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2020-12-13 時間gww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即使不斷學習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任然覺得只在中國文化大門外徘徊。

在我看來中國文化的發展與時代和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試想沒有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哪來周朝的分崩離析,百家文化蓬勃發展造就百家爭鳴;沒有秦國強大的生產力後盾,哪來「車同軌,書同文」的大一統局面;更有漢代休養生息,成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的禮便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而我也始終堅信我國五千年來的中華文化中定有各千時代的縮影。

而在這個時代造就的中國文化中「禮」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在中國社會「無禮不成事」,禮不僅僅是一種對個人的約束與規範,更是社會種約定俗成的人倫秩序。它看不見卻深深紮根於中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人的心中,那樣牢不可破堅不可摧。「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成不莊"正如《禮記》所說的那樣事事都離不開它。

禮不僅在古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今社會仍然至關重要,有極大意義。

我們至今仍提倡「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仍遵從著刻到骨子裡的禮儀規範,是儒家思想塑造了我們這個民族,培養了我們的民族精神。至今我們仍不斷從儒家經典中汲取營養,為後世敲響警鐘,讓前人的智慧不斷惠及著我們這一代,讓我們的民族沿襲著優良的傳統。

如今孔子文化正遍及全球,會有越來越多的友人了解到我們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文明,而我們也更應擔起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焦點

  • 李肇星徐顯明金志國談文化:文化到底該怎麼理解
    主持人:今天我們演播室請到了幾位重量級的嘉賓,共同來探討一個重量級的話題--"文化的力量有多大"。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裡這樣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把文化提升到這樣的高度,這在以往的報告裡是不多見的。這句話我們應該怎麼去理解?
  • 以瓊學為例談科學理解與傳承發展地域文化
    以瓊學為例談科學理解與傳承發展地域文化 發表時間:2013-04-25   來源:人民日報 蘇東坡謫居海南4年,講學明道、培育人才,為中原文化的傳播和海南文化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施乾剛攝(人民圖片)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由若干特色各異的地域文化共同構成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自身特色豐富與拓展著中華文化。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思想精華,可以為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供豐富素材,是促進文化繁榮、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重要舉措。
  • 經濟大家談 | 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的本質和要義
    那麼,如何理解國內經濟循環的本質和要義,進而更好暢通國內大循環?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章政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  理解國內大循環的本質和要義——一個源自現實的新命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社會公眾對經濟活動的認識和參與程度不斷加深,對市場經濟及其規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 如何理解當下中國的大遷徙/人口的大流動?|談遷徙 ·上
    遷徙發生在地球的各個角落,但像中國這樣規模如此龐大的遷徙,可以說是舉世罕見。遷徙,在影響著每一個人。你可能有過遷徙的經歷或想法,或是正在面臨這樣的選擇,即便都沒有,你身邊的人多半也在遷徙。我們為什麼遷徙?遷徙又在怎樣影響著我們?怎麼去理解這整個過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它。
  • 我談對音樂藝術的理解之三
    在當今國內欣欣向榮的發展經濟大潮中,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多數人對音樂理論有了一定的認識。只要能寫出一段普通的短文來,然後輔以樂句即可演唱。多年來由於人們對歌唱演員超級獲利的行為垂涎已久,加之媒體的多元化給以便捷的推廣。於是全國上下歌樂聲聲。大都是衝著一曲成名一夜暴富而來的,因此通俗音樂便成了很多人發家致富的工具。由於創作的目的不同,它的藝術性也就不重要了。
  •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吳重慶教授談「鄉土中國」:在鄉土中理解...
    9月20日上午,孔學堂傳統公益講座總場次第788場在明倫堂如期舉行,本場講座是「鄉土中國」系列講座第2場。中山大學哲學系吳重慶教授以「理解鄉土中國」為主題,給前來現場聆聽的80多人帶來了深入淺出的聽覺盛宴。
  • 文化專家談清明:慎終追遠、行孝盡哀的核心思想不能丟
    談網上祭祀、代客掃墓:慎終追遠、敦親睦族、行孝盡哀的核心思想不能丟  2007年我國將清明節列為法定假日,為清明墓祭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出現了網上祭祀、微信直播代客掃墓等新的墓祭形式。在突破時空限制,給人們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也有一些網友擔心這樣的方式「誠意不足」。
  • 儒釋道關係: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切入點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先秦,就出現百家爭鳴的繁盛景象。漢代以後,道家和儒家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與外來的佛教並存。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儒釋道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佛道都具有輔助王化、教化民眾的社會文化功能。
  • 中國傳統文化,你理解多少?什麼叫「五常」文化?
    國學,說到底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所有在歷史上出現過的文化都可以稱之為傳統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澱,保存,延續下來,成為後世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將這樣的文化稱之為傳統文化。
  • 對歷史的反省:柏楊談中國「醬缸文化」
    往往一面回答他們的問題,卻一面偷偷地想:一般人描述裡的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物庶民豐,充滿人情味的國家。  中國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化之一,在哪都無所詬病,為什麼柏楊卻有這麼出乎意料、令人驚奇的認為呢?難道他觀察到了什麼?  懸疑呀始終是懸疑,直到今天終於有機會可以知道答案了。  您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是醬缸文化,為什麼?
  • 作為中國人,怎樣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價值?
    一個在中國出生的金髮小孩說,「我要做中國人」,就有報紙大肆宣揚,而同一批人反過頭來罵在外國出生定居的黑髮小孩「忘祖」,卻又把拿到綠卡當作成功典範。這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一方面被發達國家所吸引;一方面人們心裡又存在很深的排外情緒,造成了很奇特的社會表現。
  • 山青花燃創辦人博鰲論壇談「中國茶的文化聲望」
    山青花燃創辦人李鈺作為茶行業的代表參加了「科技創新中的女性力量」圓桌會,該圓桌會由著名的國際社會活動家、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大使侶海林女士主持。 ,中國是世界茶的原產地,中國的茶品類相當豐富,中國雲南有全世界最古老的古樹茶園,但當代中國卻沒有一個世界級的茶品牌;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但是中國茶產業自身的發展並沒有跟上腳步,沒有建構出符合當代人易於理解的、關於茶的知識系統,仍然停留在經驗模式、小農經濟、乃至毫無根據的營銷層面上
  • 富川盛武談衝繩縣發展經驗:靠文化軟實力取勝
    原標題:富川盛武談衝繩縣發展經驗:靠文化軟實力取勝 中國經濟網記者王澤彪 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5日訊(記者 史博超)「首屆中日企業家合作展望」會議於4月14日在北京舉行。日本衝繩縣亞洲經濟戰略構想制定委員會會長富川盛武在介紹衝繩縣經濟狀況和投資環境時指出,工業和尖端行業不發達的衝繩縣,就是通過軟實力也能發展。    富川盛武指出,衝繩雖然是一個小島,但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都很具有吸引力。
  • 傅高義:以「老式」的社會學路徑來理解中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評論丨傅高義:以「老式」的社會學路徑來理解中國 在中國知識界家喻戶曉的美國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教授於2020年12月20日離世,享年90歲。消息一出,中、美、日三國學者紛紛悼念。
  • 我談對音樂藝術的理解之二
    我談對音樂藝術的理解之二我也寫了幾首歌,但我並不算什麼作者。懂樂理的人都能寫出歌來,只能說我懂點樂理,有這樣的志向而已。音樂是人們的精神食糧,好比是一盤菜,有喜歡吃的,就有不喜歡吃的。眾口難調啊!
  • 從春聯習俗的發展,談春節的文化意義
    前言春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們一年中最喜慶的日子,而貼春聯的習俗,又是春節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春節的發展滋生了春聯習俗的產生,而春聯習俗的發展又進一步豐富了春節文化。3、從春聯的演變談春節的文化意義關於文化一詞的定義,教科書上描述為: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 吳雙英:《文化中國叢書》與大專家寫小書
    叢書包括:《侯仁之談北京》、《羅哲文談長城》、《李學勤談中國古代文明》、《何茲全談中國歷史》、《蘇士澍談金石文化》、《駱承烈談孔子》、《寧可談敦煌》、《汪毓和談中國音樂》、《杜仙洲談中國古代建築》、《李伯謙談中國青銅文化》、《周汝昌談紅樓夢》、《海蔚藍談海外國寶》、《賈蘭坡談北京猿人》、《單士元談故宮》、《任繼愈談中國宗教和哲學》、《鍾敬文談中國民俗》、《啟功談詩文聲律》等,目前共推出
  • 中西文化:對「孝道」有不同理解
    在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可見,孝道文化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如今隨著中西文化的交融發展,孝道文化在中西兩處似乎還是保持著本土特色,堅持著自己對孝道文化的堅持。中國有句俗話,百善孝為先。不過似乎出生在美國的ABC腦子裡都缺少這根弦。子女如此行徑,在華人中間就是不"孝"。"孝道"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丟之可惜。但論事不能以偏概全,應據不同文化語境然後做出判斷。中西不同,對"孝道"的理解不同,行為方式自然不同。況且,中國人理解之"孝",難保就是西方人理解之"孝"。
  • 從《菊與刀》說起:談中國學者的日本文化妄想症
    他們不但認為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傳承了中國文化,甚至會認為,日本人比中國人更好地傳承了中國文化。筆者不得不遺憾地指出,這是一種典型的文化妄想症。不幸的是,大量中國學者罹患了這種文化妄想症。中國學者若不能從這種文化妄想症中擺脫出來,就永遠無法深刻地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明!進一步,也無法對中國人引以為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做出正確的反思。
  • 不懂方言,不足以談中國文化
    了解中國文化,語言是必不可少的切入點。語言是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關鍵,文化的發展反過來也使語言更加豐富而縝密。漢語隨著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更新,一些古老的用法也隨之流失,但時代的前進並沒有完全洗刷掉漢語的古老意涵,一些東西留存了下來,尤其是在方言裡,從而使我們得以對古老的文化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