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 13:27 來源:東方網
參與互動藝術家要對社會問題發言 「改革先鋒」100人中唯一的電影導演謝晉曾這樣說
東方網記者解敏12月20日報導:謝晉導演逝世已經整整10年了,但他的電影依然被世人銘記在心。在日前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100人獲得改革先鋒稱號。謝晉作為電影界中唯一的導演代表獲頒「改革先鋒」獎章。
謝晉出生於1923年11月,2008年10月去世。是中國第三代導演的代表人物。自改革開放以來拍攝了《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高山下的花環》《鴉片戰爭》等一批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的優秀電影,為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發揮了積極作用。他的作品集中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思想解放、時代風雲激蕩的歷程,為中國電影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反思三部曲」反映改革開放時代特性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曾與謝晉共事十多年,曾編導、策劃大型文獻電視片《大師謝晉》。他認為,在謝晉導演的作品中,創作於上世紀80年代的「反思三部曲」《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最能集中反映改革開放時代特性,真正做到了從文化藝術的角度呼應改革開放大潮,也使得百姓通過看電影來理解中國為什麼需要改革開放,這也是為什麼謝晉電影至今仍被世人讚譽的原因。
「謝晉電影的現實性也與他個人經歷有關。」石川分析,「作為50年代成長起來的電影導演代表之一,謝晉和他的家人曾在文革中遭受災難,因此他發自內心地希望變革。他通過對文革進行反思的同時把文革帶來的創傷化解,從而使人面對悲劇產生新的力量。對人的關注是謝晉電影永恆的主題。在他的「反思三部曲」中,他成功塑造了三個典型的女性形象。通過她們的善良、賢惠的品質展現,我們可以看到對人性價值和尊嚴的呼喚。
謝晉導演曾說「藝術家要對社會問題發言。」他擅長通過現實主義的手法,突破公式化的創作模式,從情感角度出發,結合百姓呼聲。他的作品在任何時候都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這也是今天廣大電影從業者最值得借鑑的。
你要告訴我怎麼樣才能「更好」
在今年上海國際影視節期間,專門設立了「謝晉逝世十周年紀念電影回顧展」單元。並將他的經典作品《大李小李和老李》以滬語配音後,再現大熒幕。記者日前也從上影集團獲悉,這部影片的滬語配音版近期有望再度發行,通過院線放映讓更多的觀眾有機會重溫。
當時,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主席的姜文曾回憶,在他的電影生涯中,謝晉對他的影響極為深刻,乃至後來自己當導演時,依然保持著謝晉在劇組執導電影的一些習慣。「大家一起研究劇本,誰都可以說』不好』,但是你要告訴我,怎麼樣才能『更好』。」姜文感慨,謝晉用言傳身教告訴大家,電影不是抖機靈,他特別懷念謝晉的「心無旁騖」,謝晉耳朵裡聽的、腦海裡想的,始終都是電影。
上世紀70年代後期,因為謝晉的慧眼,陳衝初出茅廬就與張瑜等一起演了電影《青春》,這是陳衝的電影表演處女作。「從我見到謝晉導演開始,就改變了我的命運。他是特別好的啟蒙老師。」陳衝回憶道,「出演《青春》時,自己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拿著劇本,也不會念。」是謝晉寫了很多小品,讓她和張瑜不斷排演,把人物關係建立起來,每天除了鏡頭前拍戲,就是演小品,一直堅持。直到謝晉去世前幾個月,陳衝還在深圳與他見過一面。當時得知謝晉八旬高齡還在籌拍兒童片,片中需要一個五六歲的孩子,陳衝很想支持。於是她說,「那我把我自己的小女兒推薦給您。」沒想到,這一說竟然成了永訣。
搞電影就像用雙手捧水
謝晉曾說「搞電影就像用雙手捧水」,以此比喻對待電影每個環節都要嚴苛、細緻。作為導演他會積極調動整個創作團隊的潛力,對攝影、美工、燈光,都會要求他們拿出各自的最佳方案。當年謝晉在籌拍《芙蓉鎮》時,先後走訪了7000多公裡土地,最後才選中了人口不足2000的小村莊——王村。影片在那裡拍攝之後譽滿天下,王村遂改名為「芙蓉鎮」,現在人口達到兩萬,成為湘西旅遊重鎮。石川說,正是憑著謝晉對待電影的那份潛心雕琢、嚴苛要求,才使得《芙蓉鎮》在今天看來,依然是一部「無懈可擊」的電影。
石川回憶,謝晉的晚年時逢中國電影產業的低谷期,市場持續滑坡,嚴肅題材的影片也趨於邊緣化。但他依然在逆境中堅持創作、絕不妥協。直到他離世時,手頭還積攢著10多個劇本,想拍卻再也無法完成。「謝導是一個把電影創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他將自己所有的智慧與熱情都奉獻給了電影事業,無論有怎樣的艱難險阻,都不能使他放棄。而且,他的電影充滿了良知、正義與和對美好人性的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