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文/圖
75歲的爾蘇族老人王志全是個「爾蘇活字典」,村裡人說他是個萬事通,沒有他不曉得的事情。王志全說,爾蘇人舊時多為一夫一妻制,條件好的也有一夫多妻,有男尊女卑遺風。
75歲的爾蘇族老人王志全是個「爾蘇活字典」
那天在蟹螺鄉江壩村五組,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陳保亞教授帶著博士後研究生邱健、博士生江昕,拿出錄音機,用常規漢語向王志全老人測試詞彙並向他請教。比如「我吃了一個蘋果」,「我們去喝酒」,「我吃了這個蘋果,我吃了那個蘋果」,「我從康定來」等。北大學者試圖通過採集民族地區的方言,來挖掘、驗證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根脈和族群的前世今生。我在一旁聽得雲裡霧裡。
同為爾蘇人,不同地方的人的口音、口語也不同。王志全說:「照我們祖先的說法,不同地方說爾蘇話的人對爾蘇族有不同的叫法,甘洛、越西、鹽源的爾蘇族人稱自己為『爾蘇』『布耳子』『耳蘇布耳子』。石棉的爾蘇族人則稱自己為『路耳子』,木裡縣、九龍縣以及冕寧縣西部的爾蘇族人稱自己為『慄蘇』。不同的叫法實際上是同一個詞的不同方言。」
王志全說,爾蘇族人相信他們死後會輪迴轉世,如果他們在世時品德高潔、助人為樂,則轉世輪迴重新做人後可獲得好的社會地位;如果在世時生活品行惡劣,則會轉世為低能動物。
爾蘇人天性淳厚善良,相處和睦,鄰裡很少發生糾紛。他們的身體沐浴在陽光之下,性格也如陽光般明朗澄澈。
爾蘇人熱情好客
之前聽到一個說法:如果有人詢問爾蘇人來自何方,族源是哪裡,他們會心懷恐懼地回答:「我們爾蘇人是不能說根脈的,說了就會被滅族。咱老祖宗發過誓。」說許多所謂真相,早就被爾蘇人的祖先刻意隱瞞下來,今天深藏大山的爾蘇人,也都不再記得部族的來龍去脈。對此,王志全哈哈大笑,連說這是誤會、是傳言,「我們爾蘇族當然有自己的歷史傳承,有文獻記錄。」王志全說,他們的老祖宗是西夏人,十三世紀前,西夏人一直生活在新疆和中原以西,後來被蒙古族打敗了,沿著「藏彝走廊」跋山涉水來到大渡河畔的四川石棉縣,族群其他人則雪花入泥般融入涼山地區的甘洛、越西、冕寧、木裡以及雅安地區的石棉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龍等地。
在蟹螺鄉江壩村五組,一位爾蘇族阿婆告訴我,他們這個民族的佔卜打卦很有意思,比如誰家丟了財物,就會找來一根一人高、沒結疤的細棍兒,一邊唱卦歌一邊按一定的方向砍木棍兒:「山神卦神白石神,賜福禳災爾蘇人,今有某某不明事,特意打卦問神仙……」卦歌唱完後,主人會根據細棍上所砍出的刀疤給出的「卦語」來「確定」被偷財物的去向。這種帶有娛樂色彩的習俗在爾蘇人中傳承下來,非常好玩。佔卜打卦的工具主要是棍卦、雞頭卦、頭帕卦、羊膀卦、豬脾卦等。
由於相對與世隔絕,爾蘇人的生產和生活、傳統與信仰一直承繼著亙古不變的祖先遺制。比如爾蘇人的新年就有別於漢族,他們的年是在每年農曆八月豐收之後,年的名字也很特別,叫「還山雞節」,這是當地爾蘇藏族一年中唯一的民族節日,節日一般持續三天三夜。這些日子裡,人們敬山神、祭祖先、慶豐收。祭祀典禮的一切儀式,皆由爾蘇人的巫師「薩巴」主持。
爾蘇人一直在使用「薩巴文」。這種神秘奇特的文字,與「東巴文」等都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原始圖畫文字之一。2018年12月,我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保亞、孔江平等人去四川宣漢縣採風,在那裡還看到一種流傳於民間的古老祭司文字,也是用圖畫形式寫成的「象形字」。這種祭祀文字,據說可以解讀古代巴國人的部分歷史脈絡,非常珍貴。但宣漢祭司文字隱現於大巴山西部民間,比較小眾。後來我將採訪稿刊發在《光明日報》「文化記憶」版的頭條後,引起很多語言專業人士的關注。
爾蘇人的薩巴文代代相傳,大多寫在經卷上,筆劃上是用彩色的日、月、星辰和牛、馬、羊等動物圖案「畫」出來的。遇到過節或婚喪嫁娶等大事,爾蘇族「活字典」王志全總要帶上他的「生肖甲子卜卦圖」去做司儀。
我後來在石棉縣宗教局看到一個資料:在石棉縣木雅、爾蘇等藏族村落,共發現了3本與王志全「生肖甲子卜卦圖」類似的畫有神秘圖形的書,書上的文字讀法相近,釋義相似。
細看這些文圖,需加進大量詞語才能念出完整句子。比如,在蟹螺鄉江壩村,王志全指著一幅圖舉例,說圖中只有6個「詞」:中間是「猴子」,左下是「盛滿食物的盤子」,左中是「陶罐」,右上是「閃亮的星星」,右中是「斷樹」,右下是「霧」。這些圖畫文字連起來的意思是:「二月十三日,屬猴。這一天是有酒和肉的喜慶日子。天快黑時天氣可能要變,地下有霧氣,樹被風颳斷,預示著要有大風。但兩顆明星在天上閃耀,總的來說這一天是好天。」他說,這種圖畫文字還跟顏色有關係,不同顏色表達不同的意義,如白色代表金,綠色代表木,藍色代表水,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
這種文字是怎麼來的?王志全堅持認為,是以前他們的老祖宗從西夏南下遷移到藏彝走廊時帶過來的。這種文字,也只是在甘洛、越西、冕寧、木裡、九龍等地的爾蘇族群中使用,外人也如讀天書般懵懂。
長期研究民族地區語言的陳保亞教授說,語言的出現對人類進化的重要影響表現在很多面, 包括人類古道,就可以通過敘述、傳說、史詩等語言文本讓後代獲得這方面知識, 具體說,某條古道通向何處、路程有多遠、是否有危、哪個季節行走比較安全、沿途如何分道等。這次,陳保亞帶他的研究生認真記錄了爾蘇族人的口語和「薩巴文」,準備回去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