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成就名村聖地

2021-12-23 紅河文旅


點擊題目下方紅河旅遊,了解更多旅遊資訊。「雲南旅遊新方向,雲上梯田,夢想紅河」 

責編 |  若水

濫泥箐是生我養我的衣胞之地,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

濫泥箐因山而聞名。彌勒西山本是阿欲部橫斷山脈,山上有山、山外是山,密密麻麻,千姿百態。濫泥箐是群山峻岭中大山深處一個朝東向依山而居的一個村莊。因村莊背靠之山是一座古木蒼天的莽莽原始森林,與周邊其他村寨相比更顯得美景如畫,獨領風騷而遠近聞名。置身大森林,滿眼樹木蔥蘢,綠陰婆娑,舉目翹望難見天日。鳥語花香,仿佛遊入仙境如夢如幻,心曠神怡。身臨其境,「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感念油然而生,風景這邊獨好,芳名從此傳揚。

濫泥箐因水留香而鍾靈毓秀。大森林腹部流淌著一股清清的泉水。這股清泉四季均勻澄透,不以汛期而發漲,不以物燥而退弱,也不因大風大雨而犯渾,清心寡欲,與世無爭。正是這股清泉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濫泥箐的子民;正是這股清泉水,讓遠渡重洋而來的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垂青於此落根布道而流連忘返,上百年薪火尚存,演繹為當今紅河州天主教愛國會會部所在;正是這股清泉水,共產黨在雲南省建政後把彌勒地區民族教育的中心選定在濫泥箐,在這裡開辦了五十多年的中學教育,成長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成就了彌勒西山的人才搖籃。

 

這裡民風淳樸、風情濃鬱。濫泥箐坐落在連貫西一、西二、西三三個鎮阿細彝區的文化走廊中心,是典型的阿細山寨。現居住著近三百戶上千人的村民,絕大部分是彝支阿細,歷史上鮮有幾戶漢族,是從他鄉流落於此或被政府下放安置於此,後代有的又遷徙,有的與阿細成婚被同化。濫泥箐村周圍邊上百個阿細村寨一樣古樸與熾熱,語言、風情、民俗大同小異,流淌著一樣的血脈、守望著一樣四季不滅的火塘文化、吟唱著一樣的民族歌賦、歡樂著一樣的跳月、開懷著一樣的酒碗、豪放著一樣的激情、悲歡著一樣的世事、承載著一樣的秉性……濫泥箐濃縮著阿細人的文化精華,凸顯著阿細人的文化符號!

這裡文化多元融洽和諧。濫泥箐村既保存並傳承著阿細彝族原生態古色古香的民俗文化,又兼容著傳教士教化的西洋文化,還涵養培潤著中華現代教育文化與文明,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和諧融洽。從1890年法國人鄧德明在此建聖母堂傳教並開辦學堂起,在接受聖母信仰的同時又拓荒文化教育,濫泥箐在西山彝區保持了百年文化中心地位,一批批學子在這裡茁壯。特別是1951年至2002年的五十餘年間,西山中學在這裡風生水起,讀書朗朗,歡歌陣陣,前後從西山中學的搖籃裡焙煉了7000多莘莘學子,凸顯了彌勒西山三鎮的文化教育中心,沸騰的村莊美名廣為流傳。在一個山村就有一個縣級保護文物(西山文化館)和一個州級保護文物(聖母堂)的文化名村不為多見。

為什麼阿細彝區的發展機遇多偏愛於濫泥箐而出眾顯彩呢?回觀歷史,透過現象看本質,濫泥箐人特具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精神氣質值得褒讚與大書:

首先,具有一種開化開放的視野兼大度包容的雅量。在西山彝區的上百個阿細山寨中,濫泥箐村地居偏僻的山村,距原屬路南縣城四十多公裡、今屬市府彌勒亦大約三十公裡,外出都是沿崎嶇的小路穿山越嶺而行。然而,這裡的人民在百年前就有敢於「引狼入室」的膽識和氣魄,把萬裡之遙的傳教士引來讓西洋文化接吻彝族文化紮根阿細之鄉。這是一種勇氣、一種視野、一種挑戰,更是一種包容的胸懷和容人的雅量。並且還善於「與狼共舞」,西方天主教和原生態民俗文化在這裡並非此消彼長互為排斥而是共存相伴,信奉民族原始宗教或天主教是百姓自願的選擇與遵行,兩元文化並存共生。學堂文化對接數學與國學,使這裡成為阿細彝區最先開化育新、能識文算數而魅力四射的文化發祥地。濫泥箐坦蕩心胸與豪放性情的秉性積澱了源遠流長的群眾基礎,夯實了文化之根,於是乎共產黨建政後在阿細彝區興辦中學教育的地址選定在這裡,普及大眾文化的西山文化館也坐落在這裡。西山中學創辦初期濫泥箐人用彝族語言編唱:「昆明的老師,聽好黨的話,快快來西一區大雲公社濫泥箐」即是開放心聲的洋溢。辦學鼎盛時期一度有全日制小學和全日制普通中學,生源來自四面八方。於是乎1964年和1975年,濫泥箐人兩次承辦雲南省摔跤運動會。1997年,彌勒縣文化局在濫泥箐舉辦了首次集西山三鎮人才之萃的阿細跳月會,上千人同場共舞阿細跳月,場面十分壯觀,氣勢非凡。

其次,有一種厚德大愛的奉獻品質。本分厚德仁愛是阿細人的本性,這種本性在濫泥箐人身上是非常出色的。回眸西山中學在濫泥箐辦學的歷程,是濫泥箐人用真情和實意呵護這所學校的過程。君不見,西山中學選址濫泥箐後,村民不僅無償提供土地讓教學使用,還資助了建學校所用木材,群眾動手出工出力建蓋教室與師生宿舍,憑著真誠為學校創造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條件。濫泥箐遠離鬧市,交通閉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學校生活燃料的柴禾都是在濫泥箐的山林中索取,五十多年間學生冬季取暖也來自山林的柴禾。大凡這些村人從沒有向學校師生收取過燃料費,幾十年如一日,足見濫泥箐人的心胸氣量與仁慈。濫泥箐人還在兼容並蓄中樂於對教育事業和民族文化的奉獻。在此舉三例佐證。一是有濃厚的尊師重教氛圍和甘為蠟炬的獻身精神。翻閱阿細彝區的發展史,濫泥箐村是辦學時間最長、辦學規模最大、辦學層次最高的文化聖殿,從那教會辦的學校裡培養出第一代阿細文化人;從西山中學裡培養出一大批阿細文化新人,上百年來尊師與重教成為村人美德和文人崇尚,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濫泥箐學子走上教師崗位薪火相傳。無論解放前、解放後至今日,在阿細山寨中這裡是出教師最多的村子。在西山中學任教時曾獲第一位高級中學教師職稱的何宗源老師,從其父從教起,其子亦曾從教,其侄子、侄子媳婦和孫女如今也仍在執教,閃爍著一家四代為師的榮耀;現任西山中學副校長的王家聲家族也有聲名,其二伯、叔叔是老師,其妻及其姐夫亦在西山中學任教,其弟王家彬則登堂於雲南大學講壇執外語教學。兩代三輩從教者、一家數人從教者不乏其例。二是樂於把從西洋人那裡學來的文娛轉化為民族的文化。今天走進阿細彝區,大凡有紅的喜事,百姓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請來技師演奏鼓號以渲染氣氛。這種鼓號最早是傳教士引進來的,經過能歌善舞的阿細人改進,就成了最為時尚和非同凡響的民族演奏文化。這種鼓號取名為洋鼓洋號。洋鼓洋號在濫泥箐發響後陸續傳遍阿細山寨,至今成為阿細人節慶中不可缺少的文娛演奏樂器而見長。

三是甘於把經傳承民族文化而提升改編後的傳統民間舞推廣為大眾化。如民間文化名人石忠鳴在傳承、挖掘和整編民族民間文化中功不可沒,尤其是經他傳襲而創新的霸王鞭(又稱金錢棒)舞從原來多在喪事祭祀場所雙人對跳的民間舞而改編為舞臺甚至廣場表演的大眾舞蹈,並將此舞蹈提升為阿細文化精品伴隨阿細跳月藝術團走出大山、走進世博園、走進北京表演的必演節目酣暢淋漓地展現出來,民族的成了大眾的世界的。

第三,有一種追風朝代的進取精神。縱觀上百年的歷史,濫泥箐人總有一股強烈的進取精神驅使追風時代時尚文明。接擁洋教進山村就是百年前的驚人壯舉,跨越時空迢迢而來,沒有強烈的不滿世道、不服落後面貌的進取心是不敢望想的。洋教的傳入,激撼了大山的沉默,啟迪了彝人智能的開發而讓山人分享現代文明陽光,涵養了濫泥箐人善於接受新鮮事物的文化底蘊,在黨領導的革命戰爭年代,這裡先後近二十名彝家漢子參加了滇桂黔邊區縱隊打江山,有七位戰士赴朝鮮參戰抗擊美帝。建國前夕,西山第七鄉黨支部書記是村人姜秀彩。有這樣的群眾基礎,西山中學定在濫泥箐辦學順理成章。也因為西山中學在村裡培育了村人勤學苦練奮發向上的志向,一茬又一茬的村人學子通過西山中學的平臺鍛鍊為國家有用之才。本人是西山中學高中畢業生中經1977年恢復高考制第一個衝向高等學府的人,大學畢業三十多年來,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崗位工作都充滿激情與進取,一直保持著大山人的豪邁情懷。濫泥箐人的進取心在改變家鄉面貌方面十分強烈,在本人作為濫泥箐子民的五十多年記憶裡,村人一直不停地在探尋著改變窮山惡水面貌的執著奮鬥,有兩個年代印象非常深刻。第一個年代是1969年至1979年的十年間,全村由原來的六個生產隊並為一個核算分配實體,集體的力量初次展現。舉全村之力開展從興修水利和改土造地為主重整家園建設活動,首任隊長潘我軒激情充沛闖勁十足,帶領村民大幹水利建設,連片進行炸石改良土壤和坡地改臺地整治,積極開展多種經營探路試水。當年的努力,雖然沒有擺脫貧困面貌,但那年那月創下的家業支撐了今天的發展,將久久澤惠子孫後代。第二個年代是從2004年起的當下,這個年代的特點是歷經二十多年家庭聯產承包製的積累,群眾的生產生活面貌有了極大的改善,同時村民們對加快發展有了更為迫切的期望與呼喚。為順應時代潮流,在何勁彪村長的帶頭下,濫泥箐人又煥發新熱情,積極投身村容村貌的改造,提高生存與生活質量,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小康生活。一是兩次引進國家整村推進扶貧項目,對全村街道進行鋪平硬化,一改過去晴天風來塵飛揚,雨天滿街爛稀泥的舊貌,街道乾淨好行走。二是積極配合連鄉公路建設,穿村而過的過境公路成為亮化全村的主街道,並且沿連鄉路南北出行極為便利,拉近了與大山外的聯繫。三是公房提升更新,改善了村民公共場合活動條件。四是飲水工程改造,既把家家戶戶接上了水龍頭,還從近十公裡外引水進村,解了連續幾年乾旱造成飲水困難為危。五是動員村民自建小水窖和沼氣池,讓山裡人也能因地制宜地自我改善生活條件。如今,村容村貌大為改觀。

青山依舊在。然而,濫泥箐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化之大莫過於學校的消停。西山中學於2002年9月告別濫泥箐遷入縣城。這符合朝代發展要求,在當今社會大變的背景下,西山中學不搬出大山則是誤人子弟,完成它在大山的辦學使命正是為了民族復興而給學校注入生機,村民理解。然而,2008年,在濫泥箐已有上百年辦學史的小學校也因校點收縮被迫偃旗息鼓,從此,讀個學前班也要去油乍地中心小學寄宿。而設在濫泥箐的紅河州天主教愛國會則興辦起教道員培訓班收生授課。信教的村民則年復一年地輪迴著道經禮儀。國辦學校的撤走,村民們有些困惑:不知是進步還是倒退?大山的森林依然青翠,但大森林也進行著新幹老樹的更換,那年那些數百年參天大樹日漸枯老,垂朽而退綠,一批新幹則倔強爭榮,生機盎然,而大森林的一股泉水不知是流了多少年而疲憊,或是因聞不到朗朗書聲而痛楚,出水量減了不少,以至今昔年不窮飲水的濫泥箐要從西一、西二交界的聯合水庫方向渡水解渴了!

時代的步伐可以帶走一時一地的風光再造新的耀眼明星,卻永遠帶不走歷史留下的輝煌。隨著西山中學的動遷,濫泥箐的魅力已弱化,然而,那山那水成就彝鄉名村聖地的豐碑是永存的。今日之濫泥箐自重奮起,欣欣向榮,生活安逸,隆隆的機械聲漸漸取代牛唱馬鳴,村民們在大山裡、在土地上收穫著勞作的甜,牧歌悠然,共享著祖國盛世繁華的實惠,嚮往著美好的夢想!

來源:我家彌勒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

各位小夥伴,紅河旅遊的投稿郵箱已經開通,歡迎各位帥哥美女積極來稿哦!

投稿郵箱 : 

2649911544@qq.com

相關焦點

  • 巍巍太行 那山那水那古村
    「走出大山,曾經是村裡年輕人共同想法,沒想到現在家鄉的山變成了人人嚮往的世外桃源。」65歲的張茹先是邯鄲中心醫院的一名退休職工,在她的印象中,老家宅清溝村只有低矮的石屋,狹窄的道路和隨處堆放的垃圾。近幾年,這座有500年歷史的古老村落重新煥發生機。「路修好了,村裡有花有草,有山有水。」張茹先說:「來武安旅遊的同事都誇我們村子美,以後我也會常回家看看!」
  • 那山那水那古村
    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依河而建的古村地勢低凹,南北走向的文曲河滋潤著世代古樸的村民,天際線處映入眼帘的是神形畢肖的筆架山,器宇軒昂若隱若現的書山。古時古村為火神唱山戲,每年從正月十五開始,一直唱到農曆三月十一。
  • 槍桿巖:那山 那水 那人 那事
    孤峰叫槍桿巖,村名就是因其而名。傳說,當地曾有百步穿楊的槍手,與外人比試槍法時,常以孤峰上的灌木為靶。因一次次賽槍,孤峰就得名槍桿巖。等到要給行政區劃意義上的村寨命名,當地人懶得多想,就取名「槍桿巖」。槍桿巖下的竹葉溝,也是寫實的取名。一澗溪水,兩岸修竹,四季黃昏,百歲古寨,千年民俗,萬載日月,在這裡集納成大美地理、沉澱出崢嶸歷史。
  • 老家的那山那水
    老家的那山那水 文/李洪玲 在雲貴高原旅遊,飽覽了七彩雲南秀美的山川,徜徉在古色古香的麗江古鎮,徘徊在西南邊陲的茶馬古道……此刻,使我不禁想起了那山那水,那莊那疃,那人那事--我的家鄉、膠東半島萊陽丁字灣畔的一個叫西蒲的山村裡
  • 陳湘評:那山那村
    和那田野裡慵懶吃草的老黃牛,似乎都已經變成腦海裡模糊的記憶。即使我那藏在大山深處的老祖屋,也已經找不到童年記憶的痕跡。一切,隨著我的探尋,那點點滴滴的記憶都逐漸被歲月的變遷所掐斷。柑子坪村呢?還是我那心中的記憶嗎?
  • 【始豐文苑】那山那村——水南:龜山下的許氏家園
    站在天台城內,遠望南面,就會看到三座並聯的山,山的形狀極象三隻龜,龜寓意著長壽,居於龜山之下的人自然是有福之人。
  • 《那山那水那鄉愁》在清溪劇院開園首映 瞿海等到場觀看
    大益陽客戶端訊(記者 蘇鋼 通訊員 龍吉妮 羅騎)「為了那碗茶,他們背井離鄉走出家門;還是為了那碗茶,他們千裡跋涉走回家門……」10月1日,我市首部大型跨界融合情景歌舞劇《那山那水那鄉愁》在山鄉巨變第一村·清溪劇院開園首映。
  • 那山那村那人
    那傳說中的「蟠龍玉洞」和「杏嶺丹霏」又在何處呢?正在我們納悶的時候,忽然就看到了一處臺階,據說有99級,拾級而上,一處仿古建築映入眼帘,旁邊是寫有「蟠龍玉洞」的一處洞穴,東邊是撰寫在石頭上的兩篇詩作。「杏嶺丹霏」就位於蟠龍玉洞的東南方,只有等到春天杏花開放的時候才能出現。對於「蟠龍玉洞」,清人黃恩彤贊曰:「懸瀑吟風籟,平池舞雪湍。靈源冬不涸,始信有龍蟠。」
  • 那山 那水 那石屋
    當前位置:首頁 >> 泉映晚霞 2011.06.22 星期三 那山 那水 那石屋   鬱鬱蔥蔥的遠山像一個偉岸的小夥,半山腰處時隱時現的溪水就像小夥披上了白色的哈達
  • 《那山那水那鄉愁》在清溪劇院上演
    1/ 10紅網時刻益陽10月1日訊(記者 劉慧婷 通訊員 龍吉妮 羅騎)10月1日,清溪劇院《那山那水那鄉愁》開園首映活動在益陽高新區山鄉巨變第一村——清溪景區盛大開展,上千名遊客暢遊景區,賞看劇目。
  • 10月1日至7日,《那山那水那鄉愁》在清溪景區全天演出
    那山那水那鄉愁10月1日,清溪劇院《那山那水那鄉愁》開園首映活動在山鄉巨變第一村——清溪景區盛大開幕。上千名遊客暢遊景區,共賞劇目。歌舞劇《那山那水那鄉愁》是以湖南省內首個大型智慧鄉村劇院——清溪劇院為舞臺,現場設計地域特色濃鬱,演出唯美如畫,觀眾掌聲不斷。
  • 再訪懷集洽水鎮,感受那山那水那情
    2020-09-30 09:48:02 來源: 懷集領域網 舉報   那山那水那情
  • 那山,那水,那是我的家鄉
    有人問起我是哪裡人,我告訴他是有山有水的地方,那裡空氣清新,那裡民風樸素,我的家鄉就是河北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有山有水的「世外桃源」 我的家鄉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山水相間的潘家口水庫,親近大自然的都山,佛家聖地萬塔黃崖(讀nie)…… 潘家口水庫,它是國家「引灤入津」的重要工程,水庫面積72平方公裡,在總容量29.3億立方米,整個水庫怪石林立,山高嶺峻,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
  • 夜明村,那山那水那些人
    夜明村,那山那水那些人文/雲外客好久沒去夜明村了,突然想去看看。我給退休的老支書發了一條微信:「小波書記,在村裡嗎?下午想去坐坐。」     「好!兩點半我在村裡等你。」老支書乾脆利索。     梅城出發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永和圩,再往裡走幾公裡就到村口了。
  • 那山那谷那水
    而今日的那山、那水、那谷歷盡千年萬年之後。 還是那樣叮咚作響,只不過她野性的美,她的嘶吼,她的滄桑已被圈養成人文的修飾,但徜徉其中時所有未經雕琢的,無時無刻不在衝刷著她的熱情。 探其谷、山、水源頭時,她們的幽深、陡峭、平緩在光滑的石壁中延伸,一直消失在清冽山泉的汨汨中,水底青苔的匍匐中,谷頂樹木的交錯掩映中。
  • 那山,那水,那寶-光明日報-光明網
    眼前之景,猶如一幅潑墨的國畫,用當地謂之「秦嶺」的山、謂之「漢江」的水、謂之「朱䴉」的寶,講述著「兩山論」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動實踐。一脈青山繞城郭    深藏於秦嶺腹地的漢中市留壩縣,面巴蜀而背秦川。在留壩縣火燒鎮,記者剛一下車,一股泥土味兒撲面而來。
  • 詩歌:那山那水那人
    那山那水那人 文/車馳回到久別的故鄉那山,站成了巨人那水,流成了那人的眼淚而我,成了風景那山,擁抱著我>那水,打溼了我的情那人凝視著,昨天的故事在時空隧道,重溫大喊一聲:我回來了笑聲,在那山裡回應那人,還有我的淚和著那水,一起奔騰
  • 阿壩州,那山那水那淨土
    茶馬古道將藏羌回漢緊密相連 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資源富集 多元化的阿壩州 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我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 那山
  • 那山,那水,那人丨文/古梁
    那山,那水,那人 文/古梁 那山 很遠 那水 很近 那人 不知蹤影 一輩子尋尋覓覓 山還是那座山 水還是那條水 人卻不是那些人 忘了吧 如雲一樣飄走 忘了吧 如水一樣流去 忘了吧 總是烙印一樣 揮之不去 那山那水那人 2020.10.7.夜作者簡介:古梁,
  • 那山那水那人,大連莊河優聖美地雲盤谷一日遊
    工作之餘的休閒聖地,可以相約上好友或一家人出行,來這裡感受山的美、水的綠,領略這裡的風光,品嘗地道的農家菜。在這裡,清晨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而是農家院子裡的大公雞。農村早晨的空氣特別新鮮,如若睡不著,可以早點起床來感受一下鄉土的氣息。這裡的人們很樸實,鄉村的院子裡都會種滿蔬菜:小蔥、大白菜、土豆、地瓜、芸豆、茄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