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搬出大山拼未來丨獨山縣百泉鎮旗山村駐幹部莫光浩

2021-01-17 天眼新聞

我叫莫光浩,來自獨山縣投資促進局,2019年2月組織選派駐百泉鎮旗山村駐村尖刀排,成為一名光榮的尖刀排戰士。

第一次到旗山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道路遠、陡、險。雖然我從小在農村長大,但是在進入旗山村的那一刻,還是被這裡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所震撼。  包片常務幹部指著村委會對面的山對我說:「看,那裡就是弄江,從這裡繞著下面的那條峽谷一直走,走到頭再拐彎,接著爬坡,一直上到那個坡頂,開車快的話45分鐘就到弄江組了。」

莫光浩(左一)與同事到弄江組開小組會

經過半個多月的入戶摸底走訪後,了解到現在的弄江組由原來的半坡、鹽寨、弄江三個自然寨三個組成。  原半坡、鹽寨兩個自然寨已經有36戶群眾2016年通過生態移民搬遷至縣城安置區,現在居住在弄江組的群眾主要為原弄江自然寨群眾。  弄江群眾人均耕地面積少,而且都是梯田和坡地,是「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典型。百分之八十的群眾居住在老舊的木質結構房屋裡面,如今結合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只有搬出大山,才能讓寨上的群眾走上脫貧路。  萬事開頭難,在搬遷動員會上,群眾們你一言我一語:「我們也想搬到城裡住,但是到城裡沒有工作,家裡的田地也沒人照看。」

弄江組胡光勇向記者介紹果園發展情況

群眾對老家的不舍之情以及對搬遷以後的畏懼和擔憂擺在了眼前。  如何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成了我日夜反覆琢磨的一大難題。經過和領導同事的探討,以及學習各項關於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終於找到了治療這塊心病的「良方」。  「大伯,你看這樣如何,把你家的田土流轉或者入股給你們寨上水果種植大戶光勇,或者集中給你們信任的哪一戶發展種植,這樣田地也不撂荒,以後還可以增加點收入,再說你們全家搬到縣城住,兒子兒媳才能專心在縣城工作,孫子在安置區上幼兒園又方便,你就安安心心到縣城養老行了。」我對捨不得搬離老家的群眾胡開楊老大伯說。

旗山村弄江組胡開楊戶搬遷前後對比照1

經過多次動員和細心地向群眾講解關於易地搬遷的一項項惠農政策,對接人社部門拿到縣城和省外的招工信息,並出主意解決了群眾後顧之憂後。一年多的時間裡,最終符合易地搬遷政策的20戶群眾陸續搬出了村寨,且均舊房拆除、復墾復綠完畢。  搬遷後的弄江組,如今集中的五百多畝土地種滿了李子和櫻桃,充滿了收穫與希望。  而離開大山的群眾,如今在山的那邊打拼著新的未來。  【人物小傳】   莫光浩,獨山縣投資促進局工作。2019年2月組織選派駐百泉鎮旗山村駐村尖刀排。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莫宇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虧本「代購」暖人心丨獨山百泉鎮旗山村駐村幹部...
    當我折價硬塞給老人100元錢之後,老人一下子拉下臉來,將錢丟在辦公室後,拄著拐杖滿意的離開。  夜深人靜,剛錄完人口普查數據的我躺在床上思緒萬千,白天的場景在腦海裡來回浮現。駐村近兩年,鄉親們已經把我當成親人。
  • 「我的扶貧故事」回望扶貧路,我倍感自豪丨獨山縣百泉鎮堯梭村駐村...
    2019年2月,為了響應貴州黔南獨山縣委政府「舉全縣之力,奪取脫貧攻堅勝利」的號召,我按捺下對家中93歲高齡老母親的牽掛,主動請纓,毅然奔赴扶貧一線,成為獨山縣百泉鎮堯梭村駐村幹部。  2月16日,早上剛到堯梭村尖刀排駐地報導,在開見面會上,我就被安排負責距村委會最遠的第十八網格(新寨組,播撈組)。吃好午飯,我馬不停蹄到網格走訪。一進寨子,映入我眼帘的是垃圾遍地、汙水橫流,還有村民住在破舊不堪的危舊瓦房內。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就要「扶」到百姓心坎上丨獨山縣百泉鎮鳳汝...
    我叫羅萬勝,2019年2月,我開始到獨山縣百泉鎮鳳汝村開展駐村工作,從此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   近兩年時間,群眾從漠不關心到熱情參與,從冷嘲熱諷到互相關心,從故意刁難到積極配合,我越發堅定幹成一番事業的理想信念。我知道,做群眾工作,要用情去感化,用心去幫助,用行動去體現,用策略去改變。
  • 「我的扶貧故事」巴臺村給了我歷練成長的機會丨獨山縣百泉鎮巴臺...
    2017年5月18日,我作為縣派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幹部,被安排到百泉鎮巴臺村開展駐村工作。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到如今駐村已有3年多時間了。一路走來感觸頗深,收穫很多;我始終以工作職責要求自己,傾注了真情,使出全身力氣參與駐村扶貧工作,與廣大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 「我的扶貧故事」水鄉深處是我家丨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駐村第一...
    我叫肖亮,2016年4月,52歲的我,受貴州警察學院黨委和省直工委安排,赴貴州黔南州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肖亮在村裡的林下香菇種植基地採摘香菇告別溫馨的家庭,我一頭扎進山溝裡的扶貧攻堅主戰場。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圓了大學夢丨獨山縣基長鎮林盤村村民譚文翠
    國家扶貧好政策,駐村幹部好服務。扶貧圓了我兩個孩子的大學夢,讓孩子前途變得更加光明,扶貧給了我一個家,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盼頭。我叫譚文翠,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住獨山縣基長鎮林盤村麻球組。  2016年,我丈夫在外出務工時因車禍導致全身癱瘓。丈夫這根頂梁柱倒了,讓我感覺天都要塌了。上有兩位70多歲年邁老人需要贍養,下有兩個孩子讀書需要供養,一下子家庭重擔就壓在了我一個人肩上,讓我喘不過氣,對未來產生了擔憂和恐懼。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自駐村以來,我深知群眾事無小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賽道上,我跟所有一線扶貧幹部一樣,都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希望之花。
  • 「我的扶貧故事」幹群齊心,村民喝上了放心水丨獨山縣玉水鎮玉水村...
    我叫蒙陽馳,2019年2月份,獨山縣對脫貧攻堅這場戰役發起了總攻,再次增派幹部到村真蹲實駐,我就是其中一員。帶著激情的我來到了玉水村,本想著大展身手,卻在第一個月就碰了壁,讓我知道,基層的群眾工作也沒有那麼的好做,明白了想永久消除貧困,只有提高群眾思想和改善群眾的生活水平。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極貧鄉鎮「啃硬骨頭」丨冊亨縣雙江鎮央繞村...
    我叫唐寬,就職於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冊亨縣雙江鎮政府。2016年8月,我在雙江鎮頂肖村開展駐村工作,2017年10月到深度貧困村央繞村駐村。央繞村是一個有381戶人口的大村,轄央繞、央結、平華、偉細四個自然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共190戶,當時未脫貧貧困戶159戶,致貧原因主要是因災,其次是缺資金、因學、因病等。
  • 「我的脫貧故事」常懷感恩之心,奔向幸福生活丨獨山縣影山鎮友芝村...
    2014年,我被評為了獨山縣影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人口3人,在6年的脫貧過程中,由衷的感謝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幫扶幹部的實際幫扶,讓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叫文克昌,是獨山縣影山鎮友芝村村民,今年53歲,我妻子常年有病在身,現還有一女在讀大學,加上自身年紀大,無法外出務工,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清苦。但是從2014年後,得到了各級領導、駐村工作隊,尖刀排隊員和村幹部的大力幫扶,幹部們對我們一家噓寒問暖,幫我理清發展思路,謀劃脫貧措施,讓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鄉親們心坎上丨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
    我叫陳名航,2015年2月起,我到了深度貧困村松林鎮新莊村駐村,今年是我駐村的第6年。   初到村上,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如何做好這個第一書記,我的心裡有些不知所措。
  • 「我的脫貧故事」住新房、開餐館,扶貧政策圓我夢丨獨山縣麻尾鎮...
    2018年,搭上了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東風,我搬遷到獨山縣麻尾安置區。  搬遷前後,一家人的生活可謂是天翻地覆。莫鄭祥家的老房子原來全靠2畝田地養活一家5口人,捉襟見肘。屋漏偏逢連夜雨,2002年,父親開始患病,為了扛起家庭重擔,16歲的我不得不輟學外出打工,由於年紀小、文化低,只能到餐館去當服務員,雖然大部分的工資都寄回了家裡,但微薄的收入,還是沒能改善家裡的生活。  2014年,我們家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了扶貧的好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搬出深山幸福來丨安龍縣篤山鎮王院村第一書記陳廈
    到村裡的第一項工作,就趕上易地扶貧搬遷。做過搬遷動員工作的同志都知道,這可是塊「硬骨頭」,可以說是脫貧攻堅戰的「難中之難、艱中之艱」。為動員陳福元搬遷,我和工作隊已經記不清多少次去過他家了,講政策、談好處、算經濟帳,每次陳福元都只回復一句話「再想想」。眼看縣裡明確的最後搬遷期限越來越近了,陳福元依然停留在「再想想」的狀態。為攻克最後的堡壘,我決定組建王院村搬遷工作組「尖刀班」,由我帶隊攻堅偏遠的王院組,先從陳福元這塊硬骨頭啃起。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用了半年時間,我把全村795戶居民的情況摸了個一清二楚,一一梳理群眾問題臺帳,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袁宗林一家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他家6口人中兩個有殘疾,一家人擠在兩間土房子裡,門板當床、幾個塑膠袋團在一塊當枕頭、被褥髒得看不清顏色。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是一名扶貧幹部而自豪丨天柱縣鳳城街道雷...
    我曾經身患癌症,感謝上天給了我一次重生的機會,我趟在病床上對自己許下了這樣的承諾。我叫楊麗娜,是天柱縣鳳城街道派駐雷寨村的一名普通的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當我病好回到單位後,我聽說縣裡要選派同步小康駐村幹部下村開展幫扶,就主動請纓要求下到基層一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我身體的原因,剛開始領導不同意我駐村,後來在我軟磨硬泡下,領導終於同意了我的想法。
  • 婦聯幹部話初心丨造一所幼兒園 在根上創山村美好未來
    不忘初心"我覺得我就像一頭犛牛在人群中走動,不知道怎麼辦。"這是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教授在"免費午餐"公益年會上聽來的故事:牧區的少年進城打工,無法與現代城市對話的悲哀。悲哀表象下,是貧窮導致的文化教育的缺位,這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甚。要想從根本上避免悲哀,重點是扶"智"和"志",防止貧困的代際傳遞。
  • 「我的脫貧故事」易地搬遷換新居,幸福生活敞大門丨獨山縣麻尾鎮泗...
    這就是我眼下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叫楊珍妹,是獨山縣麻尾鎮泗亭村更哈組村民。  2018年3月15日,是我非常開心的日子,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下,我不用掏一分錢,就能手提鍋瓢碗筷,頭頂被子搬進日思夜想的新家。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小棉襖丨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駐村...
    與群眾同吃一餐飯作為土生土長的侗家農村人,我對這裡的生活和人並不陌生,可真當面對駐村後的扶貧工作,起初我顯得手足無措,特別是面對村裡人遲疑的目光,壓力空前巨大。於是在村的日子裡,我與駐村幹部們走村串寨,一家家訪群眾查民情聚民意;了解關心弱勢人群生產生活情況和健康狀況,幫助困難家庭爭取政策幫扶及時解決困難;天冷了主動給孤寡老人買棉鞋送冬衣棉被;幫助五保戶修理存在安全隱患的農房等。  掌握一門少數民族語言,倒是讓我在扶貧路上得到了不少便利。
  • 「我的扶貧故事」雁過當留聲丨鳳岡縣進化鎮紅安村駐村幹部羅勇
    位卑未敢忘憂國,能以一名駐村扶貧幹部身份加入這場脫貧攻堅戰役,是我最大的幸運。我叫羅勇,是鳳岡縣殘聯幹部。2019年7月,我作為新增派的駐村扶貧幹部進駐鳳岡縣殘聯掛幫的進化鎮紅安村駐村,由此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恪守職責 衝鋒在扶貧一線丨荔波縣甲良鎮丙花村...
    駐村後,我大力宣傳扶貧政策,聯繫施工隊,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建「串戶幸福路」;積極拉贊助,帶著幹部群眾一起幹,掃好自家房前屋後;從個別入手,逐個揭開群眾心結,打通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確保脫貧路上一戶不丟、一人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