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先賢祠最中心並立兩位偉人墓碑,生前卻是恩怨不斷的死對頭?

2020-12-25 墓碑廠家凱瑞石業

位於法國巴黎的先賢祠是法國人民紀念歷史名人的聖殿,裡面安葬了許多為法國歷史文明作出突出貢獻的先人,包括雨果、居裡夫人、伏爾泰等名人。其地位相當於中國的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在法國先賢祠的最中心,安葬著伏爾泰和盧梭兩位偉人,他們兩位的墓碑位於最顯要的位置,相互面對面。

(法國先賢祠)

可是,這兩位為法國歷史文明作出突出貢獻的偉人,在生前卻是一對恩怨不斷、爭吵不休的死對頭。他們生於同一歷史時代,共同推動了法國思想啟蒙的大潮流,並先後去世於同一年,一前一後地請進先賢祠,葬在了同一處,本應是世界上最接近的兩個人了,誰能想到他們兩人在生前互相視對方為「眼中釘、肉中刺」,總是針鋒相對,互相攻擊和仇視?

(伏爾泰)

事實上,盧梭比伏爾泰小18歲,當伏爾泰聲名遠播時盧梭才開始嶄露頭角。他對於率先反對封建主義專制、宣揚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伏爾泰非常敬佩,曾經將自己參加第戎科學院競賽的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寄給了伏爾泰,希望得到伏爾泰的肯定和讚揚。結果卻得到伏爾泰毫不留情的批評和諷刺:「從來沒有人用這麼多的才智來讓我們變成野獸。」盧梭當時的委屈和不甘可想而知。

(盧梭)

然而,這是兩人思想觀點的分歧點,造成的對立和分化無法避免。伏爾泰的思想主張溫和,提倡用理性的改良方式實現每個人權利的自由。而盧梭的思想卻相對激進,他主張人人生而平等,在論文中指出人類每向前發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為了追求平等甚至反對文明本身。自然而言兩人便產生了思想主張上的針鋒相對和互相攻擊。

在1756年,伏爾泰發表長詩《關於裡斯本災難與自然法之詩》,盧梭便抓住機會極力抨擊伏爾泰詩中的「絕望」情緒。而盧梭最經典的《社會契約論》,這部被譽為法國大革命聖經的著作卻被伏爾泰抨擊為「非社會的」。

(先賢祠內部)

隨著兩人思想文化主張的日益加劇,在生活上也開始了針鋒相對。在1764年,伏爾泰要在盧梭的家鄉日內瓦建劇院,遭到了盧梭的極力反對。後來劇院建成起火了,伏爾泰發表匿名文章揭發說劇院起火是盧梭放的,因為盧梭反對劇院文化。作為報復,盧梭在日內瓦民眾為伏爾泰造塑像時寄去了兩法郎以示嘲笑。就這樣,兩人的對壘愈演愈烈,互相抨擊也越來越尖刻。

(伏爾泰墓碑)

儘管如此,兩人卻一同推進了法國大革命的進程,當路易十六讀到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時,咬牙切齒的說到:「是這兩個人摧毀了法國。」歌德也評價他們:「伏爾泰結束了一個舊時代,而盧梭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可見他們對於法國歷史文明進程的影響有多深遠!也因此,在他們逝世後,被一同安葬於法國先賢祠的最中心位置,墓碑相對而鄰。伏爾泰的墓碑兩側雕刻著兩個天使浮雕,中間鐫刻著金字:「詩人、歷史學家、哲學家,它拓展了人類精神,他使人類懂得,精神應該是自由的。」是伏爾泰作為法國精神文明先驅的生動寫照。旁邊聳立著一座伏爾泰的全身雕塑,右手捏著鵝毛筆,左手拿著一捲紙,似乎在思考著真理和自由。

(盧梭墓碑)

而他對面的盧梭墓碑被設計成一棟氣派的房屋,房屋一扇門微開著,一隻手臂從門縫裡伸出,手中握著燃著一團濃烈火焰的火把,象徵著盧梭的思想點燃了革命的燎原烈火。

兩位偉人的思想啟蒙影響著法國歷史文明進程,受到了無數法國人民的敬仰。如今,兩人的墓碑遙遙相對,好像在延續著思想碰撞的火花。

相關焦點

  • 巴黎先賢祠前說偉人
    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一帶,就是人們常說的拉丁區,這裡是巴黎市區最繁華、文化氣息最濃的地段之一。沿著這片街區的主要交通幹道聖米歇爾大道朝南走,在盧森堡公園對面可以看到一座宏大的建築物,它那白色的巨大穹頂十分矚目,遠遠看去有點像美國的白宮,這就是頗負盛名的先賢祠。  在中國也有人把它譯為萬神殿。
  • 先賢祠:法國大革命前後歷史名人的歸宿
    由於供奉的是棺木,這裡又被稱作「偉人公墓」。1836年,在先賢祠前面山牆上特別加上了象徵偉大國家精神的銘文:「偉人們,祖國感謝你們。」先賢祠建築全長10米,翼殿寬82米,高83米。建築的正面仿照羅馬萬神廟,建築外部的牆面開設大量的高窗,室內則以纖細的柱子代替實牆,增加了通透性,室內空間顯得非常輕快優雅。
  • 先賢祠(組圖)
    而先賢祠就建在拉丁區的中心地帶,像一個地標式的建築,遠遠就能看到,找到它基本就不會迷路。這個實用功能像極了它的精神作用,那些葬入先賢祠的偉人們也正是法蘭西精神之路的航標。  我沒事的時候,就喜歡去先賢祠走走。從盧森堡公園東邊出來,沿蘇夫婁路直走,這高高的圓頂式建築就聳立在眼前了。而蘇夫婁,正是先賢祠的設計師。
  • 巴黎先賢祠(Pantheon)
    於是聖日內維耶大教堂拋棄了上帝,搖身變為「祖國和自由的祭壇」,並更名為「先賢祠」。之後幾年間,革命家米拉波、啟蒙思想巨人伏爾泰與盧梭等人的靈柩,相繼遷徙於此。這些啟蒙與革命的子民,宣告了巴黎Pantheon作為世俗祠堂的開始。  我對先賢祠已是仰慕已久。初次見面,卻遲至今夏七月月底。  最初的感覺,有些許的失落。
  • 先賢祠的「門檻」
    時逢法國大革命,巴黎和整個法國的不少建築被毀,但它卻得以倖存。大革命爆發兩年後的1791年4月3日,制憲會議決定將剛去世的革命英雄小米拉波的靈柩遷入這個祠堂,並決定將它作為一個安放法國偉人棺木藉以憑弔的場所,取名曰「先賢祠」。  先賢祠的平面布局呈規整的十字,中間逐級抬起一個穹頂。
  • 法蘭西的魂器——先賢祠
    我一直很想去巴黎,不是想看高聳入雲的艾菲爾鐵塔,也不是怕窮極我一生也看不完的羅浮宮。我只想去看看先賢祠(Panthéon)。先賢祠門票不便宜(8歐),外觀漂亮壯觀,裡面卻無非是墓碑+介紹而已,看上去是一個大型公墓罷了。紀念價值遠大於觀賞價值,想想免費的毛主席紀念堂,感覺法國人真黑啊!幾乎所有的國內的旅遊團隊都不把它列為參觀對象:「因票價貴,興趣不大者可只看外觀不入內。」
  • 大仲馬入先賢祠之後
    11月30日,大仲馬的靈柩由6名共和國衛隊士兵肩負,在席哈克的隨同下進入先賢祠,終於成為第70位安眠在這裡的「對法蘭西做出傑出貢獻者」。
  • 大屠殺倖存者西蒙娜·韋伊下葬先賢祠,她是法國最受尊崇的女政治家
    7 月 1 日,巴黎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儀式——大屠殺倖存者、政治家、女性權益的捍衛者西蒙娜·韋伊和她的丈夫被安葬於先賢祠。這是法國人對國家英雄的禮遇,韋伊也因此成為史上第五位葬於先賢祠的女性。成千上萬名法國人請願給予她葬於先賢祠的殊榮——不超過 100 人葬在這座神聖的建築,其中包括伏爾泰、盧梭、雨果、居裡夫婦等影響了世界的名字。移葬先賢祠之前,法國政府去年為韋伊舉行了國葬。總統馬克龍在悼詞中說道:「你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了光明,這光在你心中燃燒,無人能夠奪走。」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都專門發去了唁電。
  • 法國「黑背心」佔領巴黎先賢祠:給我們居留身份
    【環球時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潘亮 黃可藝】法國LCI電視臺13日報導稱,上周五在巴黎突然爆發的「黑背心」佔領先賢祠運動雖然匆匆收場,相關涉事人員也遭到司法部門處理,但引發的爭議遠未平息。據報導,受「黃背心」運動啟發,700餘名由無居留權者、待業者及流浪漢組成的自稱為「黑背心」的非法移民於7月12日突然闖進並佔領了巴黎先賢祠,他們一邊手中揮舞著文字訴求,一邊向維持秩序的警察高喊:我們要和法國總理菲利普直接對話,要政府給予我們居留身份以及住所。先賢祠裡安息著雨果、伏爾泰、盧梭、居裡夫人、大仲馬等法國偉人,是法蘭西精神的象徵。
  • 法國先賢祠或將再遷入一位女性 引發傳媒大戰
    資料圖:法國先賢祠中國網9月4日訊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9月2日報導,法國先賢祠預計將遷入一位女性,但人選尚未確定。1日,大量民眾聚集在先賢祠,手舉他們喜愛的女性畫像,希望自己中意的女性能夠入選進入先賢祠。目前,先賢祠的新聞已經引起一場傳媒大戰。此前,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思考是否需要選一位女性名人遷入先賢祠內。該話題在「女性生活」網站上迅速流行起來。現在,先賢祠內只有兩位女性(共有75位),居裡夫人和索菲•貝赫特洛。
  • 法國或有一名女性進入先賢祠 奧朗德將決定人選
    資料圖:法國先賢祠中國網10月12日訊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10月10日報導,10日, 法國國家文物遺蹟中心的主席貝拉瓦爾,將一份有關20世紀法國傑出女性安葬於先賢祠的報告遞交給總統奧朗德。今年年底前,奧朗德將最終做出決定,選出一位女性進入先賢祠。應總統奧朗德要求,貝拉瓦爾於今年5月開始起草該份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此次能夠進入先賢祠的女性應該是20世紀法國傑出女性的代表,「除『踐行共和精神外』,在她的身上我們還應該能夠看到『勇氣』」。這份報告的新鮮出爐還有利於幫助法國人就如何加強先賢祠在代表和傳播法國普世價值觀上的作用進行思考。
  • 法國傳奇女政治家西蒙娜·韋依將入先賢祠,曾爭取女性墮胎權
    西蒙娜·韋依本周日,傑出的法國政治家和女權主義鬥士西蒙娜·韋依(Simone Veil)將成為第五位進入先賢祠的女性。法新社6月29日報導,本周日(7月1日),西蒙娜·韋依將成為第五位進入先賢祠的女性。西蒙娜·韋依逝世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當時表示,要讓她長眠於先賢祠。西蒙娜韋依將與丈夫安東尼韋伊同葬。韋依1927年7月出生於法國尼斯,1974年出任政府衛生部長。
  • 何人應入先賢祠? 法國總統欲求「男女平等」
    何人應入先賢祠?法國總統欲求「男女平等」   中新社巴黎10月9日電 (記者 龍劍武)在法國,將誰遷入先賢祠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也是一個爭議頗多的問題。
  • 入葬先賢祠的法國作家(下)/高秋福
    進入二十一世紀,首先入葬先賢祠的作家是廣為人知的大仲馬。亞歷山大·大仲馬是法國十九世紀作家,生於一八〇二年七月,卒於一八七二年十二月。
  • 法國巴黎一座雕像,主人生前不是什麼偉人,雕像卻備受女性崇拜
    導語:法國巴黎一座雕像,主人生前不是什麼偉人,雕像卻備受女性崇拜。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在部分人眼中,中國各地的迷信行為都是落後和愚昧的表現,代表著我們國家在精神文明建設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法國有座「名人教堂」,安葬於此的都聞名於世,遊客卻鮮少知道
    先賢祠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它始建於1791年,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後來成為路易十五的維耶大教堂,經過數百年時間的洗禮,這裡已經成為法國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有伏爾泰、盧梭、雨果、居裡夫婦和大仲馬等都安葬於此。
  • 法蘭西組曲:《小王子》作者開闢新航線 揭秘法國先賢祠
    柱廊上方,託著刻有大衛·德昂傑設計的三角楣,名為《在自由和歷史之間的法國》。三角楣底下有一行著名的銘文:獻給偉大的人們,祖國感謝你們。這裡便是法蘭西靈魂所在——先賢祠(Panthéon),裡面埋葬著法蘭西共和國自成立以來,為國家、民族建立過巨大功勳的各界人士。可以說,葬入先賢祠的條件非常苛刻,因為每一位入選者,都必須是法蘭西精神的象徵,必須受全體法國人民的認可,必須經得起歷史考驗。
  • 《慶餘年》葉輕眉被殺為何沒有立墓碑?或許根本沒死,原因很神秘
    導語:《慶餘年》葉輕眉被殺為何沒有立墓碑?或許根本沒死,原因很神秘由張若昀、李沁等主演的《慶餘年》雖然已經收官,但是劇中也有諸多疑惑仍然不解,比如在劇中有好幾個提到葉輕眉的男人,不是對她非常尊敬就是愛她,葉輕眉對他們的影響真的很大,有愛的深切,有狠心殺葉輕眉的,葉輕眉在劇中從未出現,只是在肖恩的回憶中出現過,那是葉輕眉剛從神廟中逃出來遇到肖恩和苦荷,三人一起離開了神廟,而且還讓肖恩他們保守神廟的秘密
  • 在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嗎?
    今年去掃墓的時候,研究生的堂哥,看到墓碑上文字時,竟然都不知道墓碑上文字是什麼意思,難怪之前被取笑不知道公鴨和母鴨區別。他每次回到農村,總是說農村很多東西是陋習,但是每次說起外國的東西,總是覺得特別好,自己國家的文化覺得是陋習,不斷的拋棄,但是卻不斷的學習西方國家的文化,而國內把中國文化保存最好的就是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