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營養不良擊垮的癌症患者背後:營養支持被忽視,營養師缺口巨大...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導

「在放療的日子裡,我第一次嘗試了吃飯的艱難。」一位鼻竇癌患者在自己的抗癌經歷中這樣寫道:「放療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口乾舌燥、咽幹、鼻腔幹,隨之而來的口腔潰瘍、舌頭髮紫、味覺改變直接導致咀嚼疼痛、吞咽困難。放療的第五周開始出現嘔吐,一天比一天加重,吃什麼吐什麼,直到沒有東西可吐。」

這並非個例。對腫瘤患者來說,「吃」成了一個之前從未面對過的大問題。很多患者甚至未被腫瘤打倒,卻先被營養流失擊垮。「無論是住院期間還是居家休養過程中,患者的營養狀況得不到有效管理,會造成腫瘤的復發率增高、再入院率增高、生活質量下降、臨床轉歸結局變壞等一系列的問題。」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健康醫學系主任、教授於康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中國腫瘤患者營養膳食白皮書(2020-2021)》數據顯示,我國惡性腫瘤患者中、重度營養不良發生率高達58%。其中,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約三個月的時間裡體重減輕,其中超過一半的患者體重減少超過5%。

11月15日,與癌共舞論壇舉辦了「大咖解密營養白皮書」主題活動。在活動現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營養科副主任營養師方玉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目前我們已經開展了與個體化的營養治療有關的臨床研究,由營養師在每一個化療周期去給予患者飲食和營養治療,初步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做法可以讓患者的生存期延長三個月。」

營養對腫瘤患者如此重要,但一直以來,這個問題卻從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有「得腫瘤就會體重下降」的說法流傳。數據顯示,六成以上的患者有解決營養方面的問題與困惑的需求,但是58%的患者從未請教過營養科醫生。

營養這一關鍵環節為何缺失?

方玉記得很清楚,有一天,自己的門診來了一個30多歲就坐上輪椅的年輕人,他患有淋巴瘤,體重從原來的70公斤迅速掉到50公斤。「他做手術之後,因為頭頸的淋巴瘤影響正常進食,化療反應又特別大,基本上整個黏膜都是損傷的,生活質量非常低。」

方玉根據患者胃腸道的耐受,逐步對他進行了個體化的治療。從早期的小分子讓他能夠吸收,然後每天定量攝入大分子,漸漸過渡,患者營養逐漸恢復以後,就能正常吃飯了,最後他的體重恢復到了60公斤。

她坦言,營養不良的情況在自己的患者中非常常見,「我們在臨床當中經常會碰到一些患者,他們的體重比如在胃切除後已經掉了十幾公斤了,然後還要進行化療、放療,相當於在嚴重營養不良的情況下又給他一個打擊,雪上加霜。」

對腫瘤患者來說,重視治療而忽視生活方式以及營養的管理,這似乎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但實際上,營養一旦忽視,腫瘤從預防到治療到最後的康復,所有環節都可能會滯後,或者是達不到效果。」於康說。

於康表示,營養這一關鍵環節的缺失,背後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比如重視程度不夠,相關的標準、方式、路徑還未建立起來。

「一方面,醫院裡面缺少進行腫瘤營養管理的專業人才隊伍,也沒有在醫院形成一個專業的體制。另一方面,腫瘤患者有營養問題,但是怎麼在早期發現這些問題,發現以後怎麼幹預,誰來幹預,幹預以後效果誰在監測,這一系列的路徑與標準,還缺少完整的共識和指南。雖然現在已經有了惡性腫瘤營養治療的專家共識,但是還不夠完善,並且欠缺了患者出院以後的居家管理。」於康說。

航天中心醫院老年醫學一科閆新欣副主任醫師亦表示,作為綜合醫院的臨床醫生他體會目前大部分腫瘤專科醫生對抗腫瘤治療方式的選擇非常重視,但是忽略了腫瘤營養治療,或者說僅知道腫瘤營養很重要,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這就是臨床醫生的短板。

其實臨床營養師可以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他們非常願意幫助臨床醫師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需要臨床醫生提高腫瘤營養治療的意識,增加與臨床營養科的合作,推動這件事情,通過正確的營養治療,可以減少患者併發症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減低住院費用、縮短住院時間,進而優化社會資源。

目前,很多患者希望解決營養的問題,卻不知道去哪裡尋求幫助。《中國腫瘤患者營養膳食白皮書(2020-2021)》數據顯示,患者獲得腫瘤膳食營養信息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臨床醫生告知、病友交流以及線上瀏覽微信公眾號及網站,但諮詢專業營養科醫生的比例非常少。

在此背景下,《中國腫瘤患者營養膳食白皮書(2020-2021)》誕生了。它面向兩類群體,一是出院後居家休養的腫瘤患者,告訴他們在家應該怎麼監測、怎麼吃飯、怎麼管理,飲食上的常見問題怎麼去克服,以及澄清一些常見誤區;二是面向臨床醫生,腫瘤科、營養科,以及腫瘤管理相關的醫護人員,說明不同治療階段、不同治療方式、不同部位腫瘤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怎麼做,因此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營養好會「餵養腫瘤」、不吃飯能餓死腫瘤細胞、吃素能防癌、腫瘤患者能吃海鮮這類「發物」……這些生活中口口相傳、根深蒂固的誤區,都在這本白皮書中被一一破解。

閆新欣醫生表示,「健康中國」概念推出以後,健康被推到一個特別重要的位置,營養這個學科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還是需要有個過程。這次白皮書的發布,說明社會各方的力量都在關注、重視這件事,也讓患者更加重視營養,有依據地去進行營養管理。

於康表示,讓腫瘤患者的營養管理深入人心,仍需要多方努力。「以患者為中心,政府起到牽頭引領的作用,專家把具體的技術、標準、路徑夯實,同時社會機構或者企業給予資金上的輔助和支持,媒體進行相應的宣傳,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當然這個過程中也需要患者和家屬的配合,我想他們還是非常願意的。」

營養人才缺口有多大?

隨著「健康中國」概念提出並不斷深化,營養科的地位亦得到提高。閆新欣醫生所在的航天中心醫院也在推行腫瘤多學科診療(MDT),不僅會找腫瘤內科、腫瘤外科、病理科、影像科參與,也會邀請營養科醫生共同參與討論,制定治療方案。「通過醫院推動,重視宣傳,提高臨床醫生和患者腫瘤營養的意識,這樣才會慢慢把這件事情做好。」她說。

但是,營養科發展過程中,卻面臨著較大的人才瓶頸。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到2030年,要實現每萬人配備一名營養指導員。但不少中小醫院營養人才缺口十分明顯。

山東一位縣市級醫院的醫生告訴本報記者,目前營養科已經成為申請二甲醫院的「標配」,因為自己在幾年前恰好考過了營養師註冊證,所在的醫院就送她來北京進修,準備回去後就著手成立營養科。「但除我以外,營養相關的人才基本沒有。我覺得開展工作很難。並且我們那裡的患者可能還沒有意識到營養的重要性,營養科開起來後能不能運營好也是個問題。」這位醫生說。

2005年,原勞動部啟動公共營養師職業資格考試,本意是規範相關培訓。不料,由於門檻較低、監管不嚴,「買證」「包過」引發的亂象也隨之而生。2016年12月,公共營養師職業資格許可被國家取消。

2017年,中國營養學會組織了首次中國註冊營養師資格考試。考生大多是「80後」,專業背景是營養學專業、預防醫學、食品科學、醫學相關等,其中不乏碩士和博士。即便如此,經過嚴格篩選,通過率也僅有38%,1500餘名考生獲得資格。

據人民網報導,目前我國通過註冊營養師水平評價的註冊營養師僅有5000餘名。這與「2030年實現每萬人配備一名營養指導員」的目標相去甚遠。

方玉告訴本報記者,營養師可以分為臨床營養師與公共營養師兩類,不同的營養師的工作內容是不一樣的。公共營養師就是對大眾人群進行飲食指導,比如社區人群與老人,這部分人群沒有出現疾病的問題,公共營養師是完全能夠勝任的,當然他們也要先經過比如營養師協會的培訓認證。而臨床營養師是在醫院裡,針對不同的疾病人群,比如腫瘤患者、心腦血管病患者、肝病腎病患者以及代謝功能紊亂的人群,進行營養支持治療。

「現在我們也在對公共營養師進行規範化的培訓,要拿到註冊營養師的證,也要來醫院進行臨床實習,這樣就既有營養知識,又培養了管理病人的能力。」於康說。

營養管理攪動千億市場

營養管理得到重視,也將攪動千億特醫食品市場。

特醫食品主要是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製而成的配方食品。比如對食物蛋白過敏的嬰幼兒、吞咽困難的老人,或者是術後病人,這些產品可以提供疾病治療所需的營養支持,加快人體機能的恢復,不失為進食困難時的一個好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患者往往混淆了特醫食品與保健品。方玉表示,在營養好的情況下,適當吃一些保健食品有輔助作用,但是有一些患者會把這些保健食品當成特別好的營養品。實際上,功能食品和特醫食品是不一樣的,特醫食品可以代餐,也是你需要的食物,但是功能食品只是輔助手段。

「有時候化療後食慾欠佳,感覺精神狀態不怎麼好,就吃速愈素、全安素、瑞能等營養更全面的補充劑。瑞能就像喝一瓶奶茶,有點甜有奶香味。」一位抗癌3年,經歷化療43次的肺腺癌患者家屬表示。

除了口服,亦有一些進食困難的患者通過鼻飼導入營養補充劑,在這個時候,往往需要護理人員的指導。航天中心醫院老年醫學一科護士王春琦告訴本報記者:「我們會告訴患者操作流程、注意事項,還要注意患者的體位,水溫,營養液的溫度等,並進行鼻飼併發症的預防及護理。包括很多深靜脈管路的居家護理等都需要護士的參與。」

億歐智庫研報認為,我國住院患者中約有1.6億人存在營養風險,其中約有1.1億人沒有得到有效的營養支持。這意味著,特醫食品潛在市場空間巨大。

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副所長何梅曾表示:「全世界每年消費特醫食品約560到640億美元,且市場以每年6%的速度遞增。國內市場預計能達到1000億元的容量,因此很多企業都看好特醫食品市場。」

目前,由於費卡華瑞、雀巢、紐迪希亞、雅培等外資企業起步較早,且技術和產品都較為成熟,佔據了國內的特醫食品市場主要份額,87%的腸內營養製劑(藥品)和60%的特醫食品(食品)均由他們生產。

這些產品通過院內和院外兩種渠道流向市場。院內是企業通過經銷商將產品銷往醫院,經採購科購入營養科室後通過醫生處方到達患者。院外則分為線上和線下,線下包括藥店、超市和母嬰店等,線上通過第三方平臺或自建渠道最終到達患者手中。

目前來看,特醫食品行業壁壘高、成本高、時間長,中小企業往往難以進入。在一段時間內,這些外企巨頭仍將是行業的主導者。

相關焦點

  • 劉金英教授:20%腫瘤患者死於營養不良 營養治療是腫瘤不可或缺的...
    40%-80%腫瘤患者存在營養不良,20%死於營養不良 劉金英教授向健康界表示,腫瘤患者是營養不良高發人群,40%-80% 存在營養不良,50%-80% 存在惡液質,20% 直接死於營養不良。 那麼腫瘤和營養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呢?
  • 一忽視變成「癌症患者」:出現5種症狀,可能已經到「中晚期」
    「癌症」就像是死神化身一般,只要出手往往箭無虛發!每年我國新被確診的患者有300多萬人,而死亡患者則達到了200多萬人!單從這一數據上來看,和癌症抗爭到最後的結局,大部分患者都是以死亡而做了最終告別!癌症的死亡率的確相當之高,這背後的原因除了與癌症本身的惡性質有關,最大的難題就是「早期難發現」。在我國每年新被確診的癌症患者中,有近70%都是確診就到了中晚期階段。患者早期往往沒有任何不適,最近才出現了明顯感覺,但偏偏就到了中晚期!癌症就是一種惡性腫瘤,身體某一處器官或組織細胞發生變異、開始惡性增殖並生成腫瘤。
  • 癌症患者吃什麼?16年科研成果五神營養粉作用
    節食和運動有助於減肥,但是如果生活方式沒有任何重大變化,體重突然減輕往往是重大疾病的第一信號,尤其可能是癌症的前奏。從腫瘤患者角度看,如果在治療或康復過程中,在較短時間內出現體重明顯下降,需要密切留意癌症復發、轉移或腫瘤進展的可能。權威醫學雜誌《癌症》曾經發表論文稱,結直腸癌患者長期體重減輕提示生存率較低。
  • 營養師是做什麼的?鉑瑞思有答案
    在醫院當中,營養師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進行營養諮詢,這裡以癌症營養諮詢為例,為大家介紹一下營養諮詢的內容和流程:第一、營養師必須要了解患者的飲食史,患者可以提供自己的飲食記錄,讓營養師進行飲食評估。
  • 癌症患者吃什麼補充營養?這些食物對身體恢復有好處
    癌症病人在受到病症的危害和治療的副作用後,人體會出現營養流失的現象,所以癌症患者要想快速的恢復做好飲食調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癌症患者因身體本身的特殊性,在食物的選擇上需要考慮很多內容,那麼癌症患者究竟吃什麼補品才對身體好呢?
  • 迎戰「大腸癌」,營養支持怎樣才能照顧好?
    因此癌症患者最需要做的,就是在治療期間,用營養支持以避免患者體重下降、減輕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提高對治療所引起副作用的耐受力,並降低感染的機率、以及修補因治療對於身體組織造成的損害
  • 胡蘿蔔牛肉湯,適合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等人群
    營養師朱萍 #營養師推薦# 這道菜餚的營養特點是低熱量,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B族、鐵等營養素,適合營養不良、
  • 信這些可能會讓癌症患者更短命
    近年來,隨著腫瘤發病率的不斷攀升,患者數量也日漸增長。在承受著心理等多方面壓力接受治療的同時,患者也更易聽信一些無任何科學依據的傳言,如「有些癌症是富貴病,吃得越好越嚴重」「少吃點可以餓死癌細胞」等等。治病心切,導致很多患者在營養攝入上出現了問題。        腫瘤細胞能「餓」死?別信!
  • 臺灣醫師揭示癌症患者飲食六大迷思
    ,指出癌症患者飲食的6大迷思,廓清了很多癌症患者的迷霧,對癌症患者幫助很大。文章摘編如下:  迷思1 癌患變瘦是必然的,主要是治療導致體重減輕,不必太在意?  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鴻昌表示,除了放射、化療造成口腔潰瘍、噁心,讓人食慾不佳、體重下降;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爭搶營養,病體對抗腫瘤消耗體力;食道、胃等消化系統的癌症影響養分吸收,都是病人消瘦的原因。  奇美醫院營養科組長美瑜指出,研究顯示50%患者在確認罹癌時體重都已下降。
  • 日本一醫院面向癌症患者開設料理教室 已舉辦200次講座
    人民網東京8月17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位於日本千葉縣柏市的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東醫院營養管理室,面向被癌症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困擾的患者及其家屬開設的「柏之葉料理教室」日前已迎來它的第200次講座。
  • 營養不良有時會致命 新冠患者須注意
    【歐洲時報來米編譯】法新社報導,公眾、甚至某些醫生一般都不以為意,但營養不良這件「小事」可能會致命:這涉及許多住院病人、老人,也包括新冠患者。 營養不良相當普遍 11月12日到19日是法國第一個「營養不良全國行動日」,蓋之(Jér me Guedj)是組織者之一。他介紹說,營養不良指的是1個月之內體重下降超過5%,這在病人和老年人中很常見。這種「症狀」很容易遭到法國人的質疑,因為人們不理解在一個富裕社會,怎麼可能發生「營養不良」的情況。
  • 五神營養粉作用:癌症有沒有剋星?有!免疫力
    五神營養粉功效:癌症是具有侵襲性的疾病,並會不斷消耗機體的營養,搶奪正常的組織的營養,從而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換言之,免疫力低是癌症群體最常見的問題,要想防癌、抗癌,必須提升免疫力。  從2019年底到現在,全球還籠罩在新冠肺炎的巨大陰影之下,雖然傳染病的爆發與傳播令人猝不及防,但相比之下,腫瘤、癌症等慢性病就如同惡魔一般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對全球帶來著災難性的影響,人們個個談「癌」色變,而這一切又與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 「前景誘人」的營養師培訓背後 合格營養師沒那麼「簡單」
    目前我國通過註冊營養師水平評價的註冊營養師僅有5000餘名。一邊是火爆的市場需求,一邊是人才稀缺的社會現狀,在這種情況下,營養師培訓市場「生意」越來越火爆。在搜尋引擎中輸入營養師三個字,映入眼帘的幾乎都是營養師培訓考試的相關信息,月薪8-15K的就業前景宣傳讓人心跳不已。
  • 腫瘤患者飲食為什麼提倡高蛋白、高脂、低糖?
    根據指南及專家共識,由於癌症病患體內細胞代謝改變,須特別注重糖類、脂肪與蛋白質的攝取比例,靠三大類營養素「加油」,才有力量與病魔做鬥爭。 對於腫瘤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保持體重的平穩,一旦出現非主觀因素的體重減輕就是危險的跡象,尤其是化放療期間更需要足夠的營養補給,否則很難承受下一次的化放療。
  • 2017年度營養大事記
    不久前,在由中國營養學會主辦,達能營養中心支持的研討會上,經來自營養學界的多位專家學者和媒體的現場討論,結合媒體的視角和專家學者的專業知識,最終評選出「2017年度營養新聞」,其中涵蓋國家政策、學界要事和百姓關注等關係營養健康的重大新聞及事件。下面就讓我們看看2017年我國的「營養大事記」。  1.
  • 乾貨分享:化療患者如何做好營養護理?看這一篇就夠了~
    據統計,腫瘤患者平均營養不良發生率在 30%左右,20%的晚期癌症患者死於營養不良!目前,佔主要的治療手段還是化療,但是化療患者多多少少會存在治療後的副作用: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掉發等等,那麼化療患者該咋吃才營養?我們來科普一下!
  • 癌症患者需要忌口嗎?腫瘤醫生:4類食物最好遠離,影響治療
    癌症是一種高消耗性疾病,很多患者的死亡都與嚴重營養不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日常照顧癌症患者,為他們準備即營養又可口的飲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絕大多數癌症患者都需要接受化療或者放療,這些治療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胃口,使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來對抗疾病。
  • 肌營養不良2020最新消息 讓遠方的你看到最新治療肌營養不良的希望
    近年來,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了,據統計全球患病人數佔總人口的0.65‰~1‰之間的疾病或病變。據了解,目前已知的罕見病已超過7000種,中國的罕見病患者已達2000萬人。在這些罕見病中,神經系統遺傳病佔到了50%。而排在神經系統遺傳病第一大類的遺傳性肌肉病中,肌營養不良居第一位。
  • 素食主義者容易營養不良,平時經常吃3種食物,「填補」營養空缺
    隨著肥胖人群、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多,越來越多人開始為素食主義做宣傳,認為吃素才是遠離疾病的最佳方式。很多原本愛吃肉的人,也為了降低患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忍痛割愛」,主動遠離肉食。但你知道嗎?但是,素食主義並不是一個好選擇,因為人體所需的七大營養素是無法從純粹的素食中獲取的,長期堅持素食主義,只會造成營養不良,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尤其是上了年紀之後,我們的身體更加需要充足的營養,盲目堅持素食,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
  • 癌症患者能吃發物嗎?醫生:醫生口中的發物,指的是這3類食物
    癌症患者不能吃發物?你可能想多了 雖然雞蛋一直被認為是食物屆的優秀生,卻有些網友說癌症患者不可以吃雞蛋,而且給出的理由都大同小異,即認為雞蛋是發物,癌症患者吃了之後會讓腫瘤長得更快,或者治好了也會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