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 日,巴黎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儀式——大屠殺倖存者、政治家、女性權益的捍衛者西蒙娜·韋伊和她的丈夫被安葬於先賢祠。
這是法國人對國家英雄的禮遇,韋伊也因此成為史上第五位葬於先賢祠的女性。
去年 6 月 30 日,韋伊以 89 歲高齡去世。成千上萬名法國人請願給予她葬於先賢祠的殊榮——不超過 100 人葬在這座神聖的建築,其中包括伏爾泰、盧梭、雨果、居裡夫婦等影響了世界的名字。
移葬先賢祠之前,法國政府去年為韋伊舉行了國葬。總統馬克龍在悼詞中說道:「你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了光明,這光在你心中燃燒,無人能夠奪走。」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都專門發去了唁電。國葬當天,法國境內的歐盟旗降半旗致哀,法國國旗則繫上了黑色絲帶。一個月前,巴黎市中心的地鐵站「歐洲站」被正式更名為「歐洲-西蒙娜·韋伊站」(Europe - Simone Veil)。
馬克龍在先賢祠門前致辭,門上懸掛著韋伊夫婦的肖像。圖片來源:@EmmanuelMacron / Twitter
法國人乃至歐洲人對韋伊的感情源於她的多重身份:她是納粹大屠殺的受害者和倖存者,是賦予法國女性墮胎權的立法者,也是致力於實現歐洲和解與團結的政治家。
1944 年,16 歲的韋伊和家人被德軍關進了猶太人集中營。她的母親在 1945 年解放前夕死於傷寒,父親和哥哥被送往立陶宛後再也沒能回來。韋伊和妹妹活了下來,但妹妹戰後不久就死於車禍。這一家五口的名字都刻在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Shoah Memorial)的牆上。
戰後,韋伊在巴黎政治學院學習法律和政治科學,之後進入政界。1974 年,經過艱難的議會鬥爭,韋伊在幾乎被男性壟斷的政治環境裡為法國女性爭取到了墮胎權。長達 25 小時的辯論中,她承受了最不應由她承受的人身攻擊:反對者將墮胎和大屠殺相提並論。這項法案至今仍被稱為「韋伊法案」(Loi Veil)。
作為二戰的親歷者,韋伊也站在歐洲一體化的前線。1979 年,她當選歐洲議會首任主席,這一組織為歐盟的誕生做了重要的準備工作。
西蒙娜·韋伊 1979 年出席歐洲議會。圖片來源: Claude Truong-Ngoc / Wikimedia Commons
周日的儀式上,國民衛隊的軍人抬著韋伊夫婦的靈柩,經過一條特意鋪設的藍色地毯,走向先賢祠。地毯的藍色象徵著「和平、聯合國和歐盟」。扶柩隊伍在先賢祠內駐足三次,其間伴隨著合唱和與歐洲、大屠殺相關的短片放映。
包括奧朗德和薩科齊在內,三任法國總統出席了這場儀式。在另類右翼、疑歐派衝擊法國乃至歐盟建制的特殊節點,他們的出席與致辭更具有象徵意義。馬克龍在他的致辭中說,韋伊為女性權益、和平與歐洲作出的鬥爭印證了她對「文明終將戰勝野蠻」的信念。總統府還特意邀請了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將儀式打造為公民教育的舞臺,讓這位政治偶像更為持久地影響法國。
韋伊的墓碑將刻上數字 「78651」——這是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刻在前臂上的囚犯編碼。
圖片來自:@pastelcoh / Twitter
題圖來自:@Europarl_EN /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