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儒:天理是天下公理,只是各家有所發揮,應該求同存異

2020-12-24 古今意不意外雜談

呂柟(1479—1542),字仲木,學者稱涇野先生,陝西高陵人。

呂柟自幼愛讀書,十多歲時就有博學之名,被選入當時的名校正學書院就讀。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呂柟高中狀元,授翰林編修。這次考試,呂柟認識了任「同考官」的湛若水,兩人互相欣賞成為好友。因為受到湛若水的影響,呂柟雖然是主程朱理學,不過他的學說有返本孔孟、結合理學與心學的傾向。

當時,宦官劉瑾專權,邊關又不太平,呂柟上疏請皇上入宮御經筳,親理政事,這受到了劉瑾的記恨。呂柟看不慣劉瑾,又知道自己留在朝廷挺危險的,於是引退回鄉。回鄉後,呂柟辦學教書,吸引了四方學者前來學習。

明嘉靖元年(1522年),呂柟官復原職,兩年後,因為批評嘉靖皇帝在「大禮儀」事件中違背禮制,被貶謫為解州判官。在解州,呂柟如他的理學家前輩一樣,在為民辦實事之餘,又辦書院講學。

嘉靖六年(1527年),呂柟任南都吏部考功郎中,之後幾年,接連升遷,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禮部右侍郎。嘉靖十七年(1538年),六十歲的呂柟上疏請歸。致仕還鄉後,呂柟講學於北泉精舍直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去世。

大程書院。

學術成就

呂柟之學的特點是返本孔孟,他認為王守仁的「致良知」是一偏,這是因為「良知」與「良能」是不可分割的,孟子兩者並說,而王陽明只說良知而良能。

曾經有人問呂柟:「今之講學,多有不同者,如何?」呂柟回答說:「不同乃所以講學,既同矣,又安用講耶?故用人以治天下,不可皆求同,求同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

他以「天」來概括聖人之學,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王守仁等人的學問則象徵著日月、星辰、風雲、霜露,只是反映了天的其中一面,所以,學者要「學天」,結合各家所長。如周敦頤教人「靜」、「誠」,二程教人「敬」,張載教人「禮」,也都不錯,不過也是各有所偏,不及《論語》上說的「學而時習之」中的「學」中正。呂柟的學生章詔把老師的話總結為:「諸子則或言日月,或言星辰,或言風雲、霜露,各指其一者言之。」

既然各家的學說只是反映了天的其中一面,那麼天理就並不屬於一家,天理是天下公理,只是各家有所發揮,應該求同存異,在論辯中進步。天表現在萬物及人事上即是仁,仁是天地生生之理,良知、善念是仁,「聖人之學,只是一個仁」,因此,學者要「學天學仁」,以「至公至仁」為目標。

呂柟說:「諸生須要學仁,凡晝之所為,夜之所思,與夫一言一動相比,常常把這仁來體驗,自然有益,不可說過便了。」這就是說,仁不能只是空談,要通過行來體驗。針對當時程朱理學的支離分,特別是對天理與人的事割裂開,他特別指出:「天理不在人事之外,外人事而求天理,空焉亦矣。」

仁是人天性所具備的,只是會被人的私意蒙蔽,可以通過讀書去警醒心中的仁。呂柟認為學者學聖人要先讀《論語》,因為《論語》講的就是仁。不過,人如果只是讀書卻脫離躬行、流於空談,是無益的,呂柟說:「學者雖讀盡天下之書,有高天下之文,使不能體驗見之躬行,於身心何益,於世道何補?」

躬行,是貫通人事與天理的途徑,是「為仁」。學仁、為仁,是同一個功夫。

註:本推內容來源筆者作品《白沙甘泉:宋明理學家群像》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大儒
    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只是諸子百家之一,後來儒家學說成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孔子的地位也不斷上升,成了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第一聖人。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人,孔子嫡孫子思的再傳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在孔子之後進一步發展儒家學說。後世尊其為亞聖。孟子最著名的故事是孟母三遷。
  • 湛若水在羅浮山築設的四賢祠紀念哪四位大儒?
    周、李、羅、陳四位大儒學術上各立宗旨,不過都同屬於儒學,湛若水認為「心通天地,道貫古今」,大儒們的學說「殊途而一致。」(《謁奠天華精舍四賢祠文》)又說:「大道支離,源遠益分,四賢一道,共復渾淪。一者無欲,未發求中,澄心體認,自然混融。」(《謁奠羅浮四賢祠文》)四賢祠的設立,反映了湛若水在學術上求同存異的胸襟。
  • 中國傳統司法文化的「天理」信仰
    「天理」之於中國傳統司法文化類似於「自然法」之於西方法文化。天,有自然之義;理,有公理、義理、道理、原理、規律、法則之義。 「天理」具備自然法的所有性質和功能。「天理」符合人的理性,天人相通,天人合一;「天理」作為最高的權威,支配世間的立法者,「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天子「口含天憲」,言出法隨,代自然立法;「天理」是世間是非的最後評判者,可以糾正俗世司法的過失。
  • 為什麼從宋代特別是明代以後,中國的科技越來越落後於西方各國?|...
    正是這一原因,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宋明理學,不得不重新認識理學的基礎——天理。朱熹所說的「理」是什麼?《朱子語類》:「問;太極不是未有天地之先有個渾成之物,是天地萬物之理總名否?曰: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理而已。因其極至,故名曰太極」。
  • 「滾滾長江東逝水」,大儒楊慎被「大禮議」事件劈為兩半的戲劇人生
    明人編寫雜劇劇本,雖然仍承襲元代雜劇的北曲曲牌、曲調與豪爽明朗之風,但由於並不是直接用於場上搬演的工作底本,只是用於文士間自娛自樂的案頭讀物,因而曲詞更加考究優雅,字句更加精緻奇巧。元代雜劇一般是四折一部劇本,而明代雜劇則流行一折一部劇本的編寫慣例,皆是因為雜劇劇本的實際用途已經改變,創作中心已經由北遷南,語言特色也隨之改變,史稱「南雜劇」。
  • The Open Group正式發布《安全架構實踐的公理》
    2020年7月15日,The Open Group正式發布《安全架構實踐的公理》。本文中的公理是對永恆主題的升華。本指南旨在為任何對安全架構的實踐和原則感興趣的個人,尤其是希望成為或僱用安全架構師的個人提供培訓知識,因此受眾更為廣泛。本文中的公理進行了優先級排序,以業務為中心的公理位居前列,而更具技術架構特性及更傾向於設計的公理則排在列表的後半部分。
  • 看《如懿傳》說「三綱五常」,是「天理」對,還是郎世寧對?
    韓非子說:「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三綱之君臣義,即君臣之間要講信義;父子親指兒子要孝順父親,父親也要親近兒女;夫婦順,即夫妻要和順,和睦相處。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 老祖宗古訓:「做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到底什麼是天理?
    今天筆者著重筆墨,和您一道了解一句,值得所有國人學習的話:做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這句賢文出自《增廣賢文》中(清)金纓編的《格言聯璧》,句中的"天理"是指天然的道理,我國理學家認為倫理是客觀存在的道德法則,即"天理",成語有"天理難容"之說。這裡的"人心"是指眾人的情感、願望。
  •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為何前後半生如隔兩重天?
    明人編寫雜劇劇本,雖然仍承襲元代雜劇的北曲曲牌、曲調與豪爽明朗之風,但由於並不是直接用於場上搬演的工作底本,只是用於文士間自娛自樂的案頭讀物,因而曲詞更加考究優雅,字句更加精緻奇巧。元代雜劇一般是四折一部劇本,而明代雜劇則流行一折一部劇本的編寫慣例,皆是因為雜劇劇本的實際用途已經改變,創作中心已經由北遷南,語言特色也隨之改變,史稱「南雜劇」。
  • 小議明代世宗重臣方獻夫強奪寺產一說
    小議明代世宗重臣方獻夫強奪寺產一說 在百度輸入「西禪寺」,彈出來的第二條便是「百年老校
  • 「治天下之財者莫如法」
    他提出用法當使人心服,否則遺患無窮,他說:「用法而不服其心,雖刀鋸斧鉞,猶將有所不避,而況於木索、笞棰哉!」他以嚴峻的文字抨擊當時朝廷高官有罪不罰的弊政:「今之卿大夫有罪亦得以首免,是以盜賊小人待之歟?天下惟其無罪也,是以罰不可得而加。如知其有罪而特免其罰,則何以令天下?今夫大臣有不法,或者既已舉之,而詔曰勿推,此何為者也?聖人為天下,豈容有此曖昧而不決?故曰:厲法禁,自大臣始,則小臣不犯矣。」
  • 你不知道的金光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豔文」
    趁著布袋戲大師黃俊雄將帶著《雲州大儒俠之決戰時刻》重出江湖之際,本刊特地上窮碧落下黃泉,搜集了豐富的幕後信息,為讀者整理出關於史豔文布袋戲的十個面向,給你重溫曾讓你魂縈夢牽的童年回憶。一九七○年三月二日,五洲園掌中劇團黃海岱的第二代黃俊雄,透過電視螢光幕演出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豔文」,積極吸收各家之題材和特色,竟引起全臺灣民眾的瘋狂,當時,史豔文曾創下收視率九十七個百分點的空前紀錄,開演時造成「工人不開工,農夫不下田,學生不上課,醫生不開刀」的盛況。民國六十三年因為新聞局一紙「妨害農工正常作息」的公文而遭政府禁播,直到民國七十一年才復出電視演出,仍然造成轟動。
  • 人民日報鐘聲:釣魚島屬於中國,公理正義不容挑釁
    原標題:公理正義不容挑釁(鐘聲) 據報導,日本外務省4月15日在其官網主頁公布了有關釣魚島問題的宣傳冊,妄稱「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說法「沒有根據」。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為此舉強辯稱,「日本政府認為通過各種手段將這些基本內容進行充分宣傳非常重要」。何等荒謬的邏輯!
  • 智商加高情商,這三個星座2019年不成功簡直沒天理!
    十二星座中有三個星座就是高智商加高情商,以前只是缺少了些許運氣和機遇,而在2019年這三個星座好運相伴,智商情商都在線的他們不成功簡直沒天理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是哪三個星座吧!這樣的他們不成功簡直沒天理,如果沒有成功,那一定是因為運氣不好。而2019年的他們運氣會非常的好,情商和智商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 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 品宋人風範
    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電集團共同策劃、聯合拍攝的一部展現中華文明代表人物——朱熹的力作。全片共6集,每集時長50分鐘,由東南衛視組建核心團隊進行拍攝製作。
  • 古詩詞改讀音與標定普及和歷史文化求同存異
    古詩詞改讀音與標定普及和歷史文化求同存異倪寄如 (退休工人)近有網文對古詩詞改讀音多有熱議,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xia)」改音「邪」、「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ji)」改音「齊」,網友質疑改讀音破壞了傳統文化
  • 中庸經典解析: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一、譯文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