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56
『 世界很精彩,
陪你一起看 』
文章來自一位近古稀之年的爾蘇老者,實屬來之不易,望大家惜之愛之,在此我由衷感激他老人家,願他安康,也願大家若若啦啦!
爾蘇藏族關於火把節的來源說
陳國福·翰波
七月,除了火辣的天氣而外,還有就是一年一度讓人記憶深刻,使人流戀往返的火熱的火把節了。火把節是我國西南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共有的傳統節日,不過在過節的具體日期上有差別,過節天數也二至三天不等,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日期間,傳統上各地都要舉行隆重的各種社交文化娛樂、體育競技活動,各地方群眾身著節日盛裝,舉行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射箭、拔河、打鞦韆等,有的地方要殺豬宰牛祭神。在節日夜晚都少不了要點燃松木或蒿子杆扎制的火把,舉之來往于田間地頭,並伴隨各種歌舞活動。
火把節同樣也是爾蘇藏族的一個古老而傳統的重要的節日,其過節時間為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日,為期三天。節日期間,人們都穿上新衣,都帶著喜悅的心情,喜氣洋洋的歡慶火把節。節日的第一天黎明就殺雞敬祖和泡備用當年收穫的蕎麥或高糧釀製的咂酒,其雞毛要從家門口開始一路撒到村外。另還要殺豬宰羊,要用當年收穫的蕎麥做苦蕎面甘慄慄(類似麻花)。他們每家都要在大堂內鋪上新鮮蕨蒺草或松針葉,節後才全部清除倒掉,其意為帶走了家中一切不淨不吉之物,預示著來年萬事如意。白天,村中閒逸者都到各家各戶串門,在新鮮而清香的蕨蒺草或松針葉上席地而坐,品嘗美酒。來賓興至均把酒高談闊論,海闊天空品頭論足,評說每家釀製的竿竿酒(咂酒),若誰家的竿竿酒受到了客人誇讚,說明誰家的媳婦就賢惠能幹,也預示著來年這家的生活更紅火。期間,村村寨寨不僅戶戶盛宴、家家品酒,還要組織開展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娛樂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鬥羊、賽馬、摔跤,在摔跤、賽馬比賽中的優勝者和摔跤能手,往往成為姑娘們所追求和愛慕的人,婦女則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三天三個晚上點火把上山和在山上耍火把狂歡是火把節的重頭戲,時村中的年青人就載歌載舞地將火把一個晚上送一個方位,三個晚上分別送往三個方位(方位變換隻是形式,無特殊含意),使寂靜的山村沸騰,讓人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民謠稱:「三天三晚三把火,三天節日三天樂,三天佳節勝過年」。每當夜幕降臨後,各村的火把夜夜都時而組成無數條長長的尤如金色火龍在山村、野外蜿蜒流動翻騰,又如金色巨筆,把夜幕繪得五彩繽紛,時而又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在夜幕中故意遍山巡遊,火把像銀河繁星,綴滿了山嶺,從遠處望去,黑夜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壯觀至極。特別是第三個晚上的火把夜,各村莊的年青人不約而同的從四面八方趕來聚在一起用火把燃起炬焰篝火,盡情狂歡。他們圍著篝火,拉圓了圈圈,在火光的映襯下,紛紛邁開了舞步,踏著歌聲翩翩而舞。男子為展示自己的雄風和展現村莊榮譽而展開摔跤競賽,相撲角力,奮勇拼搏,姑娘們則賽前賽後,歡呼喝採,也情不自禁的引吭高歌,唱起歡樂的歌曲,跳起歡快而優美動人的舞蹈,為之助威助興,使比賽充滿熱烈的氣氛。他們盡情歌舞,歡呼喝採,把火把節的歡樂氣氛推向高潮。篝火晚會也是很多未婚青年男女交往,選擇配偶的良好時機,他們共舉火把為嬉,以歌傳情,趁機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溪畔,互訴相思相愛之情,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圓夢甜蜜的愛情。
爾蘇藏族一年中有四個重大的且與春、夏、秋、冬四季相對應的節日,說:「一年四季,一季一節,春過射箭節,夏過火把節,秋行還山雞禮(節),冬過春節(指「布扎卓」,時為農曆冬月初一至十五。「布扎卓」是爾蘇人傳統的過年,現在已淡忘,逐步趨向被臘月三十的春節所替代之勢)」,他們對這些節日的重視程度,相對來說以春節為首,次為火把節,但在他們的心目中,春節只不過是列行新舊年交接儀式,而對火把節則似乎有著特別的情感,似乎也賦有特別的意義,所以非常的重視,常將火把節與春節過年相提並論。而說起有關火把節的習俗和來歷傳說也是津津樂道,有板有眼。
1、爾蘇藏族稱火把節全稱謂「嘖嘖 嘖嘎 嘖唄」,簡稱謂「嘖」,意「迎送節」。他們說火把節就是「迎來送往節日」,說白了就是迎接(嘖嘖。「嘖 嘖」的前一個「嘖」為名詞,意「節日」,後一個「嘖」為動詞,意「迎接或送出」)、歡度(嘖 嘎嘎)和歡送(嘖 唄)的節日。因「迎送節」三天的三個晚上要點三把火迎送節日,故這三把火相應的皆也有了各自的名稱和含意,第一天的第一把火稱謂「迎接節日的火把」(嘖嘖 嘖暑),第二天的第二把稱謂「歡度節日的火把」(嘖嘎嘎 嘖暑),第三天的第三把稱謂「歡送節日的火把」(嘖唄 嘖暑)。至於把「迎送節」稱謂「火把節」,這不外乎是翻譯工作者們視爾蘇藏族在節日期間打火把遊玩的熱鬧情景而命名,後反之被爾蘇藏族不妨受用了罷了。
火把節不僅備有豐盛的美味佳餚,還三天三夜都要歌舞相伴,盡情舞之唱之,故火把節也有了「嘖勒」歌(火把節歌)。「嘖勒」意「來過火把節啦!」,「勒」是「啦」的變音讀。「嘖勒」歌至今在民間流行傳唱不衰,其傳承音樂最為完美、歌詞最為完好的當屬越西縣的爾蘇藏族。「嘖勒」歌有其獨一無二的原生態的音樂風格,其曲調高亢奔放,音域寬廣,節奏和旋律還可隨情感的起伏而自由婉延綿長,「嘖勒」歌旋律悠揚流暢如行雲流水,且意境深遠綿長給人以古樸清幽、歡快向上、自強不息的藝術感染力,這是爾蘇藏族因其特別的生活環境下形成的獨特的音樂,她是一種絢麗多姿的原野之聲、天籟之音。
三天火把節其所唱的歌詞也各不同,雖然歌詞隨興致可增減,但其歌詞內容基本還是固定的,以下收錄的是「嘖勒」歌(迎來送往節日)的部分歌詞內容。
第一天唱的《迎節歌》歌詞:
快來啊,快來迎火把節啦!
家家都來迎接火把節,
送上大紅閹雞把節迎,
趕著黑毛肥豬把節迎,
趕著騸牛騸羊把節迎,
打開陳壇美酒把節迎,
蕎子麻花也可迎節,
南瓜清湯也可迎節。
第二天唱的《歡度節日歌》歌詞:
快來啊,快來歡度火把節啦!
帥男美女聚歡顏,
唱歌跳舞慶佳節。
沙沙彩裙穿起來,
潔白頭帕裹起來,
黑白披氈披起來,
珍珠銀泡飾頭上,
金戒銀鐲手上戴,
歡歌笑語度佳日,
摔跤掰腕度節日。
第三天唱的《送節歌》歌詞:
快來啊,快來歡送火把節啦!
三百俊男送佳日,
三百靚女送節日,
男女老少皆送節,
載歌載舞把節送,
來年節日更興隆。
2、據了解,爾蘇藏族對火把節的來歷的傳說別有洞天,特別是老人們對火把節來歷的傳說故事生動感人,特自然特生活化,描述細緻入微,引人入勝,別有風味。說:「火把節是迎送杜鵑鳥而過的節日。杜鵑鳥生長於西昌縐樹(當地民間稱謂接骨丹樹)林中邛瀘山上的縐樹上(噶啵嘞 沃卓 縐諾肋窪 礎貝哩哩厝 縐布隔 固得子依固打誇),每年六月十六日一早就要起程到金河(大渡河)北邊矮山熱帶去,路程上需三天三夜。爾蘇《哇哇嘎》古歌說:杜鵑啊,它生長於西昌邛瀘山縐樹(當地民間稱謂「接骨丹樹」)林中的縐樹上。它站在縐樹上,吃下三顆縐樹籽,然後搖頭又擺尾。它的尾羽左右平掃掃三下,上抬下點又三下,「播谷!播谷!播谷!」放聲啼鳴共三聲。杜鵑說:我這是在催促黑頭人家快快春耕和播種。第二天,它從縐樹之上起飛飛到了高山松樹上。它站在松樹上。吃下三顆松籽,然後搖頭又擺尾,尾羽左右平掃掃三下,上抬下點又三下,接著「播谷!播谷!播谷!」放聲啼鳴又三聲。杜鵑說:我這是在催促黑頭人家快快春耕和播種。第三天,它從松樹之上起飛飛到竹馬啞口神山(竹馬拉咋,位於現甘洛縣海棠鎮與石棉縣交界處。)的樺槁樹上。它站在樺槁樹上,吃下三顆樺槁籽,然後點頭又擺尾,尾羽左右平掃掃三下,上抬下點又三下,接著「播谷!播谷!播谷!」啼鳴又三聲。杜鵑說:我這是在催促黑頭人家快快春耕和播種。第四天,它從竹馬啞口樺槁樹上起飛飛過了金水河(指「大渡河」),最終到達了北岸熱帶立於石筍之上。它站在石筍上,吃下三顆石子,然後點頭又擺尾,尾巴左右平掃掃三下,上抬下點又三下,接著又「播谷!播谷!播谷!」啼鳴共三聲。杜鵑說:我這是在催促黑頭人家快快春耕和播種。就這樣,杜鵑鳥不辭辛苦的一路走來一路催促黑頭人家快快春耕和播種,最終到達了金水河北岸目的地。杜鵑到達之處,攪動了多少當地黑頭人家的思緒,一般的民眾認為,杜鵑鳥啼鳴了,就該安排農事了,而窮婆婆聽到了,則唉聲又嘆氣,即流下了酸楚的淚水,因又到了青黃不接時節,就意味著日子會更加難熬。富婆聽見了,則連連拍手稱快,即向大地磕了三個響頭,仰天又長笑了三聲,因意味著來年又要進財了,會更富有了。李子樹聞見後,植物則瘋長了,變綠了,於是拯救了三百骨瘦如柴的牛群,拯救了三百命懸一線的羊群。黑頭人家說:世上最為乖巧也最明事理的也就數它了。但是,它只會生蛋而不會或不想孵蛋,這又是您天下最不合常理不可思義之處!
還說:因杜鵑鳥從邛瀘山起程到金河北岸,路途日夜兼程需三天三夜,所以,打火把是夜間給杜鵑鳥照明,一早殺雞和泡咂酒,還要把雞毛從家門口一直撒到村口,其用意是引導杜鵑鳥到家裡享用美餐。就是說,火把節的三個晚上打火把和天亮就殺雞泡咂酒都是為了杜鵑鳥用餐、趕路兩不誤而為。因杜鵑鳥飛至金水河邊就天已大亮,所以,現大渡河邊的石棉、漢源兩縣的爾蘇人就沒有了過火把節的習俗了。杜鵑走時有百鳥護送,由於旅途的艱辛,這些百鳥回來時都累得唫聲無語了,尤其是烏鴉和杜鵑都還謝了頂,成了禿子。對「因杜鵑鳥從邛瀘山起程到金河北岸,路途日夜兼程需三天三夜,所以,打火把是給杜鵑鳥照明」之說,很多地方早都已經形式化了,本該杜鵑鳥到達後需照明之夜才打火把照明,但已演化成了帶有娛樂性質的也被廣大群眾樂於接收的三天節日夜夜都打火把遊山之風俗,但未曾料到,現居住在冕寧縣和愛鄉廟頂的裡汝藏族(爾蘇藏族,「裡汝」為「爾蘇」的變音讀)則保留了原汁原味原生態火把節的文化內涵,其形式把「嘖」(迎來送往)這個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火把節,廟頂農曆六月十六,向南推遲,拉烏堡十七日,納約堡十八日。火把節就是過年,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馬文中《川西南散居藏族》139頁,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年8月版。)他們因地制宜,考慮周全,把火把節需三天三夜之事生動地就在緊鄰的三個村寨中逐日分工落實完成,充分表達了火把節所包含的核心思想內容,完美體現了打火把過節的初衷,很好的傳承、發揚和光大了爾蘇藏族的火把節文化。
3、爾蘇藏族歷來視杜鵑為神鳥,對其頂禮膜拜。至今,每當杜鵑啼鳴時,他們就會長嘆短籲,老年人還會動容,唏籲落淚,民間諺語稱:「天上雷公大,人間母舅大,鳥中杜鵑大」,「冕寧縣的藏族視杜鵑鳥為農事神鳥,…對其特別愛護,有『會打架不打舅舅,會打鳥不打杜鵑』之民諺,即絕對不能打杜鵑鳥」(馬文中《川西南散居藏族》106頁,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年8月版。)。他們開春第一次聽得杜鵑鳥鳴叫,要彎腰雙手捶膝,口說聽到了。他們還立下了至今仍在民間默守成規的民俗:「杜鵑鳥來了以後,也就是農曆六月過了火把節後至十月期間不再談婚論嫁,就得停辦一切喜慶活動,不能從事咒術、傳授經學活動」(王德和《爾蘇藏族文化》,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爾蘇藏族這些傳說、這樣的民俗民規,表明爾蘇藏族對杜鵑鳥寄予了某種特殊情結,使之世代仰慕和懷念,而對杜鵑鳥賦於同樣如此文化的,還有眾所周知的就是古蜀人對其杜宇王的傳說了。
時隔兩千多年的今天,爾蘇人也許不知道杜宇是何許人士,也不知道杜宇化鵑鳥故事的前因後果,但堅信杜鵑鳥是王,是值得永遠銘記和敬仰的王,對待杜鵑鳥要講究滿腔熱情,要帶著虔誠和感恩之心,所以,他們至今對杜鵑鳥的傳說依然深信不疑,對故事津津樂道、熱度不減,對杜鵑鳥依然頂禮膜拜,也從未割捨過對杜鵑鳥的那份深切的眷念之情。爾蘇人對帝鳥杜鵑的仰慕、懷念和民俗民規表明,他們的這種情結與「帝去時,子規鳴,故蜀人悲子規鳴而思望帝」的情感顯然是相通的,其內涵與古蜀文化具有高度一致性,進而表明,爾蘇藏族的火把節文化與蜀之杜宇化鵑故事有著不為人所熟知的聯繫。
爾蘇藏族關於火把節的起源說聽起來是很有意思,似乎不平凡起來,它順理成章,合理性非常明顯,並還有與有書為證的蜀帝杜宇化鵑隱西山的悲壯故事為據的同樣的故事。他們的起源說更是有別於以往多見於有些學者推測的多種源於如「火崇拜習俗」、「打火把上山捉蟲滅害獲豐收」、「用火把抗敵勝利」等想當然的泛泛之說,他們對火把節的來歷的詮釋是較為完美的,也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他們的起源說地確有其獨具的文化特色,這樣看來,他們關於火把節起源說是建立在現實生活之上的,是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浪漫的傳說故事。固然,傳說故事不是歷史,但傳說故事是歷史的影子,傳說很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信息(包括其族源史),也許還是最接近實事的一個說法。如果他們的起源說成立,那麼,推測其火把節民俗就應源自至今兩千多年前,也就是蜀國即將謝幕之時的蜀地,即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之前,蜀亡,火把節民俗也隨大批蜀人南遷,在南方彝、白、普米、納西、爾蘇藏族等諸民族中得以傳承。也許正因為有了這一深層次的歷史涵義,爾蘇藏族才把火把節與過年一樣重視,才如此興隆,節日才得以傳承不衰。可以說,爾蘇藏族的說法有可能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原生態,似乎也露出了火把節的源頭活水及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許其蘊含著其歷史文化記憶,接下來我們就應該關注其深層次的內涵上。
總之,關於這一節日的來源,千百年來眾說紛紜,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國已經深度融入世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火把節現在是我國南方很多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同時已經是全國的,也是世界的,因此,各地黨委、政府都非常重視火把節這一節日,他們在傳承好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之上,也對節日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諸多形式。特別是涼山州的黨委、政府站在了更高的角度,以國際眼光,把涼山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高度結合在一起,把火把節打造成了涼山國際火把節,使之成為了文化大品牌,成為了涼山人民招商引資、經貿洽談的大舞臺。涼山火把節現已經形成機制,每到農曆6月24日至26日,都由州政府組織各界各族人民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舉辦為期三天的聲勢浩大的火把節歡慶活動,開展各種系列性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娛樂、體育活動,展示地方原汁原味的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展示涼山新氣象、新風貌、新成果。火把節現已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已經打造成了涼山的城市名片,極大的提升了涼山州的知名度。相信火把節將進一步成為宣傳涼山和推廣涼山和進一步擴大對外經貿文化交流的橋梁,將成為進一步增進民族團結,加快旅遊業的發展,脫貧攻堅的有力措施。
公元二零一九年七月十七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爾蘇藏族火把節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