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筆記】從溫飽不足到決勝全面小康 四川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2021-01-09 四川新聞網

四川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5日訊(記者 李丹 胡旭陽 文驥 實習生 聶鎣 攝影報導)「壯麗七十年 闊步新時代——四川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已於9月28日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正式開展。本次大展生動記錄了過去70年,四川砥礪奮進的非凡歷程,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該成就展由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成都市承辦,採取「1+21」模式組展,分為省級綜合館、市州組合館、時光情景廳3個部分,展廳面積共計超過2萬平方米。以圖片、沙盤、實物、模型、音視頻等方式,濃墨重彩地宣傳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重點展示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其中,綜合展館位於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1號展館,展覽面積約14000平方米,分為序廳和7個展區及尾廳。七個主題分別為「黨中央對四川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從一窮二白到經濟大省,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從封閉落後到全面進步,民主法治建設開創新局面」、「從發展滯後到繁榮興盛,文化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從溫飽不足到決勝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從粗放開發到和諧共生,綠色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以自我革命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步入1號展館第五展區,成就展向參觀者們講述的是70年來的四川人民生活的可喜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事業在艱難困苦中起步發展,脫貧攻堅成為了擺在面前的問題。70年來,四川民生事業優先發展,就業質量和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科教興川紮實推進,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提升,社會環境和諧安定,災後重建成效顯著。

  70年來,四川通過一大批惠民舉措不斷落地實施,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就業狀況持續改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水平大幅提高,社會治理格局更加完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70年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打響反貧困之戰,取得十分輝煌的減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深入和扶貧開發大力推進,我省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四川是全國6個扶貧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秦巴山區和烏蒙山區「四大片區」成為脫貧攻堅主戰場。

教育事業發展

  四川省把藏區彝區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堅中之堅來抓,通過在藏區開展「六項民生工程計劃」、彝區開展「十項扶貧工程」,藏區彝區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116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36.4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3.6%降至8%。針對貧困地區,四川省精準選派村幹部,實現全省11501個貧困村「五個一」和20戶以上貧困戶的非貧困村「三個一」幫扶覆蓋。截至2018年底,全省貧困人口減貧幅度達到88%,貧困村的退出率達到85%,貧困縣的摘帽率達到57%。

  與此同時,四川城鄉住房條件逐步改善,「住有所居」的願景逐步成為現實。通過大力實施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危房改造、藏區新居、彝家新寨、烏蒙新村等一系列民生項目,城鄉居民住房條件不斷改善。田園新村、新型社區、花園城市、災後重建新區等成為巴蜀大地靚麗的風景。

  四川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解放初的3.6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1平方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美好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與此同時,教育與醫療也不斷發展。隨著科教興國、恢復高考、高校擴招等教育改革措施相繼實施,教育事業在改革開放後迎來高速發展期。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施,學前教育不斷加強,高中階段教育加快普及,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逐步大眾化,繼續教育、終身教育體系逐步完善,藏區「9+3」免費教育和彝區「一村一幼」 計劃有力實施,教育公平邁出堅實步伐。

  同時,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基本成型,社會衛生條件大為改善。全省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體制改革逐步深入,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資源布局更加均衡,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疾病防控成效顯著,衛生應急能力明顯增強,健康扶貧深入實施,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對外合作加快推進,全川人民健康水平持續穩步提高。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第五展區還展出了一系列災害預警以及抗震救災的高新技術產品。四川先後發生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強烈地震等自然災害,面對災害,四川創造了人類抗災救災史上的偉大奇蹟,也探索出抗震救災、恢復重建的寶貴經驗。在現場,記者看到了64型短周期地震計、基式地震計、小型複合翼無人機、網聯無人機、地震預警專用物聯網喇叭、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等設備,這些展品能讓參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到抗災救災科技的不斷發展。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焦點

  • 八桂大地翻天覆地 廣西:從溫飽不足走向全面小康
    八桂大地翻天覆地 廣西:從溫飽不足走向全面小康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9月02日 16:18 A-A+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鹿心社在會上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壯鄉兒女接續奮鬥、砥礪前行,八桂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老、少、邊、山、窮」的廣西,逐步從貧困落後走向繁榮振興,從偏遠封閉走向開放前沿,從溫飽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昂首闊步邁入新時代。
  • 以夢為馬 決勝全面小康徵戰正酣
    這五年,決勝全面小康的「十三五」藍圖徐徐展開,四川加速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吹響了「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的衝鋒號。  這五年,四川著力補齊脫貧攻堅這個最大短板,重點解決城鄉區域不平衡、社會事業發展不同步、生態環境保護欠帳多等問題,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作為推動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作者:顏曉峰(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一項決定性成就。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任務。
  •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確認了這個戰略並提出,「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完成。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奔小康」目標更加豐富和具體。
  • 十三五期間,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十三五期間,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第十季第四期課後習題答案大全 題目: 「十三五」時期,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晉及化階段
  • 全面小康與「中原標準」
    □薛世君習近平總書記在部署2020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全面小康,決勝在望,對於擁有一億人口的河南來說,2020年別具歷史意義。
  • 「決勝全面小康 鎮江作為」系列報導④
    編者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構想。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一座重要裡程碑。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解碼幸福中國·全面小康意味著什麼)
    在此基礎上,我們黨正式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提了出來,要求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一奮鬥目標的價值指向一以貫之,內涵標準則隨著小康社會建設的進展不斷拓展提高。
  • ...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專論)
    黨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要求在新世紀頭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並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 攜手奮鬥奔小康——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
    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題:攜手奮鬥奔小康——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開欄的話:「民亦勞止,汔可小康。」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為之奮鬥的夢想終將成真。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
  • 弘揚長徵精神 決勝全面小康
    寧夏作為紅軍長徵勝利會師地之一,大力弘揚偉大的長徵精神,對於實現寧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弘揚長徵精神,決勝全面小康,就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長徵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踐行理想信念的精神豐碑,沒有理想信念的支撐,長徵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樣需要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彰顯人民至上執政理念
    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小康」寄託著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發展是第一要務、民生之基,如果沒有發展,「以人民為中心」就會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是要解決發展問題。
  • 奮力書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山東答卷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 以人民生活水平為標杆,設計中國現代化的「三部曲」
    這一轉變所產生的效應是巨大而顯著的。作為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最主要的決策人,鄧小平對此轉變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時期,他不厭其煩地向黨內黨外反覆灌輸一個道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總要通過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來體現,這是最起碼的標準,空頭政治不行。」「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得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 對人類發展事業的偉大貢獻(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本報記者 呂 強攝「十三五」期間,中國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對於中國人民來說,今年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告別絕對貧困。70多年來,中國通過不懈努力和奮鬥,不僅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還讓老百姓過上越來越富足的生活。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擺脫絕對貧困堪稱奇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為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的世界注入信心和動力,為解決全球減貧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在人類發展史上書寫了重要篇章。
  • 張麗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張麗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不但擘畫了「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美好藍圖,而且將「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這體現在實現共享發展上,落實到推進社會建設上,就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完善民生保障制度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原標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就是一部為人民幸福與民生發展而不懈奮鬥的歷史,從經歷普遍貧窮到全面解決溫飽問題,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集中反映了我國這樣一個世界人口大國在民生發展方面的質的飛躍,也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
  • 從全面小康走向全面建設現代化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全會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軍隊組織形態實現重大變革;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 堅定信心 逆勢勇進 以日新月異風貌決勝全面小康
    在全市上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和「十三五」收官的關鍵時期,市委召開四屆十一次全體(擴大)會議進行再部署再動員。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堅定信心,逆勢勇進,以日新月異的風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是極不平凡、極為不易的一年。
  • 光明日報社論:乘風破浪決勝全面小康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浸潤著無數中國人的辛勤汗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進入最後的收官之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憧憬將變為現實,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民族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