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島有不少是以人名命名的島,其中有我國古代的航海家、旅行家、官宦文人,他們或歷經南海或為祖國的尊嚴獻身南海。這不但說明了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發展,而且證明了南沙群島歷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其中有一個叫李準灘的島,是為了紀念清末的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而命名的,李準灘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政府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李準,清朝廣東水師提督,也被稱為「南海亮劍第一人」,李準是四川省鄰水縣人,其父李徵庸曾任南海縣令,李準17歲時追隨父親前往廣東,1898年任廣東錢局提調,翌年兼任廣東海防善後提調和釐金局總辦。直至1902年,31歲的李準為兩廣總督岑春煊賞識,由文入武,任廣東巡防營統領,兼巡各江水師。
1905年5月,李準任廣東水師提督;6月,兼任閩粵、南奧鎮總兵。此時的他,可謂手握重權,尤其是包括南海的防務重任,都落在他肩上。在兩廣總督張人駿的支持下,李準整頓水師,加強訓練,並裝備洋槍,購進英國軍艦數艘,在幾年時間裡使得廣東水師面貌一新,戰鬥力明顯提高。這個為他後來收復西沙島嶼創造出了重要條件。
清朝末年國力衰弱,東西方列強便趁機想侵佔南海諸島,以頻頻非法勘測等方式覬覦此地。1907年,李準出巡南海。他到達東沙島時發現,倭人已佔據該島兩三年,且已猖狂到在此建輕便鐵道十餘裡,機器、廠屋若干座的地步。李準迅即與倭人交涉。可是,與外務部對話的倭公使卻坐地耍賴。他以康熙年間高涼鎮總兵陳倫炯所著《海圖聞見錄》為憑,此書中有東沙島之圖,且可證明為我國版土。
經過據理力爭,日本最終放棄東沙島,大清國「卒未費一錢而收回焉」。據何正華介紹,李準遺著《年譜》、《自述》、《李準巡海記》及《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等史料,都記載了李準率艦巡視東沙島,登島盤問日本人、怒下日旗、現場查封廠房設備等詳情。正是《海國聞見錄》成為關鍵證據,日本不得不承認東沙島並不是西澤發現的,而是早已屬於中國。
1909年5月19日,伏波號、琛航號和振威號三艘軍艦從海南島榆林港緩緩開出,朝西南方駛去。為了這次巡視,軍艦上儲備了數百擔大米,甚至種羊、種豬、各色稻粱麥豆種子等,以便在西沙各島放養種植。為了做好與法國海軍交戰的準備,李準還備了充足的彈藥。隨後,李準將西沙的15座島嶼逐一命名。他每到一座島嶼,就將島名勒刻於珊瑚石,升旗鳴炮,宣告西沙群島為中國領土。李準確立了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