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
萬裡長江第一城
李白舊時大嘆「噫(yī)籲嚱(xī),
危乎高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蜀道北面大巴山,
東面巫山,
南面大涼山,
西面雪山高原
四面高山齊齊圍住一塊四川盆地
把這「盆」圍得個嚴嚴實實
陸路崎嶇難行,
水路險灘重重
在交通不便的古時,
想要一探這天府之國,
基本只能靠想
四川盆地的邊緣
從南面唐古拉山脈綿延而下的金沙江
遇到北面岷山迸流而出的岷江
他們相愛了
在此交匯,
奔流不息,
亞洲第一長河「長江」從此誕生
讓人感嘆:
這獨一無二的長江,
這絕無僅有的中國
軍事家管仲在《管子·乘馬》中寫到:
凡立國都,
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
高毋近埠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翻成白話就是:
山山水水對建立城市很重要
管仲是不是調研到了宜賓啊
畢竟宜賓就是這樣矗立在這三江交匯處
西靠翠屏山、真武山,
東南與東山、七星山隔江相望
夕陽照射下的三江口
大大小小600多條支流
一遍遍衝刷著這片土地
孕育千年酒都百世百代
據史料記載,早在遙遠的遠古時代
我們機智聰慧的祖先們
就選擇在那裡生活
估計小日子過得還很是愜意
考古團隊在宜賓發掘出
5000多年前的陶土杯
為宜賓酒史的追溯
和祖先們賽神仙般的生活
添上了重要考據
「酒都」的名頭絕不是白來的
後來祖先們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
慢慢聚集起來成為一個彪悍的部落
——僰(bó)人氏族
這個民族能徵慣戰,
又放蕩不羈不受馴服
還曾組團參加過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
後來在宜賓自建「僰侯國」,稱霸一方
一直為歷代朝廷所忌憚
直到明朝時,
與朝廷的矛盾加劇,
朝廷派兵來剿
僰人才消失在歷史中
古埃及人建金字塔
咱僰人祖先也有一個神秘的喪葬儀式
——「僰人懸棺」
他們將棺木放置在懸崖絕壁上
一般距離地面10米—50米,
最高的能達到100米
高聳的懸崖上密密麻麻留存著
200多座懸棺古墓
各路專家深研探究
直到20世紀末
從巖壁上發現繩索勒放的印痕,
才解開懸棺運送之謎
然而為何如此放置懸棺,
至今仍無定論
秦孝文王時期,
大名鼎鼎的郡守李冰,
不僅為我們留下了都江堰
還原創手工機械法
——火燒大石頭,再澆築冷水
天塹變通途,
粉碎了巨大巖石群
將旱澇頻發的蜀國
變成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
卻也使得南北朝時期,
另一個少數民族僚人入侵
當時已為郡的僰道縣時方便了不少
直到南朝梁武帝平定此亂,
在此地設立戎州
沒錯,就是那個大名鼎鼎,
引得蘇軾蘇轍黃庭堅杜甫
都來參觀遊覽、寫詩創作的戎州
北宋時地方官嫌名字不夠響亮,
求皇帝改名,戎州改稱敘州
隋朝末年,
少數民族四方歸順,
取「慕義來賓」之意,
更名為義賓
到北宋,為避宋太宗趙匡「義」
義賓更名為我們所熟知的宜賓
不過當時的宜賓,
管轄著64個州140多個縣
相當於現在10個宜賓市的大小
在秦始皇徵用百姓,
大修「五尺道」的基礎上
漢武帝遣將造路
將這宜賓變為古代南絲綢之路的起點
又費了上萬人力花了十好幾年
從宜賓、成都修到了雲南、昆明
無國界修到了印度、緬甸
這條絲綢之路
讓周邊商業繁盛物資豐富,
人民安居樂業
不管是僰道縣還是宜賓
這兒自古是一片氣候宜人、
土地肥沃之地
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
常年平均溫度17.5℃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山水豐沛,礦產繁多,各類資源豐富
有包含完整喀斯特地貌的興文石海
有李慕白玉嬌龍上演愛恨情仇的蜀南竹海
還有融道、釋、儒三教文化為一體的真武山道教古建築群
近些年來,
這片土地出土了越多越多的文物
向世人展示著那輝煌繁盛的古代文明
出土的實物種類齊全內容豐富
只有想不到,沒有看不到
日常用具碗、盞、罐、釜、鑊(huò)
一樣不缺
養過的雞鴨狗馬一樣不少
基礎生活過得富足,
祖先們對精神世界也有追求
在發掘的漢代墓葬中
隨葬儀仗、僕侍、樂舞、雜技,
不同種類的漢俑應有盡有
出土的酒類器具更是種類繁多
元代銀制執壺,線條優美,
儼然是藝術精品
孔雀綠釉釉下黑花人物紋梅瓶,
是五糧液最經典的鼓型瓶700年前的原型
公道杯,形象生動
簡單的虹吸原理,
巧妙地告誡愛酒的同志,
酒滿莫貪杯
宜賓的水,
奔流了幾千年
宜賓的土,
滋養了無數代
宜賓的酒,
在這一方水土的潤澤下
在宜賓人的唇齒間流淌了幾千年
商周時期的宜賓人
就以本地盛產的稻米釀酒,
稱之為窨酒,
開啟了川南悠長的酒業路
僰人時期,
一種叫「枸」的果實
與窨酒、肉類、麥曲、香料和鹽
加工成名為「蒟醬」的食物,
深受百姓歡迎
僚人更是愛酒如痴,
任何時刻都能找到暢飲的理由
彝人入駐此地後,
將各類糧食穀物甚至山花野果一起混合,
釀造出咂酒
至此,僰、漢、僚、彝,
不同的酒香交織在一起
為酒都宜賓增濃添味
據《宜賓縣誌》記載,
一千多年前
宜賓縣一個叫牛口莊的地方
春天釀酒冬天成熟,
冬天釀酒春天成熟
酒色濃綠,噴香撲鼻
讓杜甫愛不釋口,流連忘返,
大嘆「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
「重碧酒」從此聞名
到了宋代,
宜賓酒業空前發展
人們不是在喝酒,
就是在去喝酒的路上
宜賓紳士姚氏家族
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
五種糧食一同釀酒
深得當時達官貴人文儒雅士鍾愛
後來傳到溫德豐作坊的釀酒師陳三手中
加以總結歸納,
形成了陳氏秘方
被烤酒師鄧子均得到後,
經過不斷地實驗調整
終得舉世無雙的——雜糧酒
Ennnnnnn酒是真好喝,名字也是真土氣
晚清舉人楊惠泉
將其更名「五糧液」
一代名酒就此立世
直到今日走在宜賓的大街小巷
隨處可見「五糧液」
酒都飯店、酒都劇場、五糧液大道
酒都路、五糧液經貿大廈
五糧液酒家、五糧液體育活動中心
這些招牌
無不鐫刻著宜賓人對酒的摯愛
對生活的態度
宜賓這座低調有內涵的城市,你去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