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莫光浩,來自獨山縣投資促進局,2019年2月組織選派駐百泉鎮旗山村駐村尖刀排,成為一名光榮的尖刀排戰士。
第一次到旗山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道路遠、陡、險。雖然我從小在農村長大,但是在進入旗山村的那一刻,還是被這裡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所震撼。 包片常務幹部指著村委會對面的山對我說:「看,那裡就是弄江,從這裡繞著下面的那條峽谷一直走,走到頭再拐彎,接著爬坡,一直上到那個坡頂,開車快的話45分鐘就到弄江組了。」
莫光浩(左一)與同事到弄江組開小組會
經過半個多月的入戶摸底走訪後,了解到現在的弄江組由原來的半坡、鹽寨、弄江三個自然寨三個組成。 原半坡、鹽寨兩個自然寨已經有36戶群眾2016年通過生態移民搬遷至縣城安置區,現在居住在弄江組的群眾主要為原弄江自然寨群眾。 弄江群眾人均耕地面積少,而且都是梯田和坡地,是「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典型。百分之八十的群眾居住在老舊的木質結構房屋裡面,如今結合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只有搬出大山,才能讓寨上的群眾走上脫貧路。 萬事開頭難,在搬遷動員會上,群眾們你一言我一語:「我們也想搬到城裡住,但是到城裡沒有工作,家裡的田地也沒人照看。」
弄江組胡光勇向記者介紹果園發展情況
群眾對老家的不舍之情以及對搬遷以後的畏懼和擔憂擺在了眼前。 如何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成了我日夜反覆琢磨的一大難題。經過和領導同事的探討,以及學習各項關於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終於找到了治療這塊心病的「良方」。 「大伯,你看這樣如何,把你家的田土流轉或者入股給你們寨上水果種植大戶光勇,或者集中給你們信任的哪一戶發展種植,這樣田地也不撂荒,以後還可以增加點收入,再說你們全家搬到縣城住,兒子兒媳才能專心在縣城工作,孫子在安置區上幼兒園又方便,你就安安心心到縣城養老行了。」我對捨不得搬離老家的群眾胡開楊老大伯說。
旗山村弄江組胡開楊戶搬遷前後對比照1
經過多次動員和細心地向群眾講解關於易地搬遷的一項項惠農政策,對接人社部門拿到縣城和省外的招工信息,並出主意解決了群眾後顧之憂後。一年多的時間裡,最終符合易地搬遷政策的20戶群眾陸續搬出了村寨,且均舊房拆除、復墾復綠完畢。 搬遷後的弄江組,如今集中的五百多畝土地種滿了李子和櫻桃,充滿了收穫與希望。 而離開大山的群眾,如今在山的那邊打拼著新的未來。 【人物小傳】 莫光浩,獨山縣投資促進局工作。2019年2月組織選派駐百泉鎮旗山村駐村尖刀排。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莫宇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