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翻開任何一本介紹威士忌的書,你必然會找到一張蘇威產區風格的地圖。
這張地圖會清楚告訴你:艾雷島是泥煤味的,低地偏清淡,斯佩賽則果味十足……
對於入門愛好者來說,這些斬釘截鐵的產區風格是必修功課,否則進一步的品鑑和學習更無從談起。但事實遠沒有這麼清晰明了,甚至有時所謂的產區風格會誤導你的品鑑。
沒錯,目前整個蘇格蘭單一麥芽產業似乎都把產區風格的劃分視為金科玉律:酒吧和零售店把威士忌按不同產區分開擺放,品鑑會也總是從清淡易飲的低地單一麥芽開始,到厚重且有泥煤味的艾雷島結束。
但是,如果你嘗過足夠多的單一麥芽,你總會發現一款有泥煤味的低地,或是細巧、無泥煤味的艾雷島。產區風格的界限被打破,而這正印證了Whyte & Mackay酒廠調和師所說的:「歸根結底在於每個酒廠自身,而非酒廠所在的區域。」
樂加維林Lagavulin酒廠出產蘇格蘭泥煤味最重的威士忌之一,與所在艾雷島的產區風格相符,但所有艾雷島的酒廠都是這樣嗎?
那麼,小威就來探討一下,對於蘇威來說,分區制度和產區風格的概念究竟從何而來?在今天又有多大意義?
「產區風格」的固定和形成
首先要說的是,蘇格蘭固有的高地(Highlands)和低地(Lowlands)的地理區域劃分,對於威士忌產區風格劃分的影響是間接的。
1784年開始,針對威士忌蒸餾,高地和低地實行了各不相同的稅收體系。高地的稅收更嚴苛,於是那裡的酒廠多為逃稅的小作坊,而低地的威士忌產業則規模越來越大,並長期向英格蘭和海外市場出口。
低地景色
直到1823年,高地的減稅政策終於使得酒廠放心擴展生意,一度實現繁榮。那個年代的另一件大事是,連續蒸餾器(continuous still)的發明使人們可以用穀物替代麥芽進行發酵,從而創造出一種嶄新風格的威士忌。
高地景色
不同風格的共存,終於激發了調和威士忌的誕生。調和的目標是口感獨特而平衡,追求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那時的調和師一般將較厚重強勁的麥芽威士忌,與偏清淡的穀物威士忌混合。
同時,為了應對供貨酒廠的產量變化,他們將風味和口感相近的麥芽威士忌視為一類,這樣,如果其中有一款進不到貨,就可以用相近的另一款替換。
19世紀中期酒廠留下來的資料顯示,有些產區(比如艾雷島和坎貝爾)的概念明顯更流行,因為調和師會把來自這些地方的威士忌直接以產區名登記,而非以酒廠名字。也就是說,來自這些產區的威士忌風格已經較為統一,被視為一類。
這樣便形成了最早的產區風格概念。
位於低地的Glenkinchie酒廠生產清淡、青草味的單一麥芽,符合典型的產區風格
一致中的變奏
既然到19世紀,由於調和威士忌的需要,產區風格已經逐漸固定,那麼為什麼又會出現打破產區規律的「叛逆型」威士忌呢?
還是從調和產業說起。調和廠把某些威士忌視為可互相替換的一類之後,供貨的酒廠卻不願意自己的產品能被輕易代替,於是便致力於生產口味獨特的麥芽威士忌,以求在調和過程中難以取代,才能有穩定的收入。
Ardbeg雅柏酒廠
比如,1857年左右,在大名鼎鼎的Johnnie Walker同名創辦人之子Alexander Walker一世的記錄手冊中,就寫上了Ardbeg酒廠的大名,而非更常用的「Islay malt」(艾雷島麥芽)。這意味著,Ardbeg酒廠以其獨特的風格,在當時的艾雷島威士忌中脫穎而出,取得了獨特地位。
另一個例子也值得一提。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一位威士忌作家Alfred Barnard曾這樣描述Bankier酒廠的出品:「它們的威士忌以北部高地的原則生產,儘管酒廠位於低地,但酒顯然是高品質的高地風格。」
與曾經的Bankier酒廠類似,Ardmore酒廠位於高地,但生產重泥煤味的單一麥芽,屬於傳統意義上的艾雷島風格
從中可以看出,到19世紀末,對於產區風格規律的總結(所謂的「高地風格」),以及對超越這些規律的酒款的注意和認可,兩種態度並行不悖。
單一麥芽的年代
如果說,以前調和威士忌稱王的年代裡,對於單一麥芽的產區風格區分還只不過是專業人士的範疇,那麼到了20年代後期興起至今的單一麥芽熱,產區風格之說已成了廠家的營銷策略,也為廣大愛好者們津津樂道。這正是我們目前身處其中的蘇威產業現狀。
但是,大趨勢下的小逆流同樣值得注意。最明顯的逆產區分類而行的例子,便是一個酒廠同時生產多種風格截然不同的威士忌。
比如,位於低地的Ailsa Bay酒廠生產四種風格:輕度泥煤,重度泥煤,油脂感/硫磺味的,以及被稱為接近斯佩賽風格的。像這樣的酒廠還有不少,一般將不同風格的單一麥芽單獨裝配出售,或是作自家酒廠調和之用。
Ailsa Bay酒廠的單一麥芽威士忌
位於愛丁堡的Holyrood酒廠也生產不同風格的單一麥芽,酒廠調和師Jack Mayo更是表示:「斯佩賽威士忌中被視為典型的任何風味,都可以輕易在低地或坎貝爾敦威士忌中找到。我們想要在既定規則內把創造力推到極限。」
另外,相鄰的酒廠也可以生產完全不同風格的威士忌。比如,肉味十足的Mortlach和花香為主的Glenfiddich兩家酒廠只相隔一英裡。這更印證了產區風格這一概念的流動性。
Mortlach酒廠
蘇格蘭威士忌的歷史,產區風格一直是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體。在這一概念不斷固化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對它的挑戰和超越。這正是相關探討的有趣之處。
這種兩面性對我們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小威認為,我們在談論和運用產區風格的同時,也要意識到它並不是規範性的理念,遠不能囊括蘇威的豐富多樣和細緻區別。
說到底,一款威士忌之所以擁有你嘗到的這些風味,並非由於酒廠位於某個區域,而是由於酒廠自己的理念和策略。
所謂產區風格,更多是在某一階段、某一地區蘇威地位的體現和化身,因此永遠處在變化和發展之中。它歸根結底是建立在某一區域內許多家酒廠的產品風格之上,而這每一家酒廠、每一款威士忌都理應是獨特的。
*註明: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權作分享之用,如侵刪。
想要了解更多內容請持續關注我們
每天都有新鮮豐富的西點、西餐、咖啡、調酒資訊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