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經市文化局組織專家進行資料審查、遴選,現公布鍾秀山遺址等22處不可移動文物為南通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核定1處不可移動文物併入現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對原有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稱進行調整,並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文物的義務。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承擔起本行政區域內文物保護的責任。各相關部門要在各自的職權範圍內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二、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規划行政等部門劃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作出標誌說明,建立文物保護檔案。
三、建設工程的選址要避開文物保護單位,凡涉及文保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工程項目要按照《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相關手續。
四、文物保護單位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要履行好文物保護的職責,對不能妥善使用並影響古建築和紀念性建築類文物保護單位安全的必須限期遷出,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對其妥善保護。
附件:1.南通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合併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3.調整名稱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4.第四批南通市文物保護單位簡介
二○○四年八月二十一日
附件1:
南通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2處)
一、古遺址(1處)
編號 |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IV-1 | 鍾秀山遺址 | 明嘉靖、隆慶 (1522-1573年) | 崇川區鍾秀中路100號 鍾秀山烈士陵園內 |
二、古建築(3處)
編號 |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IV-2 | 宋井 | 宋 | 海安縣海安鎮海安中學 |
IV-3 | 顧氏住宅 | 清 | 如皋市白蒲鎮市大街顧家老宅巷 |
IV-4 | 張氏宗祠舊址 | 明萬曆 (1573-1620年) | 通州市金沙鎮金西初中校內 |
三、石刻(2處)
編號 |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IV-5 | 軍山普陀別院碑 | 明崇禎三年 (1630年) | 崇川區軍山普陀別院內 |
IV-6 | 戴聯奎墓石刻 | 清道光三年 (1823年) | 如皋市東陳鎮尚書村 |
四、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16處)
編號 |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IV-7 | 大生紗廠清花間廠房 | 1898年 | 港閘區唐閘鎮南市街14號江蘇大生集團公司內 |
IV-8 | 大達內河輪船公司舊址 | 1903年 | 港閘區唐閘鎮北市街63號南通造紙廠臨街 |
IV-9 | 唐閘實業小學教學樓 | 民國 | 港閘區唐閘鎮港閘區實驗小學內 |
IV-10 |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舊址 | 1912年 | 港閘區唐閘鎮南市街14號江蘇大生集團公司內 |
IV-11 | 伶工學社舊址 | 1919年 | 崇川區嚴家巷4號 |
IV-12 | 南通農科大學校舍 | 民國 | 崇川區濠南路2號南通博物苑東南 |
IV-13 | 啟秀別業 | 民國 | 崇川區啟秀路20號 |
IV-14 | 狼山天主教堂 | 1936年 | 崇川區城山路113號 |
IV-15 | 南通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 1952年 | 崇川區環西路1號 |
IV-16 | 近代紡織車間 | 1895-1985年 | 崇川區文峰路4號南通紡織博物館內 |
IV-17 | 韓國鈞墓 | 1947年 | 海安縣海安鎮北郊鳳山南麓 |
IV-18 | 海安縣烈士陵園 | 1955年 | 海安縣海安鎮寧海南路80號 |
IV-19 | 張謇祖居 | 1847年 | 通州市西亭鎮狀元街 |
IV-20 | 大生三廠總辦事處舊址 | 1920年 | 海門市三廠鎮華潤集團大生公司廠區 |
IV-21 | 通海墾牧公司擋潮牆遺址 | 民國 | 啟東市茅家港鎮外海灘 |
IV-22 | 鬱壽豐墓 | 1926年 | 啟東市合作鎮東首 |
附件2:
合併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處)
編號 | 名稱 | 建造時代 | 地址 |
1 | 大生紗廠專家樓 | 1897年 | 港閘區唐閘鎮南市街14號江蘇大生集團公司內 |
大生紗廠專家樓建於大生紗廠建廠初期,供來廠安裝機器的英國專家居住。建築坐北朝南,為二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378平方米。與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生紗廠公事廳」臨近,併入該項目。
附件3:
調整名稱文物保護單位名單(3處)
1.葫外樓,更名為「濠南別業西樓」;
2.西寺,更名為「興化禪寺」;
3.望虞樓,更名為「虞樓」。
附件4:
第四批南通市文物保護單位簡介
Ⅳ-1.鍾秀山遺址
鍾秀山,俗稱北土山,居南通舊城中軸線北端。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由由州牧高啟新、鄭舜臣率民眾築土建成。原有五座小山,與南五山遙相呼應,構成古城南通的中軸線。鍾秀山遺址現存主山部分山體,高約5米,佔地200餘平方米;另有重要文物明隆慶三年(1569年)顧養謙題額、陳堯撰、袁隨書的石碑《新築鍾秀山碑記》,及碧霞閣殘碑一方。鍾秀山遺址是南通古代城市重要遺存。
1985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在鍾秀山遺址建鍾秀山烈士陵園,主要建築有烈士紀念碑,烈士事跡陳列廳,南通「三·一八」慘案烈士墓碑。
Ⅳ-2.宋井
2002年8月發現,該井為原廣福寺內水井。該井距地表約一米,缺失井圈。井深7.8米,井口呈橢圓形,直徑0.8米。井底鋪杉木,井壁用弧形磚砌成,磚長28釐米,寬11釐米,厚3釐米,井內出土了一些宋元時期的陶瓷殘片。現為海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Ⅳ-3.顧氏住宅
顧家老宅始建於明初,後經歷代維修。該建築坐北朝南,分為東西兩個院落。外院兩進,門堂在整個院落東南,與藏書樓結合,三層四間,後為書齋,三間七檁,中為天井,清磚鋪地。內院有正屋三間,為穿鬥式硬山頂建築。整個住宅風格古樸,布局自由,別具特色。另保存各式明清學具、用具。建築面積190平方米。
白蒲顧氏明代以來為詩書世家,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此創辦顧氏蒲濤學塾,前後延續200多年。現仍為顧氏家族居住。
Ⅳ-4.張氏宗祠舊址
通州張氏,明代從常熟遷來,張謇為第十六世孫。金西張氏宗祠,初建於明萬曆年間,歷代修繕。原有三進院落,現存宗祠後殿,及銀杏兩棵。後殿為四開間抬梁式硬山建築,木構粗壯,簡潔大方。建築面積100平方米。
Ⅳ-5.軍山普陀別院碑
碑名全稱《軍山新建普陀別院碑記》,由明禮部尚書董其昌撰文並書,碑文記載了狼山提督王揚德與士紳各捐俸祿若干,廣募眾資,於天啟六年(1626年)開工,崇禎三年(1630年)建成軍山主剎普陀別院的歷史。該碑為青石質,由碑首、碑體、碑座三部分組成。通高1.8米,寬0.8米。現鑲嵌於軍山普陀別院院牆之中。
Ⅳ-6.戴聯奎墓石刻
戴聯奎,字紫垣,生於如皋,乾隆四十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內閣學士、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道光二年卒,賜御葬,按規制建墓。「文革」中戴聯奎墓被毀,現完整保存石翁仲四尊、石香爐一隻、龍紋牌坊構件一件,石翁仲分別為執劍武臣、執鞭武臣、左飄須文臣、右飄須文臣,為青石質,通高2.56—2.72米,其鐫刻粗獷而又工細,面部表情刻劃細膩,服飾線條生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Ⅳ-7.大生紗廠清花間廠房
大生紗廠1895年開始籌建,1899年建成,是張謇創辦的第一個機器棉紡織企業,它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代表性企業,也是南通近代化發展的核心企業。它的成功創立奠定了南通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基礎。
大生紗廠清花間廠房由英國人湯姆氏設計,上海曹協順營造廠承建,是南通現存最早的近代工業建築。 1898年12月建成,為磚木結構鋸齒形廠房,座西向東,佔地面積500平方米。該廠房除外牆整修有所變化外,基本保持原貌。現作生產用房。
Ⅳ-8.大達內河輪船公司舊址
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原名通州大達內河小輪公司,建於1903年,是張謇創辦的第一個航運企業。張謇任公司總理,經理是沙元炳,江澤民同志的祖父江石溪任協理。至1918年,公司已擁有輪船35艘,開闢航線10條。
現存公司辦公樓一座,座西朝東,為二層西式樓房。建築外牆及內裝修有所改變,其它保存尚完整。臨河有碼頭遺址,其南邊緊鄰其側另有小樓,為張謇創辦的大達公電機碾米公司辦公樓,一併歸入保護範圍。
Ⅳ-9.唐閘實業小學教學樓
唐閘實業小學前身為張謇於1905年創辦的「唐閘實業公立藝徒預教小學」,是進行職工文化教育的小學。民國建立後更名為「實業公立小學校」、「實業私立國民小學」,1928年發展為完全小學。
該教學樓建於20世紀30年代,為二層十一開間磚混建構,周匝迴廊,清水外牆,平面呈T形,建築面積1354平方米,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近年經維修,保存完好。現為港閘區實驗小學辦公樓。
Ⅳ-10.南通紡織專門學校舊址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前身是張謇於1912年創辦的「紡織染傳習所」,同年更名為南通紡織專門學校,成為中國最早的紡織大學。1927年改為南通紡織大學,後又改稱「南通大學紡織科」、「南通學院紡織科」等,1952年併入華東紡織工學院。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舊址現存學生宿舍樓、紡織科圖書館樓各一座。學生宿舍樓建於1925年,為二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567平方米。圖書館樓建於1934年,由紡科畢業生捐資一萬兩白銀建造。為二層磚混結構,建築面積307平方米。現保存基本完好。
Ⅳ-11.伶工學社舊址
伶工學社建於1919年,是張謇創辦的我國第一所戲劇學校,利用望仙橋畔武聖殿原址修建,當時有校舍60餘間。張謇親任伶工學社董事長,張孝若為社長,梅蘭芳為名譽社長,歐陽予倩任主任,主持日常事務,並親自給學生講戲劇理論,還進行京劇劇目、舞臺藝術和劇場管理方面的改革,在我國戲劇史上享有特殊地位。1926年停辦。
伶工學社舊址現存校舍20餘間,為磚木結構平房。分東西兩列,前後各三進,中有走廊相連。其間有古銀杏三棵。現為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職工宿舍。
Ⅳ-12.南通農科大學校舍
南通學院農科前身是張謇於1906年設立的通州師範學校農科,後改為初中等農業學校、甲種農業學校,1919年改稱農科大學,1928年後與醫科大學、紡織大學合併為南通大學,1930年後稱南通學院農科,1952年遷往揚州,合併為蘇北農學院。原校舍分布在啟秀路南北兩部分,大部分已改造。現存兩棟農科高中部校舍,為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其外形、結構及體量相同,均坐北朝南,呈一南一北布局。小歇山式屋頂,上鋪蝴蝶瓦,混水磚牆。南樓中間為過道,樓梯沿兩側牆向上;北樓在中室為折返樓梯。建築面積為706平方米。
Ⅳ-13.啟秀別業
啟秀別業建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為張孝若別業,1928年3月張緒武先生出生於此。後曾為南通醫學專門學校外國專家宿舍。啟秀別業為二層磚木結構樓,坐北朝南。該別業面闊三間,前有走廊,東南角附樓梯間,樓房中室北側外加廚房,建築面積356平方米。風格簡潔,中西合璧,是近代南通具有代表性的別墅建築。
Ⅳ-14.狼山天主教堂
又稱狼山露德聖母堂,是江浙滬一帶著名的天主教朝聖地,該堂由教區首任國籍主教朱開敏多方籌集資金所建。教堂為哥德式建築,座西向東,建築平面為十字架形,大堂前有鐘樓一座,高30米,鐘樓頂建一瓷白色十字架,鐘樓四周裝飾彩畫玻璃,屋面覆蓋黃色琉璃瓦,外牆金黃色,立面簡潔無裝飾,呈現代派風格。整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上海籍天主教徒潘世義承擔測量、勘探、設計、集材、施工管理等工作,匯利鶴記建築廠承包建造。總面積500多平方米,可容納教徒近千人。現教堂基本保持原貌,狼山堂現為海門教區主教座堂。
Ⅳ-15.南通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1951年,由市總工會發起,市政府支持,社會各界捐資、捐物興建,市建築工會派工承建,歷時11個月,於1952年竣工。陳毅元帥親筆題寫了館名。南通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是建國後南通建設的第一個大型文化設施,也是全國新建的第一個勞動人民文化宮。
文化宮為內框架混合結構,圓木樁基,鋼筋混凝土承臺,總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高4層。底層為展覽廳,第二層為可容400人的交誼廳,第三層為可容840人的大禮堂,禮堂外有一平臺。兩側耳房及第四層作為演職員宿舍、化妝室。為南通現代優秀建築。
Ⅳ-16.近代紡織車間
近代紡織車間由廠房建築和全套紡織設備組成。廠房系利用原通棉一廠保留的大生紗廠初建時期的「北車間」廠房建築材料(梁、柱、窗、鋪地石板),1985年按照原貌移建現址,為磚木結構鋸齒形廠房,佔地面積500餘平方米。車間內保存大生紗廠初建時使用的、包括完整生產流程的6種15臺設備和動力傳動設施,其中有中國現存最早引進、1895年英國赫直靈登公司生產的紡紗機器,以及資生鐵廠1914-1915年製造的、中國最早自製的織布機,引進的日本豐田織布機。近代紡織車間是目前全國僅有的、完整反映中國近代紡織生產面貌的代表性文物。
Ⅳ-17.韓國鈞墓
韓國鈞墓,又稱「紫公墓」。韓國鈞(1857~1942),字紫石,晚年自號止叟,泰縣海安鎮(今屬海安縣)人,23歲中舉。清末為吉林省民政司,北洋政府時期任江蘇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省省長並一度兼督軍。1925年退居故裡,熱心地方事業。抗戰爆發後,與新四軍劉少奇、陳毅等領導人多次會晤,效力抗日。1940年9月中旬,在海安主持召開蘇北各方聯合抗戰座談會。後被推選為蘇北臨時參政會名譽參議長。1941年2月,日軍侵入海安鎮,韓國鈞拒絕出任偽職。1942年逝世。1947年,移柩葬於海安鳳山。
韓國鈞墓坐北朝南,有墓冢、神道、牌坊、碑亭,「文革」期間遭毀。1982年韓國鈞墓部分修復,現存圓形墓冢,立於兩層水泥平臺之上,後有護牆,陰刻陳毅悼韓國鈞詩,佔地面積170平方米。現為海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Ⅳ-18.海安縣烈士陵園
海安縣烈士陵園是蘇中地區最大的烈士合葬墓園。墓內安葬著351名烈士,系1946年7月蘇中戰役中在海安境內犧牲的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官兵。園內還有共和國大將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葬處。園內主體建築有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館、粟裕紀念館、青少年教育館、領導題詞碑廊等。陵園收藏有李德生、粟裕、葉飛、張愛萍、遲浩田、韓念龍、江渭清、管文蔚等數十位領導同志來園視察時的親筆題詞。
陵園現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有紀念性建築2800多平方米,其中烈士紀念館750平方米,烈士陵墓500平方米,青少年教育館450多平方米,另有水面3700平方米。
Ⅳ-19.張謇祖居
張謇祖居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為張謇青少年時期生活和讀書之處。祖居一度曾賣給塾師宋家,1922年購回整修,東部改成宅院,前後三進,正屋中間題額「敦睦堂」;西部為商鋪,租給宋家經營,張謇曾作《西亭東橋銘》,序中兼述了張氏祖居的變遷。抗戰中張氏他遷,房屋易主。
張謇祖居現存平房一進,坐北朝南,為抬梁式硬山建築,前附四檁卷棚式長廊,面闊五間,進深九檁。1989年公布為南通縣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民居。
Ⅳ-20.大生三廠總辦事處
大生三廠由張謇、張詧兄弟籌建於1914年。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至1921年方建成。是大生集團的主要企業之一。
大生三廠總辦事處(也稱公事廳),建成於1920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建築。前後二排,中為天井,東西兩側有迴廊相連。前排面闊11間,中為穿堂,歐式門柱,上方書有「總辦事處」。後排為二層樓房,面闊九間,室內地鋪彩色瓷磚,建有壁爐。建築佔地面積1920平方米,建築面積1242平方米。現部分房屋裝修有所更改,整體保存完好,為企業辦公區。
Ⅳ-21.通海墾牧公司擋潮牆遺址
擋潮牆為張謇創辦的通海墾牧公司的重要護堤設施,位於原通海墾牧公司第一堤外,是為阻擋海潮衝擊堤岸而建。最初是木板牆,屢建屢毀,1930年前後改用鋼筋混凝土建築,由南通祥興建築公司承建,於育之設計。擋潮牆牆高3.3米,厚0.7米,牆體兩側每隔數米有斜坡支撐,全長1585米。該牆除部分因海浪衝擊牆體倒塌外,仍保留原有宏大氣勢,被稱為「海上長城」。
Ⅳ-22.鬱壽豐墓
鬱壽豐(1873~1926),字芑生,原名世豐,又名鴻興,海門縣人。早年在浦東同昌紗廠謀生,精通英文。1906年,張謇於崇明外沙籌辦大生分廠,鬱壽豐受張謇委派去英國採購紡紗機,後在大生分廠供職。1913年鬱壽豐在上海設立大生機器公司。他熱心於教育、慈善事業,在家鄉先後辦了小學6所,造「壽豐」石橋11座、水泥橋3座,在上海創辦聖心醫院。
鬱壽豐墓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墓冢圓形,坐北朝南,後有環形護牆。墓前有一座方柱體青石墓碑,該碑由清末狀元劉春霖撰寫,榜眼夏壽田題詞,探花鄭沅書丹,具有較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