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識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為何不立李泰為新太子?

2020-12-17 驚心鳥

在貞觀年的中後期,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之爭在朝廷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為長孫皇后,從李世民即位起便被立為太子。魏王李泰是李承乾的弟弟,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次子,也是李世民的第四個兒子。因為從小聰明過人,在文學上很有天賦,所以受到李世民的寵愛。

兩人在太子位上掀起了政治鬥爭,甚至波及到了整個朝廷。最終李承乾為了維護自己地位而與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密謀造反,失敗後被廢為庶人,發配黔州。可李泰並未因此被立為太子,反被降封為東萊郡王。太子之位卻被他們的同母弟弟,李世民第九子,晉王李治所得。

對於李承乾與李泰之間的政治鬥爭,歷史上的學者們眾說紛紜,提出了不少頗具爭議的結論。作為謀反失敗的廢太子,李承乾沒有被殺,只是被廢為庶人後發配黔州,這已經是李世民顧念父子之情了。而作為政治鬥爭的勝利者,李泰卻並沒有如願的成為新太子,反而獲罪被降封為東萊郡王,這讓很多人無法理解李世民如此操作的想法。而作為他們兩位的同母弟弟,晉王李治在政治鬥爭中默默無聞,卻撿漏成為新太子,最終繼承唐帝國,成為開創永徽之治的唐高宗。那麼問題來了,李世民為什麼不選李泰,而選默默無聞的李治為太子呢?

從各種史料上來看,李承乾和李泰都受到過李世民的寵愛,在史書上評價都很高。李承乾一出生就被唐高祖李淵看重,他的名字就是李淵所賜,取「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李世民也很喜歡這個兒子,請了陸德明和孔穎達兩位儒學大師教授李承乾。李世民即位後,冊立李承乾為太子,並命太子太師李綱親自教育李承乾。史書上評價李承乾是「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可見他也是非常優秀的太子。李承乾八歲當太子,十二歲就被允許到朝廷「聽訟」,可見李世民已經有意識地鍛鍊李承乾了,可見他被重視的程度。

李世民對李承乾是非常信重的,直到謀反案發生之前都沒有剝奪李承乾任何權力。李承乾為太子期間,多次被李世民委任為監國,代替他處理朝廷政務。李世民在李承乾的太子府中安置了很多當時的大儒名士,讓他們輔佐李承乾處理政務。當時李承乾生病時,李世民不但請了道士做法會,還專門撥款修建寺廟為兒子祈福。由此可見李世民對李承乾的喜愛程度,也是可以說他對這個長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因此在李世民意識到李承乾和李泰爭權奪利的緣由後,他也從沒有過改立太子的想法,反而繼續在政治上表態支持李承乾。

與李承乾不同,李世民對李泰不是寄予國家的期望,而只能用寵愛和溺愛來形容。按照史書的說法,李泰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李泰從一出生便得到了超規格的待遇,本來他最高只能被封為從一品的郡王,但李淵卻超規格的封為正一品衛王,以繼承去世的李玄霸的的爵位。李世民即位後李泰改封越王,封地卻達到二十二州之多。這種超規格的待遇,遠超同時被冊封的吳王李恪,李恪當時只被封了八州。最離譜的是,李泰後來改封魏王,又多了七州的封地,還兼任各州大都督、左武侯大將軍和雍州牧。

從這個冊封的待遇上看,李泰已經無限接近於李承乾了。其中雍州牧的官職實際上又兼任了長安的京兆尹,相當於是長安的執政官。雖然他不主動插手長安政務,但卻能夠左右朝中局勢,在所有皇子中對朝廷的影響力僅次於代理監國的李承乾。李世民甚至想讓李泰住進東宮西邊的武德殿,這幾乎在政治上引起軒然大波。在玄武門之變前,李元吉便是住在武德殿的,後來唐玄宗李隆基登基聽政,也是在武德殿進行。武德殿在唐朝有著非常敏感的政治含義,僅次於大朝會的太極殿。此時雖因魏徵的阻止而擱置,但卻也讓李承乾感受到了威脅。

李世民不僅在政治上給予了李泰很高的地位,在生活上也讓李泰所享受的規格直逼李承乾。李世民見李泰長得太胖,怕他來往上朝太過辛苦,竟然特許他乘著小轎上朝聽政。李世民將洛陽的東西坊、長安的延康坊,甚至連芙蓉園都賜給了李泰,使其生活環境奢華到極點。因此李世民在花銷上從不限制李泰,不僅賜予其大量的財物,還讓其花銷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朝中大臣如魏徵、諸遂良等對此多次提出意見,但李世民始終我行我素,最多便是取消了對太子花銷的限制,但並不限制李泰的待遇。

由於李世民的溺愛,李泰便自以為有了挑戰太子地位的機會。再加上李承乾有跛足的殘疾,不受很多朝廷大臣所喜,因此李泰便開始拉攏朝廷大臣發起爭奪太子位的政治攻勢。李承乾便是在這些政治攻勢下進退失據,然後犯下大錯,最終被侯君集、李元昌等挑撥謀反,才被廢掉了太子之位。

李承乾被發配黔州後,李世民也一度想要立李泰為太子,而朝廷中傾向於李泰的給事中崔仁也上書請立李泰為太子。李泰甚至向李世民做出承諾,自己百年之後會殺了兒子,將皇位傳給弟弟李治,以此來贏得李世民的信任。可是他這個操作不但沒有幫助他拿下太子位,反而獲罪降封為郡王。

從史書記載來分析,李泰其實是很有希望成為太子的,只是自己操之過急,暴露了之前在朝中的布置,因而激怒了李世民。首先,李泰在李承乾謀反前便大量的拉攏朝中大臣,發起政治攻勢,製造政治輿論,形成李世民將改立太子的政治氛圍。在此過程中,李泰設置文學館,編制《括地誌》,展現出優異的文學能力,拉攏了大量朝中文臣,讓人覺得他比李承乾更適合繼承皇位。這方面就連李世民都被矇騙了,也大肆的吹捧李泰,使得李承乾遭到很大的政治壓力。這些政治壓力最後將李承乾壓垮,使其做出不理智的舉動。

其次,李泰拉攏了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二十餘人,加上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等朝中府中官員,共同對朝中大臣進行金錢賄賂,讓他們在政治上投靠李泰。於是朝廷官員形成了以李泰為核心的朋黨組織,他們為李泰宣傳造勢,在朝廷中形成逼迫李承乾的政治攻勢。而李承乾對這樣的政治攻勢也曾進行反抗,還派人冒充魏王府的典籤到玄武門投書告狀。李世民見書信上都是李泰的罪狀,想要抓投書的人,結果沒抓到,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此事過後李泰更是變本加利,在政治上動搖了李承乾的根基。

這樣的政治攻勢一度讓李世民的猶豫不決,朝中大臣也不少幫著李泰說話。而李承乾的太子府中不但不幫忙,還幫倒忙,讓李承乾在朝中非常難堪。後來李世民在魏徵的勸諫下才放棄廢太子想法,並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從政治上擺正了李承乾的地位。

然而李承乾自己不爭氣,在李泰的政治攻勢下進退失據,最終犯下大錯。這樣的結果讓李泰大喜過望,不但加緊了朝廷中的輿論攻勢,還親自向李世民謀求太子位。這樣的操作不但沒有帶來好處,反而驚醒了李世民。如果說之前因溺愛而讓李世民放鬆對李泰的警惕,可李泰的操之過急卻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

李泰之前的布置都是為了爭奪太子位而展開的,有合法的手段,也有非法的手段。他在宣傳自己方面,都是合法的手段,如建立文學館招納文學人才,編撰《括地誌》等等。而通過賄賂等手段拉攏朝中達成和貴族,形成針對李承乾的黨羽,甚至造謠中傷李承乾,進行輿論上的污衊和抹黑,這些都是非常卑鄙無恥的。李承乾被發配黔州前夕,他在最後一次進言中把這些都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對此並不是太相信,所以還對李泰抱有希望,只是因為諸遂良等大臣的勸阻而沒有立刻下詔立李泰為太子。

可李泰自己謀求立太子的話驚醒了李世民,他的毫無人性也讓李世民發現這個兒子原來是不擇手段的偽君子。李泰聲稱自己百年之後會殺了兒子,把皇位傳給李治。這本身就是毫無人性的事情,也是李世民所不允許的。而李泰又私下警告李治,不讓他參與新太子的甄選。因為李治與漢王李元昌交好,而李元昌又是挑撥李承乾謀反的人之一,所以這個事情就成了李治的把柄。李泰用這個把柄威脅李治,卻被李治告到李世民處。如此一來,李泰的兩面派偽君子面目完全暴露。李世民才發現以前李泰都是在他面前演戲,而李承乾告狀竟然都是真的。

有了這些驚人的發現,李世民再派人調查,李泰在謀求太子所做的布置就無法隱藏了。李世民雖然弒兄上位,但卻把這個作為一生的汙點,最大的願望就是兒子們兄友弟恭。所以對李承乾派人行刺李泰的事情,他感到非常失望,可即便如此也留下兒子的性命。可挑起內戰的李泰卻視兄弟的任命如草芥,這讓李世民感到非常憤怒。他知道若讓李泰當了皇帝,李承乾和李治都別想善終。而且李泰這種陰謀手段奪取太子位的行為也不能作為典範,如果讓李泰上位,將使得唐朝後患無窮,皇族內部陰謀詭計遍地。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李世民果斷打滅了李泰的野心,將其降封為東萊郡王,讓他退出了太子之爭的行列。由於李承乾和李泰都被處置,剩下的嫡子李治便成了唯一的選擇。而李治從不參與李承乾與李泰的政治鬥爭,也不與各方門閥集團進行交往,更沒有在朝中結為朋黨,算是比較中立的皇子。所以李世民最後選李治為新太子,甚至不惜以生命相威脅,逼著長孫無忌、房玄齡、諸遂良、李勣等朝廷大臣擁立李治。最終李治在兩個兄長的內鬥中撿漏,成為貞觀朝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

相關焦點

  • 除太子外李世民最寵愛李泰,太子被廢,李泰為何未被立為太子
    比如唐朝皇帝李世民,眾多太子中,他就比較偏愛其中的魏王李泰。可最終再唐太宗廢掉太子李承乾之後,非但沒有立它為太子,並且還把他從魏王降到了東萊郡王。這也另很多大臣萬思不得其解,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唐太宗李世民李承乾是唐太宗立的第一個太子,他是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生的嫡子,所以李世民一開始就把他當成接班人來重點培養,其實李承乾年幼時期非常的聰明靈動,如若當時他
  • 李承乾已經穩坐太子位,為什麼還要謀反?老爸李世民逼的
    但是,太宗李世民在確立了李承乾的太子身份後,卻又親手給太子樹立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魏王李泰。李世民登基後,先是冊封李承乾為太子,可僅僅過了一年,便冊封李泰為越王,並封他為揚州大都督,遙領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越、婺、泉、建、臺、括等22州,而同樣受寵的李恪,只遙領了8的州。
  • 李承乾荒唐到什麼程度,才會被舐犢情深的李世民,廢了太子之位
    說起唐太宗李世民,其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上,應該都是名列前茅的。其子嗣也很多,一共有14個兒子和20多個女兒。但面對如此眾多的子女,李世民的教育卻不盡如人意,尤其是他的兩任太子,都遠不如他雄才大略。前任太子李承乾荒唐任性,胡作非為,沒能等到繼位那天,就被貶黜,最終鬱鬱而終。
  • 作為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已經當上大唐太子,為何還要謀反?
    他年少聰敏,深得太宗喜愛,八歲時即被立為太子,卻在17年後,因謀反被廢,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那麼,本已是太子的李承乾,為何要冒險謀反呢?關於李承乾被廢的原因,歷代史學家早有研究。《舊唐書》中說"承乾之愚,聖父不能移也。"
  • 第二次玄武門之變:李承乾已經當上大唐太子,為何還要謀反?
    俗話說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李世民能在玄武門弒兄逼父;我李承乾為何不能自立山頭?與伯父李建成不同的是,李承乾屬於那種高開低走的太子,自己作死。原本他是當之無愧的合法皇位繼承人,二歲封王,八歲即立為太子。李世民對李承乾寄予了濃濃的期望,這從他的名字就看得出來;「承乾」: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
  •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長子:8歲被立為太子,想成為突厥可汗手下
    一出生被立為太子,年少時期被立為太子,中年時期被立為太子,但,最後很有可能都被廢了。比如,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李承乾出生於公元619年,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長子,也是李世民的嫡長子。後來,李世民成了皇帝,李承乾在其8歲也被李世民封為太子。《全唐文》將當初李世民是怎樣封李承乾為太子給記載了下來:「尚書奏議:以為少陽作貳,元良治本,虔奉宗祏,式固邦家。中山王承乾。地居嫡長,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業履昭茂,早聞睿哲,幼觀《詩》、《禮》;允茲守器,養德春宮。
  • 為什麼李承乾名字是三個字, 李泰、李恪、李治名字都是兩個字?
    實際上,李世民的14個兒子中,只有李承乾的名字是三個字,其餘的都是兩個字,比如李泰、李恪、李治、李愔等,兩唐書的說法是,李承乾的名字來源於太極宮承乾殿。他在承乾殿出生,因此取名為李承乾。但其實這個名字是有更深層次的含義的。
  • 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李承乾,為啥要幹這些荒唐事?
    武德3年,還是嬰兒的李承乾就被封為恆山王。武德5年,李世民將他夫人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都叫他們為他的兒子李承乾做侍讀。武德7年,李承乾被封為中山王。就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以後,就把陸德明和孔穎達這二位儒學大師全都聘任為他們王府的18學士,讓這些老師全心教導他兒子李承乾經典的儒學,所以在李世民登基後,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寫到李承乾從小聰慧,小時候就精讀《詩》、《禮》」等書,這不只是單純的誇讚。在李承乾年紀只有8歲就被冊立為太子。這就是用事實說話了。
  • 儲位之爭——唐太宗李世民的子孫之禍|李治|魏徵|房玄齡|李承乾|...
    太子李承乾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李世民聞之大怒,將稱心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自己死去的男寵立室,讓宮人日夜祭奠,並在宮中為稱心樹冢立碑,贈予官職,還經常為稱心哭泣流淚。李世民對此更為不滿,從此之後,太子李承乾與李世民之間的父子隔閡更深了。
  • 李世民太子的墓葬中,埋藏著哪些秘密?看完你別不信
    李泰是個大胖子,走起路來有些費勁,李世民知道了,允許他坐小輿上班;貞觀十四年,唐太宗親自駕臨李泰居住的延康坊,為了給兒子長長臉,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賦稅,還賞賜魏王府官僚許多布帛。見父皇如此喜愛自己,李泰自然也萌生出奪嫡之心,他組織一幫學士編書,取名為《括地誌》獻給父皇,李世民閱畢,龍心大悅,賞賜的物品超過了一萬段,每月給予魏王的待遇,甚至連皇太子都比不了。
  • 李承乾荒唐到什麼地步?才會讓愛子深切的李世民不得不廢了他?
    然而,李世民雖然稱得上是一個厲害的人,但是他的兒子卻並不怎麼樣,也許是沒有遺傳到他的優良基因吧!他先後立了兩個太子,一個早早的被貶黜,另一個上位沒多久就被武則天奪取了大權。今天小編跟大家聊的就是有關李承乾的一二事,李承乾究竟做了什麼?為什麼甚是寵愛寬容李承乾的李世民,要貶黜他呢?在這裡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四點。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立下千秋功業,而他的兒子卻並沒有繼承他的優良基因,唐高宗李治拱手送出帝國最大權力,但李治已經是英明的唐太宗選擇的繼承人。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為太子,進而登基稱帝的,那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到底都幹了什麼「荒唐」事呢?
  • 李承乾擔心成為下一個李建成,所以主動起兵,李世民為何要自盡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如果李承乾起兵成功的話,那麼他的兩個弟弟都不會有好下場。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一共生了三個嫡子,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晉王李治。 李承乾之所以選擇造反,主要就是因為李世民偏愛魏王李泰,使得李承乾覺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 李承乾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結局為何那麼慘?
    其實,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曾經很有希望成為大唐盛世的延續者,但無奈造化弄人,他最終從萬眾期待的皇太子變成了發配邊疆的庶人。那麼,原本被唐太宗用心栽培,多次代替父親處理國政,並得到朝野內外一致好評的李承乾為何逐漸成為結黨營私、陰謀篡逆的亂臣賊子,並被世人紛紛嘆道"荒唐"呢,他到底荒唐成什麼樣呢?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祖父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父親是文韜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親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舅舅是戰功卓著的太尉長孫無忌。說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歲就被立為皇太子,從小得各大儒教誨。再看李世民給他取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他以後將會有什麼樣的未來。李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繼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沒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後,李承乾將無可爭議地繼承大唐江山,延續李家的統治。
  • 古代太子就是未來的皇帝,遲早會繼位,為何還會謀反
    而一旦確立了太子,就代表他就是未來的皇帝,遲早會繼承皇位。可是縱觀歷朝歷代的太子,卻出現很多謀反的,比如劉宋文帝的太子劉劭、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等,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他們作為一國儲君,本來就能繼承皇位,為何還會謀反呢?其實很多太子這樣做,並不是因為自己想反,而是逼不得已。畢竟自己註定是皇帝,又何苦去冒險呢,他們謀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 李世民要拔劍自殺,眾臣趕緊阻攔,殊不知,大臣都中計了
    唐朝武德二年,秦王府王妃長孫氏生下一男嬰,取名李承乾。李承乾作為李世民的嫡長子,被李世民寄予厚望。 李承乾8歲那年,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唐朝第一位太子李建成,逼宮李淵,李世民成功登基,是為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立妻子長孫氏為皇后(文德皇后),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長孫皇后一共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李承乾,次子李泰(魏王),三子李治(晉王)。
  • 大唐貞觀太子之爭,險些上演的翻版玄武門之變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號稱太可汗,一統四海威震海內外,但他最大的痛就是太子李承乾不成器,承乾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長子,武德二年生於太極宮承乾殿,就以此殿命名。他是長子自幼就受到父母的重視,他也聰慧敏捷,一直深受李世民喜愛,貞觀元年李世民登基為帝,八歲的李承乾被立為太子。
  • 從聰慧太子到叛逆謀反,唐朝太子李承乾,是如何走向心理扭曲的?
    比如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他的經歷或說遭遇,就能給我們很多啟示。一、從皇家的乖寶寶到癲狂的瘋子李承乾生於唐武德二年(619年),是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即是後來的長孫皇后。後來唐太宗登基,改元貞觀後兩個月,就將承乾立為太子,時年八歲。太宗和長孫皇后的感情千古傳誦,對他們的長子也是寄予了極大的希望的。
  • 母親去世、父親不愛、兄弟相殘,李承乾太難了
    幸運的是李承乾小時候確實沒長歪,表現還很突出。《舊唐書》就記載,李承乾八歲就被立為太子,人非常的聰慧,李世民非常的喜歡他。一直到貞觀十三年李世民都是非常滿意他這個太子的,對他的愛也是無微不至的。從歷史資料來看。李世民對李承乾不管是生活還是政治上,都有充分的關心。生病了,請高僧來做法祈福,還修建寺廟,開赦囚徒。學問上囑咐多說些民間疾苦,社會現實,增長見聞。成人了,選擇滿意的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