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位於上海虹橋高鐵站出發層大廳的錦溪主題展廳正式開放,開展當天即成了旅客朋友圈裡的「網紅」。「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致一下子就將旅客從繁華的交通樞紐帶到了蒹葭蒼蒼、葦塘風清的唯美錦溪,仿佛置身於醉美水鄉、魅力古鎮。
錦溪位於江蘇省崑山市西南部,東臨澱山湖,西依澄湖,南與上海接壤,北與蘇州相毗鄰,屬於江蘇省的「南大門」,區域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先後榮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全國環境優美鄉鎮、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重量級榮譽。錦溪自古備受文人墨客推崇,文風濃鬱。沈周、文徵明、唐伯虎等才子,紛紛在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章,顧愷之晚年隱居錦溪,沈從文念念不忘,陳逸飛揮筆作畫南塘橋……錦溪處處氤氳著濃濃的文人氣息。錦溪的文藝氣息還散落在各個博物館裡,篆刻藝術館、中國壺文化館、中國錦溪宣卷藝術館、中國古磚瓦博物館等,數座博物館沿街分布,走入其中撿拾知識的碎片,沉醉在歷史文明的輝煌燦爛裡。
據介紹,該展覽由錦溪鎮聯合上海虹橋高鐵站舉辦,以「錦溪如錦 朝夕可親」為主題,採用圖文、實物、視頻、多媒體互動設備等多種展陳方式,通過泛舟過橋賞錦色、尋史問跡看錦書、探訪古窯品錦風、食野行樂宿錦溪、稻花香裡遊錦鴨五個部分,向往來旅客展現錦溪的千年文化底蘊、豐富的文旅活動、秀美的江南風情和生態宜居鄉村。
展廳電子大屏上,一部錦溪文旅宣傳片將錦溪的水鄉文化、古鎮文化、田園文化、漁文化和美食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旅遊資源串聯起來,帶領旅客生動領略了錦溪「今夕何夕 天堂錦溪」的古鎮新魅力。
展廳裡還設有眾多錦溪特色的藝術裝置供旅客參觀打卡。展廳裡,古蓮橋和水鄉民居造型的牆面,一舉破除陳舊的展陳方式,將古鎮最有代表性的景觀融入在造景裡,自然美觀,又能瞬間讓旅客觸摸到錦溪的脈搏,讓人流連忘返。除此之外,展廳還通過看、玩、吃、住等,全方位介紹了錦溪的特色旅遊去處,向參觀者展示錦溪古鎮與現代藝術融合發展的成果,感受氣質古鎮不一樣的意趣,開啟錦溪度假新模式,吸引旅客深度體驗水鄉全域休閒遊。
近年來,錦溪大力推進全域旅遊、鄉村振興戰略,整合各村產業、生態、文化等資源條件,全面深挖可以喚醒鄉村生機的優勢資源,加大「美麗鎮村」建設和田園特色鄉村建設力度。
錦溪素有「三十六座橋,七十二隻窯」的稱號,在錦溪祝甸,至今保存著明清古窯十幾座,是江南地區為數不多保存完好的古窯址群。「脫胎」於霍夫曼輪窯的祝甸磚窯文化館,集餐飲、文化、旅遊、民宿、會務於一身,既能完好地留存過去的記憶,又可讓遊客在一磚一瓦中感受到古窯金磚等非遺文化的魅力。該項目還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全國優秀田園建築實例一等獎。
位於錦溪鎮南部的計家墩理想村,是在崑山120多個鄉村建設中孵化出的另一種鄉味。計家墩通過民宿集群、鄉居、體驗等業態植入,讓更多的人回歸鄉村,打造新鄉村生活聚落。短短幾年,鄉村集市、水上集市、文創集市、陶藝坊、竹藝坊、船艇坊、糕點坊、琉璃坊、木藝坊、布衣坊等「三市七坊」,走出了一條有別於傳統鄉村旅遊產業和經營的新路徑。
在錦溪鎮長雲村,不斷優化新型農業合作經營模式,紮實推動旅遊資源多元整合,積極探索「旅遊+農業」的發展新模式,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集聚資源,聚力創新,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探索出了獨特的「錦溪模式」,將農業與三產服務業相融合,與生態環境相接壤,與文化傳承相聯繫,與旅遊觀光相結合,推進集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三生」農業綜合體建設,著力打造田美、水美、景美、人更美的「和美長雲」。
據介紹,本次展覽也是錦溪深度對接上海,加快融入長三角的重要嘗試之一。錦溪接壤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緊鄰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生態環境優美,區位優勢顯著,與一體化示範區有著天然而緊密的聯繫。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地對接上海後,將不斷拓展錦溪全域旅遊發展的新空間,也會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注入新活力。
上海虹橋高鐵站是國內最大的鐵路車站,與虹橋機場二號航站樓、申虹國際大廈、磁浮車站、長途客運站一起是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鐵路華東地區的重要樞紐之一,日均客流量可達30餘萬人次。據統計,「錦溪如錦 朝夕可親」主題展開展當天吸引超5萬旅客關注,掀起一股認識錦溪、了解錦溪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