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每年五月五的端午節,不論小時候餓著肚子時,或者在大學讀書,還有大學最後一年在江門實習時剛碰上端午節,印象最深的就是吃不同口味的粽子。現在的端午節當然也吃粽子啊,不過我多了一個任務,就是要研究粽子為什麼這麼迷人,即使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粽子的魅力依然吸引大眾的胃口。下面就請跟我來看看這些了不起的粽子。
(來源:「老丈母娘牌粽球」提供)
一、粽子的做法
1,餡料的調配,這個非常重要,對於現代人來說特別重視口感,餡料配得好,粽子就好吃多了。
(1)醃製豬五花肉,要加五香粉、小南乳醃一段時間後加少量米酒。(來源:「老丈母娘牌粽球」提供)
(這是小南乳,也就是發酵的豆腐,加這個才能使味道更鮮美)
(2)香菇爆香,並炒如蝦米。可以隨意加各種喜歡的蔥姜蒜等各種佐料。
(3)大片整齊的竹葉洗淨,用開水燙過。
2,糯米,洗淨,水泡過夜,瀝乾。
3,將糯米放入捲成冰淇凌狀的粽葉中。
4,然後放入蝦米、香菇、蛋、用香料醃製好的五花肉、整片的蒜頭。
(來源:后街簾藝總廠宿舍大門側小食店提供)
4,將粽子葉的包好之後,粽子成三角形。繩子繞一圈之後,勒緊,之後打個活結。
5,煮粽子。
(來源:「老丈母娘牌粽球」提供)
6,撈粽子放冷,四個一簇掛起來。
(來源:「老丈母娘牌粽球」提供)
(來源:「老丈母娘牌粽球」提供)
(來源:后街簾藝總廠宿舍大門側小食店提供)
(來源:后街簾藝總廠宿舍大門側小食店提供)
二、有特色的潮州梔粽
潮州梔粽源自潮州文祠鳳凰山一帶村民的做法,俗稱枕頭粽。採用文祠鳳凰山特有植物(獨葉埔姜或山梔子)燃燒取其灰燼,淋上開水再過濾沉澱,後將糯米洗淨浸泡其中一日一夜,糯米染成金黃色。用白竹葉包成長條狀,下鍋熬煮七八小時而成。粽色金黃剔透,柔糯甘香,充滿彈性粘性卻不沾牙。吃時用紗線或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溼之功效,很多人一試難忘。
下鍋熬煮七八小時
吃時用紗線或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
三、粽子的養生功效
我國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綱目》中稱粽葉具有治療「清熱止血、解毒消腫、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癰腫」等功效。包粽子的葉子,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溼、和胃寧神。作為食品包裝,其具備天然和無汙染的特性,因此,被當今營養學家稱之為「天然綠色食品」。另外葉子不僅帶來清香,還能提供多酚類物質和鉀元素,蒸製時滲入米內,有利於提高人體的抗熱機能。近年來研究證明,粽葉(箬竹葉)的提取物還具有抗癌作用。
粽子的主料糯米富含B族維生素,能溫暖脾胃,補中益氣。對脾胃虛寒、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自汗也有較好的食療效果。芒種過後,天氣日益炎熱,身體表面血流增加,腸胃功能逐漸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吃糯米正好能夠改善這一問題。且不說其中的配料,僅就清香的葉子和柔軟的糯米,就足以讓人食慾大開。對於那些胃酸少消化能力差,傳統稱為「胃寒」的人來說,糯米是非常好的食品。
粽子的配料中很多都有補益作用,小棗、赤小豆、綠豆等具有補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還能夠增加蛋白質含量;花生、蓮子、山藥、芡實是夏季清補的食材。製作肉粽、蛋粽,則可以提高蛋白質和脂肪,並增加鐵的含量。棗餡兒粽子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慄子餡兒粽子具有補氣健脾、益腎的功效;水果餡兒粽子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蛋黃餡兒粽子有健腦益智的功效。
【醫昭物語】
潮州人不僅在端午節吃粽子,還把它作為潮州小吃,所以什麼時候在市區都可以看到有粽子買,很多人知道粽子,但可能對潮州的梔粽了解不深。在這裡特別向各位朋友介紹一下。
很多人都知道梔粽是用梔子葉或鹼液來泡糯米,但即很少有人知道一種更好的原料,這是文祠鎮的做粽傳人告訴我的,因為他們先祖都是這樣用——獨葉埔姜——來制粽子的。
獨葉埔姜 上面這種就是獨葉埔姜。潮汕地區別名稱為獨葉埔羌、布荊、青荊、實名士蔓荊子。本品為馬錢科醉魚草屬白花醉魚草。為常綠小灌木。生於山野、荒地、屋旁、埔園等地,多為人工栽培。味微辛、苦,性溫,無毒。其根味甘、淡。內服祛風、散氣、消水、消腫。外用祛風、除溼。主治胃病、中暑、水腫、小兒水腫、產後頭風痛、腰痛。外治皮膚溼癢、風溼酸痛、產後口渴等。
梔粽吃後有健胃去溼之功效,所以每年我們基本上都吃這些來自山區的梔粽。
當然,由於糯米含太多澱粉,會產生大量糖分,吃多了容易升高血糖,也容易上火,所以對於血糖偏高的人及上火的人不能吃太多粽子。還有,由於粽子包後含營養太豐富,在端午節這溼熱天氣容易變質,故不能放置太久,不然吃後容易鬧肚子。
(下一篇預告:端午節過後,就是炎熱的夏天,請吃潮州的草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