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巴臺村給了我歷練成長的機會丨獨山縣百泉鎮巴臺...

2021-01-17 天眼新聞

2017年5月18日,我作為縣派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幹部,被安排到百泉鎮巴臺村開展駐村工作。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到如今駐村已有3年多時間了。一路走來感觸頗深,收穫很多;我始終以工作職責要求自己,傾注了真情,使出全身力氣參與駐村扶貧工作,與廣大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初來乍到的我,滿懷著扶貧工作的激情壯志,可沒想到在工作中屢屢碰到各種困難。我是上班多年的老幹部,但是開始到村裡組織群眾召開院壩會宣講扶貧政策時,手心全是汗,甚至講話有些結巴,讓我陷入了對自我能力的懷疑。

剛駐村時,村裡駐村幹部並不多,村幹部對電腦使用不熟悉,加上危房改造、通組水泥路和安全飲水工程等工作需要加快推進,每個人為了工作都是忙得團團轉。

盧祖鵬走訪看望低保戶了解生活情況

我要兼顧村裡脫貧攻堅資料的填報,白天與村幹部入組入戶走訪收集農戶信息,到了晚上,填報匯總相關的表格信息,每次等資料上報鎮扶貧辦完畢時已經是深夜兩三點鐘,這種工作狀態持續約3個多月,我的體重下降20多斤,面容憔悴,幾乎到奔潰的邊緣,那時候我以為自己快要熬不下去了。

在最艱難的時候,我想到了單位的黨組書記,他曾在基層工作多年,對農戶工作有著豐富的經驗。我跟書記打電話傾訴,得到了領導理解、安慰和幫助,他也傳授很多的工作經驗和方法給我。在他的指引下,我明白,很多事情只要懷著單純的想法去幹,不輕易被外界的客觀因素影響主觀感受,遇到任何問題也就能坦然面對,再大的坎坷也會順利通過。

堅持就是勝利,巴臺村脫貧攻堅工作一步一步紮實推進,我也先後榮獲獨山縣2017年度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這些成就和榮譽讓我我明白,這一切都是與我共同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戰友共同努力、攻堅克難、辛勤付出取得的成績。

盧祖鵬組織召開群眾會宣講政策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回過頭看自己走過的路,3年多來我最愧疚的還是家人,家裡所有事務都由愛人操辦,在孩子的眼裡,我在村裡總是有著做不完的工作,周末總是沒完沒了的加班。

今年秋季開學時,我帶著孩子到班主任那裡報名,班主任突然講了一句:「小孩都已經上小學四年級了,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你陪孩子來學校,你要是再不來的話,小孩就要小學畢業了。」,看似一句玩笑話,我心裡泛起了對家人無盡的虧欠與心酸。

看著巴臺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看著村民群眾越過越好的生活,我又感到光榮、欣慰和自豪,這段駐村經歷給我了成長的機會。

【人物小傳】

盧祖鵬,2017年5月18日,被派駐至獨山縣百泉鎮巴臺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莫宇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水鄉深處是我家丨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駐村第一...
    我叫肖亮,2016年4月,52歲的我,受貴州警察學院黨委和省直工委安排,赴貴州黔南州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肖亮在村裡的林下香菇種植基地採摘香菇告別溫馨的家庭,我一頭扎進山溝裡的扶貧攻堅主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自駐村以來,我深知群眾事無小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賽道上,我跟所有一線扶貧幹部一樣,都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希望之花。
  • 「我的扶貧故事」幹群齊心,村民喝上了放心水丨獨山縣玉水鎮玉水村...
    我叫蒙陽馳,2019年2月份,獨山縣對脫貧攻堅這場戰役發起了總攻,再次增派幹部到村真蹲實駐,我就是其中一員。帶著激情的我來到了玉水村,本想著大展身手,卻在第一個月就碰了壁,讓我知道,基層的群眾工作也沒有那麼的好做,明白了想永久消除貧困,只有提高群眾思想和改善群眾的生活水平。
  • 「我的扶貧故事」回望扶貧路,我倍感自豪丨獨山縣百泉鎮堯梭村駐村...
    2019年2月,為了響應貴州黔南獨山縣委政府「舉全縣之力,奪取脫貧攻堅勝利」的號召,我按捺下對家中93歲高齡老母親的牽掛,主動請纓,毅然奔赴扶貧一線,成為獨山縣百泉鎮堯梭村駐村幹部。  2月16日,早上剛到堯梭村尖刀排駐地報導,在開見面會上,我就被安排負責距村委會最遠的第十八網格(新寨組,播撈組)。吃好午飯,我馬不停蹄到網格走訪。一進寨子,映入我眼帘的是垃圾遍地、汙水橫流,還有村民住在破舊不堪的危舊瓦房內。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圓了大學夢丨獨山縣基長鎮林盤村村民譚文翠
    國家扶貧好政策,駐村幹部好服務。扶貧圓了我兩個孩子的大學夢,讓孩子前途變得更加光明,扶貧給了我一個家,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盼頭。我叫譚文翠,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住獨山縣基長鎮林盤村麻球組。我們母女倆抱在一起痛哭起來,看到懂事的女兒,我告訴自己,只要孩子想讀書,能讀好書,即使砸鍋賣鐵我也要供他們,不能讓孩子們像我一樣吃沒文化的虧。  不久,村委會上門向我們宣傳國家扶貧政策,在了解國家扶貧政策後,我向村委會提交了貧困戶申請書,經過開群眾會、公示等一系列程序。
  • 「我的脫貧故事」住新房、開餐館,扶貧政策圓我夢丨獨山縣麻尾鎮...
    以前,我家居住在麻尾鎮堯拉村堯拉十組,那裡山多田地少,交通不便。  2018年,搭上了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東風,我搬遷到獨山縣麻尾安置區。屋漏偏逢連夜雨,2002年,父親開始患病,為了扛起家庭重擔,16歲的我不得不輟學外出打工,由於年紀小、文化低,只能到餐館去當服務員,雖然大部分的工資都寄回了家裡,但微薄的收入,還是沒能改善家裡的生活。  2014年,我們家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了扶貧的好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就要「扶」到百姓心坎上丨獨山縣百泉鎮鳳汝...
    我叫羅萬勝,2019年2月,我開始到獨山縣百泉鎮鳳汝村開展駐村工作,從此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   近兩年時間,群眾從漠不關心到熱情參與,從冷嘲熱諷到互相關心,從故意刁難到積極配合,我越發堅定幹成一番事業的理想信念。我知道,做群眾工作,要用情去感化,用心去幫助,用行動去體現,用策略去改變。
  • 「我的扶貧故事」搬出大山拼未來丨獨山縣百泉鎮旗山村駐幹部莫光浩
    我叫莫光浩,來自獨山縣投資促進局,2019年2月組織選派駐百泉鎮旗山村駐村尖刀排,成為一名光榮的尖刀排戰士。第一次到旗山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道路遠、陡、險。雖然我從小在農村長大,但是在進入旗山村的那一刻,還是被這裡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所震撼。
  • 「我的脫貧故事」常懷感恩之心,奔向幸福生活丨獨山縣影山鎮友芝村...
    2014年,我被評為了獨山縣影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人口3人,在6年的脫貧過程中,由衷的感謝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幫扶幹部的實際幫扶,讓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叫文克昌,是獨山縣影山鎮友芝村村民,今年53歲,我妻子常年有病在身,現還有一女在讀大學,加上自身年紀大,無法外出務工,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清苦。但是從2014年後,得到了各級領導、駐村工作隊,尖刀排隊員和村幹部的大力幫扶,幹部們對我們一家噓寒問暖,幫我理清發展思路,謀劃脫貧措施,讓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成為「最美生態護林員」丨獨山縣影山鎮...
    我叫楊佑培,生於1978年,水族,是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現為達頭片區組管委成員、生態護林員隊長。全家加入了專業合作社,得到了茶葉加工項目入股分紅、綠殼蛋雞入股分紅、蜜蜂養殖補助等各種產業扶持,妻子還申請到扶貧小額扶持在鎮上開了一家雜貨店,日子一天比一天地好起來了。2017年,我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妻子也被聘為保潔員,有了穩定的收入,我們一家徹底擺脫了貧困,2018年順利地退出了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讓群眾老有所依丨獨山縣玉水鎮本寨村黨...
    我入村工作的緣分,要從2004年說起。那一年我28歲,我居住的玉水鎮塘腳村村支兩委換屆。我畢業後因父母常年多病不能外出務工,在家種植烤菸增收的我在鎮村領導動員下參加了2004年塘腳村村委會選舉,當選為村主任,這一幹就是十七年。
  • 「我的扶貧故事」與福莊共享幸福|都勻市歸蘭水族鄉福莊村駐村工作...
    我是譚啟剛,2019年8月,都勻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增派我為都勻市歸蘭水族鄉福莊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自此,我開始了在福莊村的新生活。  福莊村分布在一個V字形的山谷裡,村民居住在V字形山谷的兩個斜坡上,山谷底是一條小溪。多山地坡地,農田佔比很少,只在小溪邊上有部分梯田,村民生活條件相對較差。
  • 「我的脫貧故事」易地搬遷換新居,幸福生活敞大門丨獨山縣麻尾鎮泗...
    這就是我眼下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叫楊珍妹,是獨山縣麻尾鎮泗亭村更哈組村民。  2018年3月15日,是我非常開心的日子,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下,我不用掏一分錢,就能手提鍋瓢碗筷,頭頂被子搬進日思夜想的新家。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是一名扶貧幹部而自豪丨天柱縣鳳城街道雷...
    我曾經身患癌症,感謝上天給了我一次重生的機會,我趟在病床上對自己許下了這樣的承諾。我叫楊麗娜,是天柱縣鳳城街道派駐雷寨村的一名普通的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當我病好回到單位後,我聽說縣裡要選派同步小康駐村幹部下村開展幫扶,就主動請纓要求下到基層一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我身體的原因,剛開始領導不同意我駐村,後來在我軟磨硬泡下,領導終於同意了我的想法。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駐村「五味」丨新蒲新區新舟鎮平溪村駐村第...
    我叫徐嘯,是遵義市新蒲新區組織人事部組織科的一名幹部,也是新蒲新區新舟鎮平溪村駐村第一書記。到平溪村已有2年零8個月了,近1000天的駐村生活,有汗水有淚水、有歡聲有笑語、有精彩有欣慰,可謂是「五味」雜陳。
  • 「我的扶貧故事」珍惜一線服務群眾的機會丨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
    我叫田景才,是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寶貢屯村位於海拔900米半山腰上的村莊,村子古樹參天,常年雲遮霧繞,風景秀美,宛如童話故事裡的仙境。誰能想到,這個美麗的村莊,卻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剛來到村裡是,看到這些,我感覺肩上的擔子很沉重,同時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珍惜這次直面服務群眾的機會,多為群眾辦好實事,一定要盡力把村容村貌整治變樣。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京竹村共成長|務川自治縣石朝鄉副鄉長、京竹...
    我叫佐世飛,現任務川自治縣石朝鄉副鄉長、京竹村總支書記。2016年,從組織安排我到京竹村擔任總支書記那天起,便開啟了我的扶貧之旅。  京竹村是務川縣城進入石朝鄉的門戶,石朝鄉是全省極貧鄉鎮,是務川縣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作為門戶的京竹,我自感壓力重大。
  • 「我的扶貧故事」虧本「代購」暖人心丨獨山百泉鎮旗山村駐村幹部...
    當我折價硬塞給老人100元錢之後,老人一下子拉下臉來,將錢丟在辦公室後,拄著拐杖滿意的離開。  夜深人靜,剛錄完人口普查數據的我躺在床上思緒萬千,白天的場景在腦海裡來回浮現。駐村近兩年,鄉親們已經把我當成親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移民搬遷的不解之緣丨水城縣比德鎮水庫村...
    我叫黎世龍,2015年4月參加水城縣招考來到比德鎮比德村任村文書。2018年1月,根據鎮黨委、政府的安排轉任比德鎮移民站負責人,從此便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比德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村寨,多數屬於不通路、不通水、地質災害多發的地區,許多農戶生產生活條件惡劣,耕種的土地坡耕度大多在30度以上,土地貧瘠收益低且安全隱患較大,真正是「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被當地人稱為「殺牛坡」的水庫村黃家溝組,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我的扶貧故事」前進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丨劍河縣革東鎮前進村...
    我叫吳聲良,是劍河縣政法委派駐革東鎮前進村脫貧攻堅隊的網格員、資料員。前進村第二網格壩壩會前進村總人數144戶62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戶182人。這裡的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作為網格員兼資料員的我,工作任務較為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