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意義上的東歐主要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國家,這裡所說的東歐則泛指過去的前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包括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也就是前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和前南斯拉夫國家成員。在這些國家中,如今躋身發達國家的不在少數,其中有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以及斯洛維尼亞,捷克,斯洛伐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上述6個國家分別在2007年(斯洛維尼亞),2009年(捷克/斯洛伐克),2011年(愛沙尼亞),2014年(拉脫維亞),2015年(立陶宛)成為發達經濟體。
儘管已經有六個發達國家,不過在整個東歐,卻很少有什麼國際知名品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想找到一個來自東歐國家的品牌,估計會比較困難。根據世界品牌實驗室最近發布的2020世界品牌500強排名,六個東歐發達國家沒有一家品牌上榜,而將俄羅斯包括在內的話,整個大東歐地區也只有兩個品牌入選,一個是皇冠伏特加,一個是俄羅斯天然氣集團。要知道在整個亞洲,也僅有四個發達國家,那麼東歐地區的發達國家存在感為什麼這麼弱?
應該來說,東歐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工業基礎的,像捷克,匈牙利的汽車製造和電子工業,愛沙尼亞的軟體產業都比較發達,只不過它們大都沒有自己獨立的知名品牌,捷克著名的斯柯達汽車屬於德國大眾集團旗下,愛沙尼亞的網絡電話服務公司skype也成為微軟的品牌。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自從上世紀90年代實現經濟轉型以來,東歐國家原來的國有資產相繼被出售,其中大部分就被西方國家的跨國企業收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如今全球最大的鋼鐵企業安塞樂-米塔爾鋼鐵公司。僅僅還在20年前,這家鋼鐵巨頭還遠沒有今天這麼大規模,當時米塔爾花了很小的代價,就將東歐國家的數家鋼鐵企業收入囊中,這些企業包括烏克蘭最大的鋼鐵企業克裡沃羅格鋼鐵廠(2005年鋼產量689萬噸),波士尼亞最大的BH鋼鐵廠,波蘭PHS鋼鐵,羅馬尼亞的胡內多阿拉鋼鐵聯合企業,馬其頓的Balkan鋼鐵等。
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些東歐企業加入了西方大家庭,成就了新的跨國巨頭的誕生,而失去的,則是東歐國家的工業發展潛力,這些領域主要包括重工業,像鋼鐵,汽車製造,機械等產業,輕工業中則包括食品,電子,電器,儀器等產業,像美國通用電氣就收購了匈牙利的輕工產品製造企業湯斯萊姆。
此外從國家規模來看,這6個國家的人口分別為捷克(1070萬),斯洛伐克(545萬),斯洛維尼亞(209萬),拉脫維亞(190萬),愛沙尼亞(133萬),立陶宛(279萬),加起來人口也只有2000多萬,很難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在經濟上高度依賴西歐國家,想要建立自己的國際品牌,困難不小。而且這些國家成為發達經濟體的時間都非常短,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它們中間也會生一些國際知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