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向不只是購物天堂,同事還是美食天堂,無論是世界各地哪個國家的菜都總能找到。不過身為中國人,當然還是中菜館比例上佔最多了,而當中最普遍的應該算是上海菜吧。雖然上海菜口味一向比較重,但名物甚多,如小籠包,生煎包或醃篤鮮等都是筆者最愛的食物。早陣子跟友人談起得知荃灣有家專門吃生煎包的店,上網搜查後見好評不絕,不過地點跟筆者始終有點遠,所以一直遲遲未動身。正好這天剛好約了友人到荃灣午飯,飯後大家又談起來,正所謂一不做,二不休,既然來了,就算多飽都要試一試。
筆者身為路盲當然就由友人來帶路,不過發現原來也不是很偏僻,地鐵站走來也不用十分鐘。店子門面比我想像中要大得多。筆者自問亦曾到訪過上海數次,不過吃生煎包的機會不是太多,記得吃過某些不太出名的小店,印象不怎麼樣。而這家祥興記據知其中一位師傅就是出身自大名鼎鼎的小楊生煎,其所用的食譜正正就是來自小楊生煎的。所以店子亦不斷的標榜著出品的就是上海最正宗最傳統的生煎包。
我們周末下午3時多來到,巳見門口的人龍不短,但既然一場來到,沒理由轉身就走吧。等了十數分鐘便排到近門口位置,看看店子一邊全是廚房區,四邊都是大大塊的玻璃,師傅們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內,透明度甚高。只見小小的廚房內塞著5-6位師傅忙得不可開交,有些在搓著麵粉,有些在包著餡料,有的就在煎包子。師傅面前放著大大個煎盤,數十隻生煎包就這樣一直邊加水邊煎著,看著看著其實都幾壯觀的。
由於店內地方實在太狹窄,都是屬於快吃快走的那種,所以我們站在門口未入座,店員阿姐就先問我們吃什麼,落了單付過錢才入座。臺頭看看這裡的餐牌,其實有吃的款式不多,最重要的當然是主角生煎包了,來這裡的幾乎十個之中十個都會點的;另外也有蘿蔔湯,咖哩牛肉粉絲湯,跟比較特別的上海雙檔。價位不貴,都是在十多廿元左右。如果當正餐的話,其實點來一份生煎包再加個粉絲就差不多了。飲品的話這裡都有買款,除了比較普通的豆漿,也有臺灣金桔汁,又有上海烏梅汁跟玉米汁。
我們下了單付過錢,再等了一會就可以入座了。踏進店內只見店子真的非常細,而且信道也實在狹窄得可憐!靠牆的兩邊全是一列列面壁吧檯,而中間的一張長臺就坐上了十數人,坐下來更是差點會跟旁邊的人身貼身的,老實說舒適度應該是零分。不過臺高頭望望牆上掛著的十來幅舊照片,全部都是數十年前的老香港風貌,滿有味道的。但正當筆者想慢慢細看之際,食物巳上來了,而且又要快吃快走,其實沒什麼時間去慢慢欣賞照片,有點遺憾。
先上來有招牌生煎包,一碟有四隻,只見生煎包比坊間常吃到的尺寸小得很,幾乎只有一半的SIZE,包上灑滿了黑白芝麻跟蔥花,但表面都幾多油的。夾起一隻看看,頂部煎至帶著金黃色澤非常有吸引力。據知這裡的出品,無論食材用料跟分量都和上海的小楊生煎同出一轍的。外皮全由人手搓出來,更監控至每隻的皮都需要在5MM的厚度,聽起來還是蠻講究的。
剛才在店外巳看到招牌下大大個橫額寫著吃生煎包的要訣,說內裡的熱湯很容易會濺出,所以必須要先咬開一小口,再吸吮湯汁後才慢慢吃。吸收了這個秘訣,實在不敢大口咬下去怕會燙傷,就先在外皮咬開一小部份吧。感覺外皮果然真的幾薄身,甚至薄得只比餃子皮厚一點點而已,而且皮亦算軟淋。不過煎過頂端的部份又沒想像中香脆,略嫌有點硬身。
但內裡的湯汁果然真的非常多,更是熱騰騰的,小口地慢慢喝著湯汁,味道又幾鮮甜亦不會太過死鹹。中間的餡料就是一大舊用了半肥瘦豬肉,加入上湯跟豬皮製成的。咬開豬肉餡肉質軟棉又鬆化,當中更有點點肥脂口感豐厚,不過未知是否外層的油太多,喝完湯汁後再吃一大舊豬肉球竟然開始有點膩,幸好只點來一碟跟友人分享,每人吃兩隻就剛剛好了。整體來說好吃的確是好吃的,不過又沒有預期中那樣驚為人天。
點來一碗蘿蔔湯來清清油膩吧。原以為只有幾件蘿蔔,但原來內裡還有幾塊豆腐泡加上底下還放了不少粉絲,頂端再灑了不少蔥花跟雞蛋絲,看來比預期中豐富呢。先喝口湯,味道較清但鹹度足,不過味道有點怪,筆者自己就沒興趣把它喝光光了。豆腐泡做得十分軟身就像個海綿球一樣盡吸湯汁,不錯;蘿蔔都找到4-5件,不過每塊的件頭不是很大,吃起來不算很甜但沒什麼渣,不算上非常好吃但仍可一吃的;粉絲份量多而且條條發到很粗大,清清的吃起來也算不錯。味道普普通通,但以這個價格這個份量,作為配角的話巳算合格有餘了。
飲料點了玉米汁,上來比想像的還大杯,鮮黃色的看來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滿以為這個也不會失手,但喝入口,味道比看起來淡得多,玉米味是有不過很弱而且味道有點假,內裡亦全無甜味,但當中又些玉米粒增添一點咬口,雖然質地頗傑身,但入口就沒什麼味道。個人覺得要不就增加一點甜度,要不就做玉米味再濃一點吧。反正這個不是筆者那杯茶。
兩個人花費了不到六十,當是下午茶其實都算是不錯的,也有半飽的感覺。食物沒有比預期中出色,可能是來之前期望太大了吧。筆者也不敢評這裡的是否正宗,如果問我好不好吃?我想我的答案是好吃,但又不至於要特地前來排隊吃。當然,貪新鮮試一次半次亦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