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看了林正英的殭屍電影,其中出現比較多的就是趕屍,所以查了些資料,湘西趕屍屬於楚巫文化,楚巫文化包含面相當廣泛,它是從人民生產生活、交流交易,天文地理、軍事政治,治國治企治家治天下之中的經驗總產物。從歷史流傳至今,從未間斷。只是楚巫文化經過時代的變化而隨時代的演變成為今天的表面現象。楚巫文化主流是以佛、道、司三種。
所謂楚巫:古楚地巫覡(wū xí),古代稱女巫為「巫」,男巫為」覡「,合稱「巫覡」。今天就來講一下「湘西三邪」,湘西三邪是指湘西地區存在的三大邪術,其一為「趕屍」,其二為「放蠱」,其三為「落花洞女」。其中趕屍和蠱術沒人能指出真實情況來。
湘西三邪之趕屍:
湘西趕屍的傳說,與苗族是分不開的,趕屍屬於司之法術。相傳數千年前,苗族的祖先蚩尤率軍在黃河邊與敵軍作戰。戰事結束後,部隊需要撤往後方,在抬走所有傷員後,戰場上留下了不少戰死的士兵屍體。蚩尤不忍將同胞屍首拋之荒野,但要將全部屍首抬走則人手不夠,因此央求隨軍的軍師讓戰死者回歸故裡。軍師心生一計,讓蚩尤手持符節在前引路,自己施法讓戰場的屍體全都站起來,跟在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回到了家鄉。後來蚩尤戰敗於黃帝,但相信一些秘法,異術在民間卻相對保留下來了,或許湘西趕屍術即是其中一脈承傳
著名苗族作家沈從文在他的一篇文章裡寫道:「經過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會趕屍。若眼福好,必有機會看到一群死屍在公路上行走,汽車近身時,還知道避讓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樣。」
湘西三邪之放蠱
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
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在湘西地區都有流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寄只附於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所謂的放蠱方式和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有見過,但卻根深蒂固的留在人心。
苗族幾乎全民族篤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毛蟲蠱、麻雀蠱、烏龜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衍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蠱主)進攻,索取食物,蠱主難受,就將蠱放出去危害他人。
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故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現在在苗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小。
湘西三邪之落花洞女
湘西的「落花洞女」則是部落中有一些未婚的女子,能將樹葉哭下來;到山洞不吃不喝,幾天不死,回來後也不飲不吃,幾天後就死去。部落人們認為她去和樹神、井神結婚了,因而這些女孩生前沒有結婚,但人死後,別人去辦喪禮,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給他們不但不辦喪禮,還要辦婚事,以示婚禮之喜。
當然,自古以來,子不語亂力怪神,我們只是單純的從現象級來看楚巫文化,既然形成了文化,終究是跟當地的風俗習性有關,就像上文提到楚巫文化主流是以佛、道、司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