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大省,地廣物博,有淘淘長江流過,碼頭眾多;川西平原,沃野千裡,人因殷實而悠閒;境內山川阻隔,各群居之人,既相對獨立,又能相互交往。
與此相伴的便是:碼頭文化,茶館文化,以及各地域文化的交融,充斥著豪氣、義氣、江湖氣的樂觀包容氛圍。作為文化活化石的四川話,幽默、平易近人、高度凝練,就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四川的一切,雖未到此,聽得其話,就能把風土人情,瞭然於心。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講一種鄉音。今天就來分析下四川話的特點,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四川文化,也為了我們自己不遺忘。
四川話的疊詞用法非常容易萌化,來感受下:杯子——杯杯兒,蟲子——蟲蟲兒,睡覺——睡覺覺(gao gao),吃東西——吃莽莽……
連生氣罵人都沒了氣勢,一股奶兇奶兇的勁兒,下面說幾個比較典型的疊詞。
「妹兒,你下下都這樣生氣,莫走,給你買巧克力!」小哥在太古裡追著穿著時尚的姑娘。外地人又一頭霧水了,下下啥意思?因為嚇人生氣了嗎?其實你們誤會了。
下下,是四川方言古音遺存,很早就出現了,《敦煌變文集·孔子項託相問書》:「夫子共項託對答,下下不如項託。」它的意思是次次、每次。
經常聽到老奶奶一臉慈愛地帶孫兒吃粑粑,外地人都驚到了,你們四川人這麼重口味,連便便都要吃?!
其實這代指餅狀食品,或蒸、炸、煎、炕、乾燥而成,因為多用米、面製成,寫作「粑粑」,俗稱「巴巴」。
1937年出版的李實《蜀語》裡寫道:「幹肉及餅曰巴,牛肉曰牛乾巴,蕎餅曰蕎巴,鹽塊曰鹽巴,土塊曰土巴之類。」蕎巴?喬巴?二次元少年想到《海賊王》了。
「果粒橙裡面有沉沉,你喝之前搖一哈喲~」超市老闆好心提醒客人,大概外地人瞪大眼睛對著飲料瓶看半天,都不曉得沉沉是什麼?
其實這指的是液體中的沉澱物,是不是很形象?《說文》記載:「沉,渣滓汙垢也。」在四川話裡重疊構詞,便成了沉沉,讀的時候不要翹舌哈。
在三裡屯試衣間事件很火的時候,四川人民都是這樣討論的:「兩個人光董董的,太要不得了!」
光董董,就是赤身裸體的意思,也可寫作光洞洞。程世爵的《笑林廣記·窮人借債》:「……現在冬寒日冷,我還光洞洞呢。」
外地人來成都耍,本地人會喊他們遠離看人民公園跳壩壩舞的老革革們。外地人就心想:老革革?什麼意思?資格本地人士?
其實在四川話裡老革革是指年老者,說的時候是看起來尊敬實則輕薄的口氣,類似於「老東西、老傢伙」的意思。
民國23年《樂山縣誌》卷三記載:「通稱年老人曰老者,尊稱之曰老人家,鄙之稱老革革。」
「這娃娃長得敦敦篤篤的,安逸得很。」過年過節走親訪友,這種對話經常出現在評價小孩兒身上。看對方表情語氣應該是誇人的,但百思不得其解到底啥意思?
其實這就是指身體壯實,AABB疊詞結構,更加生動形象,也可以寫作敦敦督督。據明代《綠野仙蹤》第五十四回:「金鐘兒看那夥計,年約五十多歲生得肥肥胖胖……坐下敦敦篤篤,像個忠厚不少飯吃的人。」
這個詞是「蘇氣」的AABB疊詞用法,在四川話裡,蘇是蘇州,氣是氣象,說得是一個人態度大方,文雅脫俗,體面漂亮,有姑蘇之風,反義詞是土氣。
據清劉三省《躋春臺》載:「我看你蘇蘇氣氣,都是有根之家。」記住了嗎?撩妹有了新詞彙——蘇蘇氣氣。
這幾年流行破洞牛仔褲,褲子上不破幾個洞,露出幾塊肉,感覺就不是時尚青年一樣。但在四川老年人眼中,跟叫花子一樣,很不屑說:「現在娃娃穿的啥子衣服哦,筋筋吊吊的!」
「筋筋吊吊」指的是拖一縷吊一塊,不齊整。清代劉省三的《躋春臺》裡寫道:「況我家是草篷筋筋吊吊,居他家是瓦房又高又大。」
大部分人不知道,偏居西南一隅的四川話屬於北方官話片區,存在大量兒化音,這在南方是極其少見的。
形容貓兒、兔兒、狗兒、豬兒這種可愛的動物肯定要加兒化音,還要用這些詞比喻下自家娃娃不能吃或者能吃,最喪心病狂的是連螞蟻兒都有兒化音。
不止一位外地朋友曾對我表示:「四川妹妹說話好可愛哦,想娶。」
「老闆你這竹筐也太行兒了,再便宜點兒噻~」嗯?很行還要老闆少錢,四川人這麼霸道的嗎?
實際上,這個詞是貶義詞,意思是不結實。《唐律·雜律·器用絹布行爛》:「諸選器用之物及絹布之屬,有行濫短狹而賣者,各杖六十。」長孫無忌對此上疏:「行濫,謂器用之物不鬧不真。」
「這是我老娘兒,乖不乖?」當四川男人一臉自豪地介紹家屬,外地人又雙雙懵逼了,說自家女人老的,耙耳朵回家怕是要跪榴槤哦。
「老娘兒」聽起來和東北話「老娘們」差不多,但是四川多是丈夫對妻子的親密稱呼。《盛明雜劇二集》卷十:「老頭兒萬福。老娘兒有禮。」
四川人愛吃辣,脾氣也如同辣椒,火爆直爽。看到社會新聞說雙流有一漢子抓到鬧官兒,要打架離婚。外地人估計完全猜不出這是姦夫、姘頭、小三的意思。
鬧官兒這個詞還是有點來頭,又可寫作「嫪官」。清劉省三《躋春臺》卷二《審豺狼》:「你不見我們江湖哥弟,時而當嫖客,時而假鬧官,今夜東家歇,明晚西家眠。」
而艾蕪《森林中》也寫道:「這裡的莊稼佬一個也不見,準定都捉鬧官兒去了。」
乍一聽這詞兒,以為是個編織起來的好看器皿,估計也想不到是在說獨眼龍。
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三章:「你默道老娘們回來勸你那編花兒婆娘?你才在做夢!」原註:「編花兒即指一隻眼睛有毛病的人,含有輕薄意思的一種名詞。」
每年初夏,四川各地的娃娃熱衷於在茂密草木間,拿著網子抓丁丁貓兒。愛貓人士估計要譴責了:四川人咋還到處抓可愛的小貓呢?但是,他們其實理解錯了。
丁丁貓兒在四川話裡指的是蜻蜓,因其形狀像「丁」字,眼睛像貓眼得名,特別栩栩如生,四川人咋這麼會起名呢?
清代《成都通覽·成都之小兒女歌謠》也記載:「丁丁貓,紅爪爪,哥哥回來打嫂嫂。」
「哼,HR硬是老總的貼心豆瓣兒哦,只曉得剋扣我們加班費。」四川人在職場偷偷抱怨的時候,外地同事持續懵逼中,貼心小棉襖咋在四川人嘴巴裡變成了豆瓣?
貼心豆瓣兒,指心腹、親信。這個詞是以前流行在城市平民階層的一種成語,意思是效忠某一個人,甘願為其驅使。
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三章:「因為我們這十多巡防營隊伍,大家都認為是趙大帥的貼心豆瓣。」
四川人天性樂觀幽默,喜歡開玩笑,這一點在語言上表現得很明顯。比如四川話撐起表情包半邊天,換成普通話絕對沒有那種活潑有趣的效果。
自帶網紅體質的四川話,以表情包的形式迅速流行在當代年輕人生活的各個場景中。
看足球比賽,一般人說加油,四川人說「雄起」。
自從1994年甲A四川全興隊的某個主場,球場上局面被動,全場4萬多名球迷大喊:「餘東風下課,下課了就要雄起!」那之後,"雄起"就為足球專用了。
《古微書》云:「有人雄起,戴玉英,履赤矛。」雄起這個詞原本是形容男人要說得起話,有氣魄。後來逐漸轉變成有底氣、豪爽、扛住、頂起,甚至加油的意思。
四川方言裡,「胎神」形容一個人神經兮兮,腦殼被門夾了,被人賣了還幫人家數錢的低能。
開始是罵人的,後來用多了就變成口語,好朋友之間開玩笑偶爾用到。不過,如果關係不是特別熟的話還是不要用,因為相當於二百五,瓜娃子之類的意思。
適用於壓抑的辦公室場景:「啥子甲方哦?要五彩斑斕的黑色,胎神!」
「你方腦殼哇?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還差點得罪別個客戶。」四川老闆又開始罵不得力的下屬了。外地人os:說能力不足就不足吧?咋還人身攻擊上了,說人腦袋方不好看?
實際上,在四川話裡,方腦殼,指腦筋死板,不諳人情世故的人。四川話裡把「頭」說成腦殼,方腦殼就是方頭。
宋蘇軾《東坡志林》卷四:「孔子為魯司寇……此叟蓋自知其頭方命薄,必不久在相位,故汲汲及其未去發之。」按照蘇軾所言,孔子是歷史上第一個「方腦殼」,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原本是鬼眉鬼眼,不折不扣的貶義詞,據《何典》第一回記載:「一路數去,只見那尊神鬼眉鬼眼,甚覺難堪。」
多指某人的行為很怪異,稀裡糊塗,鬼鬼祟祟,不可理喻。有時候相當於四川話中的"瓜娃子","寶器"之意。
仙人,是指前輩、祖上、祖先。板板,是指人死後所用棺材的木板。
四川話用於罵人:仙人板板=掀人板板,意思是掀了你老祖宗的棺材板。雖然疊詞感覺弱化了氣勢,但實際意思很是很有殺傷力的。
適用於早高峰場景:「橫穿紅燈差點撞到我,日你仙人板板哦!」
一說起方言,大家就覺得土土的,不如普通話字正腔圓。實際上我們四川話非常國際化,跟英文可以無縫對接。不信你看!
這些都是髒話,用來表達負面情緒,意思就不解釋了。好孩子不要學,秒懂的人,恭喜你,四川話四級已經過了。
後記
上個世紀80年代之後,隨著普通話的推廣普及,方言整體式微,四川話也避免不了。現在很多娃娃從小受的教育是普通話,加上外來移民的影響,未來,一個四川人不會說四川話,並不是危言聳聽。
你能用火鍋代表四川美食,用大熊貓代表四川環境,但是你找不到一個東西代表四川話,只能靠著一代代人口口相傳。
到了遠方,方言包裹著鄉愁,觸動著你心底最溫柔的弦,四川話就成了你漂泊在外的根。
希望,我們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資料來源:《四川方言詞源》,姜宗福 著
作者:林投
編輯:林投
設計:蔣莉、棐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