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鯊燉蛋
虎頭鯊:「虎頭呆子」嫩比河豚鮮比蝦
虎頭鯊,水鄉人習慣稱之為「虎頭呆子」。只因其頭大有呆相,且又喜歡靜靜地蟄伏於淺水,懶而怕動,不主動遊弋覓食,屬於那種不吃「嗟來之食」一類。小時候,水鄉孩子用縫衣針彎成魚鉤,用納鞋底的粗線系好,再穿上蚯蚓,輕輕地放在它的嘴邊,「呆子」會不加思索地一口吞將下去。常常不需要半日工夫,一頓美餐便有了。捕捉虎頭鯊,還可以在其產卵時節,用藤條編成的簍子,在裡面放些許稻草或水草,再放入一塊磚頭,沉入岸邊。放置兩三日,提起簍子時要迅速,總有不錯的收穫。運氣好的時候,還可順便撈上一兩條黃鱔。
楊柳如煙、柳絮紛飛的三月,虎頭鯊最肥美,肉嘟嘟的,渾身是膘。吃魚怕刺的老人、小孩尤其喜歡吃。更何況低脂肪、高蛋白,還可補益脾胃。家鄉人習慣紅燒,先將鍋燒熱,放入蔥姜和自家釀的豆瓣醬,待煸香時,倒入虎頭鯊,幹煸片刻,先大火燒開,放入鹽和少許的糖調味,再用小火慢燉。隨著鍋中咕嘟咕嘟聲,香氣開始漸漸在空氣中瀰漫。裝盤時,熱氣騰騰的虎頭鯊擺放整齊,再撒上蒜葉,其醬色和碧綠的蒜葉相互映襯,十分誘人。其肉質白嫩堪比河豚,鮮美絕倫勝如河蝦,吃在嘴裡,回味無窮。
虎頭鯊的吃法很多,當然得歸功於蘇北水鄉廣洋湖畔的巧婦們。她們在不經意間創新別樣的味覺感受,其中虎頭鯊燉蛋便是。首先將處理好的虎頭鯊抹上鹽,放入薑片、蔥段、料酒,醃上一刻鐘左右。打上幾個家養的草雞蛋,加點剛榨的菜籽油,將虎頭鯊放入蛋液中,置於飯鍋上蒸。飯好,魚也就熟了。掀開鍋蓋,魚香和飯香撲鼻。魚吃在嘴裡又鮮又嫩,雞蛋則香而滑,入口即化。兩種地道食材的聯姻在舌尖上交融,其妙味迭出,欲罷不能。
虎頭鯊之美味,使人垂涎。清代袁枚早就在其《隨園食單》中大加讚許:「肉最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加醃芥作湯、作羹尤鮮。」可以想像他作文時,定是滿口生津。近代作家汪曾祺更是對此鍾愛有加,讚不絕口,還特作《虎頭鯊歌》:「虎頭鯊味固自佳,嫩比河豚鮮比蝦。最是清湯煮活火,胡椒滴醋紫薑芽。酒足飯飽真口福,只在尋常百姓家。」其實他的家鄉高郵離廣洋湖很近,不知先生有沒有嘗過廣洋湖畔農家紅燒、燉蛋的虎頭鯊呢?
來源:揚州學習平臺
作者:王學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