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非遺之晉王社火

2021-02-23 兩忘齋

(1)

春節過後,元宵將臨,周末起床還思今日要處理的事務,一位攝影群裡的朋友打電話問:村裡打社火,去拍不拍?最近工作家裡諸事纏身,好久沒有動器材,不免技癢,打社火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心裡興趣比較高,便痛快的答應了,問地點那裡,說是孫鎮晉王村,一聽不免糊塗,晉王不是平路廟的嗎?忽一想,原來撤鄉並鎮,平路已併入孫鎮了,整理器材,相約三五人,便直奔晉王。

晉王原來是很熟悉的地方,一是因為多年前曾在平路廟鄉工作了多半年,負責的片區便是平路的東片有晉王、黎起、直社、阿坡,另外也聽聞晉王社火比較有名氣,雖是舊時故地,卻也久不踏足。這裡和二十年前變化很大,隨著煤化大道的貫通,這裡也不再偏僻,過去騎自行車走一個多小時,現在從城裡十幾分鐘便到了,雖然我把進村的路忘記了,費了一點曲折還是很快找到了晉王村。

別小看晉王村,它的歷史比蒲城縣還要悠久,在春秋戰國時期,不管是秦晉兩國還是秦魏兩國,他們都是以洛河為界,河東為晉,河西為秦,晉王村一直是這裡的一個大鎮,相傳春秋五霸之晉文公重耳曾在這裡藏身屯兵,目前這裡傳說也比較多,古蹟也比較多。最古老的是一座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座古廟,以前還有一通石碑,字跡還算清楚,近兩年縣政協文史委發掘「三古」,即古樹、古村落、故建築,這座廟應算是古蹟了。古蹟的研究不是今天的主題,這裡順帶說一點晉王村的歷史,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裡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傳承,包括社火也是一樣,也包含著這個村落遙遠的歷史信息。

晉王村的社火也是非常有名的,近幾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晉王古芯子已經列入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晉王村有現有四五千人,原來只一個社,後來隨著人口的發展,分成了東社,西南社,西北社三個社,各社都有獨到的地方,東社的雙機子二十八宿,西南社的老龍,西北社的轎車體現了晉王先祖較高的陪聰明才智。進村我們見到了正在忙碌的非遺傳人曹來保,他正在整理相關的行頭,指揮社裡村民栽杆搭架。

我們看了半天,也一時也搞不清這裡幹什麼用的,你知道嗎?估計大部分人看過社火表演,但不一定知道這個架做什麼用的,這裡先賣個關子,看完此文你便清楚這個架的功用了。

(2)

晉王社火遠近聞名的是高臺芯子,在芯子出來後,配以地面鑼鼓、秧歌,地面表現的是熱鬧歡慶,高空表現的是險絕和精巧。特別是高空芯子,讓人看的就是用奇險的方式演繹的一個個人間故事。而掌握這些技術的並不多,特別是很多套杆技術,一般秘而不傳,村裡人講,現今東社非遺傳人曹來保的父親,就是一個民間高手,年邁時雙目失明,但杆怎麼套,他手一摸便知位置,有一年裝二十八宿,社裡的人看老人眼不行,就自行安裝,裝了半天就是裝不上去,無奈之下,把老人扶上架去,老人手一摸,說:這個杆在東南上你們怎麼安到西北上了,一調整順利的安裝上了,村民一時傳為佳話。

晉王社火古芯子非遺傳承人不至曹來保一個西南社、西北社也有傳承人,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也懂得了文化的價值,也明白了合作的必要性,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們自發的成立了晉王古芯子保護發展協會,從此他們邁出晉王村,在縣上各處表演他們的絕活,得到了 廣泛的好評,也為他們在致富的道路上擴大了宣傳,增強了信心。

(3)

由於我們來的早,有幸拍到了打社火,芯子準備和表演的全過程,不得不說這是一次非常有趣非常有意義的過程。

一張桌子,一個筋子(根子)村裡人這麼叫,其實就是一個底座,上面的鐵桿還要套很多杆,少的一兩截,多的四五截,要的就是一個懸。

筋子要牢牢的固定在車上,但過去是要抬的,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多固定在拖拉機上,能出車的都是村裡的駕車高手,我開車從村裡穿行的時候,小車我一把方向轉還感覺不是很充分,但這些拖拉機手載著芯子平穩行進,讓我不禁汗顏,真想重回駕校補補課。

此時,曹來保已經排好了戲,也就是將今天的節目單定出來了,別小看這個節目單,按規矩這是嚴格保密的,為什麼保密呢?這涉及到每年出的節目是否能出新,是否能壓住其它社,過去社與社之間,明爭暗鬥,對出戲也是想盡辦法打探,以確保心裡不吃虧,比如這個社姓王的多,對方出了一臺《罵死王郎 》你就憋屈,那他們社姓曹的多,這邊便出一臺《擊鼓罵曹》,村民一看雙方都有戲,也許有戲有戲就是這麼來的吧,但有一點,很少直接衝突,因為打社火的目的就是為了祈求平安,祈求五穀豐登,過上更好日子,不是爭閒氣的。

節目單出來了,下來就是化妝,在關中平原傳統的臉譜裡,都是濃墨重彩有很古老的儺戲的影子,一般表演人員大多是自己化,打點眼影,畫個紅臉蛋就可以了,但芯子上的孩子一定是專人化妝,化妝師多是村裡的能行婆娘,孩子也是精挑細選出來的,這些孩子就是芯子,所以當你抱著孫子時,旁人一看說,呀呀,這是你屋裡的戲芯子,你高興的哈哈大笑,戲芯子,沒錯,就是最主要的部分。

這是許仙, 這可愛的表情,對白娘子有多少期待啊,認真等待化妝時,我偶爾拍了一張,一會你可在《遊西湖》最下面看到那個孩子了。

這邊化妝正忙,其它人也裝備各自的行頭,這些行頭,一般都是社裡統一購置,在新農村建設中,為了支持傳統文化的傳承,政府也投入了不少的資金給予支持,這不媳婦正在給男人整理表演服,這是大事,出門一定得體面一點的。

此時鑼鼓隊已經開始活動,這叫熱場,鑼鼓一響,四鄉八鄰都知道馬上要表演了,於是紛紛前來,人群也慢慢開始匯集。

現在是不是知道那個架的用處了,是的,高架就是為了裝高臺芯子的,所有的準備到位後,專門裝芯子的村民,將杆一截一截套上,然後們將化妝好的角色,此時他們已經是戲裡的人物了,通過一個個角色,人們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會著戲裡戲外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正式表演前,還有一個程序,叫趟路,鑼鼓隊先得繞村一周,到古廟裡拜神上香,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也不知道真的有沒有這樣神奇,昨天他們打社火,天氣晴好,晚上蒲城就下了一場大雪,也許是巧合,也許真的老天憐憫我們這些普通的人群,無論怎樣,一場透雪也給了老百姓一年的信心。

芯子出來了,正式的表演開始,出芯子也很有講究,每臺芯子出來都要按順序,每輛車動之前,先要鑼鼓助威,鞭炮開道。

整齊的旌旗隊,引領整個社火隊的表演,要整齊劃一,步調一致,看到中間那個有氣質的美女沒有,她是這支旌旗隊的領隊,負責現場指揮喊號令。

這叫鬥子旗,是開路的,他的作用就是通過大開大合的表演,讓觀眾遠離表演路線,從而給表演隊打開通道,過去還用三眼槍,就是一根管子上裝三個小火管,裝上火藥,在行進途中,不停的鳴放,從而保證觀眾不敢太近前,達到有序前進的目的,後來因為太危險,不再使用了。

順便介紹一下,就這是三眼槍,冷兵器時代曾經也是尖端武器,火藥就裝在小孔中,用火捻一點響聲振天,一不小心就會傷人,陝西人講的三眼槍打野雞,沒準頭就是說的這傢伙。現在文明了,觀眾再近前,也不會阻擋表演隊的前行,所以鬥子旗的作用,大部分也是表演的一部分了。

後面就是鑼鼓隊了,抬鑼的打起節奏,背鼓的掄起木錘,社火此時才真正的打到高潮。

還沒完,這是威風鑼鼓,表演者在前進的過程中,以高亢的鼓點和誇張的激情的表演,贏得觀眾陣陣喝彩,這要的就是一個精氣神,要是沒有那股子勁,人們會說這個社沒神了!哈哈,所以做人做事,一定要具備神彩,要有精氣神,要是沒神了,那就剩下精氣了!

鬧元宵,扭秧歌是傳統的大戲,有跑旱船的,有伴醜耍怪搞笑的,把氣氛全部帶動起來,人們的歡歌笑語,快樂在此時全部釋放出來。

這三個人我沒搞懂,問了行家,人家說這是《上海灘》,中間的是許文強,打傘的是馮程程,這邊這個他說不上名字,我說是不是叫汪美琪,他說就是就是,我瞬間不喜歡馮程程了,還為許文強打傘,有沒有搞錯啊。

很可喜的,在古老的村落裡的表演,增加了小孩子們的現代舞表演,她們演的是《樓蘭姑娘》,中間的孩子連續的前空翻,為整個表演增加了現代的氣息,而後面跑旱船的大嬸,也隨著節奏跳動,是歡樂把她們融合在一起。

這是芯子,《借趙雲》、《興漢圖》、《盜仙草》等,都是他們傳統的戲碼,有的戲也足見各社的用心,比如《取西川》被他們賦予開拓進取的意義,《商鞅變法》被他們賦予築夢新時代的意義,一場表演激發了他們創造的熱情,這也許就是千年來晉王社火長盛不衰的原動力吧。

險也是古芯子的看點之一,機巧之處別人難思,這便是勝處,你看這個韓信手裡一把劍,劍上挑著一個杆,杆上面當然是漂母了, 是否能看來這個杆的力點怎麼處理的呢?後面可以回復我。

這些芯子既有現代環保的理念,也為明天在滷陽湖的表演增加元素,同時還增加了廣告宣傳的成份,可謂與時俱進,不得不佩服純樸而上進的晉王人。

這些芯子上的孩子,都是村裡的人精,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是家裡的戲芯子,但村裡的人都以讓自己孩子裝芯子為榮,孩子們更是覺得英勇無比,也許這就是傳承的內在動力吧,熱愛這片土地,熱愛他們的歷史,熱愛他們的社火,還有什麼比這更強大的動力呢。

表演完畢,曹來定臉上露出開心的微笑,拍照他還不是十分有鏡頭感,一邊的村民喊,好好給老漢照,這是我們村裡的「老社火」周圍的人笑成一片。

傳統給了我們靈魂,而夢想給了我們希望,而歡笑更能讓我們充滿信心,每個人都懷著一個個的夢想從昨天走來,又向明天走去,也許一切都是這樣,明天的努力,都是為了今天吹出的泡泡!

祝福你們!你我和所有的人。。。。。

後記:

好久沒有拍,手生的不行,許多照片無法表達出場景的張力,有的想拍全景而拍進了很多雜七雜八的東西,只好繼續努力了,同時許多內容也不一定十分準確,十五元宵節之前晉王社火要去滷陽湖表演,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看民間社火一點點幫助,如果文章寫的有那些地方有疏漏,請你在留言裡回復我,如果不討厭我的文章,也可以長按二維碼關注我的公眾號兩忘齋。

相關焦點

  • 千年大白楊社火 如何跟上城市發展的腳步?
    王印才整理的大白楊社火的資料 記者王江黎 攝  近日,82歲高齡的大白楊社火代表性傳承人侯宗海聯繫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堅持要把7年來政府給非遺傳承人的傳習補貼全數捐出。  曾經鬧紅半邊天  大白楊村是唐代梨園所在地,有「藝術之鄉」之稱。相傳這裡的社火表演起源於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大白楊社火曾經紅火一時,在西安地區還曾傳唱著這樣一首歌謠:「天明了,爺(太陽)紅了,大白楊的社火鬧紅了。」  侯宗海是大白楊西村的社火代表性傳承人,是有名的「社火頭子」。
  • 蒲城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
    在現場更有蒲城磚雕、蒲城剪紙、蒲城麵塑、蒲城民俗畫、蒲城花饃、蒲城糖人、蒲城木版年畫、蒲城楊氏漆畫、蒲城慶興陶瓷、蒲城椽頭蒸饃等10多個非遺傳項目進行展示。 「今天,我太高興了。我都不知道蒲城有這麼多非遺,看了後真的大開眼界。我今天有幸現場吹出了一個自己的生肖,很開心。」賈紅利拿著自己現學現吹的糖生肖高興地說。
  • 陝西蒲城千年神社堯山
    到了宋代,文人墨客將堯山的柏樹描繪稱「堯山古柏」,成為蒲城八景之一。後來人們不說堯山柏樹,都以堯山古柏相稱。文人們以堯山古柏吟詩作賦,抒發情感,使堯山古柏聲名遠揚。堯山周圍的百姓又將堯山古柏以神話般的傳頌,堯山柏樹已成為百姓心中堯山植物之神,有靈動之感,有靈性之運。堯山從古到今都是依靠神泉來保護,靠民間信仰來捐資建設。
  • 濟南社火臉譜非遺傳人「授藝」華裔青少年 傳承中華文化
    濟南社火臉譜非遺傳人「授藝」華裔青少年 傳承中華文化 2017-12趙曉 攝   中新網濟南12月14日電 (趙曉)濟南侯氏社火臉譜第六代傳人侯志新14日在山東省文化館,為15名紐西蘭華裔青少年面授社火臉譜繪製「機要」。侯志新在現場教授華裔青少年給臉譜上色的技巧。
  • 【非遺故事】蒲城杆火技藝
    陝西蒲城杆火是目前唯一存世的宮廷低空焰火表演藝術。蒲城火藥生產源於唐宋,興於金元,盛於明清,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蒲城杆火技藝現存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荊姚鎮雷坊村,2008年,蒲城杆火技藝被評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印象隴縣】隴縣鏈枷社火曾登上中國首屆社火藝術節開幕式
    盜匪到此搶劫無望,多次被李姓之人用鏈枷棍打敗,隨後多方盜匪聯合,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血洗了李家下。此一劫難20多口人的一個村莊僅1人(李姓掌門人)跳崖生還,其他人均被殺害。該李姓掌門人由於受傷過重,沿村旁水銀河溝向縣城方向逃亡,途中被一王姓人所救,到其家中黃家崖洞灣村療傷避難。
  • 【新春走基層】賞花燈看非遺 青龍古鎮年味濃
    【新春走基層】賞花燈看非遺 青龍古鎮年味濃 2019-02-05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水社火與馬社火
    所以說,社火是民間最神聖的娛樂載體,是全民參與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自發地傳承,使這種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下來,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與精神力量。  流行在天水、隴西一帶的社火,有傳統的秧歌、高抬、舞獅子、劃旱船、夜秧歌、高搖傘、高蹺、馬社火等。在眾多傳承不衰的社火中,唯有馬社火日漸衰微,已很少見。
  • 紀錄片《社火中國年》講海城高蹺隊故事
    紀錄片《社火中國年》講海城高蹺隊故事 遼寧日報
  • 王華鋒:侯官寨社火,一次空前的盛宴
    侯官寨耍社火,這是一次空前的盛會,這是一道可口的文化大餐,更是老人的天堂,孩子的樂園。耍社火,增添喜慶,人們似乎想把年氣留住,把歡樂留住。作為春節的最後一檔節目,社火閃亮登場。侯官寨村位於長安區楊莊街道,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歷來把耍社火當作重頭戲。村子大,分南社和北社,兩個社抬出的社火往往比較,增加了看頭。侯官寨的社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了下來。
  • 假期周邊遊之井陘:在天路趕山貨大集 在古村落賞民俗社火
    舉行井陘拉花、川劇變臉、小丑泡泡秀、銅人和紅臉社火等文藝演出。南橫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傳統村落,這裡是河北省四大名窯的井陘窯保存最完好的窯區。古村落面山臨水,明清古建築群保存完好。在這裡既能親歷傳統陶瓷的製作過程,又能泛舟甘陶河上感受北方江南的別樣風韻。
  • 在蒲城歷史上,有這麼幾位先賢值得我們敬仰
    張稽古倒食於溝(蒲城興鎮良村人)明代張稽古因主持修築平遙古城而聞名。後擢升為山西按察使(相當於省檢查院院長)。封在太原的晉王因為私事有意拉攏他,多次請他到家中赴宴,都被拒絕了,有一次甚至還派人送來美食,他讓人把送來的美食都倒進了門外的地溝裡,把空著的食盒送還了來人,讓其回去復命,其剛直不阿氣節被百姓所敬重,離任後被當地百姓迎入名宦祠。
  • 一亭兩閣三牌坊 小時候聽過的蒲城故事 你還記得多少?
    ,小時候,坐在家門前,總是聽見,家裡頭長輩,講起蒲城故事。記憶 sky一亭兩閣三牌坊三門四巷七庵堂十字街口奠基石廿四古井八戲臺這座城,六百餘年,蒲城的故事也講了,一代接著一代。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漸漸淡忘了,蒲城當年的抗倭故事。而如今,關於蒲壯所城,你知道多少呢?
  • 陝西華州:耍起社火鬧新春 傳統民俗活力盛
    新華社西安3月2日電 題:陝西華州:耍起社火鬧新春 傳統民俗活力盛新華社記者蔡馨逸、付瑞霞、劉瀟「鬧了社火,過年才算圓滿。3月1日,正月十四,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舉辦春節非遺展演及社火巡遊活動,來自全區10個街鎮的1000餘名民間藝人帶著鑼鼓、背花鼓、秧歌、鐵裡芯子、老腔等民俗表演輪番上陣,吸引了數千人走上街頭觀看,一起迎接元宵佳節。社火,是中國民間祭祀或節慶的傳統慶典活動,是高蹺、旱船、秧歌、鑼鼓、煙火等活動的統稱。
  • 上蒲城堯山
    中午,我和王哥去蒲城上堯山。
  • 濟南電視臺廣電小記者們齊逛聚匠非遺街 再探非遺大魅力
    小記者們在參觀和聖文刀及老濟南玩具侯氏社火臉譜、濟南皮影、落鳳山牛皮具、濟南麵塑、泰安糖畫、木魚石茶具、老濟南豆豉、海瓷藝術、喜面鼻煙、和聖文刀.數十種傳承了數百年歷史的傳統非遺技藝精粹,吸引住了小記者們好奇的眼神
  • 張掖:古稀老人「復活」高臺社火鼓譜
    古稀老人,「復活」高臺社火鼓譜  挖掘整理的文字譜已被張掖市列入非遺代表性項目  「每當進入臘月,村子裡就會響起社火排練的鼓聲。這鼓聲就像一種號令,村裡男女老少紛紛出門要搶佔一個有利位置,或蹲在半截土牆上,或趴在柴草垛上,每天樂此不疲地前來觀看社火排練。」話題也勾起了老兩口對兒時春節的回憶。「我爺爺和父親都是村裡的社火骨幹,每年的社火演練都少不了他們。」葛立新說,他從六七歲時就開始跟著爺爺和父親進出社火演練場地,耳濡目染,8歲開始就跟著社火隊走街串巷演出了。
  • 老西安的年味之大白楊社火
    陝西的社火亦稱「射虎」,是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獅子、龍燈等的統稱。它通過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和嚴密的構思,讓演員扮演成歷史人物和現代人物,形成故事組合,再加上和秦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給人一種高屋建瓴,驚險出奇的藝術感染力和源於古老黃土地的獨特魅力。比較著名的有隴縣社火、大白楊社火、血社火、周至縣紙社火、長安馮村社火等,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歷史悠久的大白楊社火。
  • 楊美麗:從零開始的非遺傳承路
    秧歌唱詞大多是即興之作,充分運用了比喻、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使唱詞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喜劇特色。從零開始的非遺傳承路和很多傳承人不同,楊美麗並沒有出生在雙牆秧歌世家,在她參加工作之前也沒有接觸過雙牆秧歌。
  • 先周史:社火中的「春官」與《春官宗伯》
    「春官」是社火的一部分,「社火」之「社」,是土地神,因此社火及春官的產生原因就必須從「社」去尋找。《辭海》「社:古指土地神。《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祀社神之所。如:裡社。《白虎通·社稷》:『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祀社神。《禮記·月令》:『命民社』。引申為祀社神的節日。如春社、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