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已經當上大唐太子,為何還要謀反?

2020-12-14 煮酒君

唐太宗歷來為史學家們奉為聖明之君,他勵精圖治,文韜武略,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然而他的兒子們似乎沒有遺傳到他的良好基因,諸子多有不善,尤其是其長子李承乾。他年少聰敏,深得太宗喜愛,八歲時即被立為太子,卻在17年後,因謀反被廢,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那麼,本已是太子的李承乾,為何要冒險謀反呢?

關於李承乾被廢的原因,歷代史學家早有研究。《舊唐書》中說"承乾之愚,聖父不能移也。"指出李承乾悲劇的原因是其個人的愚笨和頑固不化所造成的,後來大多數人也都接受這一觀點,認為李承乾的謀反被廢,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英國學者霍華德·韋克斯勒卻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中國的朝廷官員來說,承乾的行為顯得在某些方面不正常和有失體統;他可能是精神失常。"然而這些看法都有失偏頗,導致李承乾個人悲劇的原因,除了唐太宗對其教育上的失誤外,主要原因還是其在貞觀初年黨爭中的失敗。

實際上,李承乾並非愚笨之人,相反的,他"時年八歲,性聰敏,太宗甚愛之。"唐太宗評價他"中山王承乾,地居嫡長, 丰姿峻嶷, 仁孝純深, 業履昭茂, 早聞睿哲……可立承乾為皇太子。"李承乾身為嫡長子,又兼有諸多優良品德,很得太宗喜愛,很早便被立為太子,唐太宗又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培養和教育。

首先,是為他選拔名師,貞觀四年(630年)七月,選拔了前朝名臣李剛任太子少師,御史大夫蕭瑀為太子少傅,又選了名儒孔穎達為太子右庶子,而李承乾對他的老師們也是敬重有加,師徒之間相處甚歡。其次,是對其政治能力的培養,貞觀四年(630年)五月,李承乾十二歲時,唐太宗下詔:"自今訟者,有經尚書省判不服,聽於東宮上啟,委太子裁決。若仍不服,然後聞奏。"即讓李承乾開始聽訟,有意培養他的行政能力,而李承乾的表現也讓唐太宗很滿意,直到貞觀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淵去世時,唐太宗對這位太子都是持肯定態度的。

這一時期李承乾也有過失之處,他年紀漸長,貪玩的本性開始暴露,"好聲色,漫遊無度",然而太宗認為卻是無傷大雅,是可以通過教育改正的。

然而,從貞觀十年(636年)開始,太宗對李承乾的態度開始有了變化,太子承乾本身患有足疾,行走艱難,當時的魏王李泰聲譽鵲起,太宗開始寵愛起李泰,李泰憑藉太宗的寵信和自身優勢,"潛懷奪嫡之計,折節下士以求聲譽",開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此時的李承乾和太宗關係也開始惡化,太宗對他的猜忌也越來越深。

這樣的變化與李承乾的性格表現和太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李承乾由於跛腳,行動不便,本身性格就比較自卑,太宗對李泰的寵愛,以及殺害了他所寵愛的太常樂童稱心等做法,無疑對李承乾造成了影響。

太宗對李承乾的教育方式大多以批評為主,對他的成績卻多有忽略,甚至給他選拔的輔臣也都是敢於"犯言直諫"型的,太宗為了鼓勵他們勸諫,對於勸諫的大臣也都是有諫必賞,長期得不到肯定,對於李承乾的心理影響可想而知,以致他的行為越加乖戾,到後來對於敢於提出尖銳意見的功臣,"往往遣人陰圖害之"。

隨著魏王李泰的日益得寵和勢力的擴張,為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李承乾坐不住了,開始和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等人密謀攻打西宮。

貞觀十七年(643年),齊王李祐在齊州起兵造反,李承乾對他的衛士紇幹承基說:"我東宮的西牆,離大內只有二十步遠,齊王怎麼能比呢? "隨後,紇幹承基因齊王叛亂收到牽連,被捕入獄時,告發了此事,李承乾因此被貶為百姓,流放黔州,後於貞觀十九年去世,死後太宗為他停止朝會,並以國公之禮葬之。

李承乾本想以軍事政變的形式,除掉自己的競爭對手李泰,沒想到事情洩露,自己太子之位也保不住了,而魏王李泰雖然深得太宗寵愛,最終也沒能登上太子之位,反倒是晉王李治看似不爭不搶地撿了漏,登上了太子之位。

相關焦點

  • 第二次玄武門之變:李承乾已經當上大唐太子,為何還要謀反?
    俗話說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李世民能在玄武門弒兄逼父;我李承乾為何不能自立山頭?與伯父李建成不同的是,李承乾屬於那種高開低走的太子,自己作死。原本他是當之無愧的合法皇位繼承人,二歲封王,八歲即立為太子。李世民對李承乾寄予了濃濃的期望,這從他的名字就看得出來;「承乾」: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
  • 李承乾已經穩坐太子位,為什麼還要謀反?老爸李世民逼的
    公元644年,大唐第二個廢太子李承乾病逝於黔州,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個打擊對李世民來說太大了,廢朝一日以示哀悼。此時的李世民想起了高祖李淵,當年自己親手斬殺了大哥建成和四弟元吉,順帶處死了十個侄子,那時的李世民並沒有什麼感覺。
  • 李承乾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結局為何那麼慘?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優秀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十分勤勉,且虛心納諫,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後人將他的統治譽為"貞觀之治"。不過,李世民是一位好帝王,卻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好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並沒有能夠培養出一個真正能夠接他班的優秀繼承人,還導致了諸子奪嗣、紛爭不斷。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璀璨的一頁,提起唐朝的皇帝,相信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其次就是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從唐高宗李治手中接過大唐的統治權,唐帝國就這樣大權旁落入外姓人之手。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立下千秋功業,而他的兒子卻並沒有繼承他的優良基因,唐高宗李治拱手送出帝國最大權力,但李治已經是英明的唐太宗選擇的繼承人。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為太子,進而登基稱帝的,那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到底都幹了什麼「荒唐」事呢?
  • 重識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為何不立李泰為新太子?
    在貞觀年的中後期,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之爭在朝廷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為長孫皇后,從李世民即位起便被立為太子。魏王李泰是李承乾的弟弟,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次子,也是李世民的第四個兒子。因為從小聰明過人,在文學上很有天賦,所以受到李世民的寵愛。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祖父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父親是文韜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親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舅舅是戰功卓著的太尉長孫無忌。說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歲就被立為皇太子,從小得各大儒教誨。再看李世民給他取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他以後將會有什麼樣的未來。李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繼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沒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後,李承乾將無可爭議地繼承大唐江山,延續李家的統治。
  • 李承乾荒唐到什麼程度,才會被舐犢情深的李世民,廢了太子之位
    說起唐太宗李世民,其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上,應該都是名列前茅的。其子嗣也很多,一共有14個兒子和20多個女兒。但面對如此眾多的子女,李世民的教育卻不盡如人意,尤其是他的兩任太子,都遠不如他雄才大略。前任太子李承乾荒唐任性,胡作非為,沒能等到繼位那天,就被貶黜,最終鬱鬱而終。
  • 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李承乾,為啥要幹這些荒唐事?
    武德2年,根據歷史資料記錄秦王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共同生育了嫡子李承乾,因為生李承乾的時候在太極宮承乾殿,所以他的名字就是以這個宮殿為命名的,取名叫李承乾,雖然「承乾」兩個字是個宮殿的名字,但是這個兩個字作為名字的話其實是用意很深的,這個名字是唐高祖李淵為他這個嫡孫親自賜名。
  • 從聰慧太子到叛逆謀反,唐朝太子李承乾,是如何走向心理扭曲的?
    比如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他的經歷或說遭遇,就能給我們很多啟示。一、從皇家的乖寶寶到癲狂的瘋子李承乾生於唐武德二年(619年),是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即是後來的長孫皇后。後來唐太宗登基,改元貞觀後兩個月,就將承乾立為太子,時年八歲。太宗和長孫皇后的感情千古傳誦,對他們的長子也是寄予了極大的希望的。
  • 李承乾:從大唐儲君到階下囚的一生
    李承乾李承乾,字高明,在武德年間就被封為中山郡王,唐太宗即位,因其是長孫皇后長子,舅舅是凌煙閣功臣第一位的長孫無忌,他又是大唐嫡長子,李世民將其冊封為太子。並且在他十二歲時就李世民開始培養他做儲君的能力,可見李世民對其的重視。但如此被李世民器重的李承乾,為什麼會從優秀儲君變成了一個階下囚呢?李承乾早年深受父親李世民和李淵喜愛,李淵以「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為這個皇孫親賜名字,可見對其喜愛程度。
  • 儲位之爭——唐太宗李世民的子孫之禍|李治|魏徵|房玄齡|李承乾|...
    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根據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次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恆山王,對於自己的這個兒子,李世民還是很重視的,他任命妻子長孫氏的族侄長孫家慶為李承乾的侍讀。
  • 李世民太子的墓葬中,埋藏著哪些秘密?看完你別不信
    可是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發生了,李世民入主太極宮。憑藉父王的努力,李承乾也大富大貴,成為太子。 據史書記載,貞觀之初,唐太宗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他是嫡長子,是法定的繼承人,不出意外,要接李世民的班,君臨天下的。大唐的未來,家族的命運,都掌握在他的手上,怎麼能不重視呢?
  •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結局如何?
    她13歲嫁給李世民,為李世民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在李世民繼位後,也在許多事情上對李世民規勸。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和長孫皇后的恭謙、明理不無關係。她和李世民的關心很好,兩人一共生下了三子四女。他們分別是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幼子李治(唐高宗),長女長樂公主、次女城陽公主、三女晉陽公主、幼女新城公主。
  • 為什麼李承乾名字是三個字, 李泰、李恪、李治名字都是兩個字?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生於619年,這一年是李淵起兵的第三年,是大唐建國的第二年,當時大唐並沒有完成統一,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還存在著。只能說天下統一的大勢已經有了,平定天下仍然是主要的事情,而秦王李世民則表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並在一次次領兵出徵中建立戰功,就在這樣的境況下,李世民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嫡子出生了,他就是後來的李承乾。
  •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長子:8歲被立為太子,想成為突厥可汗手下
    一出生被立為太子,年少時期被立為太子,中年時期被立為太子,但,最後很有可能都被廢了。比如,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李承乾出生於公元619年,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長子,也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出生之後,深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喜愛,為其取名為「承乾」,有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甚至,當李承乾還在襁褓之中,就被封為恆山王。可以說,不管是李世民,還是長孫皇后,都對李承乾報以厚望,將那些出生名門的孩子指給李承乾當侍讀。
  • 李世民的心腹侯君集,大唐的開國功臣,功高蓋世為何還要起兵造反
    02李世民在太原起兵後,四面網羅人才,而侯君集也被李世民作為人才而「網」住,隨李世民四處徵戰。唐武德九年,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在長安上演,侯君集作為李世民的鐵桿,在玄武門之變之中既出謀劃策又親自上陣,幫助李世民奪得了皇位,而這也成為了侯君集人生的轉折點。
  • 唐太子李承乾謀反不成被流放:有4座「太子墳」(圖)
    唐太子李承乾之墓  彭水鬱山竟有四座「太子墳」  唐太子李承乾謀反不成被流放的故事  唐太子李承乾於公元643年流放鬱山,一年多以後便卒於此  白池村64歲村民張仁發說,「聽老輩子們傳說,最早"馬頸子"沒有那個隘口,隘口是李承乾死後,百村為給他壘大墳,採土時把山脊挖下去的。」歷史上,鬱山因鹽丹興盛,擁有「九宮十八廟」,其中「十八廟」之一的白池寺就在太子墳左下側。照此傳說,山包即是太子墳也就顯得不無道理。  彭水當地埋墳,都是墳頭向東或向南、墓前視野開闊。
  • 除太子外李世民最寵愛李泰,太子被廢,李泰為何未被立為太子
    比如唐朝皇帝李世民,眾多太子中,他就比較偏愛其中的魏王李泰。可最終再唐太宗廢掉太子李承乾之後,非但沒有立它為太子,並且還把他從魏王降到了東萊郡王。這也另很多大臣萬思不得其解,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唐太宗李世民李承乾是唐太宗立的第一個太子,他是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生的嫡子,所以李世民一開始就把他當成接班人來重點培養,其實李承乾年幼時期非常的聰明靈動,如若當時他
  • 李承乾荒唐到什麼地步?才會讓愛子深切的李世民不得不廢了他?
    更有甚者,李承乾還口無遮攔的對人說,等到他做了天子,一定要殺了那些忤逆他的人,即使這其中人數達到五百,也不會就此罷休。這還沒成為皇帝,就已經如此暴力,不是典型的暴君形象嗎?這種人,朝臣們又怎麼能讓他當上皇帝呢?
  •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但奇怪的是,縱觀中國古代,太子作為未來的皇帝,居然也會有很多謀反的,如宋文帝的太子劉劭,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這讓人十分不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當然,太子作為儲君,在封建社會其權力只會受到皇帝一個人的制約,他本人也經常會成為違法亂紀的源頭,如果搞的太過頭也會令皇帝失望,例如,劉宋王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太子劉劭就因為違法亂紀,信奉巫蠱之術而讓宋文帝意圖廢掉,結果他下手為強,謀反弒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