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東京大學教授丸川知雄:中美根本不可能「科技脫鉤」

2020-12-12 中國網新聞中心

  【環球時報報導 赴日本特派記者 邢曉婧】在很多人眼中,美國挑起的對華貿易戰如同30多年前的一幕重演——當時由於日本在傳統貿易及高新技術發展上讓美國感受到威脅,後者展開全方位打壓,將日本推入「失去的20年」深淵。不同的是,中美摩擦比日美摩擦要複雜,面對打壓,中國的應對也有別於日本。但日本的經歷是否可以對中國有所啟發?日本業內人士如何看待美國推動對華科技限制?在新的形勢下,日本企業發展與中國市場是什麼關係?《環球時報》記者就此專訪了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如圖)。丸川知雄曾任日本亞洲政經學會理事長、中國經濟經營學會會長,是知名的「中國通」。

  貿易戰重演——「美中」與「美日」有諸多不同

  環球時報:上世紀80年代日本同美國有過激烈的貿易交鋒,這對今天的中國有什麼啟示?

  丸川知雄:當年的日美貿易摩擦,美國並沒有(像對中國這樣)針對範圍如此之廣的產品加徵25%的關稅,當時被視為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的最主要措施是匯率調整。日本面對的最大壓力來自於日元升值,從1985年的240日元兌換1美元升到1988年的120日元兌換1美元,導致日本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價格漲了一倍。

  還有一點不同是,美國沒有針對個別日本企業採取重大舉措,不像今天點名禁止與華為、中興進行交易。

  美國總統川普極具個人風格,我認為中國在解決中美經貿摩擦問題上不宜操之過急。這很可能是川普為2020年大選而採取的一個策略,即在國內造成和中國「打仗」的印象,以此為自己拉選票。

  環球時報:美國政府對華為採取單方面制裁措施會給日本企業帶來了什麼影響?

  丸川知雄:日本企業向華為生產的智慧型手機等提供零部件的數量連年增加,2018年日本企業總共銷售約7000億日元(100日元約合6.4元人民幣)的產品給華為,2019年有望突破8000億日元。若華為產量下降,大量日本生產的零部件出口難免受到影響。

  美國政府排擠華為從兩個方面影響到日本:第一,日本企業中有很多華為的供應商,包括索尼、松下電器、東芝、村田製作所等大企業。今年5月,美國商務部把華為列入有安全擔憂的「實體清單」,國外企業使用美國的零部件、材料、軟體等投入品生產產品,只要賣給華為同樣會受到美國制裁。5月23日發生的松下公司的事件凸顯日本企業的窘境。那天上午有日本媒體報導松下公司將暫停向華為供貨,當天中午松下中國就在網站上發表嚴正聲明,稱松下向華為公司供貨正常,所謂「斷供」等表述均為不實之詞。

  第二,美國政府要求其同盟國家在通信網絡等領域不使用華為等中國企業的產品。日本政府在去年12月發出通知要求政府各部門採購通信產品時要「注意信息安全」,還要求民間移動通信、輸配電等重要基礎設施企業注意信息安全。日本媒體把這些要求解釋為日本政府在排擠華為、中興等中國產品。軟銀公司表示,其4G、5G網絡不再使用華為產品;其他兩家通信運營商DoCoMo和AU也沒有使用華為、中興的產品。

  華為是世界頂尖5G產品供應商,日本通信運營商明白這一點,所以曾和華為做過5G網絡實驗等準備工作。最後因各種各樣的因素不能使用華為、中興的產品,對它們來說是很大損失,對日本開展5G業務也是一個巨大障礙。

  保持上升勢頭——中國可以「換道超車」

  環球時報:隨著美國開始限制中國學者和留學生的籤證,日本也出現對於中國「偷竊」智慧財產權的擔憂,也有人認為中國學者和留學生將為日本帶來全新機遇。處於教育一線的您怎麼看這兩種聲音?

  丸川知雄:據我了解,日本政府沒有限制與中國學者交流及接收中國留學生的計劃。一般來說,二者均受到日本《出口管理》體制的限制。《出口管理》是指限制有關大量火箭、核武器等殺傷性武器和生物化學武器的技術和產品的轉移。但是,該限制不是針對中國,而是針對所有出口國家。除非涉及國防、武器等敏感領域,否則我認為在人工智慧等高新產業領域,日本和中國有很大的合作潛力。

  環球時報:美國推動與中國科技「脫鉤」的動作增多,真的能「脫鉤」嗎?

  丸川知雄:中美根本不可能「脫鉤」,技術與學術交流沒有國界。數據顯示,中美在科技領域的合作最多,日本反而比較孤立,和美國合作的案例遠比不上中美。某種程度上,中美是連在一起的,想脫也脫不了。萬一真的「脫鉤」,帶來的負面影響並非波及某些國家,而是將對全人類的科技進步造成巨大打擊,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該發生的事。

  環球時報:從學者的角度看,您如何看待中美經貿摩擦的走向?

  丸川知雄:中美經貿摩擦中,我認為美國排擠華為公司帶來的影響最為深刻,除了華為本身,還會影響到包括日本在內的很多其他國家的企業。這會打斷國際產業鏈,滋生「區塊經濟」,潛在危險性很大。

  我認為中方可以把交涉精力主要集中在讓美國取消對華為的制裁上,至少跟去年的中興案一樣,從禁止與其買賣緩和為罰款等穩妥處置。至於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加徵25%關稅的問題,我認為中國製造業可以通過提高生產率和降低成本應對,中方不需要太著急。

  環球時報:美國的舉動凸顯其對被中國趕超的擔心,中國需要怎樣應對才能在科技領域繼續保持上升勢頭?

  丸川知雄:科技領域可以細分到方方面面,很難判斷誰超過了誰,如果換成經濟規模來衡量的話,中國早晚有一天會超過美國。中國人口數量是美國的4倍,只要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1/4就能追平美國,因此超過美國是必然。

  長期以來美國始終一家獨大,面對中國的崛起,可以理解其「害怕」心理。中國可以考慮「換道超車」。中國好比是一輛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大卡車,美國是跑在前面的小轎車,難免擔心追尾。具體來說,中國可以儘量避免在某些領域和美國正面衝突,在美國優勢不那麼突出的領域重點發展其他產業。不光是美國,日本、印度等國都期望在世界上佔有獨特地位,中國在成為世界強國的同時,也需要樹立「大哥」風範,給其他國家留點「蛋糕」,共同促進國際合作,實現真正的雙贏或者多贏。

  想再次登頂——日企應積極挑戰中國市場

  環球時報:有聲音認為,NEC、松下等日企從3G時代開始落後,若不與中國企業同行,5G時代會很難。您覺得呢?

  丸川知雄:松下基本上已退出移動通信領域,不再是華為的同行,而是其合作夥伴。NEC和富士通可以說是華為的競爭對手。它們在上世紀90年代領先華為、中興,但現在已無法與華為相提並論。據報導,DoCoMo將與NEC在日本構建5G網絡,但我懷疑NEC是否有單獨承擔該業務的能力。如果不與中國企業同行,我估計它們必須依靠諾基亞或愛立信幫助才能建立5G網絡。

  環球時報:日企是否還有重新登頂的可能?將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中國市場?

  丸川知雄:我想日本還有很多世界一流企業,比如豐田、東麗、日本電產、村田製作所等。我認為攻略中國市場是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一個很重要的跳板,但也不能說是絕對的前提條件。當然,攻下外國市場卻是必要條件,只在日本國內活動是不行的。

  日本民眾的消費行為普遍較保守,接受新品牌、新產品、新服務的速度比較慢,日本市場很難產生新興企業。中國人反而對新鮮事物比較好奇,容易接受新產品。所以,我認為日本企業應該早點挑戰中國市場,有些在日本市場發展不起來的企業有可能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

  環球時報:但關於日企退出中國的報導不時出現,實際情況是怎樣的?

  丸川知雄:日本企業並沒有大規模退出中國市場,有些撤回到日本國內是因為自身的經營策略或者方向的調整。對於主要從事出口貿易的公司來說,受人工成本上漲等影響,中國的優勢顯然不如從前,將工廠搬遷到東南亞國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近年來,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有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選擇離開無可厚非。

  環球時報:本次G20大阪峰會設置了數字經濟議題。據您觀察,中國為世界數字產業做出了什麼貢獻?中日如何在這一領域進行合作?

  丸川知雄:中國企業對全球數字經濟的進步做出很大貢獻。例如,電商、社交網絡、手機支付、網絡支付、人臉識別、無人機等方面,中國是世界領先的。此外,中國企業通過對外投資與合作把這些數字服務推廣到其他國家。日本和中國也開始了合作,比如Line Pay和微信支付的合作就是一例。

  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發展迅速,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後發優勢」,即相較該行業的先進入企業,後進入者可以通過觀察分析來減少自身面臨的不確定性。以電商為例,由於日本的傳統行業過於發達,反而成為發展電商的障礙,而中國則因為傳統行業沒有那麼發達,所以電商的普及快於發達國家。          

相關焦點

  • 黃亞生:中美「脫鉤」對美國科技領域可能造成的影響
    本篇文章是黃亞生教授出席論壇一個主題為「全球創新合作:挑戰對策」的單元所做的演講文稿。在演講中,黃亞生教授探討了如果中美經濟、文化、教育脫鉤,對美國科技界所會產生的負面影響。事實上,黃亞生表示中美脫鉤會對兩國都產生嚴重負面影響。黃教授表示:「政治和經濟上,中美正進入一個衝突的時代,我認為做為學者我們不應該隨波逐流,用七十年代的話說,我們應該反潮流,應該維護中美關係。」
  • 【中美關係研討會在洛杉磯舉行 美與會者稱美中不可能「脫鉤...
    2019-11-21 15:49:28來源:FX168財經網 【中美關係研討會在洛杉磯舉行美與會者稱美中不可能「脫鉤」】當地時間19日晚,由美國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和中美交流基金會共同舉辦的中美關係研討會在洛杉磯舉行。
  • 辛識平:鼓譟中美經濟「脫鉤」是開歷史倒車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題:鼓譟中美經濟「脫鉤」是開歷史倒車  辛識平  人類早已進入21世紀,但美國一些人的思想和行為,卻仿佛是從冷戰時代穿越而來的「老古董」。近日,在美國媒體發表的一封所謂公開信中,美國太平洋艦隊前情報和信息行動主管法內爾等人大肆鼓吹「有選擇地讓中美經濟脫鉤,以擺脫中國對美國經濟的暗害」。  無論是「脫鉤止損」的「神邏輯」,還是被中國「暗害」的妄想症,這些用心險惡、不負責任的荒謬言論,充斥著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等陳舊觀念,完全不符合事實,在邏輯上根本站不住腳。  在美國一些人眼中,中美貿易是一樁「賠本買賣」。
  • 多次鼓吹中美脫鉤論 美方真的能與中國脫鉤嗎?
    美政客多次鼓吹中美脫鉤論    最近一個多月,美國政府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打壓更進入一個密集期,此起彼伏的「封殺動作」,令整個世界震驚,還聲稱中美「完全脫鉤」仍是政策選項。一些美國政客正企圖用經濟「脫鉤」的方式來遏制中國。
  • 日經新聞:中美科技供應鏈脫鉤內幕
    按照臺灣高管的理解,美國人傳達的信息非常緊急:將生產設施遷出中國大陸,減少與華為等大陸客戶的聯繫,站在美國一邊,否則你們可能會遭遇最惡劣的情況——成為華盛頓的下一個制裁目標。 雙邊,現在僅僅在兩年前,與中國複雜技術供應鏈脫鉤的想法還是難以想像的,畢竟這個供應鏈已在中國發展了二十多年。
  •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國際多機構認為中國經濟10年內超美國
    據中評社報導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永明15日指出,美國想要經濟與中國脫鉤,但上海的美國商會2019年調查發現,近400家以高科技為主的美國企業有78.2%受訪,其中高達7成表明不會將生產線移出中國,只有14%會移出,而裡面又只有4%會移回美國,所以美中經濟很難脫鉤,而且最近一、兩天報導,美國對中國製造商品的需求量又開始大增。
  • 2019:中美關係進一步冰封還是解凍?(吳湘寧,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
    人們從各種角度解析當前的中美「競鬥」,如果通過縱向對比的方式解讀當前的中美關係,顯然不完全符合兩大陣營對立期間,包括意識形態對立,經貿脫節,政治對抗的冷戰狀態。中美兩國確實尚未達到「冷戰」的程度,歷史難以完全重現。但是,中美關係中政治、經貿和人文三大支柱都趨於崩塌的邊緣。當前的中美關係寒流來襲,步入冰封。正如基辛格博士的感嘆:中美關係再也不可能回到從前。
  • 建設雜談|川普手裡有2000億美元帳單,中美怎麼可能脫鉤
    王義偉/文 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話題成為焦點和熱點,一個是中美會不會脫鉤,另一個是中國會不會再次封閉起來。中國會不會再次封閉起來這個話題,雖然是由一位知名的海外學者提出,但卻不值得討論。40多年前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之後,就不會、也不可能再關上了。這一點,大多數中國人心裡有數。這是一個偽命題。至於中美之間會不會脫鉤,算是半個偽命題。為什麼這麼說?
  • 外交部談中美經濟「脫鉤」:奉勸美方算清利弊得失
    美方此舉嚴重違背兩國元首大阪會晤共識,踐踏多邊貿易規則,損害中美兩國利益,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拖累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完全是損人害己,絲毫不具建設性。中方對美方這種赤裸裸的貿易霸凌行徑和極限施壓做法表示堅決反對,決不接受。我要再次提醒美方,中方根本不吃威脅恫嚇這一套。  耿爽表示,我們強烈敦促美方不要誤判形勢,立即停止錯誤做法。
  • 吳銘:究竟什麼才是中美脫鉤?
    吳銘:究竟什麼才是中美脫鉤?——《今天,中美正式脫鉤!》我不贊同作者的這個判斷。我認為,川普的這些做法,只能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的經濟戰達到新的激烈程度,並不意味著中美脫鉤,或者說,這距離真正的脫鉤還有十萬八千裡。——吳  銘
  • 美國知華派力勸拜登不要跟中國「脫鉤」:「科技戰」是錯誤的
    目前供職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1世紀中國研究中心。近期,她與兩黨議員合作,共同發表了一篇關於中美科技競爭的國家戰略報告《迎接中國挑戰》,該報告專門為拜登過渡團隊撰寫,力勸新一屆美國政府應該加強創新、領跑科技領域,保持開放,而不是一味尋求「脫鉤」。
  • 中美繼續脫鉤還是有限角力?約瑟夫·奈等8位學者鳳凰論道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博士;除此之外還有場外嘉賓,他們分別是: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總裁方大為先生;美國原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會副主席丹尼爾·羅素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
  • 任正非:中美兩國科技不會脫鉤 仍要相互依存
    任正非表示,現在不擔心美國實體清單對華為公司的生存構成威脅,但是對於華為在三至五年後是否還是先進公司,有一定擔憂。他認為,中美兩國科技不會脫鉤,還是要互相依存的,實體名單不撤銷,封鎖的只是華為公司,其他公司還是可以買美國東西。「華為的能量不足以改變全球化的軌道。還有很多不受制裁的公司,推動全球化的道路往前走。」
  • 學者談全球疫情下的美國與中美關係
    相比於經貿和軍事安全領域,我自己近期體會比較深的是中美人文交流領域也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局面。比起中美之間的科技「脫鉤」與經濟「脫鉤」,對於人文交流「脫鉤」的這個趨勢討論可能還不夠多。對於中美關係面臨的挑戰,有一種觀點也不能忽視,即兩國之間價值和觀念的衝突,認知和溝通信號的互動也非常重要。雷少華:國家安全因素與美國推動對華經濟和科技「脫鉤」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雷少華繼續對疫情對中美「脫鉤」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 想讓中美關係徹底脫鉤?川普極力掀起中美新冷戰,臺學者:他說了不算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全球局勢趨於平穩,然而美國卻在全球範圍內扮演起了戰爭瘋子的角色,上世紀美國曾與蘇聯進行了長達44年的冷戰,儘管冷戰已經結束,但美國的冷戰思維卻絲毫沒有停止,進入2020年以來,川普的冷戰思維開始持續發酵,目前川普正在極力掀起一場中美兩國的全新冷戰,試圖讓中美關係徹底脫鉤,然而,近日臺灣學者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在這位學者看來,川普所說的根本不算數。
  •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國際多機構認為中國經濟10年內超美國
    據中評社報導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永明15日指出,美國想要經濟與中國脫鉤,但上海的美國商會2019年調查發現,近400家以高科技為主的美國企業有78.2%受訪,其中高達7成表明不會將生產線移出中國,只有14%會移出,而裡面又只有4%會移回美國,所以美中經濟很難脫鉤,而且最近一、兩天報導,美國對中國製造商品的需求量又開始大增。
  • 賈根良:美國與中國經濟脫鉤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中國要擺脫美元霸權的支配地位並貫徹獨立自主的發展方針,應該考慮中美經濟『脫鉤』的可能性和途徑。」 在經濟思想史中,「美國學派認為,只有通過高關稅保護,使美國經濟與英國經濟脫鉤,冀希望於國內市場而非著眼於海外市場,美國才有可能擺脫對英國的依附型地位,實現國民經濟獨立自主的發展。
  • 專訪東京大學佛教學教授:日本是一個佛教國家
    斎藤明(Saito Akira),1950年生於日本東京,現任東京大學佛教學教授、國際佛教學會理事,前任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理事長(2008-2014),師從高崎直道、狄雍(J.他認為,不了解日本佛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日本的傳統文化,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日本人的思想與行為處事。        本文為訪談上篇。斎藤明教授       澎湃新聞: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一提起日本的宗教與傳統文化,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神道教,而您卻說日本是一個佛教國家?
  • 為何中美之間不會出現新冷戰和全面脫鉤?
    文/金燦榮 整理/《祖國》楊晨如果說中美建交後的40餘年時間中美是既競爭又合作,那麼現在的中美關係,則是以競爭為主。這裡面我們就會遇到很多的麻煩。從2018年3月美國對華發起貿易戰至今,實際上我們就進入到麻煩期了。今年新冠疫情發生後,中美的麻煩加深了,以至於中美關係中出現了一些危險,我看中國網民對中美關係有三個擔憂:一是中美全面脫鉤;二是中美掀起新冷戰;三是中美在局部出現熱戰。
  • 「國際銳評」「中國皇后號」已預見中美難以脫鉤
    中美經貿摩擦升級以來,以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為代表的少數人藉機鼓譟「中美脫鉤論」,聲稱要切斷中美經貿、科技、人文等方面的聯繫。持這一論調的人,完全忘記了美國的發展史,忘記了他們的祖輩正是靠著遠赴重洋與中國通商,才發家致富、建設起今天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