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陝西三區,均以「州」為名,原均曾為單字縣
現在,陝西共有十個地級市,其中以「州」為名的市轄區有三個,這三個區歷史上不僅均曾為「州」,建國初均為單字縣,其建制史也均有兩千多年以上,都曾是兩千多年古縣。 商州區,位於陝西省商洛市,為商洛市市轄區,也是商洛市的「母縣」。商州歷史悠久,戰國時曾為商鞅封地,秦時就已置縣稱商縣,建制史長達兩千二百多年。
-
明清時期,浙江有七個以州為名的府,現僅一為縣
浙江設省後,建制、區劃較為穩定,明清時均轄有十一個府,其中浙江現有十一個地級市中有十個能與其對應,這十一個府中有七個以州為名。 湖州府明末時轄有烏程縣、歸安縣、德清縣、武康縣、長興縣、孝豐縣等六縣及安吉州,其中孝豐縣為成化年間由安吉縣所析置,安吉縣正德年間升為安吉州。清朝時期,湖州轄地未變,僅安吉州於乾隆時降為縣,至清末湖州共轄七縣。現在,湖州市為浙江省地級市。
-
明朝時期,湖廣六個以州為名的府,北二南四,僅兩個未改名
明朝時期,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共轄十五府二直隸州(府、州相當於現在地級市),其中以州為名的府有六個,分別為黃州府、荊州府、嶽州府、辰州府、衡州府、永州府,現屬於湖北省的有兩個,為黃州府、荊州府,現屬於湖南省的有四個,分別為嶽州府、辰州府、衡州府、永州府。這六個以州為名的府中,僅兩個沒改名,你知道是哪兩個嗎?
-
廣西以「州」為名的縣僅3個,1個是桂林最大縣,有你家鄉嗎?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於中國南部,簡稱「桂」,從秦朝開始編入華夏版圖,屬桂林郡、象郡,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現在,是我國唯一的兩個沿海和沿邊省級行政區之一,也是唯一的沿海沿邊自治區, 廣西現在管轄14個地級市,以州為名的市有4個,都是歷史悠久的城市,管轄的七十多個縣中只有3個以州為名,你的家鄉是嗎
-
河南一縣,歷史悠久且縣名為單字,餄餎面十分出名
河南省,位於我國中東部內陸,地處黃河中下遊,因歷史上大部處於黃河以南而得名,又因是我國早中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有「中原」「中州」之稱,現省會為鄭州市。河南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誕生了眾多的名人、先賢,也孕育了許多名城、古縣,其中處於河南中部偏西的郟縣不僅為單字縣,也是置縣於秦的千年古縣。
-
陝西四座縣區以州為名,僅一座為縣,剛改名並升為縣級市
陝西現在為我國二十三個省之一,轄10個省轄市,107個縣(市、區),其中僅有四個縣(區)以州為名,包括三個區一個縣級市,唯一的縣級市為郴州市,剛由彬縣撤縣設縣級彬州市。彬州市,位於陝西省鹹陽市西北部,為縣級市,由鹹陽市代管,總面積1185平方公裡,人口36.56萬人。彬州市原名彬縣,於2018年5月撤縣設市,成立縣級彬州市,其名易與湖南郴州混淆。
-
莒縣、費縣、莘縣、冠縣、曹縣、單縣,說說山東的單字縣
莒縣、費縣、莘縣、冠縣、曹縣、單縣,一縣始終姓「莒」,一縣人口最多,一縣大學最多,一縣淘寶鎮最多,還有一縣最特別,四縣人口過百萬,說說山東的單字縣的來歷!中國行政區劃共分為省、縣、鄉三級。今天來到第八期——山東,山東單字縣一共六個。一、莒縣莒(jǔ)縣,日照市下轄縣。「莒」為地名,源於莒地,為原始社會的莒部落生存繁衍之地。此後,雖時代更易,版圖變遷,但「莒」名始終未變,莒國古城一直是莒地的中心治所。
-
湖北僅有的兩個單字縣,一處是詩祖故裡,一處是西遊記女兒國所在
今天要給大夥介紹的是湖北省僅有的兩個縣名只有一個字的單字縣,它們一個是詩祖故裡,一個是西遊記女兒國所在。一起來看看吧!以《西遊記》的故事情節、場景、人物原型為背景,結合自身的地理環境,打造出具有西域風情的神秘國度旅遊景區。
-
山西臨汾這個單字縣,縣城是市內海拔最高的,擁有柏山東嶽廟
山西省臨汾市有好幾個「單字縣」,今天我們走進其中之一的蒲縣。蒲縣全縣總面積約1511平方公裡,由於地處呂梁山脈南端西麓,境內地形多土石山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形的影響,讓蒲縣人口較少,全縣常住人口約11萬,可謂地廣人稀。
-
江蘇省成立時共七府一直隸州,治所分別為哪裡?
元朝時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經過明清發展並形成了我國現有行政制度。現在,我國有23個省,陝西、四川、雲南、江西、福建、甘肅等設省於元,山東、河南、山西、廣東、貴州、浙江等設省於明,而清朝初期設立了四個省,均為一省「其制過大」而析為兩省,其中湖廣行省大致以洞庭湖為界範圍湖南、湖北兩省,江南省(明朝南直隸)東西分置為江蘇、安徽兩省。
-
眉縣、隴縣、鳳縣、乾縣、富縣、洋縣、勉縣、佳縣,盤點單字縣
眉縣、隴縣、鳳縣、乾縣、富縣、洋縣、勉縣、佳縣,盤點陝西單字縣;眉縣太白山、隴縣關山、鳳縣花椒、乾縣乾陵、富縣蘋果、洋縣朱䴉、勉縣定軍山、佳縣紅棗,快來圍觀陝西單字縣的名片!今天來到第十期——陝西,陝西單字縣一共八個。一、眉縣眉縣,寶雞市下轄縣。全縣多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曾名郿縣、武功縣、平陽縣、郿城縣、雲州。東漢末年,董卓在縣東北渭水北岸築塢於郿,屯積糧谷,後毀。元升郿縣為郿州,後改。
-
江西一縣,進入新世紀後撤銷為區,仍以「縣」為名
贛縣縣境多山,氣候宜人,也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其西漢初就已置縣,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有「客家搖籃」之稱,歷史上也先後為南康郡、虔州、贛州、贛州路、贛州府等治所,今贛州最早也是以贛縣縣城所置。贛縣兩漢時豫章郡,東漢末以豫章郡南部設廬陵郡,贛縣為其所轄,三國吳時析廬陵郡置南部都尉,贛縣為其所轄,西晉時南部都尉改為南康郡,贛縣隨屬之,東晉時南康郡遷治贛縣。
-
清朝河北有十二府七直隸州三直隸廳,現在只有五個還是地級市名字
因明清建都於北京,作為拱衛京畿的屏障,河北省的地位自然不同於一般的省份。在明朝時,河北省稱北直隸,到了清朝,河北省被稱為直隸省,直到1928年,因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京北洋政府,直隸才改名為河北。而作為直隸省,河北在清朝時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點:一是直隸總督權力大,統管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二是直隸省管轄範圍大,涵蓋了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以及遼寧、內蒙、河南、山東部分地區。
-
河南一縣,以山為名,是江淮水系分界線,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
文/史間一壺酒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有一淮河,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淮河是中國第三大河,流經河南、湖北、安徽、山東、江蘇五省40個地市。「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也就是說桐柏縣為淮河的發源地。特殊的是,桐柏境內水系分屬淮河、長江流域兩大水系,以淮源鎮固廟村西嶺和大河鎮土門村的新坡嶺為分水嶺,東屬淮河流域,西屬長江流域。全縣有大小河流58條,中小水庫79座,地表水流量7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1億立方米,水資源豐富。
-
明清時府和州以及直隸州和散州的區別
府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是在唐朝時開始出現的,在京師、陪都和道治所在地置府,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數量較少。到了宋代,府的設置逐漸多了起來。宋代的府,隸屬於地方第一級行政機構路,長官為知府(全稱為權知某府事)。
-
明朝時期,山東六府之東三府、西三府,你屬於哪個府?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為大明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之一,山東由此正式建省,簡稱為山東布政司或山東省。濟南府府治歷城縣,且為山東布政使司衙門所在地,下轄4州及15直隸縣,4州為泰安州(新泰、萊蕪)、德州(德平、平原)、武定州(陽信、海豐、樂陵、商河)、濱州(利津、霑化、蒲臺),15直隸縣為歷城、章丘、鄒平、淄川、齊河、齊東、濟陽、禹城、臨邑、長清、長山、新城、肥城、青城、陵縣。
-
秦漢時的河內郡,是如何逐步變成隋唐時懷州,以及明清懷慶府的?
下面就看一下,這一區域在歷朝歷代中不同的名稱。由於這一帶有黃河的環抱,位於古代有三河」之說中的河內地區,因此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時,就在這裡設了「河內郡」,在接下來的兩漢及魏、西晉時均沿襲了這個設置。不過在東漢後期,把西漢時採取的「州刺史監察區」這種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劃改為了有行政區域的正式的州,就把秦、西漢以來的行政管理由中央、郡、縣三級變為了中央、州、郡、縣四級。這樣一來也就促成了「河內郡」向「懷州」的轉變。秦河內郡秦朝設河內郡時,治所設在了「懷縣」。
-
蘇州市行政區劃史,清朝境內十一縣,太倉曾為直隸州
明朝上圖為公元1582年明朝時期。此時今蘇州市地區存在上圖一州五縣,均屬蘇州府管轄。元朝時的常熟州、崑山州、吳江州均已改為縣,平江路也改為蘇州府。首先,太倉州在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治鎮洋縣。太倉此時也成了地級行政單位,只是到了民國初就降為太倉縣。太湖廳則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位於今吳中區東山鎮。廳是清朝時特有的一種行政機構,用在新開發的地區,分直隸廳(地級)和散廳(縣級)。太湖廳則是散廳,屬蘇州府管轄。
-
新世紀,廣東這個縣被撤銷,撤銷後一分為四
廣東因地處古廣信以東,兩宋設廣南東路而得名,省會為廣州市。廣東是我國改革開發的前沿陣地,行政區劃變遷也頗為頻繁,是我國地級市數量最多的省份,而進入新世紀以來,廣東積極推進撤縣改區以擴大市區規模,加強城市化建設,各地市經濟強縣紛紛撤銷劃為市區。其中,韶關市也有一縣曲江縣撤銷,這個縣不僅歷史悠久,也堪稱韶關的「母縣」,撤縣後更是一分為四。
-
明清方志中的清遠縣城隍信仰
一、明初及以前的清遠縣城隍信仰 雖然明代以前清遠是否出現城隍廟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但筆者認為,據《賓退錄》和《輿地紀勝》,南宋時雖然在廣州[7]、英州[8]、韶州[9]出現過城隍廟,但這些城隍廟都出現在州治,因此南宋時期的清遠縣似乎不存在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