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漢方藥很火,相關資料顯示:1976年,日本醫療部門就把漢方藥納入醫保,到如今,漢方藥發展為294個,有漢方藥廠200多家,從事漢方的醫師已超過10萬人。
中國遊客去日本,採購清單必備之一是漢方藥。在很多國人的眼中,這是好玩意。
這種心態之下,造成在日本的銀座、在上野購物一條街、在好心導遊指引的購物店,滿滿都是大把掏錢的中國遊客,而商場裡也在最醒目的地方寫明促銷、打折、可以掃碼支付等信息,商場裡的導遊員,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更會主動上前和你套近乎,攀老鄉,說是留學日本的大學生。
日本漢方藥暢銷背後,是中國的尷尬和無奈。
一方面,藥方來自中國。數據顯示,目前日本普遍應用的294個處方,均搶註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原方,然後改名為「漢方藥」。在《世界專利資料庫》中,日本人註冊了70%以上的中藥專利;中國雖然提供了中藥古方10943個,但其中只0.3%是在國際上申請了專利。
另一方面,原材料來自中國。日本津村株式會社,全球最大的漢方藥製藥公司,生產超過120種漢方藥,其相關人間曾透露:漢方藥的原材料其中80%都是從中國進口的。他們一年在中國市場賣貨超千億日元。他們說自己的目標很簡單,要打造中國市場上中藥第一品牌。
早在2016年,中國藥學會核心雜誌《中草藥》上就曾經刊文指出:對於世界中醫藥市場,日本佔據90%的份額,中國大陸僅僅為2%。
更急人的一點,技術比咱強。在實踐中日本人獨闢蹊徑,他們所有的漢方藥都是統一配方、統一投放劑量、標準化生產工藝、流程,並且幾乎所有的漢方藥都是顆粒劑。他們生產的漢方藥,有統一編碼,包裝上都有號碼,每種號碼對應一種藥品,所有製藥公司的同一藥品編號都是相同的。
很多遊客在日本買回來的「救心丸」,就是仿我們「六神丸」。遺憾的是,我們一直秉承千百年不變清熱解毒利咽的作用,但日本人卻增加了新功能,搶了國際市場。另一方面,相對於我們傳統的湯劑與「代客煎藥」,隨身攜帶的漢方藥更是簡便了許多。
其實,日本漢方藥超越我們的時間並不長,還是在1980年的時候,日本醫學權威大冢敬節曾說:「現在我們向中國學習中醫,10年後讓中國向我們學習。」也就是說,我們被落下,是最近這40年間的事情。
不僅日本人喜歡中醫藥,對中藥痴迷的還有印度人。
他們最直接的行動就是來中國留學。數據顯示,2019年印度在華留學生有超過2.3萬人,認真分析一下這兩萬多名來華的印度學生,會吃驚地發現,他們基本都是來學醫的。無論是上海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亦或名聲稍微小一點的合肥,蚌埠、張家口等醫學院裡,市場會發現三五成群、一嘴的咖喱印度學生。
印度醫院認可中國醫學院的文憑,通過簡單的考核後就可以上崗,而在中國留學的經歷,更容易讓印度人認可他們的中醫藥水平。
那麼,為什麼咱們的醫院、醫生不重視中醫呢?
其實也不盡然。1929年,在上海舉辦的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就提出來:「提倡中醫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藥以防經濟侵略」。
中國人在發論文方面很領先。2018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所發布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顯示,全年的中醫學論文21727篇,在國內論文數最多的10個學科(自然科學)中排名第四。
但我們的醫院似乎不重視中醫,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有很多,但2018年7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萬人禮堂,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舉辦的春播行動第五屆高峰論壇上,白巖松的一句話或許很有道理:中醫不受醫院的重視,原因就是因為中醫能給醫院帶來了利潤太低了,不需要用各種檢查的設備和醫療器械,不需要用各種進口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