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青山

2021-03-01 我見如是


飲酒·其五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在陶淵明其現存的一百二十多首詩中,《飲酒.其五》歷來備受喜愛及推崇。但在北宋之前,尚有「悠然望南山」與「悠然見南山」之爭。宋代大文豪蘇軾的精妙解讀,不僅終結了「望南山」與「見南山」之爭議,且對該詩的經典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蘇軾是如此闡釋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改意,此最可疾。」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則是如此記錄先生的觀點:「記在廣陵日,見東坡云:『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則既採菊又望山,意盡於此,無餘蘊矣,非淵明意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採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閒而景遠。』」

 

蘇軾認為此詩用「望」遠不如「見」。有蘇軾闡釋在先,加上晁補之的補錄,更為清晰地印證了他欣賞的就是自然而然中那種無目的的偶遇,而非有心的追尋。詩人於東籬下採菊,是偶然與不經意間看見山的,而非刻意的去望山。「望」與「見」,前者有意,後者無意,有意無意之間,心境截然不同。惟「見」,才能營造出一種偶遇之境,自然之境。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高唱著《歸去來辭》,荷擔負鋤躬耕于田野之間,撫孤松盤桓於山林之中。陶淵明並非消極地遁世,他逃避只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結廬人境,採菊東籬,惟其「心遠」而已。他在政治上可謂沒有建樹,然而其作品,審美理想,人生境界,人格精神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為古往今來的追求精神自由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快樂生活與和諧心靈的版本。

 

雖說陶淵明在政治上無甚建樹,但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之士》一文中卻持如此觀點:「然而其詩亦能影響及於上層政治,殆可謂與《詩》《騷》為鼎足之三。在西晉南北朝時代,只陶淵明詩一集,已可上媲三代兩漢,下視唐、宋、明、清,成為中國文化史一新頁,一貫相承,而不待他求矣。則士之大用於世,如淵明,豈不亦其一例乎。」



偉大的陶淵明,其詩歌文本中呈現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不僅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令人景仰與效仿的人格範式。還以其平淡自然的詩風,融情於景的創作手法被後世詩人奉為藝術圭臬。

 

我們來看看後世詩人是如何受其影響,或者說是如何效仿這位「千古隱逸詩人之宗」的。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寫盡了閒適但也寫盡了孤獨。

 

採菊露未晞,舉頭見秋山

 

——韋應物的《答長安裴說》中的這兩句,和陶效陶的意味就更為顯而易見了。

 

與蘇軾同時代,持不同政治見解的王安石,在罷相回歸江寧後,自號半山居士,皈依佛門,結廬定林山中,與師蕭散林下,清談終日,坐禪論道。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這是《遊鐘山》四首其一。短短的二十八個字,重複出現了八個「山」字,古典詩歌本有「詩避重字」的說法,但王安石這首《遊鐘山》在詩意的表達上,並沒有因重字而大打折扣,反而句意如疊字一樣,環環相扣,更有以山自擬的深意暗含其中。因為喜愛而「買山終待老山間」,日日見山與山為伴,花自開落水自流,無有盡時不明始日。如此地灑脫自性,看似寫的鐘山,實則是寫詩人的自心。

另有不得不提的,則是北宋詞人辛棄疾的那首《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雲。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裡。淵明、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知我者,二三子。

 

此詞從引言到詞本身,兩次提及淵明及他的「停雲」詩。提到「停雲」,我覺得許是為應詞中思親友之意。從這首詞最廣為流傳的名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來看,未免不是對這位「千古隱逸詩人之宗」以及他的《飲酒》詩及其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最高致敬。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詞人因無物(人)可喜,惟將深情傾注於自然,人與青山互觀互賞,不論是情懷還是外貌,嫵媚多姿,俱為相似。

 

相似的當不止詩人與青山,蓋古往今來,把精神看得高於一切的靈魂都是相似的。當「世與我而相違」之際,還有什麼是比擁有精神上的超脫與心靈上的自由更為令人愉悅的事呢?!

其實,對於如此精妙的詩作,或許不解而解才是最佳的賞析方式,無須知曉歷史背景,無須知曉詩人心境,甚至於不知詩人何許人也,由讀詩的人無礙無障,自心自解,在一首純粹的山水詩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世間諸般萬象。

讀山水詩如此,讀自然山水亦是如此。

大概每一個喜愛自然山水,嚮往田園生活的人都有一座自己心中的「南山」吧。我曾在黔地山裡客居過兩年餘,住房前後不遠處,都是山。我的山居生活,就是在看東山日出,見西山日落中度過的。無數個看書,賞花,工作間隙偶然抬眼的瞬間,「南山」便無意識地闖入我的眼帘。春夏秋冬,晝夜晨昏,陰晴雨雪,古人有畫筆,而我只能用手機拍錄下它的美好。改用沈復的一句話,如果對自己遇見的所有美好,不以心及筆墨記之,未免辜負了蒼天的厚恩。

 

《佛經》裡說「如親眼見」「必須親見始得」,極重「見」字。天地間一切現象沒有不美好的,唯在人用「心眼見」,此見在儒家所謂「念」。「心眼見」了,仿佛真看見,真聽見,此見比之肉眼之見更為真切。念之極,不見之見,是為真見。

 

「心眼見」,是你推開窗戶,眼前即使無山可見,胸中卻自有丘壑,心裡自有琴音。

 

「心眼見」,是你賞一幅畫,聽一曲音樂,憶一段往事,仿若聽得見水流花開。

 是以此篇給往昔歲月。

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相關焦點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青山何山?
    辛棄疾在《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寫道,「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其詞句之美、意境之遠,被後世廣為傳頌。而此處,青山何山?詞人又是在怎樣的境遇中寫下此般經典之作,讓我們細細品味。賀新郎·甚矣吾衰矣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
  • 《未見青山老》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今天安利一首很好聽的古風歌曲,《未見青山老》,是以冬唱的,喜歡古風歌曲的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她吧,也是古風圈知名度比較高的一位歌手了吧。她的歌曲大多以抒情為主,古風歌曲比較多,也會時常翻唱一些很好聽得歌,以冬是我也很喜歡的一位歌手,對於這首《未見青山老》,我更是情有獨鍾。
  • 我見青山多嫵媚, 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注釋:邑:指鉛山縣。辛棄疾在江西鉛山期思渡建有別墅,帶湖居所失火後舉家遷之。僕:自稱。停云:停雲堂,在瓢泉別墅。
  • 我見青山多婀娜,料青山見我也如是
    我知道最近的電視劇都很火,比如什麼: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還有一部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我寫到這裡,你們就發現了,原來喜歡看段子的也可能會喜歡看憂傷。因為當你憂傷的時候,你看到的段子也不會帶給你快樂。正如我見青山多歡樂,料青山見我也愉悅。所以我們的情緒是鏡子,當你快樂的時候,你見到的都是快樂,當你想罵誰的時候,可能他也在罵你。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青山何山?
    辛棄疾在《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寫道,「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其詞句之美、意境之遠,被後世廣為傳頌。而此處,青山何山?詞人又是在怎樣的境遇中寫下此般經典之作,讓我們細細品味。賀新郎·甚矣吾衰矣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
  • 《未見青山老》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今天安利一首很好聽的古風歌曲,《未見青山老》,是以冬唱的,喜歡古風歌曲的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她吧,也是古風圈知名度比較高的一位歌手了吧。她的歌曲大多以抒情為主,古風歌曲比較多,也會時常翻唱一些很好聽得歌,以冬是我也很喜歡的一位歌手,對於這首《未見青山老》,我更是情有獨鍾。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唐代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但我的看法,詩人或許有另一種的心境。同樣是看山,並與山孤獨寂寞地相對。同樣的境物有著不同的心情,這也許就是詩詞的魅力!例如「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卻便是如此。原兩句出自辛棄疾的《賀新郎·甚矣吾衰矣》詞。令我想到與唐代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有「情與貌,略相似」之感。更令我深有感觸的是該詞的下闕:「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 料青山見我
    他在東籬採菊,悠悠然見南山,他心裡清楚得很。「才下眉頭,又上心頭」,那是不清楚。 「人比黃花瘦」那是清楚。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是清楚,「待到追憶已惘然」那是不清楚。東坡先生貶黃州,遊赤壁,寫「大江東去」,賦前後赤壁賦,那是大徹大悟大清楚。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談稼軒的人生曲線
    出自《賀新郎·吾已甚衰矣》的一句詩:「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我看見青山是多麼的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的吧。這裡的辛棄疾是多麼的寂寞,遇山見山話山。我認為是沒有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句詩,雖然講的是辛棄疾的淡然,但是我認為從這句詩,他的絕望需要青山來衝淡,他的人生方向,由青山指明,有一句歌詞「青山予我,朝朝暮暮」。
  • 「常見歌單」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青山入我懷》演唱:Winky詩作詞:Winky詩作曲:Winky詩風送燕歸來 雨幕開停歇朝雨時 雲靉靆臨窗迎春回 芳菲再攬將春深處 青山入我懷趁曦露 手將春心摘再文火 茶香擁金臺借爐暖 散幾分料峭春寒落英處 拾春入春袋待他日薰風南來將眉山輕描粉黛逢秋時便收盡滿山斑斕山入懷 爾入我夢來
  • 攝影怎麼表現出「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多如是。」的意境?
    關於青山的還沒寫過,今日繼續。「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多如是。」出自宋代辛棄疾的《賀新郎·甚矣吾衰矣》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雲。甚矣吾衰矣。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罷職後的傾情於自然
    有一句詞,常常被人提起,但卻並不知道其出處,我原本也不知道,一查才知道作者是辛棄疾。這句詞就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初聞這句詞就讓我驚嘆,特別有一種意境美。這句詞的意思是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直白的翻譯過來就沒有了詞的美感,但依舊能體會到詞人心中的閒適,再略帶一點苦悶,也有種自嘲的意味在裡面。
  • 我見青山多婀娜,料青山見我也如是
    我知道最近的電視劇都很火,比如什麼: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還有一部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我寫到這裡,你們就發現了,原來喜歡看段子的也可能會喜歡看憂傷。因為當你憂傷的時候,你看到的段子也不會帶給你快樂。正如我見青山多歡樂,料青山見我也愉悅。所以我們的情緒是鏡子,當你快樂的時候,你見到的都是快樂,當你想罵誰的時候,可能他也在罵你。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自戀又惆悵的辛稼軒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假設他們二人相見,子會不會曰:」稼軒,你很像我的弟子曾點·····平和高雅「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辛棄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同樣的自戀自負,這也是自敬自愛。李白「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辛棄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同樣許多愁,兩個人的愁誰更多?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筆者的一位老相識,憑藉著姣好的容貌,上學的時候就被很多男生追捧。儘管如今已經結婚做了媽媽,那張天使般的面孔依然被時光眷戀。她的文採一直是我比較佩服的,至今同學小聚談論起來,依舊有人稱她為「才女」。就這樣一位有詩書藏在心,歲月都不敗的美人,很難不吸引人,可人家卻也是潔身自好,真心清高。在此姑且稱她作「白月光」吧。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61歲辛棄疾的辛酸,誰懂
    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眾所周知,柳如是乃明朝末年"秦淮八豔"之一,因為詞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而自稱柳如是。那麼,"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句詞出自哪裡,又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這個句子出自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之手,全詞如下。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宋代:辛棄疾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
  • 小說推薦:我見青山
    我見青山 作者:明開夜合文案:背上扛著國家的囑託,懷裡抱著心愛的姑娘。 背上和懷裡,就是他的整個世界。· 我愛你昔日裘馬輕狂的少年意氣。也愛你如今保國安民的鐵骨錚錚。我一生中所有波瀾壯闊的故事,都和你有關。 · 武警。 破鏡重圓,HE。
  • 料青山見我
    他在東籬採菊,悠悠然見南山,他心裡清楚得很。「才下眉頭,又上心頭」,那是不清楚。 「人比黃花瘦」那是清楚。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是清楚,「待到追憶已惘然」那是不清楚。東坡先生貶黃州,遊赤壁,寫「大江東去」,賦前後赤壁賦,那是大徹大悟大清楚。
  • 料青山見我
    他在東籬採菊,悠悠然見南山,他心裡清楚得很。「才下眉頭,又上心頭」,那是不清楚。 「人比黃花瘦」那是清楚。「滿目青山夕照明」才是真正的清楚。暴風雨過後,就會有豔陽天,心裡經歷過一場暴風驟雨,就寧靜如一泓秋水,那就是清楚。當局者為何迷?旁觀者為何清?迷在不清楚,不知自己已面臨陷阱。不知己又不知彼,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的自信豪放與灑脫不羈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那一日,辛棄疾獨坐停雲堂內,看山光水色有感而發,就仿陶淵明思親友而寫的《停雲》作了首詞,其中一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也成為後世熟知的經典之句,那麼,辛棄疾這首以《賀新郎》為詞派的詞究竟說了些什麼呢?這首詞首句感嘆,「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交往的朋友如今還剩下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