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離石玉靈山遊記

2020-12-17 澎湃新聞

離石玉靈山遊記

聽說玉靈山,原本以為這是一座蘊藏豐富、玉石林立的大山,其實不然也;了解玉靈山,又聽驢友車愛平說這是一個埋葬後趙皇帝石勒的地方,有墓碑和寺廟佐證;目睹玉靈山,緣於老嶽父安葬於山中,雖曾幾次走近僅是遠望而已;走近玉林山,訪古問道,探究其妙,方知山有多名,令我撲朔迷離。

玉靈山,又名玉林山、御陵山、勒臺山、於嶺上,位於呂梁市離石區信義鎮馬家溝村杜家山自然村北3.1公裡處,海拔1578米(手機定位測知),距離石城區約18公裡。雖山勢舒緩,但主峰突兀,山體為青石質,山無林灌,芳草遍地,有部分梳林密灌植被。據《離石縣誌》記載:玉林山位於王家溝東北11公裡處,海拔1760米,北達方山縣境,有部分梳林密灌植被;《山西山河大全》記載:玉林山位於離石縣王家溝鄉東北10公裡,北與方山縣交界;《呂梁地名志》記載:玉林山位於離石縣北20公裡,為離石與方山二縣界山;又據《呂梁市鄉鎮志》記載:「玉林山疑似『御陵山』,查遍《永寧州志》山川卷四,未見玉林山記載,山上石碑記玉林山,應是當地方言玉林山與『御陵山』不分,音同字異而誤載。」如石勒皇帝果真埋葬於此,稱之「御陵山」,也不無道理。所謂御者,皇帝也;陵者,墓地也。也即玉靈山是埋葬皇帝的山;《永寧州志》記載:「後趙石勒墓,相傳在州治北三十未詳。」從一些遺存碑文可知,玉林山,清代也叫「靈山」。所謂靈者,靈柩或關於死人也。據《永寧州志》載:「勒臺山,在州治東北四十裡,相傳石勒曾屯兵於此。」又據乾隆版《汾州府志》云:勒臺山,西南距州四十裡,相傳石勒曾屯兵於此。在勒臺山東面山下,有個村叫「回勒塔」(古碑記載,現名回龍塔)。此行,登山途中,我用手機導航,屏顯「於嶺山」,再無他山名。據張強同志解釋說,於嶺上,或許是當地老百姓口口相傳,自認俗稱而得名,網傳隨之而為。山有山的高度,山也各有神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山名再多,不過稱謂而已。據大清嘉慶二年六月初七碑載,玉靈山曾林木蔥蘢,生態良好。「層巒障天,塞峰絕地;松柏左右,分繞臺池;前後互呈,誠石郡之名山,一方之大觀也。」

庚子之年,孟春時節,我與張強同志驅車走近玉靈山。前往玉靈山至少有兩條線路供選擇:從離石出發經小東川的陽坡溝前往,亦或從離石出發經北川、大武溝山道也可前往。此行,我們選擇從小東川陽坡溝線路。18公裡路程,20多分鐘車程。車行任家溝交叉口,左轉沿著蜿蜒陡峻的山道盤旋而上,向著玉靈山挺進。透過車窗遠遠望去,諸神廟如同一座古城堡,突兀高聳,直插雲霄,氣勢恢宏,頗具布達拉宮造勢。車行至山腰,然後徒步登山。

玉靈山諸神廟建於山頂,東北部稍緩,東、西、南三面較為陡峭。寺院坐北朝南,東西長約72.6米,南北寬約35.36米,建築面積約1326.38平方米。據有關資料載,據碑刻載,寺廟至遲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已創建,清康熙、乾隆、嘉慶、光緒歷代均有修葺。原建有玄天大帝殿、山神廟、準提菩薩殿、關聖帝君樓、狐神廟、彌勒殿、釋迦並諸神護法殿、聖母殿、龍王殿、石勒大王殿、娘娘殿、鐘鼓樓等建築。北禪寺供奉有玄帝、石勒、菩提、聖母、彌勒、釋迦等,故又稱「眾神廟」。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今北禪殿宇盡被毀壞,斷壁殘垣,一片廢墟,碑石橫躺,現存10座建築遺痕,明至清8通石碑,可辨碑文有《永寧寨記》《重修古寨二殿碑記》《玄天碑》《聖母碑記》等。

在諸神廟中,鄉民把後趙皇帝石勒作為僅次於玄帝的第二位神供奉,至今還稱「石勒爺」。北麓尚存石勒墳墓及民國年立碑,這印證了魏晉時期南匈奴內遷,附近左國城(方山南村)曾是匈奴單于庭,呂梁山曾為「五胡」根據地史實。站在石勒墓前,回望後趙皇帝石勒一生時,我心豁然開朗,北禪寺仿佛就像一座天然的巨大陵墓展現眼前,高高突起,龐大無比。細觀石勒陵墓封土堆,雖歷經1687年風霜雨雪,仍有1.5米多高,試想當初封土堆究竟有多高,不得而知。古人當初選擇絕佳風水寶地建墓時,那獨具匠心的奇思妙想和超乎尋常的聰明才智,令我十分震驚。

石勒(274年―333年),字世龍,初名石勹背,小字匐勒,羯族人,上黨武鄉人,十六國時後趙建立者,史稱後趙明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奴隸皇帝。年少時,行販於河南洛陽。後與汲桑等18人佔山為王,人稱18騎,參與了西晉八王之亂。西晉光熙元年,投靠了佔據左國城(今方山南村)劉淵部,受重用封為輔漢、平晉將軍。建武二年,率部攻下平陽後,與劉曜結仇反目。翌年,石勒建立後趙政權,自稱皇帝。他重視農業、發展手工業,重用人才,加強內部團結,注重民族關係,贏得了民心,成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後趙建平四年,臨終遺詔:「後事從儉」。他與劉淵結盟時,曾活動於玉靈山。因見山之高大雄偉,具有王者虎視之氣,遂歸葬於此。在不遠的洞上村有勒王臺,傳說當年石勒投靠劉淵屯兵駐紮於此,故名屯上。所謂勒王臺者,點將之地也。在玉靈山西10裡處有個村,叫留子局村。為此有兩種說法:一說石勒有一子戰死後埋殯於此;二說石勒出徵時,因戰不便,隨將小兒子寄留此村,故名留子局村。史實究竟如何?史書無載,僅為傳說而已。據有資料載,毛主席在一次談話中這樣評價:「石勒是亂世英雄,敗後漢、滅前趙,擒劉曜,是個厲害角色,很有軍事才能。他自稱,要是和劉邦同時,當臣屬之;若與劉秀並世,則要一較高低。他說,曹操、司馬懿從孤兒寡婦手中去天下,不是丈夫行事,不足取,他不會這樣做的。他這個話像個男子漢」、「少數民族裡,歷史上也有了不起的人物,石勒算一個。據我所知,目前己知的石勒墓尚有多處,如河北邢臺,山西榆社、陵川、武鄉、離石就有5處。追朔其因,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動蕩歷時最久的時期。由於諸侯並起,群雄逐鹿,戰亂頻繁,所以這一時期的墓葬多以疑冢和秘葬的方式。民間傳說,石勒出殯時,趙國四處發喪、四地起墳。這也就是說,很長時間以來,真正的石勒陵墓究竟在何處?一直是個謎的緣故吧!

諸神廟有一年一度的廟會,鄉民祭神在每年四月十八,屆時方圓38村,趕牛起費,獻戲拜神,還舉行物資交流大會。寺雖居於山頂,但人流如潮,熱鬧非凡,香火旺盛,盛極一時,此習俗一直延續到民國年間。抗戰時期,因寺院被侵華日軍佔據,在此修碉堡,設崗哨,攔捕抗日戰士和民眾,鄉民祭神活動才被迫停止。由於玉靈山高於周邊,交通四通八達,南到離石,北達方山,西至臨縣,東到平川。抗戰時期,玉靈山成為當年八路軍翻越呂梁山的秘密交通要道之一。太行山區的許多首長就是從平川跨鐵路,經交城、文水的山道進入離石的小東川(信義一帶),再翻玉林山到北川(其中一道),而後經臨縣或方山到達晉綏邊區(興縣蔡家崖),最後輾轉到達延安革命根據地的。

走進諸神廟,我在殘垣斷壁的一片廢墟中尋覓遺蹟,在模糊難辨的塊塊石碑中尋找史源,在觀賞品讀回望歷史中感悟人文,玉靈山雖不及真武山、骨脊山那樣集雄險奇秀、粉綠紅白於一體,名聞遐邇,但玉靈山自有山水神韻和人文價值。玉靈山「諸神廟」(海拔1578米),與方山北武當山「玄武大帝廟」(海拔1985米)南北遙遙相望。古代北武當山叫「真武山」「北頂」,而玉靈山叫「南真武山」「南頂」。相傳,古人朝山時,先拜玉林山,後朝真武山。巍巍呂梁山,在此形成南頂與北頂對峙,突兀高聳,氣勢巍峨,遙相守望,耐人尋味。

佇立山巔,環顧四野,極目遠眺,東北可望呂梁山最高峰—骨脊山,向北可望三晉第一名山—北武當山,西望神仙山,東望寶峰山,南望上頂山,可謂眾山龔翠,群星捧月。俯視山下晉能大土河電廠煙筒高聳,與梁峁齊肩,西南眺望呂梁新區、呂梁機場僅一箭之遙。我想,玉靈山獨特的區位,優越的環境,這顆鮮為人知的人文景觀,不遠的將來,經離石區精心打造後,將進一步揭開其神秘面紗,廣為人知,慕名朝山。

遊山歸來,聽聞一些朋友嘆息說,玉靈山殘垣斷壁,一片廢墟,沒看頭沒意思。我自認為不然。行走大美呂梁,有的人要麼是走馬觀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人追古溯源,傳承歷史人文。行走玉靈山,我認為它既有科學研究價值,也有社會研究價值。北禪寺依山脊走勢設建於山項,布局自然,科學合理。建材以當地塊石為主,以枕頭窯洞呈現,這種建築結構,被當地普追應用,這是研究呂梁明清以來券洞建築技術的實物資料;玉靈山距呂梁環城高速入口僅11.7公裡,四周有真武山、骨脊山、寶峰山、上頂山等許多名山,西南有呂梁新城、呂梁機場,交通便捷,區域優勢明顯,自然風景奇特,加之有石勒墓歷史文化,這是離石文旅開發不可或缺的人文資源,亟待開發利用,大力推介。

歲月寫滿了文字,文字豐滿了歲月。山既是阻礙,亦是風景。當你歷經艱險、翻山越嶺時,便將旅途風景盡收眼底。穿越千年歷史時空隧道,回望離石悠久人文歷史,仿佛一簾幽夢!人生總是嚮往美好,其實生命本存美好;人生總是追逐美好,其實每個瞬間足夠美好。人生之旅途,就像是一串深淺不一、曲折不平的腳印,丈量著歲月的山川河流,追逐著時光的陰晴圓缺,修行著生命的悲歡離合。行走一步一程,每一處都風撩清夢,雨洗倩影,每一時都蘊含著不經意的美好。辛棄疾有詞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其實,我們考證歷史,研究人文,不只是為彰顯過去離石悠久歷史的輝煌,也不只是為謀求今日離石文旅開發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找回離石那種應有的地域自信、文化自信與人文自信;讓昔日離石的輝煌,不再是離石人洋溢在臉上的榮光和掛在嘴上的自豪,而是通過對離石人文歷史推介,將大家帶入歷史文化長河,啟迪哲思,從而引發愛我離石、建我家園的大美情懷!本文通過對玉靈山人文歷史或淺或深的文字描述,意在展陳一幅歷史畫卷、文化捲軸,分享讀者,冀望吸引更多人士走進大美離石,攜手共建美麗家園!

【本文參考資料】

《離石縣誌》《永寧州志》《呂梁市鄉鎮志》(離石卷)《人文離石》《離石民間傳說》《呂梁地區志》《呂梁地名志》《呂梁不可移動文物》《汾州府志》《山西山河大全》以及散見於網絡中有關玉靈林山的一些圖文資料等。

作者:解德輝

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關注

呂梁市新聞辦官方微信「呂梁發布」

覺得不錯請分享

原標題:《【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離石玉靈山遊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㊸】孝義慈勝寺遊記
    【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㊸】孝義慈勝寺遊記 2020-07-10 1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㉚】離石石佛寺遊記
    離石石佛寺遊記近日,我拜讀了高迎新同志撰寫的《慧達大師》美篇,從中對慧達大師有了新的認知,同時獲知離石「石佛寺」,可謂收穫頗豐。經網絡查詢,果真如此。可惜,因記載文字寥寥無幾,石佛寺準確方位,也只知大概,頗感遺憾。
  • 【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㉘】離石神仙山遊記
    離石神仙山遊記初識神仙山緣於2017年孟秋走近金閣寺,地處離石西北蘭若山的金閣寺,南接神仙山,北連馬頭山,山勢綿延,逶迤不斷,此行本欲前往神仙山,但因時間所限,也無直達通道,僅是遠眺而已;喜歡神仙山緣於它以「神仙」二字冠名,傳說曾有神仙居住過,令人心生嚮往之情;了解神仙山緣於今春欣賞驢友車愛平、張海才徒步攀登神仙山美拍。
  • 【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㉕】金閣寺遊記
    金閣寺遊記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彈指一揮間,不知不覺中,我已在離石度過了30個春秋。親眼見證了離石日新月異的發展變遷,親身經歷了離石改革發展的美好歷程,親耳聆聽了離石人文演繹的傳說故事。
  • 【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46】品讀離石蓮花池公園
    品讀離石蓮花池公園蓮花池公園,位於呂梁市區離石城南古城牆下,是一個集市民「遊玩、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生態型公園,也是廣大市民休閒娛樂首選的好去處。蓮花池公園,是一個年輕而厚重的公園。
  • 【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㉔】白馬仙洞重遊記
    白馬仙洞重遊記一匹白馬成仙造就了一段神話傳說故事;一個天然溶洞搭建了兩位仙人博弈平臺;一座蒼山擁翠、漫山松柏、鬱鬱蔥蔥、卉草呈祥的九鳳山;一個洞內套洞、景中生景、幽邃奇險、神秘莫測的石山洞
  • 【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45】孝義金龍山遊記
    觸景生情,大自然賦予我如斯感悟:山有山的雄峻,水有水的柔婉,雲有雲的縹緲,行走呂梁每一處大自然所呈現的美麗景色各不相同。其實,大自然之美景亦如人生,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自成一道與眾不同的風景,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是絢麗多姿的世界。當我離開金龍山,暮然回首,金龍山儼然一條金碧輝煌的巨龍橫臥於孝河大地。
  • 【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46】品讀離石蓮花池公園
    品讀離石蓮花池公園蓮花池公園,位於呂梁市區離石城南古城牆下1971年為呂梁地區行署所在地。1996年撤縣設市。2003年10月23日,呂梁撤區設市,離石市隨改名為離石區。1971年呂梁地區組建後,雖然水利、城建等部門多次規劃,但蓮花泉很少進入人們的視野。其主要原因在於,泉域流量不大且地處河道邊緣,夏季屢為洪水衝刷,難以可持續利用。北川河道比降較大,至離石段與東川河匯流後,為地勢所逼,形成一個東向轉彎,直衝臺地城牆(《汾州府志》《永寧州志》《離石縣誌》),屢有離石城牆被洪水衝毀重修的記載,緊傍城牆根兒的蓮花池,自然難逃屢被淤埋的厄運。
  • 【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⑥】賀昌烈士陵園瞻仰記
    賀昌烈士陵園,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呂梁地區愛國主義德育教育基地」「呂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戊戌之年,孟春時節,我懷著對賀昌烈士的敬仰之情,走近賀昌烈士陵園瞻仰。
  • 【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⑳】走近嵐縣麵塑
    沿著城牆根部行走,用手去撫摸著殘存的城磚,歲月雖使其變得斑斑殘缺,但欣喜的是小城麵塑遺產傳承不斷,且日益輝煌燦爛。站在古城牆邊沿,極目遠眺,隋城、宋城遺址殘留的厚重城牆和明清古民居讓人感覺到嵐縣厚重的歷史。黃土高坡相鄰之下的嵐城地勢開闊平坦,實屬一塊風水寶地。
  • 【解德輝:呂梁神話故事連載70】嵐州之飲馬池來歷傳說
    【解德輝:呂梁神話故事連載70】嵐州之飲馬池來歷傳說 2019-08-06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解德輝:呂梁神話故事連載72】交樓申之仙人洞傳說
    【解德輝:呂梁神話故事連載72】交樓申之仙人洞傳說 2019-08-08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除了西遊記還有另外三大遊記,東南北遊記你們知道講的是什麼嗎?
    這四部都是明代的神魔小說,西遊記就不用說了,東遊記是八仙成道的故事,大家也比較熟,我就跟大家說說南遊記和北遊記。南遊記講的是華光大帝成道的故事。俗話說「不給你點厲害瞧瞧,你不知道馬王爺有三隻眼。」這個馬王爺就是華光大帝,相傳他叫馬靈耀。
  • 【解德輝:呂梁神話故事連載㉘】白馬仙洞來歷之傳說
    【解德輝:呂梁神話故事連載㉘】白馬仙洞來歷之傳說 2019-06-02 14:5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高行健的《靈山》,一篇劇情過於雜碎的遊記,文字中卻有一種靈性
    高行健《靈山》的劇情實在是太過雜碎,實在是不像小說,但又很難說不是小說,很是奇怪。在字裡行間,有種靈性,展現的意境卻能夠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東方更沒有你這樣搞的!把遊記,道聽途說,感想,筆記,小品,不成其為理論的議論,寓言也不像寓言,再抄錄點民歌民謠,加上些胡編亂造的不像神話的鬼話,七拼八湊,居然也算是小說!」這是小說中的原文,也能夠概括這小說的大體結構。小說流程的話,可分成兩個部分。1、 單個人的尋找靈山之旅。
  • 【鄉約呂梁】白馬仙洞重遊記(原創)
    白馬仙洞景區,位於呂梁山脈中段西側、關帝山國家森林公園西南部,地處離石區吳城鎮洞溝村的九鳳山麓(海拔1640米),距離石區27公裡、307國道8公裡。東西寬3公裡,南北長4.5公裡,總面積797.1公頃。洞外山巒起伏,群峰拱翠,溝壑縱深,漫山松柏,鬱鬱蔥蔥;洞內洞中套洞,景中生景,千奇百怪,幽深莫測,引人入勝。
  • 重尋文人遊記傳統的努力 ——讀《賈平凹遊記》
    而新世紀以來網際網路及網際網路文化的飛速發展,更將人們帶入「圖文時代」,這一方面促成了圖文並茂的「攻略式遊記」及「行走文學」的批量製造;另一方面,圖片的大量引入也使得文字的功能性變得模糊不清,甚至,在相當程度上,文字已淪為圖片的註解和附庸。
  • 遊記之和媽媽的無錫三日遊
    遊記之和媽媽的無錫三日遊無錫三日遊遊記交通:地鐵加高鐵到達無錫站住宿:無錫雅詩閣服務公寓(738元一晚)>景點:南長街,靈山大佛,梵宮,九龍灌浴,黿頭渚景點出行交通:南長街:直接酒店打的,10元(酒店位置三陽廣場)景點特色類似於新天地,但夜景燈光秀很美,沒拍照,iphone6的渣渣夜景像素,大家可以在網上搜搜,還是很美的,酒吧很多,可以小酌一杯靈山大佛景點:螞蜂窩上訂的單程車+門票,
  • 【解德輝:呂梁神話故事連載83】中陽神圪墶村之白狐狸傳說
    【解德輝:呂梁神話故事連載83】中陽神圪墶村之白狐狸傳說 2019-08-27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遊記文學作家簡·莫裡斯:她從未停止對城市的行走和書寫
    當你行走在陌生的城市,滿目皆是紛繁的印象,頭腦被各種新鮮感充盈,需要從中提煉出這些地方的本質時,閱讀簡·莫裡斯最合適不過。莫裡斯在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裡,總是從一個遊客的視角開始,漸漸深入這些地區的特性。她對城市性格的精準把握,與她的記者素養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