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海澱區學院路街道二裡莊社區廚餘垃圾就地利用,變廢為寶當肥,種出一片屋頂花園。
陽光花園是居民們體驗勞動、休閒放鬆的好去處。
流程是這樣的:社區菜店、餐廳食堂、居民家庭把不帶油不沾鹽的菜葉子、果皮等廚餘垃圾集中送到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後院,街道在那裡安裝了一套廚餘垃圾資源化一體機,把這些垃圾倒進去攪拌發酵後變成肥料,拿到屋頂晾曬乾了,就是上好的營養土,直接供給屋頂花園使用。
堆肥、種花,都由居民們一手操作。這個過程,被稱為「花園營造」。
環保,只是「花園營造」的好處之一。
居民動手,閒置屋頂變陽光花園
絢麗的月季,暗香襲人的梔子花,吹彈可破的多肉……學院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一層屋頂花團錦簇,這裡是二裡莊居民自己動手建造的陽光花園。
這片屋頂面積1100平方米,過去長滿雜草。2019年底,隨著學院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重裝亮相,維修加固後的屋頂變成了公共活動空間。
居民在陽光花園種花
「我們召開了居民議事會,大家一起討論。最後決定,要建設一個屋頂花園。」二裡莊社區黨委書記魏立介紹。
錦綉花園、莊裡桃源、鄰裡露臺、悅春園……疫情期間,居民們通過線上投票積極發表意見給花園命名。最終,「陽光花園」以75票最高票勝出。
功能分區、種植種類、管理機制……社區營造工作坊組織了一次次「陽臺議事」,討論花園營造的細節。又分批次組織線下活動,到現場整理場地、搭設花架、種植花草、製作環保酵素、利用廚餘垃圾堆肥……
「因為疫情防控,每次限制在15人到20人之間,但大家報名熱情都特別高,有一次我們開放參觀,那一天分不同時段來了200多居民。」魏立說。
在高樓大廈密布的城市裡,有這麼一小片秘密花園,可以勞作、親近泥土,大人孩子來了都流連忘返。
以花為媒,鄰裡親如一家
今年65歲的於淑梅是「陽光花匠」之一,儘管以前就是社區活動的常客,但這一次她的感受大不相同。
「以前社區組織活動,時間都很短,活動結束髮個小禮品,大家就各回各家了,交流很少。」於淑梅說。但花園營造不一樣,這個活動不是「一次性」的,需要長期參與。
於淑梅結識了新朋友——劉方和韓聯平老兩口。「韓老師愛好攝影,『二裡莊居民遛彎隨手拍俱樂部』他是主力,陽光花園每次組織活動他都給我們拍照,還把照片發到隨手拍群裡,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於淑梅說。除了跟韓老師學攝影,她還和老兩口一起打八段錦、練太極拳,其樂融融。
68歲的「陽光花匠」吳奇也有同感。「以前社區有很多文體隊,隊長帶著大家各玩各的,很少交流。在陽光花園就不一樣了,不管你是哪支隊伍的、多大年齡,都可以來參加,以花為媒,大家無所不談。」吳奇說。
剛處理過的餐廚垃圾被抬上屋頂準備進行晾曬
「五一」假期,屋頂又有了新變化:一排排花箱被搬了上來,組成了「陽光菜園」區域。計劃邀請30個父母帶著孩子的家庭來親子認養,開展自然教育和環保教育等活動。
廢物利用種植區
未來,陽光花園還將開展美食共享會、植物教育課等,居民一起分享花園的產出,教會孩子們認識花園裡的植物。
共建共享,破解社區治理難題
早在2014年,上海寶山區中成智谷的30個居民,就用雙手建造了一個社區花園——火車菜園。從此,這樣的居民主導的花園在上海遍地開花。
2017年,海澱區中關村街道科育社區也開展了花園營造活動,他們把小區裡兩棟樓之間堆滿垃圾的場地清理出來,用了兩年時間,種出一片有堆肥箱、雨水收集系統、蚯蚓塔、曼陀羅花園等融入各種環保理念的生態花園。
海澱區中關村街道白塔庵社區、海澱區西三旗街道智學苑社區、朝陽區翠城福園社區……如今,花園營造在北京各社區正在興起。
在指導花園營造的專業機構、蓋婭設計負責人高健看來,花園營造可以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社區治理難題。
「現在的城市社區不僅鄰裡關係普遍淡漠,傳統的社區管理方式也不可持續:排掉雨水,用自來水澆灌綠化景觀,產生大量不加分類的生活垃圾,難以自我消納。社區綠地和花園往往都以工程化、人工化的形式建設,居民沒有參與進來,被動使用。」高健說,通過參與營造,居民可以增進理解,增強了社區精神;雨水收集、餐廚垃圾堆肥等環保理念的實施,包括居民自己動手建設、維護,節約了資源,人與自然更友好;社區多了一個具備自然教育、環保教育、休閒功能的花園,人人共享,可以讓生活更有趣,社會也更加和諧。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於麗爽
編輯 徐慧瑤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