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怎麼做,讓孩子愛上觀察大自然,學會動手來探索

2020-12-24 滿寶的成長日誌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孩子平時的生活更傾向於應試,每天埋首於考試和刷題。即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大家對於科學的看重也只是表現在給孩子多報一個班,多做些題目而已。我們的孩子即使理科學得很好,可發自內心熱愛這門學科,有探索精神的還是鳳毛麟角。

其實,要讓孩子愛上科學,更需要爸爸媽媽們從小的引導和培養。很多爸爸媽媽可能對此有些無措,不知從何處下手,只能求助於培訓班。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非常棒的兒童科普節目,在其中有很多不錯的科學活動,特別適合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進行哦。

《Mr. Bloom: Here and There》是BBC兒童頻道的一檔戶外探索節目。一共有兩季,全40集,每集大約12-13分鐘。每一集中,Mr. Bloom都會應小朋友的邀請前往一個地方,和小朋友們一起探索。

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有很多和小朋友們一起進行的活動,不但可以讓孩子們進行喜歡的戶外活動,還可以親近大自然,觀察大自然中的生物和現象,了解科學知識,培養小朋友們的自然科學素養,探索世界的興趣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第一集中,Mr. Bloom應邀來到River Carron。他和小朋友一起給樹葉畫畫,把紙覆蓋在樹葉上,然後用蠟筆用力在紙上畫,紙上會印出樹葉的輪廓。他和小朋友們一起去河裡玩耍,用網兜捕捉微生物,然後和小朋友一起在書上查這是什麼,並引導小朋友思考關於自然界的一些問題。之後,他們還一起在石頭上畫畫,記錄大自然的美景。最後,他們一起用畫好的石頭布置了一個美麗的椅子,請老師來坐。

這一集中有很多活動都非常適合爸爸媽媽們帶著孩子一起去做,比如樹葉畫、石頭畫、捕捉河裡的微生物等等。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觀察和動手能力,還能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也可以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受益,享受到天倫之樂和自然之美。

固然生活壓力大,家長要忙於為生計奔波,孩子要為未來而忙碌,但偶爾我們也應該定期進行這樣的活動。雖然這些活動不能直接提高成績,但對於孩子的身體、心理健康都有益處,而且對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探索能力都有長足的作用哦。

相關焦點

  • 濱州鯊魚公園兒童大學STEM科學課程 讓孩子愛上學習
    鯊魚公園兒童大學的STEM科學課程體系,就是這樣一種為人父母一直在尋找的教育方式。它是以綜合性科學課程為主線,涵蓋生物、化學、物理、天文、地理、技術、工程等綜合科學知識領域,又融會貫通了藝術和社會兩個方面,趣味性十足,讓孩子在玩中學,領略科學和人文的魅力,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引導孩子養成科學的邏輯思維方式。
  • GoGoKid打造在線「科學實驗室」,培養中國孩子科學探索精神
    就在今年,中國本土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屠呦呦及其團隊的貢獻和事跡正式被統編高中《語文》、初中《歷史》以及小學《道德與法制》教材選取,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當中,以此來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們的探索精神。
  • 這些科普童書,幫助孩子更好地探索大自然
    以「探索大自然」為主題的第四屆澎湃新聞寒暑假徵稿活動,已正式開始。一粒種子是怎麼生長的?一隻螞蟻的部落又是怎麼運行的?當孩子問出這些問題時,你是否能答上來。在生活中,我們能深入體驗大自然其實是有限的。即便是我們熟悉的生活,有時也並不一定很了解。探索大自然,要將自然觀察與科普閱讀結合起來。
  • 來鯊魚公園,探索「廚房」裡的神奇科學世界~
    「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科學需要感性和直覺,而培養這種感性和直覺的最佳時期,正是玩得滿身是泥的少年時代。
  • 神奇的探索之旅——濟南高新區將山佳苑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
    《3-6歲兒童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索欲望,培養探究能力。成人要善於發現好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與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 孩子為啥喜歡大自然?大自然能讓他們更聰明、更智慧、更有創造力
    身為建築商的爸爸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在波特小的時候,他經常帶他去郊外的原野上做遊戲,在草叢中爬來爬去、從山坡上滾下來、趴在地上觀察小動物……只要波特想玩,父親就任由他玩。這是什麼有一天波特抓著兩條小蟲子給爸爸看:「您看,這兩條蟲子都有六條腿!」爸爸認真地數了數說:「是啊!那你看看其他的蟲子是不是呢?」
  • 最值得看的科普雜誌,喜歡科學的孩子會愛上
    很多人認為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等待大人們填滿他們的頭腦。其實,他們並不是靜靜等待的被知識填滿的罐子,他們更多是通過觀察和發現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並且發展各種能力。小志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科普書單,羅列了適合各個年齡段孩子閱讀的科普雜誌,這份書單一定是最靠譜的,快來先睹為快吧!
  • 德國幼兒園的自然教育:看似什麼都沒教,孩子卻自己學會了
    它的意思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少與大自然接觸,所以導致一系列的病產生。仔細想想,確實有很多孩子缺少戶外,尤其是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不過德國的教育是個例外,德國的幼兒園是非常注重自然教育的。在德國共有超過1500家的森林幼兒園,他們的上課方式與普通的教育機構有著很大的不同。
  • 楊紅櫻科學童話:足不出戶也能盡情探索美麗神奇的大自然
    2020年6月由果麥出品的「楊紅櫻童話」系列中「科學童話」系列上市(以下簡稱《楊紅櫻科學童話》),該系列深入海洋、森林與沙漠的神奇領地,帶領孩子們認識一個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了解了它們獨特的生活習性、繁衍規律和與大自然相適應的生存方式,讓孩子獲得許多生態、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識。
  • 蘑菇雲、火雲掌、騰雲駕霧入仙宮……魔幻科學秀讓孩子愛上未知...
    面對充滿未知的世界,孩子們通過科技教育探索「十萬個為什麼」,獲取進入科學世界的敲門磚和金鑰匙。通過豐富多彩的科教活動,悄然播下了一顆顆科技啟蒙的種子。 01 這裡怎麼冒煙兒了?
  • 陶行知:教育就像「餵雞」,不能按著孩子的頭讓他學
    在這樣的理念下,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於推廣讓孩子主動學習、愛上學習的教育方式,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怎樣讓孩子主動學習、愛上學習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陶先生還建議家長和老師要做到「六大解放」1、解放孩子的頭腦:讓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的想,多思考、多提問。2、解放孩子的雙手:讓孩子多動手。這裡的動手指的是家務勞動、常識新鮮事物、動手操作實驗等。
  • 當幼兒園遇見自然教育
    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四季交替中孕育著萬物生靈,它匯聚了生命的律動與成長的真諦。孩子只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才能健康、幸福地成長。大自然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是培養兒童觀察力、動手能力、科學素養與探索精神的天然課堂,因此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便是讓孩子愛上大自然,從大自然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 「國慶3天營」不出深圳,來小泥巴體驗大自然裡的STEAM旅程
    、聽覺、觸覺感受自然一草一木的呼吸~來深圳小泥巴營地,體驗小泥巴有意義的3天Steam教育營吧,把steam教育搬到大自然裡,過一個舒緩又豐富的國慶營吧,通過物理現象的思考探索,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對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思考。
  • 科學實驗的核心不是動手能力,而是實驗思維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如何通過科學的方式驗證你的預設。   跟隨本周的牛津閱讀與探索計劃,踏出學科研究第五步——實驗記錄!   >,而科學實驗,就是一種更有針對性、技巧性的觀察方法。   單位概念是科學實驗的重要基礎,關乎實驗的本質目的和基本方法,儘早幫助孩子建立起單位概念,相當於幫助孩子建立一套看待外部世界的標尺,學會用科學理性的眼光來認識世界。
  • 走進森林幼兒園,看他們如何在大自然中進行STEAM教育
    沒有預設的課程計劃,也沒有預定的方向,Cedarsong的老師們很高興看到孩子們自主地科學學習。教育領域的許多人都知道早期教育中的熱門話題是STEM (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或STEAM(STEM+藝術)。大多數STEM項目都在室內進行,強調教師指導。
  • 7天6夜 讓孩子跟著女報探索大自然吧
    如今城市的孩子從小就習慣了手機和朋友圈,對這些大自然最基本的秘密渾然不知。這個夏天,都市女報推出的7天6夜科技夏令營,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走向大自然、走近自己夢想的機會。讓孩子深度體驗戶外活動,玩轉大自然。現在報名的孩子還有福利相贈,每人額外贈送價值1280元的健康篩查2人/次。
  • 把課堂設在大自然 哈爾濱市復華林大科技園小學探索孩子放飛智慧的...
    東北網9月20日訊 為全面貫徹落實學校多種教育情境,拓寬課堂教育渠道,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各方面均衡發展,17日,哈爾濱市復華林大科技園小學舉行了「愛家園建校園——尋找秋天研學實踐活動」的啟動儀式,旨在藉助本次研學活動讓學生感受陽光、走近秋天。孩子們圍坐在一起認真繪畫。
  • 5個在家就能做的科學小實驗,培養孩子創造力,趕快來試試
    比如在瓷盤內用記號筆畫一個飛碟,用白板筆畫一個外星人,就可以利用水的走向來演繹一場外星人降落或升天的故事啦。中國育兒科學院在講話中指出,孩子的創造力往往來源於好奇與無盡的玩耍。實驗心得:能夠體會到來自身邊事物的科學實驗,原來我們每天喝的吃的,都這樣來的,激發孩子對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增強孩子的創造能力。孩子還可以將米粒更換成其他原料,比如葡萄乾這樣的可以沉在水裡的顆粒狀物品。從而發散孩子思維。
  • 請把時間還給孩子,讓教育回歸自然
    這讓我想到一位自然教育課程設計師,他特別感概以前和現在的教育環境已經大不相同了。他憑自己的經驗,以及長期接觸自然教育的感受,有感而發地認為「我們都是從自然中來的孩子,要到自然中尋找遺失的密碼。」為什麼孩子需要走進自然?因為自然探索對孩子成長階段的的重要性至關重要。
  • 為什麼要讓孩子接觸大自然?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不僅僅是在感官上有收穫,除了大自然的形、色、味,他們還知道了松果是大自然的晴雨表,還學會了互相幫助,懂得了如何去探索環境,這些都是成長道路上不可多得的寶貴經驗,這也是在城市生活中難以體驗到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