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麗:從零開始的非遺傳承路

2021-02-19 活力託克託

雙牆秧歌《踢鼓子》

傳承發展400多年的雙牆秧歌

說起雙牆秧歌的歷史,據楊美麗介紹,雙牆秧歌產生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當時託縣地區的民間社火活動是由公街負責組織,每年正月十五鬧秧歌時,公街就向各商號要人,有的商號沒有這類人才,有的商號忙著做買賣抽不出人來,於是各商號就花錢到附近的村裡僱人鬧秧歌。前牆和後牆這兩個村子離縣城很近,只有兩三裡,因此各商號都去那兒僱人,幾年後乾脆把鬧秧歌一事推給前後牆子。前牆子和後牆子原是兩個村,中間只隔著一條大路,當時兩個村人口都不多,辦紅火有困難,於是兩個村聯合起來鬧秧歌,起名為雙牆秧歌。後來,前牆子和後牆子這兩個村也改為一個村,叫雙牆村。

雙牆秧歌規模浩大,表演者100餘人,內容豐富,節目有30多個,其中分為文秧歌和武秧歌,文秧歌以歌舞為主,武秧歌以武術為主。文秧歌的代表節目有《踢鼓子》《海蛙戲漁翁》《竹馬》等;武秧歌的代表節目有《孫悟空大鬧老鼠洞》《三打祝家莊》《快活林》《打焦贊》《打漁殺家》《武松醉打蔣門神》《三節棍》《七節鞭》等。

雙牆秧歌很有藝術特色,文秧歌表演起來動作輕巧、柔軟,感情真摯、細膩,風格幽默、樂觀。武秧歌表演起來剛勁豪放,出手不凡,武術技藝高超,而且很多道具都裝有暗器、匕首,演出時常常給人以出其不意的感覺。雙牆秧歌的節目雖然來自民間,但經過老藝人的世代加工、提煉之後,已經藝術化了。其中不少節目藝術水平很高,如《海蚌戲漁翁》,曾參加過1958年全國匯演,並獲獎。秧歌唱詞大多是即興之作,充分運用了比喻、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使唱詞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喜劇特色。

從零開始的非遺傳承路

和很多傳承人不同,楊美麗並沒有出生在雙牆秧歌世家,在她參加工作之前也沒有接觸過雙牆秧歌。

說起自己的非遺傳承路,楊美麗說:「1984年,我從託克託縣烏蘭牧騎調到當地文化館,當時呼市文化局組織成立了呼市群藝館,收集民間藝術節目,雙牆秧歌是其中之一,我就參與這項整理收集工作,跟當時還在世的秧歌老藝人們學習交流,將雙牆秧歌的演出服裝、形式等相關內容進行整理。現在雙牆秧歌中的三出經典文戲《踢鼓子》《海蛙戲漁翁》《竹馬》都是那個時候整理髮掘的。為了更好地將雙牆秧歌傳承下去,那幾年每年元宵節鬧社火,我都上臺演出雙牆秧歌《踢鼓子》。隨後幾年中,我們還帶領著附近的年輕村民整理排練了雙牆秧歌中的部分戲碼。」到了上世紀90年代,因為人們對民間藝術文化傳承不算重視,藝人流失很嚴重,面對這種情況,楊美麗依然每年臘月都到鄉鎮中進行藝術輔導,幫助人們排練、演出雙牆秧歌。就是通過這種不斷的學習、指導,她的演出技藝越來越嫻熟,成為雙牆秧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時間進入21世紀,人們開始重視民間藝術傳承,雙牆秧歌再一次煥發了生機。2006年,雙牆秧歌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作為自治區代表項目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2013年,託克託社火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一旗一品」文化品牌,雙牆秧歌作為託克託社火的重要節目得以傳承和發展。

2015年3月3日,在河南省鶴壁市舉行的第三屆中國社火藝術節暨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獎活動中,由內蒙古文聯選送,由託縣文聯、縣烏蘭牧騎、縣音樂舞蹈戲劇家協會、縣民間藝術家協會組織排演的託克託社火雙牆秧歌——《竹馬·老罕王進京》經過重重角逐,最終獲得了第三屆中國社火藝術節金獎。《竹馬·老罕王進京》是雙牆秧歌最具代表性的節目,取材於清太祖努爾哈赤(民間稱老罕王)的故事,基本情節是八旗將士護送老罕王「進京上任」。這一節目在保留「竹馬戲」傳統道具騎竹馬的基本特點的同時,將老罕王的坐騎改為竹駱駝,從而使節目更具草原風情。八旗將士為八個身騎竹馬的清兵將士,分為四隊,仿八旗色彩分黃、白、紅、藍(或黑)服飾。節目表演以「駝步」(老罕王)和「馬步」(八旗將士)為基本舞蹈動作,展現了英勇強悍的八旗將士在威風凜凜的老罕王的率領下「進京上任」的情節。

說起雙牆秧歌的進一步傳承,楊美麗說:「我今年也60多歲了,這幾年一直在著重培養年輕的傳承人。今年我又向文化館申報了年輕的雙牆秧歌傳承人,希望他們能將優秀的民俗文化一代代傳下去。」

(呼和浩特晚報記者 張秋焱)


相關焦點

  • 一位摺紙匠人的非遺傳承路
    新華社太原10月27日電 題:一位摺紙匠人的非遺傳承路新華社記者王學濤、魏飈、許雄一張白紙在指尖翻轉,幾分鐘,就變成了飛機、小船、青蛙……這是中國不少「80後」「90後」的兒時記憶「20世紀90年代編寫了初級教材,今年剛把中級教材弄完,現在開始編寫高級教材。」64歲的董現坤說。摺紙是一種用紙張折成各種不同形狀的民間技藝。早期的摺紙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有扇子、雨傘、燈籠等。如今,手工摺紙已經成為一門藝術,也是開發智力的工具。
  • 「非遺」傳承密結「閩臺緣」
    (臺海觀瀾)「非遺」傳承密結「閩臺緣」中新社福州6月8日電 (記者 林春茵)「我是為了宋代而來的。」臺灣古瓷器專家李玉明親手燒制的兔毫和油滴建盞,與福建建盞大師黃美金、孫建興的作品並列陳展,黑釉瓷的光澤互相輝映。
  • 「非遺」傳承牽起「閩臺緣」
    「非遺」傳承牽起「閩臺緣」「我是為了宋代而來的。」臺灣古瓷器專家李玉明親手燒制的兔毫和油滴建盞,與福建建盞大師黃美金、孫建興的作品並列陳展,黑釉瓷的光澤互相輝映。建盞燒制技藝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名錄,當地匠人著力推動建盞技藝復興。李玉明索性駐紮建陽學藝,挑釉礦、調釉色、微調草木灰比例和窯溫……曾一連30多窯都沒出佳品,然而,正是這樣可遇不可求的自然之變。「歷史文化的傳承是有序的,在建盞裡,宋代文化底蘊的流變脈絡很清晰。」
  • 遼寧葫蘆島:傳承非遺文化,助力脫貧攻堅
    農村是誕生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的土壤,如今隨著各類非遺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很多人開始認識到,我們傳統傳承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不能就這樣輕易得丟棄。將非遺文化傳承下去,打造民間能人,實現鄉村振興和村民脫貧致富。
  • 感受歷史文化 體驗非遺傳承——清河路小學走進張家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
    2020年12月18日上午,橋西區清河路小學組織學生走進位於大境門內的張家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體驗非遺傳承項目,了解非遺悠久歷史文化。截至目前,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人類非遺名錄一項,國家級名錄五項、省級名錄55項、市級名錄230項。國家級傳承人9名,省級傳承人49名,市級傳承人233名。
  • 福州東街舉辦「古厝+非遺」傳承活動
    福州新聞網6月11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劉珺 見習記者 王月玲 /文 記者 張旭陽/攝)昨日上午,由鼓樓區東街街道舉辦的「古厝+非遺」傳承活動,在歷史文化街巷朱紫坊舉行。活動通過在福州老街巷展示非遺產品、聽非遺傳承人講故事以及遊坊巷、逛書院等形式,讓市民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 獨克宗花巷:觸摸文化精髓,傳承非遺經典
    靜下心來,親身上一節繪畫課,從零開始動手描畫,用鉛筆素描佛頭、佛臉、佛像等,以及素描山、水、花草、樹木等自然景觀。讓香格裡拉,空曠蒼勁之美,自在奔騰之美,古樸靜謐之美,清新透明之美,都化作筆觸,永遠保存在唐卡上。
  • 在關聖古鎮感受襄陽非遺傳承
    △東鞏高蹺表演三天的表演即將接近尾聲,我們採訪了現場多名觀眾對非物質遺產的看法,許多年輕人對非遺並不了解,只是覺得現場新奇、熱鬧、好玩,中年人和老年人對非遺有一定的了解,他們都希望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傳承下去
  • 雲南:非遺傳承讓少數民族文化更加光彩奪目
    例如把傣繃文、獨龍族語言、怒族「若柔」語言、金平傣文4個「瀕危民族語言文字」項目納入到省級非遺名錄予以保護;劃定85個省級民族傳統保護文化生態保護區,命名和創建了28個「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先後3次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實施搶救性記錄拍攝等……「傳承人是非遺的重要繼承者和傳遞者,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必須依託傳承人才能『活起來』。」
  • 「非遺」傳承牽起「閩臺緣」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2019「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福建省系列活動6月8日在福州和泉州共同啟幕,「閩臺共同傳承」成為此次活動的最大亮點。  3年前,李玉明到「建盞之都」福建省建陽考察,乍一見幾百年前的建盞古窯遺存,驚呆了。「你不知道,滿山滿谷都是兔毫碎片,兔毫啊!」  建盞燒制技藝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名錄,當地匠人著力推動建盞技藝復興。
  • 傳承客家文化 爭做非遺小傳人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了傳承和保護好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全校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興趣,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6月開始,龍南縣文化館聯合龍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龍南四中等學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
  • 非遺創新「活」傳承
    非遺創新「活」傳承 發布時間:2020-07-02 17:09:22   作者:謝義將 石學業   來源:黔南日報
  • 舌尖上的煩惱 ——浦東「非遺」美食的傳承困境
    如何保護這些文化瑰寶,讓它們能夠更長遠地傳承下去,是一道難題。從背著電飯煲,一家家推銷「下沙燒賣」,到專門註冊商標,最終成功獲得浦東新區非遺稱號,作為第四代傳承人,鄭玉霞為「下沙燒賣」付出良多。在她看來,「品牌必須豎起來」。  每年春天,春筍冒尖的時候,鄭玉霞的「下沙燒賣」就會開始飄香,吸引大量的「老饕」前來大快朵頤。
  • 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李敏老師也說出了之所以一開始不告訴大家針法的原因。「如果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如何去做的話,就會扼殺了孩子們的創意,使得孩子們的作品無法得到創新。傳統的魅力也需要注入創新的活力,才能使廣繡煥發出更靚麗的光彩。」  指尖廣彩、砥礪傳承,廣彩作為一種藝術瑰寶,百年來一直是我國藝術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 潛江市非遺傳承基地(竹根灘鎮)掛牌
    潛江市非遺傳承基地(竹根灘鎮)掛牌 2020-10-20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進校園|凝聚教師力量,架起廣府非遺傳承之橋
    廣州是一座擁有2200餘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非遺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率先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的城市之一。多年的經驗讓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老師們意識到,非遺不應僅僅只是走進校園,讓孩子們認識;更該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高質量地幫助孩子們掌握非遺技藝,切實助力非遺傳承工作。
  • 首屆非遺傳承國際兒童公益畫展獲獎名單
    在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19年6月8日上午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國際兒童聯盟基金主辦,永新華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文商書館承辦的「我筆下的非遺」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國際兒童公益畫展閉幕式及頒獎典禮圓滿成功。
  • 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是汾酒的責任
    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是汾酒的責任 2020-06-15 10:18:19 作為見證中國白酒文化起源和展示優秀文化遺產的窗口,汾酒同樣承擔著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的責任。  6000年前的山西杏花村,誕生了「中國第一縷清香」。  這裡出土的「小口尖底甕」,被考古界、釀酒界認為是「最早的釀酒發酵容器」。它的出現,證實了中國酒文化的歷史可上溯至仰韶時期,是杏花村的先人們集土地之香氣,採山水之靈性,創造出了清香汾酒。
  • 青州開創非遺保護新模式 打造非遺保護傳承「縣域樣本」
    抓好非遺與黨建融合教育培訓。將非遺教育與黨建教育結合起來,讓非遺教育培訓注入黨性教育,教授傳承學員們學習具有紅色革命精神的非遺項目,培養人們對黨對祖國的熱愛。將非遺教育培訓與黨建教育結合,加大群眾愛黨、愛國的情感,長期組織非遺傳承人在這裡手把手對全市多個學校的學生進行紅色主題的教授,將黨的方針、政策都融入到非遺傳承保護中,讓廣大學生在學習中接受黨性教育和非遺傳承。
  • 走進綏陽非遺 傳承民間藝術
    近年來,共計完成10大類188項非遺文化資源普查,採集視頻圖片資料180GB,文字資料70餘萬字。目前,全縣共有省級非遺項目17項,市級非遺項目29項,縣級非遺項目134項。 即日起,我們將陸續向你推薦綏陽非遺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綏陽民間文化藝術,讓綏陽非遺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多彩非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