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節過後,元宵將臨,周末起床還思今日要處理的事務,一位攝影群裡的朋友打電話問:村裡打社火,去拍不拍?最近工作家裡諸事纏身,好久沒有動器材,不免技癢,打社火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心裡興趣比較高,便痛快的答應了,問地點那裡,說是孫鎮晉王村,一聽不免糊塗,晉王不是平路廟的嗎?忽一想,原來撤鄉並鎮,平路已併入孫鎮了,整理器材,相約三五人,便直奔晉王。
晉王原來是很熟悉的地方,一是因為多年前曾在平路廟鄉工作了多半年,負責的片區便是平路的東片有晉王、黎起、直社、阿坡,另外也聽聞晉王社火比較有名氣,雖是舊時故地,卻也久不踏足。這裡和二十年前變化很大,隨著煤化大道的貫通,這裡也不再偏僻,過去騎自行車走一個多小時,現在從城裡十幾分鐘便到了,雖然我把進村的路忘記了,費了一點曲折還是很快找到了晉王村。
別小看晉王村,它的歷史比蒲城縣還要悠久,在春秋戰國時期,不管是秦晉兩國還是秦魏兩國,他們都是以洛河為界,河東為晉,河西為秦,晉王村一直是這裡的一個大鎮,相傳春秋五霸之晉文公重耳曾在這裡藏身屯兵,目前這裡傳說也比較多,古蹟也比較多。最古老的是一座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座古廟,以前還有一通石碑,字跡還算清楚,近兩年縣政協文史委發掘「三古」,即古樹、古村落、故建築,這座廟應算是古蹟了。古蹟的研究不是今天的主題,這裡順帶說一點晉王村的歷史,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裡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傳承,包括社火也是一樣,也包含著這個村落遙遠的歷史信息。
晉王村的社火也是非常有名的,近幾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晉王古芯子已經列入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晉王村有現有四五千人,原來只一個社,後來隨著人口的發展,分成了東社,西南社,西北社三個社,各社都有獨到的地方,東社的雙機子二十八宿,西南社的老龍,西北社的轎車體現了晉王先祖較高的陪聰明才智。進村我們見到了正在忙碌的非遺傳人曹來保,他正在整理相關的行頭,指揮社裡村民栽杆搭架。
我們看了半天,也一時也搞不清這裡幹什麼用的,你知道嗎?估計大部分人看過社火表演,但不一定知道這個架做什麼用的,這裡先賣個關子,看完此文你便清楚這個架的功用了。
(2)
晉王社火遠近聞名的是高臺芯子,在芯子出來後,配以地面鑼鼓、秧歌,地面表現的是熱鬧歡慶,高空表現的是險絕和精巧。特別是高空芯子,讓人看的就是用奇險的方式演繹的一個個人間故事。而掌握這些技術的並不多,特別是很多套杆技術,一般秘而不傳,村裡人講,現今東社非遺傳人曹來保的父親,就是一個民間高手,年邁時雙目失明,但杆怎麼套,他手一摸便知位置,有一年裝二十八宿,社裡的人看老人眼不行,就自行安裝,裝了半天就是裝不上去,無奈之下,把老人扶上架去,老人手一摸,說:這個杆在東南上你們怎麼安到西北上了,一調整順利的安裝上了,村民一時傳為佳話。
晉王社火古芯子非遺傳承人不至曹來保一個西南社、西北社也有傳承人,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也懂得了文化的價值,也明白了合作的必要性,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們自發的成立了晉王古芯子保護發展協會,從此他們邁出晉王村,在縣上各處表演他們的絕活,得到了 廣泛的好評,也為他們在致富的道路上擴大了宣傳,增強了信心。
(3)
由於我們來的早,有幸拍到了打社火,芯子準備和表演的全過程,不得不說這是一次非常有趣非常有意義的過程。
一張桌子,一個筋子(根子)村裡人這麼叫,其實就是一個底座,上面的鐵桿還要套很多杆,少的一兩截,多的四五截,要的就是一個懸。
筋子要牢牢的固定在車上,但過去是要抬的,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多固定在拖拉機上,能出車的都是村裡的駕車高手,我開車從村裡穿行的時候,小車我一把方向轉還感覺不是很充分,但這些拖拉機手載著芯子平穩行進,讓我不禁汗顏,真想重回駕校補補課。
此時,曹來保已經排好了戲,也就是將今天的節目單定出來了,別小看這個節目單,按規矩這是嚴格保密的,為什麼保密呢?這涉及到每年出的節目是否能出新,是否能壓住其它社,過去社與社之間,明爭暗鬥,對出戲也是想盡辦法打探,以確保心裡不吃虧,比如這個社姓王的多,對方出了一臺《罵死王郎 》你就憋屈,那他們社姓曹的多,這邊便出一臺《擊鼓罵曹》,村民一看雙方都有戲,也許有戲有戲就是這麼來的吧,但有一點,很少直接衝突,因為打社火的目的就是為了祈求平安,祈求五穀豐登,過上更好日子,不是爭閒氣的。
節目單出來了,下來就是化妝,在關中平原傳統的臉譜裡,都是濃墨重彩有很古老的儺戲的影子,一般表演人員大多是自己化,打點眼影,畫個紅臉蛋就可以了,但芯子上的孩子一定是專人化妝,化妝師多是村裡的能行婆娘,孩子也是精挑細選出來的,這些孩子就是芯子,所以當你抱著孫子時,旁人一看說,呀呀,這是你屋裡的戲芯子,你高興的哈哈大笑,戲芯子,沒錯,就是最主要的部分。
這是許仙, 這可愛的表情,對白娘子有多少期待啊,認真等待化妝時,我偶爾拍了一張,一會你可在《遊西湖》最下面看到那個孩子了。
這邊化妝正忙,其它人也裝備各自的行頭,這些行頭,一般都是社裡統一購置,在新農村建設中,為了支持傳統文化的傳承,政府也投入了不少的資金給予支持,這不媳婦正在給男人整理表演服,這是大事,出門一定得體面一點的。
此時鑼鼓隊已經開始活動,這叫熱場,鑼鼓一響,四鄉八鄰都知道馬上要表演了,於是紛紛前來,人群也慢慢開始匯集。
現在是不是知道那個架的用處了,是的,高架就是為了裝高臺芯子的,所有的準備到位後,專門裝芯子的村民,將杆一截一截套上,然後們將化妝好的角色,此時他們已經是戲裡的人物了,通過一個個角色,人們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會著戲裡戲外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正式表演前,還有一個程序,叫趟路,鑼鼓隊先得繞村一周,到古廟裡拜神上香,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也不知道真的有沒有這樣神奇,昨天他們打社火,天氣晴好,晚上蒲城就下了一場大雪,也許是巧合,也許真的老天憐憫我們這些普通的人群,無論怎樣,一場透雪也給了老百姓一年的信心。
芯子出來了,正式的表演開始,出芯子也很有講究,每臺芯子出來都要按順序,每輛車動之前,先要鑼鼓助威,鞭炮開道。
整齊的旌旗隊,引領整個社火隊的表演,要整齊劃一,步調一致,看到中間那個有氣質的美女沒有,她是這支旌旗隊的領隊,負責現場指揮喊號令。
這叫鬥子旗,是開路的,他的作用就是通過大開大合的表演,讓觀眾遠離表演路線,從而給表演隊打開通道,過去還用三眼槍,就是一根管子上裝三個小火管,裝上火藥,在行進途中,不停的鳴放,從而保證觀眾不敢太近前,達到有序前進的目的,後來因為太危險,不再使用了。
順便介紹一下,就這是三眼槍,冷兵器時代曾經也是尖端武器,火藥就裝在小孔中,用火捻一點響聲振天,一不小心就會傷人,陝西人講的三眼槍打野雞,沒準頭就是說的這傢伙。現在文明了,觀眾再近前,也不會阻擋表演隊的前行,所以鬥子旗的作用,大部分也是表演的一部分了。
後面就是鑼鼓隊了,抬鑼的打起節奏,背鼓的掄起木錘,社火此時才真正的打到高潮。
還沒完,這是威風鑼鼓,表演者在前進的過程中,以高亢的鼓點和誇張的激情的表演,贏得觀眾陣陣喝彩,這要的就是一個精氣神,要是沒有那股子勁,人們會說這個社沒神了!哈哈,所以做人做事,一定要具備神彩,要有精氣神,要是沒神了,那就剩下精氣了!
鬧元宵,扭秧歌是傳統的大戲,有跑旱船的,有伴醜耍怪搞笑的,把氣氛全部帶動起來,人們的歡歌笑語,快樂在此時全部釋放出來。
這三個人我沒搞懂,問了行家,人家說這是《上海灘》,中間的是許文強,打傘的是馮程程,這邊這個他說不上名字,我說是不是叫汪美琪,他說就是就是,我瞬間不喜歡馮程程了,還為許文強打傘,有沒有搞錯啊。
很可喜的,在古老的村落裡的表演,增加了小孩子們的現代舞表演,她們演的是《樓蘭姑娘》,中間的孩子連續的前空翻,為整個表演增加了現代的氣息,而後面跑旱船的大嬸,也隨著節奏跳動,是歡樂把她們融合在一起。
這是芯子,《借趙雲》、《興漢圖》、《盜仙草》等,都是他們傳統的戲碼,有的戲也足見各社的用心,比如《取西川》被他們賦予開拓進取的意義,《商鞅變法》被他們賦予築夢新時代的意義,一場表演激發了他們創造的熱情,這也許就是千年來晉王社火長盛不衰的原動力吧。
險也是古芯子的看點之一,機巧之處別人難思,這便是勝處,你看這個韓信手裡一把劍,劍上挑著一個杆,杆上面當然是漂母了, 是否能看來這個杆的力點怎麼處理的呢?後面可以回復我。
這些芯子既有現代環保的理念,也為明天在滷陽湖的表演增加元素,同時還增加了廣告宣傳的成份,可謂與時俱進,不得不佩服純樸而上進的晉王人。
這些芯子上的孩子,都是村裡的人精,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是家裡的戲芯子,但村裡的人都以讓自己孩子裝芯子為榮,孩子們更是覺得英勇無比,也許這就是傳承的內在動力吧,熱愛這片土地,熱愛他們的歷史,熱愛他們的社火,還有什麼比這更強大的動力呢。
表演完畢,曹來定臉上露出開心的微笑,拍照他還不是十分有鏡頭感,一邊的村民喊,好好給老漢照,這是我們村裡的「老社火」周圍的人笑成一片。
傳統給了我們靈魂,而夢想給了我們希望,而歡笑更能讓我們充滿信心,每個人都懷著一個個的夢想從昨天走來,又向明天走去,也許一切都是這樣,明天的努力,都是為了今天吹出的泡泡!
祝福你們!你我和所有的人。。。。。
後記:
好久沒有拍,手生的不行,許多照片無法表達出場景的張力,有的想拍全景而拍進了很多雜七雜八的東西,只好繼續努力了,同時許多內容也不一定十分準確,十五元宵節之前晉王社火要去滷陽湖表演,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看民間社火一點點幫助,如果文章寫的有那些地方有疏漏,請你在留言裡回復我,如果不討厭我的文章,也可以長按二維碼關注我的公眾號兩忘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