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業集團董事長吳子申
《商務周刊》:您在美國的路演和認購的結果是否超出了此前的預期?
吳子申:我們的團隊是2009年12月6日到的美國,20日從紐約飛回來。兩周的路演和公開上市的過程中,日程非常緊張,好在一切都算順利。在路演中,各家投行和基金公司是否有意購買,他們不會表態,我們也不知情,直到16日那天所有買單才開始匯總,這時我們一看結果非常令人滿意。原本我們去時估計認購額大概也就是6000萬美元左右,但事實上達到了1.8億美元,超額認購了3倍。
《商務周刊》:那為什麼不定更高的價格、發行更多的股票呢?
吳子申:是啊,如果那麼做了,我們這次會募集到更多的錢,但事前我們自己是有一個分寸把握的。一方面,作為管理層,我們覺得一次融太多的資金對於股權價值稀釋較大,我們覺得目前的定價更會給未來留出更大的上升的空間;另一方面,適宜的價格也會吸引來更好的機構投資者。再說美國也快到聖誕節了,我們也想給美國投資者更多的喜悅。事實上,目前我們股東結構非常好,追求高風險的小基金、小機構很少,大部分是像高盛、瑞銀、摩根史坦利、老虎基金等這些華爾街的主流機構。
以前以私募形式投資過永業的機構,這次我們也給了他們追加投資的機會,當年他們許多機構是1.54美元一股買的,這次7.5美元的價格,他們也毫不猶豫的增持。因為他們對永業更了解,認為公司前景持續看好。
《商務周刊》:12月18日您在納斯達克敲鐘時,感覺到這是一種巨大成功了嗎?下一步永業集團將如何發展?
吳子申:實話實說,作為一家在中國從事農業的小企業來說,能夠站在世界級的融資平臺上,多少還是有些自豪感的。但話說回來,它也僅說明了永業只是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美國上市並不意味著成功了。永業能夠實現這一步,也主要是得益於中國目前的經濟政治的大環境,得益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背景下的「三農」扶持政策。現在國家強調解決「三農問題」,這個思路非常好。從某種角度來看,農業生產就是經營的問題,這是跟農民的思維觀念有著直接的關係。企業的經營狀況也取決於企業家的思維模式,農業經營的好壞取決於農民的思維。下一步,我打算聯合更多的部門和企業,找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對永業公司來說,這是第四次從美國融到資金,我們會嚴格按照規定的資金用途,增加原料基地和擴大科技服務站的數量,為股東和公司獲取更大的利益。
《商務周刊》:據說在美國時有投資者問到永業快速發展的原因時,您特意強調了一下您的團隊。永業團隊中的精英在過去幾年是如何幫助公司快速成長的呢?
吳子申:2009年4月,永業完成了公司治理結構的調整,實現了管理層和執行層的分離。在目前的永業集團,管理團隊和執行團隊成員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美國的會計總則允許外部的獨立董事可以擔任執行董事,因此目前永業董事會有7人,其中三個是永業公司的,另外4個是獨立董事。永業的三個董事是我、孫陶然和趙強,4個獨立董事分別是做過多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邵孝恆、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郭曉川博士、南京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李心丹博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營養和生物技術教授張日俊。這些人中有金融、農業和畜牧等學科的專家,有從摩根斯坦利和國際著名律師事務所回來的「海歸」,也有的在海外多家上市公司當過獨立董事。除董事會外,我們營銷團隊幾乎包括了國內一流IT企業、快銷品和醫藥保健品行業的營銷精英。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過去幾年永業才能實現超越式發展,我們共同創造的商業模式和創富故事才能獲得美國投資者和中國農民的認可。
《商務周刊》:永業的模式中,有打通中國城鄉產品通路的想法,而網易的丁磊不僅有打通城鄉產品的想法,他還想最好能讓更多的農村人在本鄉本土創業,未來永業也會有這個想法嗎?
吳子申:從目前的中國農業發展階段來看,這種想法放眼中國還沒有人能做成,我們也在嘗試,但也不敢說能做到。中國的農業基本上還是自給自足的模式,農村內部需求很少,剩餘勞力多,投入產出比小。更重要的是,農村住房、醫療、教育、公用事業沒法和城市比,我們家的小保姆,來了北京才半年,你讓她回老家務農,她絕對不回去的。
面對這種情況,永業的做法是打造一個教育體系,我們是把服務農村的工作變成員工們的事業夢想,我們引導大家如何去看待未來。以農業類高校為例,與其他大學比,他們就業相對困難些,永業就先讓這些大學生到農村去做社會實踐,用他的專業知識去幫助當地農民。如果我們告訴他,你一輩子就在這個地方待著,他馬上就跑掉了。我記得有個豫劇叫《朝陽溝》,人人都看朝陽溝美,可是讓誰住下都不幹。人都有一個夢想,我們就是告訴我們的員工你在這個地方是實習,慢慢的讓他們去跟農民親密接觸,讓他們了解與他們父母一樣的農民是如何辛苦的。當他們用所學到的農學知識、永業生命素高科技產品、永業的先進管理模式及服務體系幫助農戶致富後,獲得農戶對他們的真誠尊重,使他們懂得關心和體貼,從愛個體到愛一個群體,然後也許他們服務農村和農民的主動性就大大提升了。這是他們融入永業、認知永業、了解自身社會價值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