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談信仰:有信仰的人不都幸福,但無信仰一定不幸福

2020-12-12 基督教資訊平臺

向來在尋找信仰的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9月初發布新作《幸福了嗎》。相比10年前銷量67萬冊但略顯青澀的《痛並快樂著》,《幸福了嗎》加入了更多思考,顯得更為成熟和睿智。對於書中多次提到的「信仰」一詞,白巖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

在採訪中,白巖松被問到為什麼尋找信仰時,他引用了楊肅明老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人這一輩子要解決三個順序,這三個順序不能錯的。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關係,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最後一定要解決人和內心之間的關係。」

白巖松認為,這是很有道理的,三十而立,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關係,人和工作等等。接下來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你可能為人父、為人子、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為人對手等等。當人到40年以後你可能會面臨很大的挑戰,人生是一條單行線,終點是不可逆轉的,你已經隱約地看到終點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個時候你思考人生究竟是怎麼回事,我究竟做的是不是有意義,財富積累的太多,如果無從消化的話,我積累的意義又在哪裡。出現的困惑太多,人必須要解決自己與內心之間的挑戰······

他的這段話幾乎有點像教堂裡的布道詞,凡是基督徒都會認同和共鳴。

死亡是對人類最大的威脅,因為對死亡的恐懼,人在驚慌中會尋找信仰。白巖松也承認:「人為什麼要有信仰,因為對死亡恐懼,再往後就不那麼簡單了,你要信一些事情,我覺得才會慢慢平靜,才會靠近幸福,不信的話挺可怕的。」《聖經》中所羅門也說過:「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將這事放在心上!」(傳7:2)只有那些智慧之人才能夠對遲早來臨的死亡有洞察和準備。

信仰是關乎人一生的重大問題,人應當趁著年輕紀念造我們的主(傳12:1)。所以對於現在談「信仰」這個詞白巖松並不認為過早。他坦言到,「中國人真挺累的,你說信仰早嗎?我說已經太晚了。」此外,他認為談論信仰,並不是要放棄現實,而是「你必須要知道自己現在往前走是奔向哪兒去」。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的一本書,名叫《人啊,你往何處去?》,引人思考人生難道只能是為利而往、為名而去麼?

中國人現在的道德不斷滑坡,讓人心生擔憂,在談及信仰之倫理價值時,白巖松認為,今天社會道德風氣的退步,「根源在於,第一我們沒有信仰,第二卻具備強大的欲望。沒有信仰就沒有底線,底線之所以能夠被不斷地突破,就是因為人無所畏懼。而恰恰與此同時,我們這個社會又出現了欲望的巨大挑戰:錢、權、利等各種因素混雜在一起。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二者結合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所以他十分主張:「應該是把中國人被摧毀掉的信仰鏈條重新接上,如果一個人活著沒有任何畏懼,他會讓整個社會感到不安。」而道德的淪喪必起因於信仰的迷失,唯有信仰為道德提供價值、意義、目標和動力。

白巖松最後講的一個故事意味深長,發人深省,他說:「在墨西哥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群人一起趕路,突然有一個墨西哥人停了下來,旁邊人問他為什麼停下來,他說,我走得太快了,把靈魂扔在後面了,所以要等一等·······」

這個故事中的一群人就像是今天的我們,現在很多人的身體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穿梭,但他的靈魂是否也被扔在後面迷茫不知所措呢?

真正的幸福源於對生命的享受和感恩,而信仰幫助人找到生命的真正價值,但有的人不明白真正的信仰時,也只能過著利用信仰滿足自己私慾的生活。所以白巖松說的這句「有信仰的人不都幸福,但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值得深思。

相關焦點

  • 《天道》信仰是什麼?有信仰的人和無信仰的人差別大嗎?
    時代變了,信豐利益至上的人都被社會毒打了,試想一下,這樣的思維在改革開放之初,把中國股市搞得烏煙瘴氣,賺得盆滿缽滿,人是需要信仰,但唯獨不能信仰錢,因為錢本身無用,只有交換和消費的時候,價值才是立體的。霜花漫山林,飄零似客心,早知原是夢,不做醒來人。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是真的嗎?
  • 中國人愛拜神佛像,上帝借教徒之手愛迪生創造光,聽白巖松談信仰
    中國人大都是不信仰基督教的,認為那是西方人的宗教,認為是崇洋媚外的行為,認為中國人應該信佛教,那才是中國人傳統的信仰。其實佛教是源自印度流傳過來的,成立時間只有2千多年歷史,基督教成立就有4千多年歷史,也是不到兩千年傳入中國的。
  • 基督徒演員孫海英:信仰的危機是只相信眼睛看見的
    「信仰的危機,使得許多人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對眼睛看不見的事情予以否認,不知道上一代與下一代是相互聯繫的,上一代的不仁必然會導致下一代的悲慘。」日前,基督徒演員孫海英談了對信仰的這樣一段評論。6月24日,一向說話耿直的基督徒演員孫海英在微博中發了這樣一段話。
  • 世界各地都有信仰,有信仰上帝有信仰佛祖,中國人信仰什麼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我的百家號「諸葛雪歷史小屋」很多人說外國人有著自己的信仰,中國人卻沒有什麼信仰,外國人的信仰,比如有的人信奉上帝,有的信奉伊斯蘭,還有佛教、印度教之類的信仰,中國好像一直沒有什麼信仰之類的東西,幾乎翻遍歷史也沒有,那到底中國人信奉什麼呢?
  • 看見幸福樹開花,相信還有愛情,幸福也是一種信仰
    穀雨天,淅淅瀝瀝下著小雨,雨霧蒙蒙中,站在街角看見開著黃色小花的幸福樹,心生喜歡,看見掉落地上,更是愛憐。想起《轉角遇到愛》的劇情,幸福樹開花是好兆頭,葉子碧綠油亮,高大又挺拔,一片生機勃勃。我們相信還有愛情,幸福也是一種信仰,此寓意源於幸福樹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
  • 央視一哥張宏名吃冰淇淋被嘲:人生信仰的重要性
    評論區的留言也一邊倒,少有人談他的主持業績,卻偏偏揪住「沒有結婚」這幾個字大做文章。有人稱:活著有什麼意義?還有人稱:書都白念了,不是一個好兒子,不完整的人生。仿佛在他們眼裡看來,張宏名兢兢業業的主持32年零失誤的敬業精神不值得學習,反而是沒有留後代,好丟人,一輩子都不完整。
  • 心中有太陽,遠方有信仰
    願華夏大地重回蓬勃生機,願每一個人,平安健康快樂。中國人民是有信仰的,我們信仰和平,信仰幸福家園,信仰小康生活。海來阿木《遠方有信仰》你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都說要去遠方走走看看,可當你真的去了遠方卻又懷念熟悉的地方和那些朋友。遠方有信仰,故鄉有牽掛,我們應該有夢有灑有寫不完的詩歌和坦坦蕩蕩的遠方。
  • 在日本感受「高野山信仰」
    說起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我的腦海裡最容易浮現出的無外乎「神道教」3個字。如果涉獵深些,你會知道,他們在結婚的時候,可以選擇在神社裡的「神前婚」;元旦那天會去神社做「初詣」——新年裡的初次參拜,於是更堅信「日本人普遍信仰神道」的這個說法。    然而,大家很容易忽略一個事實:日本的許多神社裡有寺廟,寺廟裡常有神社。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看到這句話,讀者們可能亦會有不同的看法了!為了更好地知道為什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鍵詞。相信大家通過這些關鍵詞的了解,大體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巍巍中華與西方、中東在宗教信仰上的發展差異如此之大了。
  • 信仰的崛起——評電影《辛亥革命》
    一部由革命先烈們崛起的信仰史詩,開始奏響。影片以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為線索,結合戰爭與演講,對辛亥革命進行還原。影片中革命無處不在,而革命的動力,就是為人民獲得幸福、為民族獲得尊嚴的信仰。一組百年前的黑白照片,讓二十世紀初滿目蒼夷的中國曆歷在目,觀眾也隨之穿回那個奄奄一息的中國。
  • 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
    很多西方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但他們只是從宗教的情況來看,如果從信仰不等於是宗教信仰來看,中國人的信仰比之西方來說要純潔的多。在這裡不作多論,只分析中國人的信仰。信仰等於宗教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信仰並不等於宗教信仰,但包括宗教信仰。
  • 生也有涯,信也無涯——陳耀輝《與青年朋友談信仰》序言
    生也有涯,信也無涯——陳耀輝《與青年朋友談信仰》序言作者:邴正莊子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其含義是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實在是徒勞無功啊!人有生有死,方生方死。死是對生的否定,死亡揭示了人生的有限性。
  • 水滴文化 | 信仰點亮人生
    道德的建立,通常有幾種途徑,一是依世俗的哲學思想,比如儒家從建立一個高尚的理想和目標談道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要求人們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君子。還有依一般宗教,比如中西方各民族就是建立在對神的信仰,如果不相信神,道德也就無效了。
  • 中國人的信仰危機在於常改變信仰
    大多數人說是宗教,佛教或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也有人說是神,太上老君或土地神或財神;有人說是人,孔子或關公或毛澤東;有人說是思想,人生觀或價值觀或世界觀。中國人不缺乏「信仰」,甚至有點信仰泛濫。除上述信仰外,還有人說自己信仰科學、信仰金錢、信仰權力。但信仰應是看不見的確信,是主觀世界裡的思想激蕩。那些看得見的錢權,已經驗證的科學,叫做事實不叫信仰。說信仰這些的人其實是「信仰缺失」。
  • 思政課:讓有信仰的人來講信仰-光明日報-光明網
    「思政課教師如何將思政課上成『有溫度的課』,一是思政課教師要有信仰和情懷。古人說得好,『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思政課要解決學生的理想信念問題,必須要讓有信仰的人來講信仰,才能講得敞亮、講得深刻、講得透徹。
  • 成天拿信仰說事的人,他們真的有嗎?談談中國人的信仰!
    網上吵的很兇,說中國人沒有信仰,說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什麼事都幹的出來。 反正這些年對中國人的攻擊、污衊也見怪不怪了,不能因為蝲蝲蛄叫,就不種地了,但是我們自己心理要有譜,別被人忽悠瘸了,那我們中國人到底信仰的是什麼呢?
  • 別再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奶奶廟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2012年,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的《當代中國宗教狀況報告》顯示,89.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沒有宗教信仰。但是這份報告的執筆者盧雲峰認為,很多人選擇無宗教信仰只是因為他們對「宗教」的理解存在偏差。
  • 世界信仰最隨意的國家:同時信仰多個宗教而相安無事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民眾都有宗教信仰。如歐美國家的民眾多信仰基督教、猶太人信仰猶太教、中東地區很多國家和印尼等國信仰伊斯蘭教、印度等國信仰印度教。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個信仰極其自由的國家。你可以信仰世界上任何一個合法的宗教,只要你不妨礙別人。你可以信仰道教,也可以信仰佛教,也可以信仰基督教,或者可以同時信仰道教或佛教或基督教,沒有人覺得這是件奇怪的事。在我國大多數民眾眼裡,宗教人士不過是一種職業,就像一個炒菜的廚師、殺豬的屠戶、開車的司機、種菜的農民,並無高低貴賤之分。
  • 《岡仁波齊》: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岡仁波齊是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在梵語中,岡仁波齊是世界的中心;而在藏傳佛教信仰者的心目中,它被認為是勝樂金剛的居所,代表著無量無邊的幸福,很多信徒都會常年在此轉山。張楊導演帶領30人的團隊,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跟隨著一支藏人朝聖隊伍進行拍攝,從芒康到岡仁波齊,走了2000多公裡。2017年6月,電影《岡仁波齊》終於上映。
  • 中國人的信仰有什麼特點?
    中國人的信仰有什麼特點我們中國人信仰天道人倫,這和一神教信仰有很大的差異,以至於讓某些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一神教信仰有明確的人格化的信仰對象,入教有明確的儀軌,日常生活有具體的要求,需要向教會交納一定的費用,如什一稅,如天課等等,中國人的信仰與此明顯不同,下面就具體說一下有什麼不同。1、是在和自然的鬥爭中形成的三大一神教就其形成過程來說,都帶有明顯的人為的痕跡,都是人主動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