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紅河旅遊,了解更多旅遊資訊。「雲南旅遊新方向,雲上梯田,夢想紅河」
責編 | 若水
濫泥箐是生我養我的衣胞之地,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
濫泥箐因山而聞名。彌勒西山本是阿欲部橫斷山脈,山上有山、山外是山,密密麻麻,千姿百態。濫泥箐是群山峻岭中大山深處一個朝東向依山而居的一個村莊。因村莊背靠之山是一座古木蒼天的莽莽原始森林,與周邊其他村寨相比更顯得美景如畫,獨領風騷而遠近聞名。置身大森林,滿眼樹木蔥蘢,綠陰婆娑,舉目翹望難見天日。鳥語花香,仿佛遊入仙境如夢如幻,心曠神怡。身臨其境,「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感念油然而生,風景這邊獨好,芳名從此傳揚。
濫泥箐因水留香而鍾靈毓秀。大森林腹部流淌著一股清清的泉水。這股清泉四季均勻澄透,不以汛期而發漲,不以物燥而退弱,也不因大風大雨而犯渾,清心寡欲,與世無爭。正是這股清泉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濫泥箐的子民;正是這股清泉水,讓遠渡重洋而來的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垂青於此落根布道而流連忘返,上百年薪火尚存,演繹為當今紅河州天主教愛國會會部所在;正是這股清泉水,共產黨在雲南省建政後把彌勒地區民族教育的中心選定在濫泥箐,在這裡開辦了五十多年的中學教育,成長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成就了彌勒西山的人才搖籃。
這裡民風淳樸、風情濃鬱。濫泥箐坐落在連貫西一、西二、西三三個鎮阿細彝區的文化走廊中心,是典型的阿細山寨。現居住著近三百戶上千人的村民,絕大部分是彝支阿細,歷史上鮮有幾戶漢族,是從他鄉流落於此或被政府下放安置於此,後代有的又遷徙,有的與阿細成婚被同化。濫泥箐村周圍邊上百個阿細村寨一樣古樸與熾熱,語言、風情、民俗大同小異,流淌著一樣的血脈、守望著一樣四季不滅的火塘文化、吟唱著一樣的民族歌賦、歡樂著一樣的跳月、開懷著一樣的酒碗、豪放著一樣的激情、悲歡著一樣的世事、承載著一樣的秉性……濫泥箐濃縮著阿細人的文化精華,凸顯著阿細人的文化符號!
這裡文化多元融洽和諧。濫泥箐村既保存並傳承著阿細彝族原生態古色古香的民俗文化,又兼容著傳教士教化的西洋文化,還涵養培潤著中華現代教育文化與文明,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和諧融洽。從1890年法國人鄧德明在此建聖母堂傳教並開辦學堂起,在接受聖母信仰的同時又拓荒文化教育,濫泥箐在西山彝區保持了百年文化中心地位,一批批學子在這裡茁壯。特別是1951年至2002年的五十餘年間,西山中學在這裡風生水起,讀書朗朗,歡歌陣陣,前後從西山中學的搖籃裡焙煉了7000多莘莘學子,凸顯了彌勒西山三鎮的文化教育中心,沸騰的村莊美名廣為流傳。在一個山村就有一個縣級保護文物(西山文化館)和一個州級保護文物(聖母堂)的文化名村不為多見。
為什麼阿細彝區的發展機遇多偏愛於濫泥箐而出眾顯彩呢?回觀歷史,透過現象看本質,濫泥箐人特具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精神氣質值得褒讚與大書:
首先,具有一種開化開放的視野兼大度包容的雅量。在西山彝區的上百個阿細山寨中,濫泥箐村地居偏僻的山村,距原屬路南縣城四十多公裡、今屬市府彌勒亦大約三十公裡,外出都是沿崎嶇的小路穿山越嶺而行。然而,這裡的人民在百年前就有敢於「引狼入室」的膽識和氣魄,把萬裡之遙的傳教士引來讓西洋文化接吻彝族文化紮根阿細之鄉。這是一種勇氣、一種視野、一種挑戰,更是一種包容的胸懷和容人的雅量。並且還善於「與狼共舞」,西方天主教和原生態民俗文化在這裡並非此消彼長互為排斥而是共存相伴,信奉民族原始宗教或天主教是百姓自願的選擇與遵行,兩元文化並存共生。學堂文化對接數學與國學,使這裡成為阿細彝區最先開化育新、能識文算數而魅力四射的文化發祥地。濫泥箐坦蕩心胸與豪放性情的秉性積澱了源遠流長的群眾基礎,夯實了文化之根,於是乎共產黨建政後在阿細彝區興辦中學教育的地址選定在這裡,普及大眾文化的西山文化館也坐落在這裡。西山中學創辦初期濫泥箐人用彝族語言編唱:「昆明的老師,聽好黨的話,快快來西一區大雲公社濫泥箐」即是開放心聲的洋溢。辦學鼎盛時期一度有全日制小學和全日制普通中學,生源來自四面八方。於是乎1964年和1975年,濫泥箐人兩次承辦雲南省摔跤運動會。1997年,彌勒縣文化局在濫泥箐舉辦了首次集西山三鎮人才之萃的阿細跳月會,上千人同場共舞阿細跳月,場面十分壯觀,氣勢非凡。
其次,有一種厚德大愛的奉獻品質。本分厚德仁愛是阿細人的本性,這種本性在濫泥箐人身上是非常出色的。回眸西山中學在濫泥箐辦學的歷程,是濫泥箐人用真情和實意呵護這所學校的過程。君不見,西山中學選址濫泥箐後,村民不僅無償提供土地讓教學使用,還資助了建學校所用木材,群眾動手出工出力建蓋教室與師生宿舍,憑著真誠為學校創造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條件。濫泥箐遠離鬧市,交通閉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學校生活燃料的柴禾都是在濫泥箐的山林中索取,五十多年間學生冬季取暖也來自山林的柴禾。大凡這些村人從沒有向學校師生收取過燃料費,幾十年如一日,足見濫泥箐人的心胸氣量與仁慈。濫泥箐人還在兼容並蓄中樂於對教育事業和民族文化的奉獻。在此舉三例佐證。一是有濃厚的尊師重教氛圍和甘為蠟炬的獻身精神。翻閱阿細彝區的發展史,濫泥箐村是辦學時間最長、辦學規模最大、辦學層次最高的文化聖殿,從那教會辦的學校裡培養出第一代阿細文化人;從西山中學裡培養出一大批阿細文化新人,上百年來尊師與重教成為村人美德和文人崇尚,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濫泥箐學子走上教師崗位薪火相傳。無論解放前、解放後至今日,在阿細山寨中這裡是出教師最多的村子。在西山中學任教時曾獲第一位高級中學教師職稱的何宗源老師,從其父從教起,其子亦曾從教,其侄子、侄子媳婦和孫女如今也仍在執教,閃爍著一家四代為師的榮耀;現任西山中學副校長的王家聲家族也有聲名,其二伯、叔叔是老師,其妻及其姐夫亦在西山中學任教,其弟王家彬則登堂於雲南大學講壇執外語教學。兩代三輩從教者、一家數人從教者不乏其例。二是樂於把從西洋人那裡學來的文娛轉化為民族的文化。今天走進阿細彝區,大凡有紅的喜事,百姓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請來技師演奏鼓號以渲染氣氛。這種鼓號最早是傳教士引進來的,經過能歌善舞的阿細人改進,就成了最為時尚和非同凡響的民族演奏文化。這種鼓號取名為洋鼓洋號。洋鼓洋號在濫泥箐發響後陸續傳遍阿細山寨,至今成為阿細人節慶中不可缺少的文娛演奏樂器而見長。
三是甘於把經傳承民族文化而提升改編後的傳統民間舞推廣為大眾化。如民間文化名人石忠鳴在傳承、挖掘和整編民族民間文化中功不可沒,尤其是經他傳襲而創新的霸王鞭(又稱金錢棒)舞從原來多在喪事祭祀場所雙人對跳的民間舞而改編為舞臺甚至廣場表演的大眾舞蹈,並將此舞蹈提升為阿細文化精品伴隨阿細跳月藝術團走出大山、走進世博園、走進北京表演的必演節目酣暢淋漓地展現出來,民族的成了大眾的世界的。
第三,有一種追風朝代的進取精神。縱觀上百年的歷史,濫泥箐人總有一股強烈的進取精神驅使追風時代時尚文明。接擁洋教進山村就是百年前的驚人壯舉,跨越時空迢迢而來,沒有強烈的不滿世道、不服落後面貌的進取心是不敢望想的。洋教的傳入,激撼了大山的沉默,啟迪了彝人智能的開發而讓山人分享現代文明陽光,涵養了濫泥箐人善於接受新鮮事物的文化底蘊,在黨領導的革命戰爭年代,這裡先後近二十名彝家漢子參加了滇桂黔邊區縱隊打江山,有七位戰士赴朝鮮參戰抗擊美帝。建國前夕,西山第七鄉黨支部書記是村人姜秀彩。有這樣的群眾基礎,西山中學定在濫泥箐辦學順理成章。也因為西山中學在村裡培育了村人勤學苦練奮發向上的志向,一茬又一茬的村人學子通過西山中學的平臺鍛鍊為國家有用之才。本人是西山中學高中畢業生中經1977年恢復高考制第一個衝向高等學府的人,大學畢業三十多年來,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崗位工作都充滿激情與進取,一直保持著大山人的豪邁情懷。濫泥箐人的進取心在改變家鄉面貌方面十分強烈,在本人作為濫泥箐子民的五十多年記憶裡,村人一直不停地在探尋著改變窮山惡水面貌的執著奮鬥,有兩個年代印象非常深刻。第一個年代是1969年至1979年的十年間,全村由原來的六個生產隊並為一個核算分配實體,集體的力量初次展現。舉全村之力開展從興修水利和改土造地為主重整家園建設活動,首任隊長潘我軒激情充沛闖勁十足,帶領村民大幹水利建設,連片進行炸石改良土壤和坡地改臺地整治,積極開展多種經營探路試水。當年的努力,雖然沒有擺脫貧困面貌,但那年那月創下的家業支撐了今天的發展,將久久澤惠子孫後代。第二個年代是從2004年起的當下,這個年代的特點是歷經二十多年家庭聯產承包製的積累,群眾的生產生活面貌有了極大的改善,同時村民們對加快發展有了更為迫切的期望與呼喚。為順應時代潮流,在何勁彪村長的帶頭下,濫泥箐人又煥發新熱情,積極投身村容村貌的改造,提高生存與生活質量,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小康生活。一是兩次引進國家整村推進扶貧項目,對全村街道進行鋪平硬化,一改過去晴天風來塵飛揚,雨天滿街爛稀泥的舊貌,街道乾淨好行走。二是積極配合連鄉公路建設,穿村而過的過境公路成為亮化全村的主街道,並且沿連鄉路南北出行極為便利,拉近了與大山外的聯繫。三是公房提升更新,改善了村民公共場合活動條件。四是飲水工程改造,既把家家戶戶接上了水龍頭,還從近十公裡外引水進村,解了連續幾年乾旱造成飲水困難為危。五是動員村民自建小水窖和沼氣池,讓山裡人也能因地制宜地自我改善生活條件。如今,村容村貌大為改觀。
青山依舊在。然而,濫泥箐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化之大莫過於學校的消停。西山中學於2002年9月告別濫泥箐遷入縣城。這符合朝代發展要求,在當今社會大變的背景下,西山中學不搬出大山則是誤人子弟,完成它在大山的辦學使命正是為了民族復興而給學校注入生機,村民理解。然而,2008年,在濫泥箐已有上百年辦學史的小學校也因校點收縮被迫偃旗息鼓,從此,讀個學前班也要去油乍地中心小學寄宿。而設在濫泥箐的紅河州天主教愛國會則興辦起教道員培訓班收生授課。信教的村民則年復一年地輪迴著道經禮儀。國辦學校的撤走,村民們有些困惑:不知是進步還是倒退?大山的森林依然青翠,但大森林也進行著新幹老樹的更換,那年那些數百年參天大樹日漸枯老,垂朽而退綠,一批新幹則倔強爭榮,生機盎然,而大森林的一股泉水不知是流了多少年而疲憊,或是因聞不到朗朗書聲而痛楚,出水量減了不少,以至今昔年不窮飲水的濫泥箐要從西一、西二交界的聯合水庫方向渡水解渴了!
時代的步伐可以帶走一時一地的風光再造新的耀眼明星,卻永遠帶不走歷史留下的輝煌。隨著西山中學的動遷,濫泥箐的魅力已弱化,然而,那山那水成就彝鄉名村聖地的豐碑是永存的。今日之濫泥箐自重奮起,欣欣向榮,生活安逸,隆隆的機械聲漸漸取代牛唱馬鳴,村民們在大山裡、在土地上收穫著勞作的甜,牧歌悠然,共享著祖國盛世繁華的實惠,嚮往著美好的夢想!
來源:我家彌勒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
各位小夥伴,紅河旅遊的投稿郵箱已經開通,歡迎各位帥哥美女積極來稿哦!
投稿郵箱 :
26499115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