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談到「中國夢」與「美國夢」,「美國夢」究竟指什麼?

2020-12-19 澎湃新聞

正在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此前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專門談到了「中國夢」與「美國夢」的關係。他表示:「各國人民包括美國人民都對未來有著共同夢想:世界和平,社會安寧,生活富足。當然,由於歷史文化、發展階段的不同,中國夢、美國夢以及其他國家人民的夢想內涵不盡相同,實現的具體途徑和方式也可能不完全一樣。」

「美國夢」,是一個如此普及的概念,以至於提到它我們仿佛不假思索地就了解它的含義。但事實是,這個名詞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演繹、轉換與積澱,其內涵與外延比我們想像得要複雜許多。

究竟什麼才是「美國夢」?筆者對此進行了簡單的梳理。

五月花號

17世紀:宗教之夢VS淘金之夢

從英國移民1607年在北美建立第一個殖民地之日起,那片「新大陸」便被賦予了一種夢想的色彩。

當年那批遠涉重洋、選擇在美洲大陸落腳的歐洲移民,有不少都是清教徒(Puritans)。他們自認為上帝的「特殊子民」,勇敢地逃離歐洲的等級制度和宗教禁錮,夢想在那片嶄新而廣闊的土地上建立「山巔之城」(a city upon a hill)——一個可以讓世人景仰和效仿的宗教王國。在他們看來,人生最大的罪惡就是不信奉上帝、無所作為,因此他們拼命工作、嚴於律己,努力獲取財富並促進社會進步。可以說,這批清教徒移民首創了「美國夢」,尤其是這個概念中個人奮鬥的傳統;而他們建立「山巔之城」的願景,也奠定了後世關於美國是「神佑之國」的想像。

西進運動

然而,不久之後,一種世俗的發跡之夢在新大陸興起。許多歐洲移民發現,北美有無盡的富饒土地等待他們徵服和佔領。於是,他們不斷地拓展冒險的疆界,並將國土的另一端——新大陸的西部——想像為黃金遍地的樂園。這種熱情催生出了所謂「阿爾傑式的發跡夢」(Alger's myth),即冒險者通過心狠手辣、巧取豪奪而發跡,其核心為個人主義的極端張揚。

美國淘金熱

18-19世紀:「先父」的界定

在啟蒙運動於18世紀後期傳入美國後,美利堅合眾國的「先父」們,將原先清教徒的宗教願景世俗化,將「阿爾傑式的發跡夢」道德化;由此,「美國夢」帶上了濃重的實用主義與超驗主義色彩。

「先父」中,班傑明·富蘭克林的個人經歷似乎就是「美國夢」的最佳註腳。他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但憑藉充沛的精力、旺盛的好奇心和積極的進取精神,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政治領袖之一。富蘭克林的成功範例,鼓舞著千千萬萬渴望從社會底層爬到上層的美國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夢」體現為一種社會階層流動的順暢性。今天的美國人仍然將富蘭克林的《窮理查年鑑》視為至理名言,相信人們能夠通過物質和道德的共同進步實現現世的完善和幸福。

《人權宣言》

而託馬斯·傑斐遜,則通過《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以民主、自由、平等諸觀念構築起美國人的理想,賦予了「美國夢」中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的深刻內涵。在《獨立宣言》中,「美國夢」化為莊嚴的詞句:「一切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權宣言》裡,則提出公民享有思想、言論、信仰、集會等自由權利,公民的民主權利神聖不可侵犯。簡要地說,傑斐遜構建的「美國夢」,就是「民主之夢」。

1929年10月25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內的股票經紀人,前一日的恐慌在繼續。

20世紀:危機與復興

在上個世紀,「美國夢」曾遭遇過兩次嚴重的信仰危機。第一次是在1920-30年代,由經濟大蕭條觸發,以「迷惘的一代」為表徵;第二次是在1960-1970年代,以美蘇冷戰為背景,以「垮掉的一代」為代表。

兩次拯救「美國夢」信仰危機的,都是經濟的復興。尤其是在冷戰結束後,美國確定了其全球第一帝國的地位;新自由主義或曰「華盛頓共識」似乎一度成為「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世界大勢;美國所代表的資本洪流越過了冷戰分界線上的壁壘,湧入昔日社會主義陣營所在的巨大區域。

相應的是,「美國夢」的內涵也變得越來越物質主義。如果說,美國在民族國家意識崛起之際,其「美國夢」擁有一種與物質主義截然對立的超驗主義,強調民主、自立、個人主義、宗教多元和心靈自由;那麼,「新自由主義」時期的「美國夢」則深深裹卷於金錢與財富,甚至可以具體化為某種簡單的生活「標配」:有車有房,有兒有女,有貓有狗,最好還有個遊泳池。

新千年:昂貴的夢想

進入新千年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美國夢」再絢爛、再美好,也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夢想模式。其夢想升騰的背後有個不容忽視的物質前提,那就是北美豐富而廣袤的物質資源,以及它在全球地緣政治中的霸主地位。

回到「美國夢」初生的時代。在美國剛建國不久,就出臺了《西北法案》,規定土地價格是一英畝一美元,儘管如此,許多美國人還是覺得貴,選擇自由佔領;1862年南北戰爭期間,林肯又頒布了《宅地法》,規定只要交10美元手續費,每個美國成年男子就可以無償獲得160英畝耕地,連續耕種5年就可以將之納為私產。很顯然,在今天的時代,已經沒有一個國家、尤其是人口眾多而資源短缺的發展中國家,可以照搬這樣的發展模式。

就像學者趙汀陽的見解,「美國夢」的精神原則是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平民主義、實用主義、競爭主義和徵服主義,一般被理解為最大化的個人自由、最先進的物質進步和最豐富尤其是最平等的成功機會,曾經在一定時期被認為是全球公眾共同的夢想;然而,整個世界現在已經沒有能力承擔如此昂貴的夢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美國夢」究竟指什麼?
    正在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此前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專門談到了「中國夢」與「美國夢」的關係。他表示:「各國人民包括美國人民都對未來有著共同夢想:世界和平,社會安寧,生活富足。當然,由於歷史文化、發展階段的不同,中國夢、美國夢以及其他國家人民的夢想內涵不盡相同,實現的具體途徑和方式也可能不完全一樣。」
  • 美國夢與中國夢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知識分子移 民潮到現在已經完全公開化的經濟精英分子的移民潮,在這其中,中國夢對於社會中下層的人民而言,這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對於美國夢是非常熟悉的。因此,當中國近些年來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得到提升,當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聲音日益洪亮時,中國夢也就應運而生了。然而 ,中國夢究竟意味著什麼呢?美國夢無疑是簡單明了的。
  • 石毓智:中國夢與美國夢的七大「相通點」
    中國夢不是自我封閉的,而是開放的,與其他國家民族的夢想是息息相通的。習主席強調的是中國夢與美國夢以及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是密切相關的,即不是互相對立相互矛盾的,同時說明中國夢有助於其他國家的人民實現自己的美好夢想。
  • 為什麼中國夢通著美國夢?
    期間,習主席提綱挈領的一番表述,更是讓人浮想聯翩,「中國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 換句話說,「中國夢」與「美國夢」是相通的。 單從字面上看,這裡的「相通」起碼有兩層含義。
  • 中國夢與美國夢有啥區別
    美國夢是1931年美國歷史學家亞當斯首先提出來的概念。美國夢就是指一個人無論什麼背景,只要通過個人奮鬥,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中國夢則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和人民的夢,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是個人之夢的集合、是共同的夢。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 中國夢區別於美國夢的七大特徵
    在十二屆人大會議上,習主席全面闡述了「中國夢」,熱議如潮。然而要透徹理解「中國夢」就是給中國人民量身定做的「一雙鞋子」,只有穿上它才舒適,才輕快,才青春煥發,才健步如飛,那麼最好的視角就是與著名的那雙美國鞋子——「美國夢」來比較一下。   迄今為止,敢以國家來「做夢」的只有中國和美國這種大國。
  • 習奧會特稿| 為什麼說中國夢對美國夢是機遇而非威脅?
    思響哥按:中國夢的內涵是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中國人民幸福了,才能更好地到美國學習、旅遊、投資,購買美國貨、欣賞美國文化;中國夢是包容夢,通過實現中國夢來實現世界夢,不僅不妨礙美國夢的實現,甚至能幫助實現美國夢,而且,就其內涵而言,中國夢也與美國夢有諸多異曲同工之處。
  • 石毓智:中國夢區別於美國夢的七大特徵
    在十二屆人大會議上,習主席全面闡述了「中國夢」,熱議如潮。然而要透徹理解「中國夢」就是給中國人民量身定做的「一雙鞋子」,只有穿上它才舒適,才輕快,才青春煥發,才健步如飛,那麼最好的視角就是與著名的那雙美國鞋子——「美國夢」來比較一下。迄今為止,敢以國家來「做夢」的只有中國和美國這種大國。
  • 專家解讀中國夢區別於美國夢的七大特徵
    中國夢區別於美國夢的七大特徵 作者:新加坡國立大學終身教職石毓智 在十二屆人大會議上,習主席全面闡述了「中國夢」,熱議如潮。然而要透徹理解「中國夢」就是給中國人民量身定做的「一雙鞋子」,只有穿上它才舒適,才輕快,才青春煥發,才健步如飛,那麼最好的視角就是與著名的那雙美國鞋子——「美國夢」來比較一下。
  • 中國夢和美國夢的四大區別
    過去一個多世紀來,美國夢隨著美國強勢崛起、走向「一超」而廣為人知;如今,中國夢隨著中國的和平發展而走入全世界人民的視野。不久前,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時指出,中國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
  • 中國夢與美國夢殊途同歸
    中國夢與美國夢的不同,是歷史邏輯演進的必然結果。兩國不同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經濟水平、地理環境等因素,決定了中國夢和美國夢的主要差別。其中,最為核心的在於價值導向的差異。中國夢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觀,而美國夢則以個人主義為價值導向。
  • 當「美國夢」遇上「中國夢」
    習近平說:「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隨後在2013年3月17日,新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人代會上講話指出,「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  弗裡曼表示,他從內心中認可「中國夢」的概念,因為「中國夢」和「美國夢」具有最大的共同內涵,這就是兩國人民都迫切希望通過努力奮鬥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 中國前駐美國大使:中國夢和美國夢是相通的
    中國網9月9日訊 6月7日至8日,習近平主席與歐巴馬總統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會晤。習主席對歐巴馬總統說: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中美關係發展規劃藍圖,開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這是繼1972年中美實現「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之後,中國最高領導層採取的又一歷史性、戰略性重大外交舉措。
  • 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比較
    三、怎樣評價中國夢與美國夢 中國夢至少可以追溯到孫中山,他領導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其實就是中華民族的富強夢,只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因為不僅是旗幟,還廓清了中國夢的內涵、實現途徑及其力量之源。美國夢就是許多精英相繼闡述而進入理性和大眾層面。歷史學家亞當斯在《美國史詩》中提出:「讓我們所有階層的公民都過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國夢,這是迄今為止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偉大的貢獻。」當然,中國人更為熟悉的還是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影響了美國乃至世界。
  • 中國夢與拉美夢、美國夢交相輝映
    「中國夢」將與「拉美夢」、「美國夢」等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偉大夢想彼此映照、相互包容、共同進步 習近平主席5月31日至6月6日應邀對千里達及托巴哥、哥斯大黎加、墨西哥進行國事訪問。習主席結束拉美和加勒比之行後,又於6月7日至8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同美國總統歐巴馬舉行會晤。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是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充滿發展活力。中國與拉美國家同屬發展中國家,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有共同利益和相同訴求。習近平主席此訪,為中國同三國及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關係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有力地增進了相互信任,推進了務實合作,加深了民間友好,加強了協調合作。
  • 夏春濤:「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本質區別
    夏春濤 時下熱議「中國夢」,有人不免會聯想到「美國夢」。「中國夢」與「美國夢」當然不是一回事,兩者有著本質區別。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從路徑選擇上講,美國走的是資本主義道路。我們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從概念內涵上講,「美國夢」主要以自由、繁榮為標籤,宣稱一個人無論什麼背景,只要來到北美新大陸,通過個人奮鬥,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但這經不起時間和事實的檢驗。
  • 張維為:美國夢的困境與中國夢的前景
    在廣泛討論中國夢的今天,人們經常提及美國夢。美國夢可以在兩個層次上探討,一個是狹義的、生活版的美國夢,也就是美國社會長期以來構建的一種想像乃至信仰,即一個人只要遵守規則,努力工作,不論其出生和背景,最終都可能獲得成功。另一個是廣義的、政治版的美國夢,它更多地強調美國的政治制度安排,包括美國人自己界定的民主、自由、人權等。
  • 趙梅:中國夢與美國夢之比較
    摘要中美兩國的政治制度、歷史與文化背景迥異,兩國人民的夢亦有所不同。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人民開始了對民族復興的追求,中國夢亦由此開始。2012年,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美國夢」和「中國夢」哪一個更加高端大氣有內涵?
    所以就有了中國夢。而美國早在很早之前就有美國夢了,那麼什麼是「美國夢」呢?要知道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資格來做夢的,迄今為止,敢以國家來「做夢」的也只有美國和中國了。只有國家的運命掌握在自己手上,有足夠大的空間去想像,有實力和自信去是實現。這樣才可以有自己國家的夢想。美國夢最早是在三十年代初期,一個歷史學家亞當斯提出來的。
  • 張維為:中國夢比美國夢更精彩
    美國夢下滑,中國夢強勁上升中國夢和美國夢都包含生活和政治兩個層面。在生活層面,兩者差別不大,兩國的百姓大都相信通過誠實的勞動,自己的生活可以變得更加美好。過去30多年中,至少已有超過美國人口總數的中國人實踐了這樣的夢想。但在政治層面,中國夢和美國夢存有相當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