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島羅列,煙波課處水雲鄉;漁業豐富,民生康樂俗淳良,名世珍品,珊瑚文石放光芒,港灣險要,巍峨屹立太平洋,西贏文物先賢創。一七美奇花力古芳,全縣同胞唯一德,保衛中華大海疆。
這首澎湖縣歌,道盡了澎湖列島的旅遊景觀。
澎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的南部,由64個島嶼組成,面積約126平方公裡,域內島嶼羅列,港灣交錯,地勢險要,是我國東梅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線,自古以來就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大陸文化傳入臺灣的跳板。澎湖列島中的島嶼,按其位置可分南、北兩個島群:南島群在八罩水道以南,有望安島(八罩島)七美嶼、花嶼、貓嶼、東吉嶼、西吉嶼、草嶼、南溫、將軍澳嶼、西嶼坪、東嶼坪、頭巾嶼、鍾仔巖、鋤頭嶼、大溫、白沙但等。幾乎所有島都為火山島,組成的巖石均為第四紀玄武巖;北島群分布在八罩水道以北,包括有面積最大的澎湖島和漁翁島(西嶼)、白沙島、吉貝嶼、鳥嶼、姑婆嶼、虎井嶼、桶招『嶼、大倉嶼、毛常嶼、金嶼、目鬥嶼等島嶼。澎湖,古稱「島夷」、「方壺」、「西流」、「擅洲」、「平湖」等,16世紀西洋人進入澎湖,稱澎湖為「漁夫之島」。直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澎湖才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距今已700多年,比臺灣的開發要早400餘年。然而,比起臺灣來,澎湖列島的開發速度顯得十分緩慢。不過要追溯澎湖列島的有關歷史,大概還可以更加悠久些。秦漢時期,始皇求海中神仙,尋長生不老藥,有人可能就到過澎湖。史書記載,公元607年至610年,隋場帝先後派出來寬、何蠻、陳稜、張鎮防率眾到過澎湖等地。現在能查到的最早的詠澎詩是唐憲宗元和元(806年)遷居澎湖的浙江進上施肩吾寫的。其詩曰:月星躁海邊多鬼市,烏夷居處無鄉裡;黑皮少年學採珠,手把牛犀照鹽水。
澎湖現存的古蹟多集中在馬公鎮,那裡的中央裡一帶保存著完整的古老街道,北端有一口「四眼井」,為臺灣地區最為古老的井泉,鄰近的媽祖宮亦是臺灣地區最為古老的廟字。
澎湖列島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多集中在夏季。由於島上地形較為平坦,沒有山川河谷,年蒸發量高達1800毫米,因此島上嚴重缺水。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吹拂的東北風,也是澎湖列島上的另一自然地理特徵。東北風時速最高可達每秒三、四十米,相當於中等強度的颱風,因此,冬天的澎湖列島就像一隻「風櫃」,這種強勁的風挾帶著海水泡沫,呈鹹味,當地人稱為「火燒風」。其威力不亞於颱風,火燒風過處,樹木植物無不焦枯,因此當地人在田間築佬砧石牆擋鳳,保護農作物。許多商店此間均閉門停止營業。婦女們則以布蒙面,避免風沙吹打。當然,這種澎湖列島特有的景觀,也吸引了不少遊人特地前來觀賞體驗一番。因此,澎湖早年就有「風島」之名了。
澎湖列島的自然景觀是十分優美的,著名的有「風櫃濤聲」、「鯨魚洞、「望安玄武巖」、「虎井沈城」、「將軍嶼帆船石」、「花嶼仙人腳印」、「桶ii『嶼石柱」等。當然,旅遊資源遠不止海灘陸上的,還有淺水中的、海底下的及海面上的各種旅遊資源,均有待進一步開發。
漁業觀光歷來是臺灣旅遊的觀賞重點,而澎湖漁港佔臺彎全省的三分之一,居民60%以上以捕魚為生。環島海濱帆桔林立,入夜時分,萬點漁火,閃爍海面,宛若星漢落地,蔚為奇觀。「澎湖漁火」乃被列入臺灣八景之一。
澎湖列島上居民的習慣風俗也甚有趣。大概是因為當地居民世世代代、長年累月地在與風浪的搏鬥中生存下來,面對無情的、卻又是賴以生存的大海,求「神」保佑的心理特別強烈。因此,澎湖列島上寺廟極多,全縣97個村鎮,竟有142座寺廟有些神像大陸還沒有呢。漁民燒香拜佛,常年不斷。在一些僻遠小島上,至今仍像世外桃源一樣,保留著迷信風味十分濃厚的習俗。例如望安鄉的將軍嶼上,仍盛行著一種特殊的神秘婚禮一一夜間步行結婚。女兒出嫁,因忌生肖屬虎的人衝煞,不能在白天眾人面前迎娶,須要等到夜深入靜的午夜一點鐘,新娘由媒婆相伴,踏著月光,徒步走向新郎家中。進洞房前,也忌先與男方家人見面,所以當新娘踏進婆家時,滿巨本來亮著的燭火突然吹火,新娘在一片黑暗之中由人牽入新房。這時,由媒婆大喊一聲點燈,燈火復明,新娘才出面拜見公婆,最後完成婚禮。
澎湖列島上物產非常豐富。石斑魚、龍蝦是澎湖的特產,此外,澎湖亦盛產鰓魚、小管以及鯉、鰭、珊瑚等。目前,澎湖列島開發「海上牧場」,使得漁業更加興旺發達。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澎湖列島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動聽的傳說呢!
相傳很久以前,臺灣是與大陸相連的一個半島。半島上住著一對夫婦,生了個大胖小子,因一生下來下巴上長著蓬鬆的一撮小胡毛,故取名蓬胡。後來,覺得叫得不夠響亮,就叫彭胡了。隔壁一對夫婦,這時也生了個美貌的小姑娘,只是兩眉之間生著個白色晶瑩的顆粒,著沙灘的沙子一般,故取名白沙。
彭胡與白沙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每天一早出海捕魚,一到黃昏又雙雙晚歸。有一天,正當他倆在海邊戲水,突然一聲巨響,狂風大作,浪濤洶湧,臺灣半島隨即向東飄去。彭胡和白沙也隨之漂離了大陸。眼看著臺灣島離大陸越來越遠,急得澎胡亂扯自己的鬍鬚,白沙狠揪眉間的顆粒。兩人胸中噴出一腔怒火,化為兩道白光直衝霄漢,忽然間,天空中響起了鼓樂之聲,一朵五彩祥雲冉冉墜下。彩雲上站著媽祖婆。她告訴大家,這個島原是拴在大陸石柱上的。由於天長口久,石柱斷了,才被大鱉魚拖往東海大洋,幸好島上的石腳還在海底,只要釘住石腳,島就不動了。她帶來了一筐楊梅,如果有人吃了一顆楊梅,就會變成一顆大釘子,只要有幾十顆大釘子,就能把大石腳釘牢。
彭胡和白沙聽罷,首先吞下楊梅,變成了兩顆大釘子,然後又有數十個人吞下了楊梅,一共吞下64顆楊梅,變成了64顆大釘子,把臺灣島的大石腳釘在海底。後來,漁民們為了懷念彭胡、白沙兩位好青年,就划船到臺灣海峽中去尋找他們的蹤跡。海面上突然出現了一群島嶼,整整64個。於是,便將最大的島嶼命名為澎湖島,把其旁邊的小島叫做白沙島了。
澎湖島
澎湖島又名「馬公島」,是澎湖列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島。在澎湖島的西南方有一大一小兩個海灣相連,風平浪靜時,宛若一平靜大湖,故稱「平湖」。閩南方言中,「平」、「彭」兩字音近,故後成澎湖之名;馬公之名,也是由「媽宮」兩字訛音而來。
馬公鎮是澎湖縣的縣府所在地,其天后官,無疑是全臺灣最為古老的媽詛廟,也是全臺灣歷史最為悠久的古蹟。它建於400餘年前的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數百年來,天后宮飽經戰爭創傷,又幾經修整,但天后宮仍歸保持著舊時的面貌。這是一座四進古廟,坐北朝南,正門三開間,門前有大石堤。門前有一對大柱高擎,屋脊二重,中青兩端高翹若燕尾:兩側護龍的馬背和正門多重式屋頂配搭得十分防調。入門有石鋪天井。正殿重簷燕尾脊,凌空欲飛,線條流暢。簷下雕梁畫棟、門窗板壁等裝飾,無不精細而古樸。尤其是殿梁及壁間裝飾石雕,以高浮雕技法,刻出戲文人物、宮網樓合、草木花蟲等等,栩栩如生,巧奪天工。
天后官後進名叫「清鳳閣」,右壁嵌入一方石碑,刻有當年沈有容驅逐入侵澎湖的荷蘭海軍的事跡,估計至今巴有380多年的歷史,是全臺現存最古老的石碑。據傳該石碑本來立於大山嶼,荷蘭人於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再次入侵澎湖時,居民恐碑受損,乃偷埋於地下;1919年重修天后官時無意中發掘出來,乃嵌於後殿右壁。那次荷蘭人再次入侵時,曾建城堡,至今石城猶存,位於馬公鎮東北約3公裡處的朝陽裡,名「紅木堤」,其實是「紅毛城」的訛音。紅木埋是漁船停泊之處,登高眺望,海島風光盡收眼底。夜幕一垂,萬家漁火通明,倒映水中,徹海通紅,漣漪起處,宛若條條金蛇浮動,和天上繁星相輝映,使人加入幻境。「澎湖漁火」自古就列為臺灣勝景之一。
天后宮前的小街,叫做中央街。旁有「施公祠」,原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的大廟,辛祠靖海侯施琅,叫「將軍詞」,也稱「施琅廟」。牆外角落裡有一口大井,就是「萬軍井」。相傳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軍攻克澎湖,萬軍苦無淡水解渴,乃掘此井,水湧不絕,足供萬軍之需。此井泉至今仍水量充飾,水質潔淨,味道甘美。
從萬軍井邊順石板左轉不遠,街邊有四口井叢集而成四方形,這就是「四眼井」,為明代拓臺先民所鑿,是全臺最古的水井。
在馬公鎮的西邊近海濱地帶上,有一個觀音亭,它建於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已有290多年的歷史,亭中供奉觀世音菩薩像。廟庭有二並,被稱為「澎湖泉第一」,廟前有望湖亭,幾曲回闌,伸向放生池中央。池中有一小樓閣,樓頂有長方形牌坊,面海橫刻「望湖」二字,登臨觀海,氣象萬千。
在觀音亭的北側侮濱,有一處小海灣,已闢為海水浴場。可供遊泳者暢遊一番。
澎湖島北即自沙島,其間有一小嶼名「中墩嶼」,嶼的兩端因海峽砂債而成淺灘。早在清代,當地居民就在這嶼兩端用佬砧石填成簡陋石堤,退潮時人馬步行可過,漲潮時即為海水淹沒。向澎湖島的一端叫「繼安橋」,向自沙島的一端叫「永安橋」。1936年,口本政府為軍事之需,撥款改建二堤為永久橋梁,繼安橋改稱「彌榮橋」,長1007米,永安橋改稱「萬長500米。橋平均高度約3。 5米,寬3米。1948年,臺灣當局又把橋面拓寬一倍,成為雙車道。
過了彌榮橋秘萬歲橋,便到了白沙島。
白沙島
自沙島又稱「北山嶼」、「北海嶼」,顧名思義,即位於澎湖島之北方。白沙島上最為著名的風景是通梁古榕。
通梁村是一個位於白沙島西端的小村莊,背山瀕海,風景宜入,尤其是村中保安宮前一片大廣場上生長著一棵奇異的大榕樹。榕樹高僅3米多,頂面寬平,好像一把巨大的陽傘,其枝長到一定高度就橫向生長,高度恰與保安宮頂相若。古榕樹冠巨大,覆蔭面積竟達660多平方米!榕樹多氣生根,口久天長,有些氣生根扎在地面裡,成為一根根枝幹,遠遠望去,似乎榕樹並非是一棵,而是一片「榕樹林」,這種氣生根多達90多根。故言人在榕樹下立牌題曰「榕園」,彼列為「臺灣五大奇木」之一。
古榕之奇,不僅其狀,且在其史。古老相傳,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天,有一艘商船自福州南下,船經白沙島與西嶼之間的「吼門」時,不幸遇難沉沒。船上人員無一生還,僅剩一缽浮出海面。缽中植小榕一株,隨波飄到通梁村保安宮前,為村民鄭亨拾得,送給鄉紳林瑤琴。林認為椿樹是海上死者精魂之寄託,乃把小榕植於宮前,作為對催難看永恆的絕念。300多年來,榕樹愈長愈茂盛,終成奇木。遊人至此,無不讚嘆一番。原國民黨海軍中將唐傑先生有《遊通梁觀大榕樹》一詩抒懷云:大樹何年植?,隊甫一徑陰·影搖疑鶴舞,風動似尤吟。枝老經霜雪,根寒歷古今,n餘行役苦,能得幾憑臨?
除通梁古榕以外,白沙島上到處可見石頭築成的漁家住屋,家家門口聳豎著紅磚煙囪,砌著煮鹹魚的大爐灶。
處處石屋建築,一派漁村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從白沙島通往漁翁島(西嶼),需經過一狹窄水道,此水道內風浪險惡,濁流滾滾,若鳳卷林濤,吼聲不已,故漁民為之取名「吼門水道」。1970年,在此建成了「澎湖跨海大橋」。橋全長5541米,分為陸上新路、海中路堤、橋梁三個部分。陸上新路長達3061米,海中路堤 314米,橋梁長達2160米。橋梁計有橋墩74座,橋孔68眼。據稱是遠東最大的跨海大橋。過了澎湖跨海大橋。便到了漁翁島。
漁翁島
漁翁島是澎湖三大島的西翼大島,所以又名西嶼。「西嶼落霞」,自古以來就列為「澎湖八景」之一。若從澎湖
島的觀音亭望西嶼落霞,西嶼浮在紅霞金波之間,恍然使人進入五彩繽紛之世界;若從漁翁島上看西天彩霞燃燒在色彩絢麗的無邊大海上,那迷幻美景別有一番無法形容的滋味。
西嶼上有一座臺灣地區的第一座燈塔,它初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當時為塔頂燃長明燈;在光緒元年(1875年),改建為西式燈培;培身為圓形,白色鐵製,高38尺,距水面158尺,上裝白熾燈,可照射15海裡,比舊燈塔照得更遠。漁翁島上最為著名的景點是「西臺古堡」,是臺灣省的一級保護古蹟。西臺古堡位於西嶼燈塔偏東數百米處,它是一座隱蔽式的海岸防禦工事。始修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當時中法海戰方告結束,清廷從李鴻章之議,撥款在此興建工事,費時3年方成。古堡佔地達8。 15萬平方米,由若干條掩蔽於地下的寬闊隧道構成,整體成「山」字形,隧道寬13尺、高11尺,上加露出地面的頂蓋,牆厚2尺。堡內裝置大炮4門,最大的口經12英寸,最小為5英寸。據云,駐軍最多時曾達5000人。古堡四周又建築堅固的石寨,寨牆頗高,防禦工事相當完善,至今猶存。
「現在,西臺古堡已成為澎湖列局的一大遊覽觀光點了。虎並嶼虎井嶼是澎湖列島的第七大島,位於澎湖島西南方向約3。 2公裡的海面上,為一長形東西向的島嶼。虎井嶼的主要景點是其擁有神秘的「沉城」奇觀。「沉坡」奇觀位於虎井嶼的東南海底。每當水面平靜之時,漁人蕩舟至東南近岸海面,俯視海底,隱隱約約可見一紅色小城,周圍約數十丈,垣牆猶存,雄諜可數。有善水者,潛入水底,移時或立城碟上,魚蝦水族遊於身旁。據傳這沉城早在清代即為人們所傳述,近年有的遊客於秋季往訪,也可見水底紅城影影綽綽,似隱似現。
清代方志中,將「虎嶼沉城」(又名「虎井沉城」)列為「澎湖八景之一」。只是沉城之來歷眾說紛壇,莫衷一是。據今人黎仁在其巨著《臺灣省通志》之《驅荷篇》作過考證,大略云:明天啟四年(1624年),明將俞諮皋統兵驅逐侵入澎湖的荷蘭兵。荷蘭士兵自知不是對手,乃兩度求和,請求容其運米入舟即撤離澎湖。俞諮皋以窮寇莫追而許之。但荷將高文律等認為明軍之勝出於偶然,乃轉據媽宮澳天險以守,後又在澎湖島西南端的蔚裡澳築炮樓堅守頑抗。俞諮皋急攻不下,乃從福建運來大批炸藥,派人潛近荷兵炮樓裡埋藥炸之。爆炸之時,聲震數裡之外,炮樓隨之沉入海底,成為今口的虎嶼沉城。黎仁的說法,具有一定道理,只是虎嶼沉城與蔚裡澳炮樓相距有3公裡之遙,似有存疑,尚待考證。也有的人說,它不是沉城,而是一般運傳船隻沉沒於此;也有的人傳說,這是元代就有的紅磚城,因地震之故,為海嘯衝落至海底云云。各有道理,不一一提及。如今,作為虎井嶼的一個著名而神奇的風景點,沉城已成為澎湖列島上一個引起遊客極大興趣的觀光勝地了。
七美嶼
七美嶼位於澎湖列島的最南端,原名大嶼。面積約6。 98平方公裡,是澎湖列島諸島中第五大島嶼。
七美嶼上地勢平坦,侮景秀麗,全島最高點海拔66米。其南端有一名勝,叫「七美人家」,是一個著名的風景點,它的來歷與七美嶼的歷史緊密聯繫在一起。
相傳明朝嘉靖年問,樓寇作亂,四出動掠。有一次入侵大嶼,除搶劫大量物品之外,還姦淫婦女,十分殘忍野蠻。當時有7個婦女躲避在山洞裡,不料被樓寇發現,無奈之下,她們決心寧死亦不受凌辱,於是,便相繼跳入井中而死。後來,鄉民掘土掩井,築成墳墓。不久之後,那墳墓之上竟長出七株揪樹(又名香揪樹,口本人稱之為一葉揪)開著白色小花,濃香四溢。鄉民以為這7株揪樹定是7個婦女貞魂潔魄所化,於是立碑紀念,同時,將大嶼改名為「七美嶼」。
今天的七美人家石碑亭,已築石牆護守,人口處刻有「貞節傳千古,正氣感人間」的楹聯,表達了鄉民對七女的懷念之情。石牆之內,有7株揪樹,已有400多年的樹齡了。枝葉交錯,蒼翠濃密。在樹從前方立有二碑,一舊一新。左邊的舊碑,石色灰黑,上刻「七美人家」四字。右邊的新碑系1953年所立,上銘《七美人家》歌並序,為原國民黨陸軍中將何志浩所撰,書法家張默君女士所書。歌曰:一七美人兮自壁姿,抱貞拒賊兮死隨之。英魂永寄孤芳樹,井上長春兮開滿枝。
樓寇劫掠七美嶼的另一個遺址,是在島嶼的東南角上的魚}鯉巖洞。鮑鯉洞離七美人家不遠,在魚}鯉港邊。據傳樓寇登嶼之時,一群鄉民躲到胡鯉港海岸崖下的石洞中,並以巖石堵住洞口。不料狡猾的樓寇尾隨鄉民的家大,追蹤到魚}鯉巖洞,燃草薰洞,迫使鄉民出來。然洞口始終未開,鄉民最終均被悶死在巖洞之內。只是,數百年過去,往事歷歷在目,遺蹟依稀可見,遊人至此,惟感慨系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