一直支持畫家的夢想,所以她陪畫家走到了最後。
  • 《月亮與六便士》:在理想與現實中掙扎的人生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雖然書名叫做《月亮與六便士》,但書中沒有一次提到月亮和六便士。這兩件物品作為理想和現實的隱喻貫穿於整部作品。書中幾個主要人物的命運無不交纏著理想與現實、善良與邪惡,熱愛與仇恨、靈魂和肉體等等一系列的矛盾。正是這些矛盾的割裂和統一,創作出一個個悲劇人生,引人深思。
  • 《月亮與六便士》:在現實中為理想保留一點空間
    而在作家毛姆的筆下,「月亮」仿佛是高高在上的、可仰望卻觸及不到的精神自由與聖潔理想,「便士」這種英國最小的貨幣單位,卻恰如其分地隱喻了現實生活中的物質與利益。在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通過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對理想與現實的選擇,細緻地描繪了幽微複雜的人性,並對「理想與現實」這一世間永恆的矛盾進行了深刻的拷問與探索。
  • 《月亮與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但不要忘記抬頭看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剛開始的時候是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月亮與六便士兩個毫無關聯的事物為什麼會放在一起,但是把這本書讀完才明白,月亮代表著高尚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象徵世俗生活。看似毫無關係,其實是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生活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描述了原本擁有著幸福美滿生活,工作如意,生活無負擔的證券經紀人查爾斯·斯特裡克蘭,毅然拋下這些美好,毫無理由的從倫敦遠走巴黎。我們追求理想的意義就在於,在追求的過程中明白生命的價值,明白如何才能讓生活更加舒適,內心的渴望就是為了生活更加美好,明確自己追求理想的意義才能翱翔得更遠更高。
  • 《月亮與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這在他的作品《月亮和六便士》中尤為明顯,這部小說一經問世,便以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小說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這更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最出名的是這句:「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引起了年輕人甚至是中年人對這本書的深切關注。
  • 《月亮與六便士》:假如實現夢想需要放棄一切,你能坦然接受嗎?
    01故事簡介《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故事主要講的是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有天突然放棄他人看來美好的家庭生活,孤身去追求在旁人看來不切實際的藝術夢想,在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
  • 月亮和六便士:當滿地都是六便士時,你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 《月亮與六便士》:何妨彎腰撿六便士,再抬頭描摹月亮
    英國作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以法國著名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創作了《月亮與六便士》,以主人公斯特裡克蘭的一生深刻探討了「月亮」與「六便士」如何取捨的問題。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在40歲時拋家棄子,遠走他鄉,摒除一切世俗的幹擾,在窮困潦倒甚至回歸野蠻人的原始狀態專心作畫,直至患麻風病死亡。
  • 《月亮與六便士》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百家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01這世間,有這麼兩種人,一種將夢想活成了生活;另一種人,將生活活成了夢想。夢想不會成真,整天在虛幻的夢想中過日子,這種人,就是生活中的弱者;生活變成了夢想,沒有人能理解它將經歷如何的艱辛,這種人是命運的堅強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前者,就像寄居蟹,沒有殼,沒有安全感,外殼保護我們,限制著我們。用滿地的六便士為餌,用眼前的安寧誘惑,讓夢想永遠是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有人會打破貝殼,無視六便士,抬頭看月亮,朝她跑去。
  • 《月亮與六便士》:理想與現實,愛情與麵包,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月亮與六便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在金融領域已經很成功的人,突然放棄了自己的事業與家庭,半路出家,去實現自己的繪畫理想。隨後,經歷了肉體和心靈的種種痛苦煎熬和奇遇之後,去了大溪地島,與一個土著女子同居,並在那裡畫出了很多震撼人心的畫作。
  • 孩子,願你的生活更有意義:心中有月亮,腳踩登月梯,手握六便士
    這本書雖然叫《月亮與六便士》,但書中並沒有出現這些字眼,小說的主題,是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月亮代表的是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深陷在泥裡,象徵世俗的生活。毛姆給這本書起名叫"月亮與六便士",是源自英國的《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為毛姆的長篇小說《人性的枷鎖》刊發的書評中的一句話,"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毛姆特別喜歡這句話,這才有了這部小說的名字。月亮和六便士,只能得到一個嗎?
  • 《月亮與六便士》濃縮成經典10句話: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月亮與六便士》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剛開始的時候是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月亮與六便士兩個毫無關聯的事物為什麼會放在一起,但是把這本書讀完才明白這書名的真正含義。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天才作家"的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小說中,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用一種紀實手法講了一個虛構的故事。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這是奧斯卡·王爾德在一百多年前說出的話,這句話基本可以概括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但在得了絕症之後,他叮囑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燒了他畫在房子四壁上的畫,一件傑作就這樣化為烏有……這就是《月亮與六便士》的整個故事。讀完本書給人一種格外複雜的內心感受,既有對查爾斯拋家棄子離經叛道的憤怒;又因他不被世俗羈絆敢為自己獨活的生活態度感到一絲震撼。
  • 用六便士去盡責,但不要忘了抬頭去看月亮
    昨天看完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是我近年來少有的一口氣看完的一本書。所謂一口氣,不再是兒時拿到一本書就廢寢忘食地不讀完不罷休,而是在每天下班後的閒暇之餘可以暫時放下手機讀下去的一種狀態。幾年前,大冰的小屋讓年輕的上班族蠢蠢欲動,浪跡天涯與朝九晚五成了月亮與六便士,只是生活不允許衝動,它一次次與我們裡面的熱情爭戰,將各樣的難處攤開在眼前,像綁在木乃伊身上的層層繃帶一樣將我們包裹,每一層都是年齡與責任。所以很多人開始在二十多歲被生活奴役,眼裡不再有光,心中不再有夢,即使偶爾抬頭看看月亮也會覺得滿面羞愧。
  • 《月亮與六便士》原型:拋下妻兒,與梵谷決裂,去尋找「月亮」
    待業在家的空閒時間裡,終於把《月亮與六便士》看完。《月亮與六便士》的故事很簡單——一個富裕且擁有美滿家庭的老男人查爾斯,突然「拋家棄子」,跑到巴黎去學畫畫。他並不在意旁人的評判,全身心地撲進自己的創作中。
  • 《月亮與六便士》:擁有不了月亮,可否借著月光擁有一地六便士
    導讀「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卻」字在這兒體現了整本書的價值觀。我相信每個看過小說的人都會知道所謂「六便士」代表的是現實生活,而「月亮」這種遠在天邊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理想」。我看了很多的書評,所講的大多是歌頌理想的力量,鼓勵大家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15句經典語錄,發人深省,值得一讀再讀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本影響了幾代人的《月亮與六便士》,依然佔據各大暢銷榜,人們自發閱讀,口口相傳,被震撼,被感動,被徵服。《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的代表作品,也是文藝青年夢想之書。這本書仿佛在不停地召喚著我們:嘿,歡迎來到毛姆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