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殺倖存者西蒙娜·韋伊下葬先賢祠,她是法國最受尊崇的女政治家

2020-12-16 好奇心日報

7 月 1 日,巴黎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儀式——大屠殺倖存者、政治家、女性權益的捍衛者西蒙娜·韋伊和她的丈夫被安葬於先賢祠。

這是法國人對國家英雄的禮遇,韋伊也因此成為史上第五位葬於先賢祠的女性。

去年 6 月 30 日,韋伊以 89 歲高齡去世。成千上萬名法國人請願給予她葬於先賢祠的殊榮——不超過 100 人葬在這座神聖的建築,其中包括伏爾泰、盧梭、雨果、居裡夫婦等影響了世界的名字。

移葬先賢祠之前,法國政府去年為韋伊舉行了國葬。總統馬克龍在悼詞中說道:「你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了光明,這光在你心中燃燒,無人能夠奪走。」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都專門發去了唁電。國葬當天,法國境內的歐盟旗降半旗致哀,法國國旗則繫上了黑色絲帶。一個月前,巴黎市中心的地鐵站「歐洲站」被正式更名為「歐洲-西蒙娜·韋伊站」(Europe - Simone Veil)。

馬克龍在先賢祠門前致辭,門上懸掛著韋伊夫婦的肖像。圖片來源:@EmmanuelMacron / Twitter

法國人乃至歐洲人對韋伊的感情源於她的多重身份:她是納粹大屠殺的受害者和倖存者,是賦予法國女性墮胎權的立法者,也是致力於實現歐洲和解與團結的政治家。

1944 年,16 歲的韋伊和家人被德軍關進了猶太人集中營。她的母親在 1945 年解放前夕死於傷寒,父親和哥哥被送往立陶宛後再也沒能回來。韋伊和妹妹活了下來,但妹妹戰後不久就死於車禍。這一家五口的名字都刻在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Shoah Memorial)的牆上。

戰後,韋伊在巴黎政治學院學習法律和政治科學,之後進入政界。1974 年,經過艱難的議會鬥爭,韋伊在幾乎被男性壟斷的政治環境裡為法國女性爭取到了墮胎權。長達 25 小時的辯論中,她承受了最不應由她承受的人身攻擊:反對者將墮胎和大屠殺相提並論。這項法案至今仍被稱為「韋伊法案」(Loi Veil)。

作為二戰的親歷者,韋伊也站在歐洲一體化的前線。1979 年,她當選歐洲議會首任主席,這一組織為歐盟的誕生做了重要的準備工作。

西蒙娜·韋伊 1979 年出席歐洲議會。圖片來源: Claude Truong-Ngoc / Wikimedia Commons

周日的儀式上,國民衛隊的軍人抬著韋伊夫婦的靈柩,經過一條特意鋪設的藍色地毯,走向先賢祠。地毯的藍色象徵著「和平、聯合國和歐盟」。扶柩隊伍在先賢祠內駐足三次,其間伴隨著合唱和與歐洲、大屠殺相關的短片放映。

包括奧朗德和薩科齊在內,三任法國總統出席了這場儀式。在另類右翼、疑歐派衝擊法國乃至歐盟建制的特殊節點,他們的出席與致辭更具有象徵意義。馬克龍在他的致辭中說,韋伊為女性權益、和平與歐洲作出的鬥爭印證了她對「文明終將戰勝野蠻」的信念。總統府還特意邀請了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將儀式打造為公民教育的舞臺,讓這位政治偶像更為持久地影響法國。

韋伊的墓碑將刻上數字 「78651」——這是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刻在前臂上的囚犯編碼。

圖片來自:@pastelcoh / Twitter

題圖來自:@Europarl_EN / Twitter

相關焦點

  • 法國傳奇女政治家西蒙娜·韋依將入先賢祠,曾爭取女性墮胎權
    西蒙娜·韋依本周日,傑出的法國政治家和女權主義鬥士西蒙娜·韋依(Simone Veil)將成為第五位進入先賢祠的女性。法新社6月29日報導,本周日(7月1日),西蒙娜·韋依將成為第五位進入先賢祠的女性。西蒙娜·韋依逝世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當時表示,要讓她長眠於先賢祠。西蒙娜韋依將與丈夫安東尼韋伊同葬。韋依1927年7月出生於法國尼斯,1974年出任政府衛生部長。
  • 西蒙娜·薇依成入葬先賢祠的第五位女性
    中新社巴黎7月1日電 (記者 龍劍武)7月1日,法國著名政治家和女權主義鬥士西蒙娜·薇依在辭世一年後正式入葬先賢祠,成為第五位進入先賢祠的女性。7月1日上午,在共和國衛隊護衛下,運送西蒙娜·薇依夫婦靈柩的車隊從法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前往先賢祠。在車隊抵達先賢祠廣場後,法國政府舉行了移靈儀式,向這位在法國廣受歡迎的傑出女性最後致敬。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移靈儀式上發表演講說,西蒙娜·薇依深受法國人民愛戴。
  • 先賢祠:法國大革命前後歷史名人的歸宿
    先賢祠位於巴黎鬧市區,本來供奉了巴黎城的保護女神,自法國大革命後,制憲會議就決定把它從教堂改為存放國家名人骨灰的祠堂—一先賢祠。從安放雨果骨灰開始,再度改成國家名人祠墓,並保持至今。先賢祠於1791年迎入啟蒙思想先驅伏爾泰;1794年迎入共和國精神的奠基者盧梭;1885年迎入一代文豪、反專制主義的鬥士雨果等,他們均成為先賢祠史上的大事件。
  • 巴黎先賢祠前說偉人
    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一帶,就是人們常說的拉丁區,這裡是巴黎市區最繁華、文化氣息最濃的地段之一。沿著這片街區的主要交通幹道聖米歇爾大道朝南走,在盧森堡公園對面可以看到一座宏大的建築物,它那白色的巨大穹頂十分矚目,遠遠看去有點像美國的白宮,這就是頗負盛名的先賢祠。  在中國也有人把它譯為萬神殿。
  • 法國或有一名女性進入先賢祠 奧朗德將決定人選
    世紀法國傑出女性安葬於先賢祠的報告遞交給總統奧朗德。今年年底前,奧朗德將最終做出決定,選出一位女性進入先賢祠。應總統奧朗德要求,貝拉瓦爾於今年5月開始起草該份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此次能夠進入先賢祠的女性應該是20世紀法國傑出女性的代表,「除『踐行共和精神外』,在她的身上我們還應該能夠看到『勇氣』」。這份報告的新鮮出爐還有利於幫助法國人就如何加強先賢祠在代表和傳播法國普世價值觀上的作用進行思考。
  • 先賢祠的「門檻」
    女兒留學法國、卜居巴黎已近20年了,期間,我兩度探親兼遊覽,都滿揣虔誠觀瞻了先賢祠。  先賢祠坐落於蒙馬特高地,毗鄰聖心教堂。據女兒介紹:1744年,路易十五得了一場重病,他立願:假如他能過了這一關活下來,一定要建造一座宏偉的祠堂,以謝上帝和巴黎的保護神——聖吉納維夫。結果,路易十五病癒,果然踐諾。
  • 法蘭西的魂器——先賢祠
    我只想去看看先賢祠(Panthéon)。先賢祠門票不便宜(8歐),外觀漂亮壯觀,裡面卻無非是墓碑+介紹而已,看上去是一個大型公墓罷了。紀念價值遠大於觀賞價值,想想免費的毛主席紀念堂,感覺法國人真黑啊!幾乎所有的國內的旅遊團隊都不把它列為參觀對象:「因票價貴,興趣不大者可只看外觀不入內。」
  • 入葬先賢祠的法國作家(下)/高秋福
    進入二十一世紀,首先入葬先賢祠的作家是廣為人知的大仲馬。亞歷山大·大仲馬是法國十九世紀作家,生於一八〇二年七月,卒於一八七二年十二月。
  • 民間最受尊崇的5位女神仙:女媧娘娘第一,還有鮮為人知的她…
    民間最受尊崇的5位女神仙:女媧娘娘第一,還有鮮為人知的她…對於神仙,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形容生活富足無憂無慮的人,另一種就是對人來說有著不一樣的超能力的虛擬人物。在民間,人們對上古時代的神都是特別的尊崇。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那些被人們所敬仰的女神仙。而有一位,雖然鮮為人知,但是她的地位卻很高,大家猜會是誰?一、人類老祖宗—女媧娘娘女媧,又被稱作「媧皇」「女陰娘娘」,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
  • 奧斯卡獎得主拍攝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故事
    憑藉紀錄短片《扣押幸福》榮獲奧斯卡獎的美國女導演瓦妮薩·羅思,今年執導了另一部紀錄短片《女孩與影像》,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群像發布:僅剩108位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是那段慘痛歷史的「活證」。79年歲月流逝,在世者已經越來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歲的張福智老人離世後,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剩108位。   第三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選取30位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用群像的方式集中展現這一特殊群體。   這張拼版照片顯示30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 今年又有4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去世,目前在世倖存者僅剩73人
    11月25日,南京正式啟動大屠殺死難者家祭活動。據統計,今年又有4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去世,目前在世倖存者僅剩73人。初冬,飄著細雨。一大早,倖存者夏淑琴、葛道榮、石秀英、馬庭寶、路洪才、艾義英、餘昌祥帶著家人們趕到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他們在遇難者名單牆前,逐一向親人和同胞敬獻花圈、鞠躬、上香、送上鮮花……以此表達緬懷與追思之情。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
    (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中新網南京12月11日電 (記者 申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松岡環老師給我們寄了一批口罩,給我的那包上還仔細寫上了我的名字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
    九旬高齡的謝桂英,說起南京大屠殺會哭,說起這些年來與日本友人松岡環的情誼也會抹眼淚。泱波 攝(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中新網南京12月11日電 (記者 申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松岡環老師給我們寄了一批口罩,給我的那包上還仔細寫上了我的名字。」九旬高齡的謝桂英,說起南京大屠殺會哭,說起這些年來與日本友人松岡環的情誼也會抹眼淚。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蔣樹珍:穿越戰火的「女孩」祈禱和平永存
    【解說】回想起83年前的冬天,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蔣樹珍至今歷歷在目。近日,老人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她依然記得1937年自己8歲時的那個冬天,一家人是從戰爭的血海和炮火中逃生出來的。  【同期】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蔣樹珍  我叫蔣樹珍,1929年出生,1937年日本人(侵華日軍)來到的時候,我們就躲到農村那裡。
  • 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她懷孕7月與日軍廝殺,身中37刀後奇蹟生還
    這是歷史上少有的女英雄花木蘭說的話,當她穿上男裝為父上戰場殺敵之時,英勇豪邁,竟然沒有人看出來她是女人。戰爭從來都沒有從世界離去,即便是現在看似和平的世界也是暗流湧動。雖然我們新生代未能看到戰爭的殘酷,但只要讀過歷史就知道當初的抗日戰爭是多麼的殘酷,當初的人們又遭受了怎樣的痛苦。在眾多與日軍對戰的戰役中又數南京大屠殺最深入人心,即便是過了一百年,再想起日本人在南京所犯下的罪行也難以控制憤怒的情緒。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我可能等不到日本道歉了
    【觀察者網綜合】據港媒12月14日報導,13日下午5時30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場亮起點點燭光,「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12.13燭光祭」上,數百名海內外愛好和平的人士,匯聚在這裡共同悼念80年前在南京大屠殺中喪生的30萬遇難同胞,共同祈禱世界和平。 解放軍軍樂團小號手吹奏起《南京記憶》,夜空中哀傷低徊。
  • 大仲馬入先賢祠之後
    大仲馬故鄉、法國埃納省小鎮維勒柯特雷(Villers-Cotterets)的鎮民至今仍對把大仲馬的靈柩從鎮上的鄉間墓地遷走耿耿於懷,因為當年畢竟是大仲馬自己立下遺囑要將自己的遺體安葬故鄉的。再者,不少法國文化界人士認為,以大仲馬的性格,他自己是否情願被供入先賢祠這個一年到頭難得向公眾免費開放的金貴地方也很難說。
  • 南京大屠殺已知健在倖存者目前僅剩300餘人
    宋嶠 攝  本報訊 昨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畫像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幕,30位倖存者的畫像躍然牆上,每張畫像右邊是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20行小詩,再現了每位倖存者的血淚經歷。  倖存者畫像是南京藝術學院畫家張玉彪教授創作的。此前,他曾經根據倖存者記憶的特徵,參照親人們的基本臉型,創作出33幅遇難者遺像,後來被紀念館收藏。
  • 法國「黑背心」佔領巴黎先賢祠:給我們居留身份
    【環球時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潘亮 黃可藝】法國LCI電視臺13日報導稱,上周五在巴黎突然爆發的「黑背心」佔領先賢祠運動雖然匆匆收場,相關涉事人員也遭到司法部門處理,但引發的爭議遠未平息。據報導,受「黃背心」運動啟發,700餘名由無居留權者、待業者及流浪漢組成的自稱為「黑背心」的非法移民於7月12日突然闖進並佔領了巴黎先賢祠,他們一邊手中揮舞著文字訴求,一邊向維持秩序的警察高喊:我們要和法國總理菲利普直接對話,要政府給予我們居留身份以及住所。先賢祠裡安息著雨果、伏爾泰、盧梭、居裡夫人、大仲馬等法國偉人,是法蘭西精神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