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角洲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解一下黃河三角洲的手工製造業、食品加工業等副業的發展情況。
黃河三角洲民間把種地以外的其他行業統稱為副業,如手工製造業、食品加工業等。飲食生活的需要產生了飲食生產,圍繞飲食生產又產生了相關、相近的其他門類,主要是手工製造業、食品加工業。如:陶器及其釀造業;冶鐵與農業機械製造;捕撈業及捕撈工具;飼養業及其肉食加工等等,從自給自足到食品工業、到商品交換,是人們生計方式的一種進化。
燒陶業。商品意識和商品經濟在黃河三角洲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古代手工製造業較為突出。陶瓷製作是黃河三角洲最古老的傳統手工業,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期偏早階段,黃河三角洲上就開始燒制大量的飲食器具,而且種類繁多。從鄒平的孫家遺址、章丘的小荊山遺址和西河遺址的後李文化時期,考古發現所見到的陶器類型,若按器物的用途,可分為炊煮器、盛食器、水器等,說明當時黃河三角洲上的陶瓷燒制已達到較高水平。其後,大汶口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嶽石文化時期、商周時期以及秦漢及以降,黃河三角洲的手工陶瓷業一直是較為發達的手工業。他們製作陶瓷,是為了自用,二是交換。陶器的發展,為釀酒、釀醋、釀造醬品等提供了必需的容器,還為餐飲、茶飲提供了必需的器皿。
釀酒業。除燒陶業外,釀酒業是其謀生的手段之一。關於黃河三角洲古時如何釀酒,一時難以考證,可以凌純聲先生《中國酒之起源》中的句話作參考:「古代釀酒多用糯性穀物,而釀酒又和祭祀聯繫在一起,故古代栽培的黍和稻都以糯性為主。如《詩經》的『豐年多黍多稌(即糯), 萬億及秭。為酒為醴,悉畀祖妣,以治百禮,降福孔皆,(《周頌·豐年》)。『多黍多徐』和「為酒為醴』對應,黍用以釀酒,徐用來釀醴。醴是甜酒。《漢書·楚元王交傳》:『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顏師古註:『醴,甘酒也。少糊多米,一宿而熟。」
據凌純聲先生考證,醴的製作大約經歷三個時期,最初是咀嚼法,其次是作櫱法,最後是酒藥法,流傳至今。咀嚼法起源於母親用嘴咀嚼米飯餵嬰兒,利用唾液中的酵素使嬰兒容易消化吸收。以後應用到制醴上。其法是先把米嚼過,然後放置木櫃內,令其發酵,經過幾天,便成帶甜酸味的醴酒。《日本決釋》一書對此有詳細記述。臺灣土著泰雅族至今還保留咀嚼煮熟的粟,貯藏於瓢內,供嬰兒及病人食用。又有把糯米咀嚼後裝人瓶中,灌以熱水,擱置爐邊,釀成。這些都是醴酒起源的最有力佐證。黃河三角洲的民間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解放後多改造為地方國有企業,市場經濟以來多實行股份制,如鄒平的範公酒業有限公司、博興的董公酒業有限公司、惠民的孫武酒業有限公司等。
紡織業。手工紡織業在黃河三角洲民間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民間百姓謀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本區原以土布為著,廣大鄉婦多以紡線為業。今值各大城市解放,大批洋布傾銷市場,尤以與北平、天津、濟南毗鄰,因而影響土布銷路。據悉貴區土布尚可銷售,現有無棣縣因今去年連遺旱災,人民生活無著,特介紹該縣推進社於文楷等同志押運土布九千尺來貴區出售,購回食糧,以資賑濟。」這是1946年6月4日渤海區行署主任王卓如給東北各區行署的親筆信,希望得到東北各區的支持,幫助渤海革命老區度過旱荒之年。從信中可知,民間紡織(土布)業是人民謀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古,黃河三角洲就是產棉區,棉花生產是這裡的一大支柱產業。舊時,這裡的女孩出嫁前,必學的技術之一就是彈棉花、紡線、刷機、織布,織出的布叫「土布」或「老粗布」。當今市場上,霑化、無棣、博興、惠民、陽信等的老粗布,深受消費者青睞,成為當地有名的土特產品。
民間糕點業。黃河三角洲以糧油加工為主的食品手工業歷史悠久,糕點製作品質優良。糕點製作最初為家庭作坊,後發展為個體私營戶。濱州遠近聞名的糕點有無棣羊角蜜、麻酥;濱縣的糖粘、芝麻酥糖;沽化的糖稀、馬氏蜜三刀;陽信劉廟的清真點心等。起初,這些產品的銷售範圍並不廣,主要是鄰村或趕集銷售,生產規模有限。舊時,民間奉行「傳男不傳女」的規矩,外加生產技術較為落後,嚴重阻礙了糕點生產業的發展,導致規模小、產量低,有的品種已滅絕。
解放後,實行私營手工業走合作化道路,由公私合營逐漸轉為地方國營,民間糕點藝人被吸收為集體或國有企業職工,民間糕點業從手工走上了工業化批量生產。1957年底,全區有食品工業企業18個,職工246名,固定資產4萬元,產值183萬元。主要產品有各種糕點、糖果、醬菜、醬油、食醋和豬、牛、羊肉加工等。1980年全區食品工業有職工1199名,固定資產原值達725萬元,年產值1104萬元,實現利潤49萬元。主要的食品行業有:糕點(冷飲)加工業、調味品加工業、肉類加工業及罐頭、果脯、醬菜等的加工企業。優質代表產品有:「大山」牌無棣金絲蜜棗、「君子蘭」牌芝麻酥糖、武定府醬菜、霑化赤貝罐頭等。
其實,小編以為金絲蜜棗、芝麻酥糖真是太合我的口味了,甜而不膩,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