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浙江有七個以州為名的府,現僅一為縣

2020-12-26 騰訊網

浙江省,位於我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自古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歷代均為富庶之地,也是我國著名的才子之鄉,省會杭州更是有「地上天堂」的美譽。浙江,因省內最大河流錢塘江又稱浙江而得名,作為省名始於元末。

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當時今浙江與蘇南等地並為江浙行中書省,元末至正三十二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設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是明代「兩京十三省」之一。浙江設省後,建制、區劃較為穩定,明清時均轄有十一個府,其中浙江現有十一個地級市中有十個能與其對應,這十一個府中有七個以州為名。

杭州府,元朝時期為杭州路,1366年改杭州路為杭州府,為浙江省省會,治錢唐、仁和兩縣。到明末,杭州府共轄有錢塘縣、仁和縣、餘杭縣、臨安縣、於潛縣、昌化縣、富陽縣、新城縣、海寧縣等九個縣,清朝時基本承襲明制,轄地未變但清乾隆時海寧縣升為了海寧州,至清末轄八縣一州。現在,杭州市為浙江省省會。

湖州府,元朝時為湖州路,1366年改路為府稱湖州府,以烏城、歸安兩縣為附郭。湖州府明末時轄有烏程縣、歸安縣、德清縣、武康縣、長興縣、孝豐縣等六縣及安吉州,其中孝豐縣為成化年間由安吉縣所析置,安吉縣正德年間升為安吉州。清朝時期,湖州轄地未變,僅安吉州於乾隆時降為縣,至清末湖州共轄七縣。現在,湖州市為浙江省地級市。

衢州府,元朝時為衢州路,1359年改路為龍遊府,1366年改稱衢州府,府治西安縣。明末時,衢州府轄西安縣、龍遊縣、江山縣、常山縣、開化縣等五縣,清襲明制。現在,衢州市為浙江省地級市。

處州府,元朝時為處州路,1359年朱元璋改處州路為安南府,不久又改為處州府,府治麗水縣。明末時,處州府轄麗水縣、縉雲縣、青田縣、遂昌縣、松陽縣、龍泉縣、慶元縣、雲和縣、景寧縣、宣平縣等十縣,其中雲和、宣平兩縣為1452年由麗水縣析置,景寧縣由青田縣析置。清襲明制,民國初廢府存縣,現在麗水市為浙江面積最大的地級市。

溫州府,元朝時為溫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溫州路為溫州府,府治永嘉。明末時,溫州府轄永嘉縣、樂清縣、瑞安縣、平陽縣、泰順縣等五縣,其中泰順縣為瑞安、平陽兩縣地於1452年析設,清朝時溫州府增領玉環廳,玉環廳為清雍正年間析台州府太平縣所置,清末時轄五縣一廳。現在,溫州市為浙江省地級市。

台州府,元朝時為台州路,1367年改路為府,府治臨海縣。明末時,台州府轄臨海縣、寧海縣、天台縣、仙居縣、黃巖縣、太平縣等六縣,其中太平縣為1469年析黃巖縣地所設。清朝時,台州府太平縣析置玉環廳劃歸溫州府,至清末仍轄六縣。現在,台州市為浙江省地級市。

嚴州府,元朝為建德路,1358年改路為建安府,不僅改稱建德府,洪武八年(1375年)又改建德府為嚴州府,府治建德縣。明末時,嚴州府轄建德縣、桐廬縣、分水縣、壽昌縣、淳安縣、遂安縣等六縣,清朝時嚴州府建制未有變化。民國初廢府存縣,建國初曾兩次於建德縣短暫設建德專區,現在建德為杭州市代管縣級市。

相關焦點

  • 明朝時期,湖廣六個以州為名的府,北二南四,僅兩個未改名
    明朝時期,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為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之一,轄地較元朝時期明顯北移,元朝時期的湖廣行省兩广部分獨立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和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一部,原河南江北行省的西南部併入湖廣,面積有了明顯的縮小,為今湖南、湖北省的全部。
  • 浙江十一地市,五個以州為名,全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浙江省,位於我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因省內最大河流錢塘江又稱浙江而得名,簡稱「浙」,省會為杭州市。浙江歷史悠久,以山水江南著稱,自古為「魚米之鄉」,是人文昌盛、經濟繁華之地,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現在,浙江省轄十一地市,有五個以州為名,全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 福建八府,八閩的由來,下四府仍為地級市,僅三個沿用舊名
    福建古為閩地,唐時分為五州,北宋時分為六州二軍,至元時設福建行省,改為八路,明時改為八府,分別為福州府、興化府、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建寧府,後增設福寧直隸州,所以,福建又有「八閩」之稱。其中,福州府、興化府、泉州府、漳州府為下四府(沿海,閩東),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建寧府為上四府(內陸,閩西)。
  • 山東一縣,明清時為單字縣且是府治所在,現以州為名
    山東省,位於我國大陸東部沿海、黃河下遊,不僅有「五嶽獨尊」的泰山,也是黃河入海之地,自古為華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也是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均十分發達的地區。山東,最初為地理名詞,指的是崤山、太行山以東地區,金時始有山東東、西路,明初山東正式建省,青州為省會,現省會為濟南市。
  • 清朝時期,甘肅曾領有這四個府、州,現為四「省會」
    甘肅地域狹長,南端地處我國南北分界線上,北部與蒙古國相鄰,地形、氣候等多樣,現省會為蘭州市。 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這一時期就曾設有甘肅行省,省會為甘州(今張掖),而甘肅省名就為取甘州、肅州首字而來。
  • 明朝時期,江西僅轄有一州,現為省內面積最大的縣
    江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稱豫章,而省內有長江重要支流贛江就原稱豫章江,贛江也是江西最大的河流,因此江西又簡稱「贛」,而江西之名因唐朝設江南西道,兩宋置江南西路而得名,元朝為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而江西正式建省於元。元朝時期,江西行省除了轄有今江西除贛東北部分外,還轄有今廣東大部,明朝建立後廣東設省,江西才基本形成現在省境。
  • 廣西以「州」為名的縣僅3個,1個是桂林最大縣,有你家鄉嗎?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於中國南部,簡稱「桂」,從秦朝開始編入華夏版圖,屬桂林郡、象郡,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現在,是我國唯一的兩個沿海和沿邊省級行政區之一,也是唯一的沿海沿邊自治區, 廣西現在管轄14個地級市,以州為名的市有4個,都是歷史悠久的城市,管轄的七十多個縣中只有3個以州為名,你的家鄉是嗎
  • 陝西三區,均以「州」為名,原均曾為單字縣
    現在,陝西共有十個地級市,其中以「州」為名的市轄區有三個,這三個區歷史上不僅均曾為「州」,建國初均為單字縣,其建制史也均有兩千多年以上,都曾是兩千多年古縣。 華州區歷史悠久,西周為鄭國之地,後鄭國東遷今新鄭,春秋戰國為秦國之地,秦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以其為鄭國舊地而設鄭縣,建制時間長達兩千七百多年。秦時鄭縣屬內史,兩漢為京兆尹地,南北朝時期曾於此設華山郡、東雍州、華州等。
  • 秦漢時的河內郡,是如何逐步變成隋唐時懷州,以及明清懷慶府的?
    在這裡正是因為有著獨有的山脈、大河地形,成為了我國歷史上行政輪廓變化最小的區域,千百年來設置在這裡的無論是郡、路、府,其行政區域的輪廓相差不大,較為穩定。下面就看一下,這一區域在歷朝歷代中不同的名稱。由於這一帶有黃河的環抱,位於古代有三河」之說中的河內地區,因此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時,就在這裡設了「河內郡」,在接下來的兩漢及魏、西晉時均沿襲了這個設置。
  • 清朝福建省有九府二直隸州,現在只有四個還是地級市的名字
    宋代置福建路,明清為福建省,福州是省城。清朝康熙平定臺灣後,設立臺灣府,屬福建省管轄。1885年,為加強海防,臺灣單獨建省。至清末,福建省共有九府二直隸州,共十一個直屬省的行政區。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十一個行政區的名字,如今只有四個還是地級市的名字,現將相關情況匯總如下:福州府:福州市。唐代改閩州為福州,此為福州命名之始。
  • 明清時府和州以及直隸州和散州的區別
    府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是在唐朝時開始出現的,在京師、陪都和道治所在地置府,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數量較少。到了宋代,府的設置逐漸多了起來。宋代的府,隸屬於地方第一級行政機構路,長官為知府(全稱為權知某府事)。
  •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清代江西十三府回溯江西明清時期,全省有十三府,贛東北地域屬於廣信府和饒州府(婺源縣除外),直到民國二年(1912)廢府存縣。其中屬於廣信府故地的有:信州區、廣信區、廣豐區、玉山縣、鉛山縣、弋陽縣、橫峯縣;屬於饒州府故地的有:鄱陽縣、餘干縣、萬年縣、德興市。婺源縣明清時期屬安徽徽州府「一府六縣」之一,1949年起成為上饒屬縣。
  • 縣誌裡的故事之三:府學 . 縣學 . 明清教育
    就像現在,上大學簡單,畢業後能上班、考個公務員太難。古代更難,儒林外史中的馬二先生說:「小弟補廩二十四年,蒙歷任宗師的青目,共考過六七個案首(第一),只是科場不利,不勝慚愧!」(《儒林外史》第十三回),用現代話簡單翻譯就是:考大學我很牛逼,每次考都能考一本,但是公務員考試無論是國考還是省考都流年不利!
  • 剛正清廉的化身——宋金元明清時期的沂蒙
    |引言宋金元明清時期,隨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進一步強化,沂蒙山區的地方行政區劃基本穩定下來,絕大部分區域自宋代以來便一直處於沂州和州的管轄之下。清朝前期,在這裡又設置了沂州府,下轄莒州、蘭山縣、郯城縣、沂水縣、蒙陰縣和費縣等。
  • 清朝河北有十二府七直隸州三直隸廳,現在只有五個還是地級市名字
    因明清建都於北京,作為拱衛京畿的屏障,河北省的地位自然不同於一般的省份。在明朝時,河北省稱北直隸,到了清朝,河北省被稱為直隸省,直到1928年,因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京北洋政府,直隸才改名為河北。三是由省直屬的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多,清朝時,府、直隸州(直屬省的州)、直隸廳(直屬省的廳)是省直屬的行政區,到清末時,河北有十二府七直隸州三直隸廳,共計二十二個省直屬的行政區,堪稱當時全國之最。
  • 明朝時期,萊州府為山東六府之一,現分屬哪幾個市?
    行省時期,山東以青州為省會,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後改以濟南為布政使司衙門駐地,濟南自此成為山東政治中心,洪武十八年濟寧府降為濟州,兗州升為府後山東至明末一直為濟南府、東昌府、
  • 河南九府、五直隸州:如今有的成了省會,有的則衰落成了縣
    對河南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河南下轄17個省轄市和1個省直管市。但在明清時期,河南是沒有市的,而是有九府五直隸州。 這些府和直隸州,其行政區劃就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清朝滅亡後,這類區劃也被廢除。
  • 從「依軍號定品」到「依州定品」,看北朝時期州軍府制度的變革
    引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古代州制發展的全盛時期,州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單位各州府集行政、軍事、監察諸權於一身全權管轄州內各郡縣因此州府的權利高度集中,在《三國志·魏書》中便有「刺史興兵,搖動天下」之說。在一定的程度上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所施行的州制是導致這一時期長期割據分裂的重要原因。
  • 明朝時期,山西五府三直隸州,你屬於哪裡?
    行省制度發端於元朝時期,但當時山西、山東、河北等地直屬於中書省,被稱為「腹裡」。山西正式建省是在明朝建立後的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設山西行中書省,省治為太原府,轄太原府、大同府、平陽府、遼州直隸州、潞州直隸州、沁州直隸州、澤州直隸州共三府四直隸州。
  • 山西督軍府舊址前世今生,叫千年府衙是誤會,金字招牌叫明清撫署
    二是北宋山西最高權力機構在長治,太原只是17個州之一,從榆次遷來。北宋并州與後來的太原府,是河東路所屬17個州之一,最初設在榆次,大將潘美修築太原城後,起初連設州治都不夠格,後來湊請皇帝批准後,才將并州治所從榆次遷到新建的太原城,升級為太原府,當時只有河東路四司之一的經略安撫司設在了太原。也就是說,北宋的省級衙門在現在的長治,和太原沒有關係。三是金朝河東北路治所在太原,但位置無法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