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易,最好能放空思想無欲無求,才能真正學好易經,掌握易的智慧

2020-12-16 夫乞聊文化

乾卦的字數很少,但卻涵蓋天地之數,求得乾卦,不一定就是大吉大利的好卦,但乾卦幾乎就是一個全卦,由初九到上九,涵蓋物極必反,由「潛龍勿用」到「亢龍有悔」,涵蓋了人生由低谷到高山,再到高處不勝寒,這樣一個奮鬥過程。乾卦的龍,不一定求到此卦的人,都是龍命,但求到此卦的人,一定要按照天的品德去做事,事就會很順利。

所謂「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者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至此,聖人對乾卦的解讀,已經完結。這裡我們看到,有三段全卦的解讀,兩段卦辭的解讀,一段整卦爻辭的解讀,最後還有一段解讀,涵蓋了起卦到上九的解讀。可以說,沒有一句多餘的話,卻把本卦解讀得非常透徹,猶如撥雲逐見天日。

當然,在卜卦人眼裡,可能還有新的解釋,我不推崇,因為我說過,學易,不要偏於佔卜,如果學易者,就為了算卦賺錢,那就不要以此為要,建議直接去學習《易卦》、相書這類純粹的佔卜書籍。那樣的話,出師算卦反而會更快一些。而要專心學易,最好要做到無欲無求,去理解每卦、每爻當中的每個文字,所包含的含義。

易通陰陽,那麼我們在學易的時候,就要始終貫穿陰陽的理論基礎,比方說,第一卦乾卦,都知道它是大吉的卦,可是初九和上九皆不可用,有人說,弗用,是用的意思,而真正要用的時候,卻發現,他說的用,是指九二,九三,九四。對嗎?當然也對了,不對嗎?當然也不對了。到底對還是不對?說他對,是說他應用了易的陰陽理論。說他不對,是別人應用了是非理論,也就是西方所說的非黑即白,那肯定是不對了,文化基礎都不一樣,怎麼能對呢?

所以我經常說,學易,一定要無欲無求,靜下心來,如果能夠做到的話,最好把自己能夠放空。就是你以前學了任何理論知識,都把他忘掉,不帶任何辯證的眼光去學易,那麼你就會快速的吸收易的文化。我認為是這樣的,你不妨試試?

就像李連杰版的電影,《倚天屠龍記》裡的一個橋段,張無忌被要求不用九陽神功,不用乾坤大挪移,來跟人打架,張三丰現場教了一段太極,沒打兩下,就被人打退了,張三丰急了,說:「把你體內的其他武功全部忘掉,只要記住把這兩個王八蛋打趴下就行了。」

張無忌試了試,還不行。,張三丰隨手摔了他兩下,然後問道:「我是誰?」「師公。」

「啪」一巴掌給打懵了,再問:「你爹是誰?」「忘了。」「好,去吧。」

再看張無忌,太極玩得遊刃有餘,這場架很快就打贏了。這個橋段,是誇張了一些,可是其中的道理,卻一點也不誇張。所以,從翻開《周易》的第一卦開始,我們最好能做到放空思想,無欲無求,認真學易,才能真正學好易經,掌握其中的智慧。

相關焦點

  • 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反己而不窮
    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窮,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誠。偉大而又完備的人,全無追求,全無喪失,全無捨棄,不會因外物而使自己有所改變。在道家看來,天地是最偉大和最完備的,而天地毫無所求。所以偉大而又完備的人也毫無所求,而沒有求就不會有舍,就不會在意得失,不會因為外物而改變自己的本性。這種無所求的心態正是無為而治的出發點,所以道家都強調「返」或「損」,「返」就是要戰勝自己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什麼樂器最好學?無基礎最易入門的樂器盤點!
    對於熱愛音樂的人來說,學一門樂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是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樂器,卻是一件難事。今天小迷妹就幫大家分析一下,無基礎易入手的日常樂器有哪些。口琴口琴是一款價格中等,上手程度簡單的樂器。古箏看過一組數據,95%的人可以學會彈琴,然而只有5%的人能堅持學完學好。如果說學古箏只是一時興起,想玩一玩的話,挑一臺1000到3000左右的練習琴足矣。而且古箏可以說是成年女性學樂器的首選,既不像鋼琴小提琴那麼難和費錢。
  • 略論《學記》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
    教育,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無例外。比如,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其思想依據絕不僅僅是現代西方教育理論的移植照搬,而是有著堅實的傳統理論基礎和久遠的民族思想淵源的。我們今天所說的新的教育理念,其實有的也並不新,在我們傳統的教育理論中早已有之,只是我們今天欲加以強調、突出而已。
  • 真正無欲無求的人,越懂得自我精進,成不了懶漢,做他人心中太陽
    ……」在生活中,經歷了一系列與夢想的碰撞,跌跌撞撞後,一些朋友看我好似一副無欲無求活像神仙的樣子後,忍不住和我分享。「無欲無求」四個字,人們按字面的理解,和生活需求層面延伸理解,意思大概便是:看破紅塵,對愛情沒嚮往了,對金錢功名權利也不執著了……大多數的人在聽聞「無欲無求」時,便開始忍不住開始反觀身旁人事:看看那些過來人,和聽過的人物故事,這樣一群人,大多遁入空門,成了和尚尼姑道士;或者,成了有如「活死人」一樣的人
  • 老子智慧分享:清靜無為,虛心弱志,無欲不爭,逍遙一生!
    今日陽光明媚,氣溫攀升,就讓我們一起回味老子的智慧絕學,衣食之外,關注內在生活。1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東西抓多了就抓不住,不如放手。你把自己弄得很厲害,這不是長保之計。就算你金玉滿堂,有很多錢,你也守不住它的流失。
  • 《道德經》: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
    引言: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通行本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如果,我們儘量用虛空的,沒有什麼主觀色彩的,讓自己客觀的,去觀察並且能跳出來,去看待事物的話,可能境界體會就不太一樣了。沒有做到,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 當然了,這句話還有更深一層的涵義。上一篇我們剛說了,萬物在它剛剛起源的時候,是「無名,無形」的。
  • 重溫《學記》教育思想
    「知不足」引發的困惑感或求知慾,「通達」後的自信或成就感,「安學、親師、樂友」等多種外力良性循環作用後對教學內容的津津樂道,都可理解為《學記》動機所在。學習的至高境界是自主學習。「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要求學習做到專心致志、謙遜恭敬,時時刻刻敏捷地求學,在學業上方能有所成就,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自律學習者。
  • 學易十年的感悟:只有性格才能決定命運
    著名作家傑克·霍吉在《習慣的力量》一書裡面這樣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易多年後,漸漸的我也相信了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了。我們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周易》真的是博大精深啊!
  • 自己心裡邊放空,您才能更好的接受別人的思想,接受別人的建議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之前我們學了第八章這句話「上善若水,而又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告訴大家,真正悟道人的品性像水一樣。水是利眾生但非常安靜的,把自己位置放得特別低。就是人間之道,聖人之道就是無我利他。這個「道」一點不玄妙,一點兒不複雜,講的就是一種無我利他的境界,尤其是領導者如果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為你管理的員工去做事,但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不為自己去爭名利等等,那麼這種品性就跟「道」非常接近了。我們今天接著學悟道者的品性,這種品性有什麼特點呢?老子接著說「居善地,心善淵」。什麼叫居善地呢?
  • 佛前十不求——為人處世大智慧
    明代高僧妙葉禪師編輯的《寶王三昧論》,類似名言警句,盡顯佛法妙義,雖然是佛門的修行妙訣,但絕不僅僅只利於佛子修行,其中所蘊含的處世智慧,對一切眾生都有很大的利益,下面我們共同學習一下。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易生。
  • 易無止境,大道天成——記人生基因體系創始人劉世存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易學幾經變革、最終衍生出了天與人和、地與人和,天地與人共和的大道無形哲學思想。對於人們探索宇宙自然奧秘,攻克隱態領域、揭開人生密碼有著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作為易學界的傑出人士,劉世存以其淳樸深厚的易學醫學功底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創建了「人生基因體系」,將民族智慧進一步升華到高層次思維模式。
  •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本部分內容主要考察《學記》裡面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在全國教師招聘考試裡面,屬於比較常考的知識點。試題多考察對古文的理解和教育思想解讀,考察題型有單選、判斷、填空,以單選題為主。【考點精講】《學記》是先秦儒家教育經驗和思想的總結。
  • 有涯與無涯,思想與吸引力法則!
    只要你對一件事物產生注意,把它納入你的思想振動,融入你的生活。就會吸引或者創造一切有關聯的事物,不管是否是你想要的那些想要的和不想要的,這很神奇。但是,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又是有限的,要學會擇重。才能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無限的創造中去。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朋友:所學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另起爐灶再學另一個專業。行有餘力還參加其他學習,比如語言,熱衷於參加各種考證。
  • 關學思想史·小識
    關學自張載立宗開派,迄清末殆八百餘年。張載以千古造道之勇,「窮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異學」,不唯建立孟子以迄宋世「未之有也」之宏大思想體系,且以「學古力行,篤志好禮」,成為一代「關中士人宗師」。元末奉元之學稍盛,蕭氏維鬥、同氏榘庵,「闡關、洛宗旨」,既篤程朱主敬窮理,復尚張載禮教躬行。「元儒篤實,不甚近名」,此體現於關學學人,尤為鮮明。明初諸儒,皆朱子門人之支流餘裔。其學多衍伊、洛之緒言,探性命之奧旨。明代關中之學,「大抵源出河東、三原」。河東薛瑄之學,經關隴段容思、周小泉而傳薛敬之、呂涇野,其學恪守程朱,一時稱盛。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學記》是先秦時期儒家教育和教學活動的理論總結,它主要論述教育的具體實施,偏重於說明教學過程的各種關係。《學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思孟學派,甚至可以具體說是孟軻的學生樂正克。但是,《學記》也吸取了儒家內外其他派別的思想。《學記》全文不過1200多字,但內容卻頗為豐富,主要包括關於教育作用與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等幾大部分。
  • 至簡至易的《易經》智慧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是孔子為《易經》所做系傳第一章中的一段。闡明了兩個道理,首先,《易經》所說的是宇宙乾坤之道。其次,《易經》所講述的道理至簡至易,就是告訴我們《易經》是最平凡的,而非神秘的。
  • 中國發現上古「天書」,被專家證實:是失傳3000多年的《連山易》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易經總共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可惜的是前兩本書都已經失傳,目前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考古界的學者對於失傳的兩本書苦苦尋找都無果,因此有不少人覺得,《連山》和《歸藏》或許只是「莫須有」書籍呢?但是最近有一則消息震驚考古界,我國文物工作者發現了一種古老的上古文字,被證實為夏代的《連山易》。
  • 丁小平:《太虛與歐陽竟無佛學思想對比研究》緒論
    太虛在《律禪密淨》(1935年)中說:「以二十餘年的修學、體驗,得佛陀妙覺的心境,照徹了大小乘各派的佛學,及一切宗教、哲學、科學的學說。」[13]這是強調以其契合理體的智慧,而能統攝一切佛學,又能契合時機,而統攝一切世間學問。
  • 《老子道德經》——中國人的思想智慧根源
    《老子道德經》中國人的思想智慧根源。例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就將《老子》的思想運用到科學研究領域;企業家張瑞敏則運用《老子》將海爾打造成世界知名企業;從小熟讀《老子》,領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爾不凡。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對空性慧學的信解,是佛子禮佛敬佛的智慧供養
    修學佛法,信仰佛法就要常常聞思,以正覺的緣起思想,來諦觀諸法的生滅相續,在生起煩惱的時候,能夠用緣起思想來對治。佛法對於物相的色法和心識的心法,都是以緣起來作觀的。因為無論色法還是心法,在其不斷生住異滅的過程中,都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