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祠的「門檻」

2020-12-16 東方網

  女兒留學法國、卜居巴黎已近20年了,期間,我兩度探親兼遊覽,都滿揣虔誠觀瞻了先賢祠。

  先賢祠坐落於蒙馬特高地,毗鄰聖心教堂。據女兒介紹:1744年,路易十五得了一場重病,他立願:假如他能過了這一關活下來,一定要建造一座宏偉的祠堂,以謝上帝和巴黎的保護神——聖吉納維夫。結果,路易十五病癒,果然踐諾。1755年,路易十五親自放下了這座祠堂的第一塊奠基石,經過35年的風雨,這座祠堂落成。時逢法國大革命,巴黎和整個法國的不少建築被毀,但它卻得以倖存。大革命爆發兩年後的1791年4月3日,制憲會議決定將剛去世的革命英雄小米拉波的靈柩遷入這個祠堂,並決定將它作為一個安放法國偉人棺木藉以憑弔的場所,取名曰「先賢祠」。

  先賢祠的平面布局呈規整的十字,中間逐級抬起一個穹頂。這樣的平面轉往室內之後,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完美的紀念展示空間,十字布局形成的四大展區如今成為大型畫廊,滿壁都是一流藝術家的傑作,以「法國方式」來闡述他們的歷史和先賢事跡。正面入口柱廊的爛漫山花簇擁著一尊偉人群的浮雕。門楣上鐫刻著「一個為祖國所感恩的偉大人物」的點睛之句,顯示出它的高貴和崇高。

  平心而論,先賢祠不及艾菲爾鐵塔壯美,不及凱旋門雄偉,不及羅浮宮華麗,但它顯得莊重,蘊涵著法蘭西民族的精神取向。先賢祠供奉的偉人中有開國元勳、共和國締造者,但更多的是這個民族的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在我的記憶中,有兩位人物印象頗為深刻:伏爾泰和盧梭。

  伏爾泰因其文學作品具有啟蒙意義的思想性而受到法國人民的尊敬,被譽為「精神之父」。這位象徵著法國啟蒙運動理性精神和人道主義的哲學家的棺木於1791年底遷入先賢祠。其棺木上寫著:「詩人,歷史學家,哲學家。他拓展了人類精神,它使人類懂得,精神應該是自由的。」在伏爾泰的棺木前,是他的大理石雕像:捧著一卷手稿,提著一支羽毛筆,臉上浮現出睿智的微笑。順便提一下,我曾尋訪過塞納河畔的伏爾泰故居,如今保存完好,故居樓下是「伏爾泰咖啡館」,世人提起他還是敬慕不已,足見其思想和人格魅力。

  特立獨行的思想家盧梭的棺木被設計成一棟神氣的建築,側面的牆上寫著:「這裡安息著一位自由和真理之人」。其棺木的正面有一扇門,微微開著,一隻手臂從門縫間伸出,手中握著一團濃烈火焰的火把。我細品它的象徵意義:盧梭死後,他那平等、自由的精神依然點燃著革命,燃燒著巴黎乃至整個法國。

  我在探訪先賢祠時,遍尋巴爾扎克、斯丹達爾(《紅與黑》的作者)和莫泊桑,但無果。何以故?據我女兒說:法國人的心目中,一位偉人不能僅僅有卓越的藝術建樹,更重要的是他對國家和民族乃至人類的思想和精神貢獻。儘管巴氏、莫氏等人曾以文學巨著笑傲文壇,但他們的作品缺乏伏爾泰式的思想啟蒙和盧梭式的精神貢獻,故無緣進入先賢祠這一法國文化和精神的象徵人物的歸葬地。這便是法國人為先賢祠設定的「門檻」。同樣聞名世界文壇的雨果,他有資格入祠,也並非緣於《悲慘世界》,恰如其棺木前的說明所云:「他堅決反對拿破崙的政變,堅持自己的政見。即使回國以後也拒絕特赦。」

  對法國歷史有影響力的人物去世後是否能安葬於先賢祠,必須經過國民議會討論,並由總統最終籤署命令。2002年,對於大仲馬是否應該被安葬在先賢祠一事,法國人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時任總統的席哈克說:「這是我們國家的大事」。最後,國民議會討論通過,大仲馬成為第72位安葬於先賢祠的偉人。這就是法國——一個對思想與文明的尊崇早已浸潤了國人靈魂的國家!

  一個國家或民族理應有自己的思想巨人和精神偶像,她是國民素質的標尺、民族力量的表徵。——這便是我兩次觀瞻先賢祠所獲得的一點感悟。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相關焦點

  • 先賢祠(組圖)
    而先賢祠就建在拉丁區的中心地帶,像一個地標式的建築,遠遠就能看到,找到它基本就不會迷路。這個實用功能像極了它的精神作用,那些葬入先賢祠的偉人們也正是法蘭西精神之路的航標。  我沒事的時候,就喜歡去先賢祠走走。從盧森堡公園東邊出來,沿蘇夫婁路直走,這高高的圓頂式建築就聳立在眼前了。而蘇夫婁,正是先賢祠的設計師。
  • 巴黎先賢祠前說偉人
    沿著這片街區的主要交通幹道聖米歇爾大道朝南走,在盧森堡公園對面可以看到一座宏大的建築物,它那白色的巨大穹頂十分矚目,遠遠看去有點像美國的白宮,這就是頗負盛名的先賢祠。  在中國也有人把它譯為萬神殿。不過我覺得萬神殿的說法有些不妥,因為這裡供奉著的是人而不是神。所謂先賢祠,不過是一處陵墓。
  • 法蘭西的魂器——先賢祠
    先賢祠門票不便宜(8歐),外觀漂亮壯觀,裡面卻無非是墓碑+介紹而已,看上去是一個大型公墓罷了。紀念價值遠大於觀賞價值,想想免費的毛主席紀念堂,感覺法國人真黑啊!幾乎所有的國內的旅遊團隊都不把它列為參觀對象:「因票價貴,興趣不大者可只看外觀不入內。」
  • 巴黎先賢祠(Pantheon)
    先賢祠,其法文名Pantheon源於希臘語,最初的含義是「所有的神」。這類的建築,通常以供奉諸神而著稱。例如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人修築的雅典巴特農神廟(Parthenon),便是供奉著這世上所有的神靈。類似的建築,義大利也有一所,也即我們所熟知的「萬神殿」。  與這倆前輩相比,巴黎的Pantheon自然是年幼了許多,但若說到聲譽,卻是一點都不遜色。
  • 大仲馬入先賢祠之後
    大仲馬入先賢祠之後 2003-01-06 16:51 作者:王星 2002年第52期
  • 先賢祠:法國大革命前後歷史名人的歸宿
    先賢祠:法國大革命前後歷史名人的歸宿巴黎先賢祠由建築師索夫洛設計,是一座挑戰建築結構極限的作品,整個建造過程歷經26年。這座建築,索夫洛用柱式結構作為包括穹頂在內的整個建築的支撐,用圓柱、三角形墩柱等不同柱子支撐的內部空間顯得格外通透,沒有實牆的阻擋,也使建築物內部的採光更加充足。
  • 西蒙娜·薇依成入葬先賢祠的第五位女性
    中新社巴黎7月1日電 (記者 龍劍武)7月1日,法國著名政治家和女權主義鬥士西蒙娜·薇依在辭世一年後正式入葬先賢祠,成為第五位進入先賢祠的女性。7月1日上午,在共和國衛隊護衛下,運送西蒙娜·薇依夫婦靈柩的車隊從法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前往先賢祠。在車隊抵達先賢祠廣場後,法國政府舉行了移靈儀式,向這位在法國廣受歡迎的傑出女性最後致敬。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移靈儀式上發表演講說,西蒙娜·薇依深受法國人民愛戴。
  • 入葬先賢祠的法國作家(下)/高秋福
    進入二十一世紀,首先入葬先賢祠的作家是廣為人知的大仲馬。亞歷山大·大仲馬是法國十九世紀作家,生於一八〇二年七月,卒於一八七二年十二月。
  • 法國或有一名女性進入先賢祠 奧朗德將決定人選
    世紀法國傑出女性安葬於先賢祠的報告遞交給總統奧朗德。今年年底前,奧朗德將最終做出決定,選出一位女性進入先賢祠。應總統奧朗德要求,貝拉瓦爾於今年5月開始起草該份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此次能夠進入先賢祠的女性應該是20世紀法國傑出女性的代表,「除『踐行共和精神外』,在她的身上我們還應該能夠看到『勇氣』」。這份報告的新鮮出爐還有利於幫助法國人就如何加強先賢祠在代表和傳播法國普世價值觀上的作用進行思考。
  • 數百非法移民在巴黎先賢祠示威 大多來自西非
    數以百計非法移民13日在法國首都巴黎先賢祠示威,尋求法國政府向他們提供合法身份。巴黎警方告訴路透社記者,大約200至300名非法移民當天中午試圖進入先賢祠示威,大多數人來自西非國家。大約50至60名防暴警察封鎖先賢祠入口。法新社報導,示威者當天下午遭警方驅散,離開先賢祠;警方逮捕37名示威者。法國總理愛德華·菲利普13日傍晚在「推特」寫道,佔領先賢祠入口的人群全部離開。菲利普說,法國遵循有關居留權的法規,同時「尊重公共紀念建築及其所代表的記憶」。
  • 法國先賢祠或將再遷入一位女性 引發傳媒大戰
    資料圖:法國先賢祠中國網9月4日訊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9月2日報導,法國先賢祠預計將遷入一位女性,但人選尚未確定。1日,大量民眾聚集在先賢祠,手舉他們喜愛的女性畫像,希望自己中意的女性能夠入選進入先賢祠。目前,先賢祠的新聞已經引起一場傳媒大戰。此前,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思考是否需要選一位女性名人遷入先賢祠內。該話題在「女性生活」網站上迅速流行起來。現在,先賢祠內只有兩位女性(共有75位),居裡夫人和索菲•貝赫特洛。
  • 法國「黑背心」佔領巴黎先賢祠:給我們居留身份
    據報導,受「黃背心」運動啟發,700餘名由無居留權者、待業者及流浪漢組成的自稱為「黑背心」的非法移民於7月12日突然闖進並佔領了巴黎先賢祠,他們一邊手中揮舞著文字訴求,一邊向維持秩序的警察高喊:我們要和法國總理菲利普直接對話,要政府給予我們居留身份以及住所。先賢祠裡安息著雨果、伏爾泰、盧梭、居裡夫人、大仲馬等法國偉人,是法蘭西精神的象徵。
  • 何人應入先賢祠? 法國總統欲求「男女平等」
    何人應入先賢祠?法國總統欲求「男女平等」   中新社巴黎10月9日電 (記者 龍劍武)在法國,將誰遷入先賢祠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也是一個爭議頗多的問題。
  • 大屠殺倖存者西蒙娜·韋伊下葬先賢祠,她是法國最受尊崇的女政治家
    7 月 1 日,巴黎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儀式——大屠殺倖存者、政治家、女性權益的捍衛者西蒙娜·韋伊和她的丈夫被安葬於先賢祠。這是法國人對國家英雄的禮遇,韋伊也因此成為史上第五位葬於先賢祠的女性。成千上萬名法國人請願給予她葬於先賢祠的殊榮——不超過 100 人葬在這座神聖的建築,其中包括伏爾泰、盧梭、雨果、居裡夫婦等影響了世界的名字。移葬先賢祠之前,法國政府去年為韋伊舉行了國葬。總統馬克龍在悼詞中說道:「你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了光明,這光在你心中燃燒,無人能夠奪走。」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都專門發去了唁電。
  • 法國傳奇女政治家西蒙娜·韋依將入先賢祠,曾爭取女性墮胎權
    西蒙娜·韋依本周日,傑出的法國政治家和女權主義鬥士西蒙娜·韋依(Simone Veil)將成為第五位進入先賢祠的女性。法新社6月29日報導,本周日(7月1日),西蒙娜·韋依將成為第五位進入先賢祠的女性。西蒙娜·韋依逝世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當時表示,要讓她長眠於先賢祠。西蒙娜韋依將與丈夫安東尼韋伊同葬。韋依1927年7月出生於法國尼斯,1974年出任政府衛生部長。
  • 無證移民闖巴黎先賢祠討居留權:要求身份和住房
    現場圖(圖源:《巴黎人報》)海外網7月14日電當地時間12日,來自西非等地的一批無證移民闖入位於巴黎五區的先賢祠(Panthéon)要求身份合法化,並提出與法國總理對話,其中一些人被逮捕,數十名抗議者13日到警察局門前示威要求釋放被拘留人員
  • 法國先賢祠最中心並立兩位偉人墓碑,生前卻是恩怨不斷的死對頭?
    位於法國巴黎的先賢祠是法國人民紀念歷史名人的聖殿,裡面安葬了許多為法國歷史文明作出突出貢獻的先人,包括雨果、居裡夫人、伏爾泰等名人。其地位相當於中國的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在法國先賢祠的最中心,安葬著伏爾泰和盧梭兩位偉人,他們兩位的墓碑位於最顯要的位置,相互面對面。
  • 佛羅倫斯聖十字聖殿——義大利的先賢祠
    因而被稱為「義大利的先賢祠」。
  • 法蘭西組曲:《小王子》作者開闢新航線 揭秘法國先賢祠
    這裡便是法蘭西靈魂所在——先賢祠(Panthéon),裡面埋葬著法蘭西共和國自成立以來,為國家、民族建立過巨大功勳的各界人士。可以說,葬入先賢祠的條件非常苛刻,因為每一位入選者,都必須是法蘭西精神的象徵,必須受全體法國人民的認可,必須經得起歷史考驗。二百多年來,有資格葬入先賢祠的,也只有七十多位。
  • 阿爾貝·加繆逝世60周年 | 加繆:拒絕進入先賢祠
    加繆在盧爾馬蘭的公墓2009年,當時的法國總統薩科齊打算將阿爾貝·加繆的遺體移至先賢祠,此舉受到加繆的兒子讓·加繆的反對,總統的建議被指為先賢祠是供奉法蘭西民族深孚眾望的賢人的地方,如雨果、左拉、居裡夫人等,可供法國人和世界各地的遊客瞻仰膜拜,地位可謂高矣。一本影像集,讓加繆的一生可通過一張張照片呈現出來,一個人的形象活潑地立在讀者眼前,可謂親切又直接。兩種尊重的方式,一虛一實,如何選擇?加繆的兒子替他的父親做了決定,「死在先賢祠裡的高臺上,不如活在一張張照片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