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巴肉片—「天下第一菜」
據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在一家小飯店用餐時吃到一種菜,廚師將用蝦仁、雞絲、雞湯熬成的滷汁當場澆在油炸的鍋巴上,頓時炸聲大作,濃香撲鼻。乾隆一嘗,覺得香脆可口,食趣盎然,便問這是何菜。
店主笑道:「這叫平地一陣雷。」乾隆脫口而出:「此菜可稱天下第一菜。」
從此,「天下第一菜」成為許多地方保留的傳統名菜。李知文先生在《鍋巴考源》一文中考證鍋巴之名的起源,認為鍋巴本作「鍋粑」,原是帶有地方色彩的皖語中的一個詞。
桐城派晚期文學大家姚永樸所著《舊聞隨筆》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太湖李木山(長森)與公(指汪志伊)同時居官,並有廉名,時人稱為汪白菜、李鍋粑。鍋粑,皖語,謂鍋底焦飯也。」據此可知,現代漢語的「鍋巴」是由皖語中的「鍋粑」演化而來的。
在安徽境內有一種民俗,那就是吃飯時是不準吃鍋巴。
他們稱鍋巴為「靠山」,看做是抵擋饑荒災害日子的「依靠之山。
這並非一道很容易做的菜,工藝比較複雜,要做成地道四川風味的鍋巴肉片並不容易。
鍋巴肉片之所以歷經上百年而不衰,成為川菜的一道保留名菜,那是因為這道菜風味十分獨特。鍋巴肉片是川菜「七滋八味」中荔枝味型菜的代表。
荔枝味型的調製很難駕馭,稍有不慎便調成魚香味或糖醋味,而沒有如荔枝一般的特殊滋味。
如荔枝一般的特殊滋味,並非加入荔枝汁形成的,而是巧用鹽、糖、醋的結果。荔枝味型的做法就是糖加醋,這同魚香味型和糖醋味型很相似,但最大的不同在於用鹽的多少。
糖醋味型鹽放得少,甜酸味就突出。
魚香味型糖醋比例協調,在烹製過程中轉化為呈魚香的乙酸乙酯比例較大,且鹹味稍重一些。
而荔枝味型的鹽較重,甜酸味、鹹味混在一起便形成特殊的荔枝味。
如何掌握好鹽、糖、醋的比例,以及與之相關的火候,這要用心去體會才行,不是靠菜譜上的比例烹飪就可以做到的,沒有三五載炒菜的功夫,是不可能隨心所欲的。
川菜常用味型之一,除鍋巴肉片外,合川肉片、荔枝腰塊、荔枝鳳脯、荔枝魷魚卷等菜品,均可烹飪成此味型。此味型甜酸適口,多用於熱菜。調製此味時,需有足夠的鹹味,在此基礎上方能同時顯示酸味和甜味,並應注意酸甜比例,糖要略少於醋。只有比例適當,才能出荔枝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