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黃河三角洲手工製造業、食品加工業的發展

2020-12-21 浩初說事

黃河三角洲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解一下黃河三角洲的手工製造業、食品加工業等副業的發展情況。

黃河三角洲民間把種地以外的其他行業統稱為副業,如手工製造業、食品加工業等。飲食生活的需要產生了飲食生產,圍繞飲食生產又產生了相關、相近的其他門類,主要是手工製造業、食品加工業。如:陶器及其釀造業;冶鐵與農業機械製造;捕撈業及捕撈工具;飼養業及其肉食加工等等,從自給自足到食品工業、到商品交換,是人們生計方式的一種進化。

燒陶業。商品意識和商品經濟在黃河三角洲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古代手工製造業較為突出。陶瓷製作是黃河三角洲最古老的傳統手工業,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期偏早階段,黃河三角洲上就開始燒制大量的飲食器具,而且種類繁多。從鄒平的孫家遺址、章丘的小荊山遺址和西河遺址的後李文化時期,考古發現所見到的陶器類型,若按器物的用途,可分為炊煮器、盛食器、水器等,說明當時黃河三角洲上的陶瓷燒制已達到較高水平。其後,大汶口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嶽石文化時期、商周時期以及秦漢及以降,黃河三角洲的手工陶瓷業一直是較為發達的手工業。他們製作陶瓷,是為了自用,二是交換。陶器的發展,為釀酒、釀醋、釀造醬品等提供了必需的容器,還為餐飲、茶飲提供了必需的器皿。

釀酒業。除燒陶業外,釀酒業是其謀生的手段之一。關於黃河三角洲古時如何釀酒,一時難以考證,可以凌純聲先生《中國酒之起源》中的句話作參考:「古代釀酒多用糯性穀物,而釀酒又和祭祀聯繫在一起,故古代栽培的黍和稻都以糯性為主。如《詩經》的『豐年多黍多稌(即糯), 萬億及秭。為酒為醴,悉畀祖妣,以治百禮,降福孔皆,(《周頌·豐年》)。『多黍多徐』和「為酒為醴』對應,黍用以釀酒,徐用來釀醴。醴是甜酒。《漢書·楚元王交傳》:『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顏師古註:『醴,甘酒也。少糊多米,一宿而熟。」

據凌純聲先生考證,醴的製作大約經歷三個時期,最初是咀嚼法,其次是作櫱法,最後是酒藥法,流傳至今。咀嚼法起源於母親用嘴咀嚼米飯餵嬰兒,利用唾液中的酵素使嬰兒容易消化吸收。以後應用到制醴上。其法是先把米嚼過,然後放置木櫃內,令其發酵,經過幾天,便成帶甜酸味的醴酒。《日本決釋》一書對此有詳細記述。臺灣土著泰雅族至今還保留咀嚼煮熟的粟,貯藏於瓢內,供嬰兒及病人食用。又有把糯米咀嚼後裝人瓶中,灌以熱水,擱置爐邊,釀成。這些都是醴酒起源的最有力佐證。黃河三角洲的民間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解放後多改造為地方國有企業,市場經濟以來多實行股份制,如鄒平的範公酒業有限公司、博興的董公酒業有限公司、惠民的孫武酒業有限公司等。

紡織業。手工紡織業在黃河三角洲民間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民間百姓謀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本區原以土布為著,廣大鄉婦多以紡線為業。今值各大城市解放,大批洋布傾銷市場,尤以與北平、天津、濟南毗鄰,因而影響土布銷路。據悉貴區土布尚可銷售,現有無棣縣因今去年連遺旱災,人民生活無著,特介紹該縣推進社於文楷等同志押運土布九千尺來貴區出售,購回食糧,以資賑濟。」這是1946年6月4日渤海區行署主任王卓如給東北各區行署的親筆信,希望得到東北各區的支持,幫助渤海革命老區度過旱荒之年。從信中可知,民間紡織(土布)業是人民謀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古,黃河三角洲就是產棉區,棉花生產是這裡的一大支柱產業。舊時,這裡的女孩出嫁前,必學的技術之一就是彈棉花、紡線、刷機、織布,織出的布叫「土布」或「老粗布」。當今市場上,霑化、無棣、博興、惠民、陽信等的老粗布,深受消費者青睞,成為當地有名的土特產品。

民間糕點業。黃河三角洲以糧油加工為主的食品手工業歷史悠久,糕點製作品質優良。糕點製作最初為家庭作坊,後發展為個體私營戶。濱州遠近聞名的糕點有無棣羊角蜜、麻酥;濱縣的糖粘、芝麻酥糖;沽化的糖稀、馬氏蜜三刀;陽信劉廟的清真點心等。起初,這些產品的銷售範圍並不廣,主要是鄰村或趕集銷售,生產規模有限。舊時,民間奉行「傳男不傳女」的規矩,外加生產技術較為落後,嚴重阻礙了糕點生產業的發展,導致規模小、產量低,有的品種已滅絕。

解放後,實行私營手工業走合作化道路,由公私合營逐漸轉為地方國營,民間糕點藝人被吸收為集體或國有企業職工,民間糕點業從手工走上了工業化批量生產。1957年底,全區有食品工業企業18個,職工246名,固定資產4萬元,產值183萬元。主要產品有各種糕點、糖果、醬菜、醬油、食醋和豬、牛、羊肉加工等。1980年全區食品工業有職工1199名,固定資產原值達725萬元,年產值1104萬元,實現利潤49萬元。主要的食品行業有:糕點(冷飲)加工業、調味品加工業、肉類加工業及罐頭、果脯、醬菜等的加工企業。優質代表產品有:「大山」牌無棣金絲蜜棗、「君子蘭」牌芝麻酥糖、武定府醬菜、霑化赤貝罐頭等。

其實,小編以為金絲蜜棗、芝麻酥糖真是太合我的口味了,甜而不膩,回味無窮。

相關焦點

  • 黃河文化:黃河三角洲龍山文化時期的飲食器具
    距今五千年前後的龍山文化時期,由于氏族社會的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穩固的定居生活環境,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由此也帶來了畜牧飼養業、漁獵、手工業和商業等多種經濟活動的興起和發展,陶器的製作成為這時期最有時代特色的生產力水平代表。在飲食器具方面,無論是從質還是到量,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顯明變化,黃河三角洲地域所見之的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存,也同樣反映了這些諸多特徵。
  • 黃河三角洲為何沒有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發達?
    最後來看黃河三角洲。黃河三角洲位於山東境內,總面積約5400平方公裡,其中5200平方公裡在山東省東營市境內,總人口有200多萬人。由於黃河三角洲絕大部分位於東營市,因此討論黃河三角洲的經濟發展狀況,相當於討論東營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 黃河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為什麼沒有長三角和珠三角發達?
    人類自古就有沿河而居的習俗,河流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流的開發和利用包括供水、航運和發電等方向,此外還有美化環境、淨化水質、涵養水源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作用。長江三角洲位於長江的入海口,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區,集中了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和寧波等六座超1萬億元GDP的城市,是我國經濟綜合實力最強的地區。黃河入海口珠江三角洲位於珠江的入海口,包括廣東省和港澳地區,集中了廣州、深圳和佛山等三座超1萬億元GDP的城市,經濟實力十分強勁。
  • 報告文學《黃河入海千頃綠》講述黃河三角洲的生態故事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觀■編者按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作出了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部署。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農業大學:精耕鹽鹼地,服務黃河三角洲
    浩蕩穿越中國9個省和自治區的遼闊土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山東東營入海口三角洲地帶形成了800萬畝重鹽鹼地,嚴重製約著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脫貧攻堅刻不容緩。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如何既保護綠水青山、又發展金山銀山?如何走出一條最適宜地方發展的脫貧攻堅之路?如何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一方人民的幸福河?
  • 雲南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
    12月6日,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深入介紹「雲南省2018年綠色食品10強企業和20佳創新企業」評選情況,以及此次評選活動的開展對我省推動綠色食品加工業發展,打造「綠色食品牌」的重要作用。
  • 黃河三角洲----鳥類遷徙中轉站
    黃河三角洲是中國最年輕的土地,有大量的灘涂溼地資源。每年春秋季節,有大量的候鳥在此停歇。黃河三角洲是中國最年輕的土地,有大量的灘涂溼地資源。每年春秋季節,有大量的候鳥在此停歇。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被評為:中國東方白鸛之鄉、黑嘴鷗之鄉。
  • 中國夢·黃河情|鳥類「國際機場」!「打卡」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25日訊丹頂鶴、白頭鵲、東方白鷺、金雕……在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博物館裡,1400餘件珍惜鳥類標本靜靜地陳列在這裡,置身其中,仿佛身在鳥類天堂。9月24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媒體行走進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尋黃河口溼地「鳥類天堂」的奧秘。
  • 黃河三角洲-----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溼地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 ——唐·李白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穿崇山峻岭,走黃土高原,過中原大地,在這裡擁抱大海,孕育了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河口。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位於黃河北岸、渤海之濱、黃河三角洲的前沿,擁有黃河溼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十萬畝人工刺槐林,嘆為觀止的海灘紅草地、百鳥翔集的珍禽歡樂園,風光旖旎的黃河故道、綠波蕩漾的蘆湖葦海,雄偉壯觀的勝利油田、大氣磅礴的圍海大堤,設施完備的海港漁港、幅面遼闊的水庫組群,路水林三網綠化工程、棗桃梨特優果品林園。
  • 【高質量發展黃河行】神奇動物在哪裡?來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探秘!
    然而如此珍稀的東方白鸛,卻在東營墾利的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安了家。——黃河入海口東營墾利。每年在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越冬、棲息的鳥類就有600多萬隻,被稱作鳥類的「國際機場」。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是如何成為「神奇動物」們的安樂鄉的?
  • 黃河三角洲高端化工生物職業教育聯盟成立
    、黃河三角洲高端化工生物職業教育聯盟秘書長、濱州職業學院輕紡化工學院書記張建民主持會議並致辭。黃河三角洲高端化工生物職業教育聯盟秘書長、濱州職業學院生物工程學院王光傑書記代表職教集團做2020年職教集團工作報告。
  • 中國夢黃河情|瞰壯美東營黃河三角洲,美麗金秋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4日訊 9月24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主題媒體行走進壯美東營黃河三角洲近年來,地處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依託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內獨特的旅遊資源,突出黃河入海、新生溼地、野生鳥類三大景觀,打造形象突出
  • 金秋佳景:黃河三角洲浪漫「紅地毯」
    金秋十月,漫步東營黃河三角洲溼地,一睹獨特的黃河入海口溼地景觀——紅地毯。極目遠眺,鮮豔的紅毯鋪天蓋地,綿延不絕,極為壯觀。間或點綴著綠色的蘆葦,飛翔的鷗鳥,形成一幅絢爛多姿的壯美畫卷。「黃河從這裡入海,油田在這裡誕生,這裡是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這是東營人對外介紹家鄉的「口頭禪」。在東營境內,黃河像一條黃色的巨龍,攜帶著大量泥沙滾滾而來,一路奔騰咆哮,衝入渤海灣內,染黃了大片海面。黃河水每年把10多億噸的泥沙從內地搬運到它的入海口處,這些泥沙以平均每年兩三公裡的速度把海岸線向前推進,生成世界上最「新鮮」的陸地,成就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黃河三角洲溼地。
  • 黃河三角洲將成第四大半島
    雷州半島我國的第四大半島就是黃河三角洲形成的半島。未來黃河還將會從黃土高原帶來大量泥沙,填埋渤海,形成三面環水的半島。其實黃河在歷史上多次改道,但在漢朝時候,主要還是走現在的河道,給黃河三角洲帶來了大量泥沙,形成了大約5450平方公裡的陸地面積。黃河三角洲大部分屬於山東東營,半島上有港口、鄉鎮,以及大量的農田,成為山東比較發達的地方,尤其是石油工業。
  • 黃河三角洲將加快港口建設
    中國日報網消息:6月24-25日舉行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經貿洽談會上,三角洲沿海的萊州、東營、濱州、濰坊幾個城市均推出港口招商項目,招商額超過100億元,按計劃,到2020這4個港口的吞吐量將超過4億噸。
  • 黃河三角洲與京津唐快速陸路通道打通
    這標誌著黃河三角洲經濟圈與京津唐的快速陸路通道正式打通,濱州市民開車到天津只需兩個小時,到北京也用不了3個小時。  濱州市副市長於志剛表示,津汕和榮烏高速公路的開通,拉近了濱州、東營與北京、天津的距離,使黃河三角洲更加緊密地融入到京津唐經濟圈中,這對魯北地區經濟的發展和黃河三角洲的開放開發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體兩翼」戰略,將會產生更積極、更深遠的影響。
  • 這就是山東丨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成了鳥類「國際機場」
    編者按九曲黃河,山東入海;河海安瀾,國泰民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為山東「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提供了歷史性機遇。臨黃河而知中華,走基層而見擔當,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推出「徒步黃河」大型融媒報導,錘鍊踐行「四力」,講好黃河故事,記錄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偉大事業中的山東作為。
  • 黃河三角洲將成為我國第四大半島
    它就是黃河三角洲。未來黃河還將會從黃土高原帶來大量泥沙,填埋渤海,形成三面環水的半島。其實黃河在歷史上多次改道,但在漢朝時候,主要還是走現在的河道,給黃河三角洲帶來了大量泥沙,形成了大約5450平方公裡的陸地面積。
  • 黃河入海處,那是「家」的方向!我市著力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
    我市精心編制《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規劃》,加快實施「旅遊富民」三年行動計劃,全力打響「黃河入海、我們回家」品牌,在提升旅遊產品質量上做文章,在營造遊客「回家」氛圍體驗上下功夫,加快文化和旅遊綜合服務設施建設,著力構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遊新空間,讓黃河三角洲成為向世界展示大江大河入海口文明的標誌地。  到黃河入海的地方,體驗「回家」的感覺,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旅遊新選擇。
  • 「高質量發展黃河行」神奇動物在哪裡?來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探秘
    然而如此珍稀的東方白鸛,卻在東營墾利的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安了家。由中廣聯廣播新聞節目工作委員會聯合山東廣播電視臺發起,山東綜合廣播、閃電新聞攜手青海新聞綜合廣播、四川綜合廣播、甘肅新聞綜合廣播、寧夏新聞廣播、內蒙古新聞廣播、陝西新聞廣播、山西綜合廣播、河南新聞廣播共同聯辦的「高質量發展黃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