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於經常出差的商旅人士來說,都可能遇到過「機票價格越搜越貴」的情況。
在近期的一項調查中,數據顯示:91%的人都有遇到「機票越搜越貴的」情況,61%的人對「大數據殺熟」深信不疑。
各類機票發售平臺是否真的存在大數據殺熟現象?真相又是如何?下面就跟著小巴一起來看看吧。
此次問卷調查的對象有1100人,近六成人對「大數據殺熟」深信不疑,只有24%的人認為價格變動是正常情況,還有15%的人表示「不知道背後的原因」。
要想揭開真相,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機票價格的制定規則:
機票的價格是由各大航司制定,然後通過官網、代理商、OTA平臺對外發售。
機票發售前,航司會將機票價格、數量上傳至GDS(全球分銷系統),代理商和OTA從GDS系統中獲取價格、數量同步到自家平臺,再展現給消費者。
同時,機票的價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各種因素,實時變動。
在全球的各大航司,都有一個叫「航線收益管理」的部門,他們開展營銷活動、優化機票價格,力爭把每個航班空位都能賣完,確保每個出行航班都能收益最大化。
因此,遇到突發事件、節日熱點等因素都會造成供需關係變化,造成機票價格變動。就比如在前段時間《長安十二時辰》熱播的時候,西安機票搜索量就暴漲了130%。
對於消費者來說,很難察覺機票源頭的價格變動,更難察覺貫穿整條銷售路徑的「時間差」。
每次制定或修改機票的價格後,航司都會上傳數據到GDS系統中,再由系統刷新,這個過程就存在「時間差」;
OTA會定期去GDS更新價格,同時在接到搜索指令後,再確認一次,這個過程中,也會存在「時間差」。
假設OTA平臺每隔1分鐘就更新一次價格,短暫的60S時間差也容易造成消費者誤會。
19點30分:OTA通過GDS獲取到機票價格1000元。
19點30分30秒:用戶搜索機票價格,他們看到的是1000元。
19點31分:OTA重新獲取GDS數據,發現價格變成了1100元,於是將價格更新到了1100元。
19點32分:用戶再一次搜索機票價格,就會發現機票價格漲了100元。
這就是很多人都有遇到過的「機票越刷越貴」的原因。
在實際情況中,價格變動往往發生在毫秒間,用戶搜索下單後,OTA需要向GDS核對實時價格,GDS也需要向航空公司核對實時價格。這兩個時間差,就會造成OTA或GDS展現的價格不是最新價格的情況。
對於用戶來說,也許前一秒看到的價格還是1000元,刷新一下就變成了1100元。或者下單的價格是1000元,但到了付款頁面需要支付的金額卻是1100元,而這種情況就被稱為「瞬時變價」。
參與調研中,有87%的人表示經常會遇到「機票越搜越貴」的情況,而只有1%的人表示機票會「越搜越便宜」。
由此可見,讓錢包受損的「越搜越貴」顯然給消費者留下了更深的印象。隨著科技的進步,「瞬時變價」在逐漸變低,但結合每年數以萬計的飛機乘坐人數來說,它依然是大家無法理解的「痛」
大多數消費者可能會認為,機票價格賣得貴一些,OTA 就能從中賺取更多差價,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根據民航局規定:OTA代理航司機票,只能收取固定的代理費。
也就是說,無論你買到的機票價格是多少,OTA賺取的代理費都是一樣的。
機票的價格是上下浮動的,在春節等傳統節日,容易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反觀在淡季,各大航司會通過優惠券、折扣等方式,對部分航線進行補貼,消費者也能買到更便宜的機票。
小巴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對「機票越搜越貴」的情況都有了一定了解,如果選擇春節等熱門節日出行,大家一定要記得提前買票,相對來說折扣力度相對會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