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法國巴黎的先賢祠是法國人民紀念歷史名人的聖殿,裡面安葬了許多為法國歷史文明作出突出貢獻的先人,包括雨果、居裡夫人、伏爾泰等名人。其地位相當於中國的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在法國先賢祠的最中心,安葬著伏爾泰和盧梭兩位偉人,他們兩位的墓碑位於最顯要的位置,相互面對面。

可是,這兩位為法國歷史文明作出突出貢獻的偉人,在生前卻是一對恩怨不斷、爭吵不休的死對頭。他們生於同一歷史時代,共同推動了法國思想啟蒙的大潮流,並先後去世於同一年,一前一後地請進先賢祠,葬在了同一處,本應是世界上最接近的兩個人了,誰能想到他們兩人在生前互相視對方為「眼中釘、肉中刺」,總是針鋒相對,互相攻擊和仇視?

事實上,盧梭比伏爾泰小18歲,當伏爾泰聲名遠播時盧梭才開始嶄露頭角。他對於率先反對封建主義專制、宣揚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伏爾泰非常敬佩,曾經將自己參加第戎科學院競賽的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寄給了伏爾泰,希望得到伏爾泰的肯定和讚揚。結果卻得到伏爾泰毫不留情的批評和諷刺:「從來沒有人用這麼多的才智來讓我們變成野獸。」盧梭當時的委屈和不甘可想而知。

然而,這是兩人思想觀點的分歧點,造成的對立和分化無法避免。伏爾泰的思想主張溫和,提倡用理性的改良方式實現每個人權利的自由。而盧梭的思想卻相對激進,他主張人人生而平等,在論文中指出人類每向前發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為了追求平等甚至反對文明本身。自然而言兩人便產生了思想主張上的針鋒相對和互相攻擊。
在1756年,伏爾泰發表長詩《關於裡斯本災難與自然法之詩》,盧梭便抓住機會極力抨擊伏爾泰詩中的「絕望」情緒。而盧梭最經典的《社會契約論》,這部被譽為法國大革命聖經的著作卻被伏爾泰抨擊為「非社會的」。

隨著兩人思想文化主張的日益加劇,在生活上也開始了針鋒相對。在1764年,伏爾泰要在盧梭的家鄉日內瓦建劇院,遭到了盧梭的極力反對。後來劇院建成起火了,伏爾泰發表匿名文章揭發說劇院起火是盧梭放的,因為盧梭反對劇院文化。作為報復,盧梭在日內瓦民眾為伏爾泰造塑像時寄去了兩法郎以示嘲笑。就這樣,兩人的對壘愈演愈烈,互相抨擊也越來越尖刻。

儘管如此,兩人卻一同推進了法國大革命的進程,當路易十六讀到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時,咬牙切齒的說到:「是這兩個人摧毀了法國。」歌德也評價他們:「伏爾泰結束了一個舊時代,而盧梭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可見他們對於法國歷史文明進程的影響有多深遠!也因此,在他們逝世後,被一同安葬於法國先賢祠的最中心位置,墓碑相對而鄰。伏爾泰的墓碑兩側雕刻著兩個天使浮雕,中間鐫刻著金字:「詩人、歷史學家、哲學家,它拓展了人類精神,他使人類懂得,精神應該是自由的。」是伏爾泰作為法國精神文明先驅的生動寫照。旁邊聳立著一座伏爾泰的全身雕塑,右手捏著鵝毛筆,左手拿著一捲紙,似乎在思考著真理和自由。

而他對面的盧梭墓碑被設計成一棟氣派的房屋,房屋一扇門微開著,一隻手臂從門縫裡伸出,手中握著燃著一團濃烈火焰的火把,象徵著盧梭的思想點燃了革命的燎原烈火。
兩位偉人的思想啟蒙影響著法國歷史文明進程,受到了無數法國人民的敬仰。如今,兩人的墓碑遙遙相對,好像在延續著思想碰撞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