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商業街探案 作者 莊塗 ID bustanan
如果問最大的中式快餐連鎖是哪家,可能大部分人都會回答「真功夫」,但隨著一張於2019年10月公布的「中國快餐企業70強」榜單的刷屏,一個低調的中式快餐品牌浮出水面,取代了他的地位。
榜單前三強是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而第四名就是土生土長的安徽品牌「老鄉雞」,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已經開出了八百多家店面。去年七月,老鄉雞收購武漢永和,宣布五年內要在全國開出上千家店面、十年內銷售額達到一百億。
在榜單上位列中式快餐榜首後,老鄉雞順勢做了個全國門店免費吃午餐的活動,登上微博熱搜,順利讓品牌「破圈」。
其實,老鄉雞起得並不早,其前身「肥西老母雞」在2003年才於安徽創立,而真功夫的誕生時間是1990年,永和大王在1995年從臺灣到內地發展,和合谷雖然也在2003年成立,但創始人趙申此前就職于吉野家,有成熟的模板和經驗,所以,老鄉雞是怎麼後來居上的呢?
老鄉雞探店:本地化色彩濃厚
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B2層,【商業街探案】記者現場探訪了老鄉雞十月初開設的新門店。
門店的基本裝修與大廳其他餐廳無異,以木紋色和餐廳主題色藍綠色牆磚為基礎,白色招牌和吊燈。主題色以藍綠色和墨綠色為主,從筷子到託盤的餐紙,都是整齊的藍綠色。餐紙和圍欄上到處都寫著「老鄉雞,全國門店800家」,並畫上老母雞。
排隊入口處,同麥當勞一樣,設有免洗洗手液,及自取的大麥茶。一掃傳統中餐快餐店的髒亂形象,顯得乾淨明亮,品牌形象十分統一,細節做得十分到位。
在菜品的入口處,堆著幾個4L的農夫山泉大桶,並用立牌寫著「肥西老母雞湯,農夫山泉燉製」。點明了主推菜和賣點,宣傳效果極佳,點餐的顧客幾乎人手一份雞湯。
有餐飲業內人士告訴【商業街探案】:據他觀察,在老鄉雞帶孩子吃飯的主婦很多,原因是老鄉雞從店面的綠色設計到農夫山泉大桶都十分討巧,會讓消費者有一種健康養生的感覺。
而在菜品層面,其實老鄉雞並不算健康,很多消費者反應口味比較重,很鹹,因為老鄉雞的菜品口味仍然以安徽本地口味為主(事實上老鄉雞八成門店都在安徽),不設套餐,模式頗似升級版的瀏陽蒸菜。
菜品全部以保溫的不鏽鋼大缸保存,只在桌面出示相應菜品的仿真模型。點菜的話由服務員盛出。如上湯娃娃菜等易熟菜品,都是現點現下做熟的。
菜價比上海其他門店每個菜貴一元,一頓飯兩菜一湯在四五十元之間。【商業街探案】隨機走訪了用餐者,均表示在陸家嘴這種地方,已經算是非常有性價比的存在。
除此以外,在B1層的電梯旁,老鄉雞也佔據了獨一份的廣告位,在B2層門店平面地圖旁邊,引導消費者下樓消費。
作為對比,記者也調研了同樓層的其他店鋪。大部分店沒有排隊圍欄,可能是人氣不足的緣故,少部分即使有圍欄,也沒有這樣在各種細節處注重對品牌的宣傳和曝光,對服務細節的方方面面的周全。
環球金融中心店沒有外賣業務,在另一家門店裡我們點了外賣來嘗試。滿減之後一頓飯單價在25~35元以內,勝在每一個餐盒均有塑料封條需要手動撕開,這樣能有效保證湯汁不撒出。
此次上海開店算是老鄉雞第二次來到上海,之前第一次還是以原名「肥西老母雞」出現的,沒有掀起什麼波瀾,後隨著老鄉雞的改名,全部戰略撤退回到安徽了。
不過這一次老鄉雞表現得十分優異。【商業街探案】大致測算了一下,根據晚間的用餐情況,每小時大概40~50人,同比環球B2的其他門店人氣都要旺得多。據店長透露,老鄉雞現在已經在張江高科、虹橋天地、環球金融中心和中山soho四處辦公樓開店,下一步即將進入靜安。
中式快餐的機遇與瓶頸
中餐的賽道很大,但公認的擴張難題是難以標準化,而機遇其實也在於標準化。上一代的真功夫、鄉村基,永和大王們、今天的老鄉雞其實都得益於此。
誕生於1990年的真功夫,曾經是最早一批吃上標準化紅利的中餐廳。1995年連續開了兩家分店後,創始人蔡達標開始完善從前線到後臺各個操作流程的標準。結合麥當勞的運營經驗和自身特點,對原料、加工、作業、設備、烹飪、出品……能夠標準化的環節、過程、步驟都實現標準化運作,實現「千份快餐一個口味」,並形成9本手冊,貫徹到員工日常的培訓和考核中去。實現餐廳無需廚師、80秒取餐,第一個攻克了中餐標準化的世界難題。
2000年,吸取麥當勞的經驗,企業投資5000萬元在長安鎮建立了一個能容納400間餐廳運作的大型後勤中心。2004年將總部搬到了廣州,分店已達70餘間。「真功夫」一度在數年內都能始終保持著年均55%的增長速度,儼然成為中式快餐第一品牌。
迅速增長的同時真功夫也在不斷擴張,一方面發動全國戰略,啟動華東、華北後勤基地,先後在上海、杭州、寧波、北京設立分公司。從真功夫的官網來看,現在的真功夫除了西藏,在全國大陸的各個省份都插上了自己的旗幟。另一方面在新店選址上,放棄「利潤優先」原則,全面實施「品牌優先」原則,總是和洋快餐挨在一起開店,搶佔大中城市的商圈制高點,在北上廣重點城市的重點商圈都有「真功夫」餐廳進駐。
但品牌升級全面擴張的同時,兩大創始人開始內鬥水火不容,內鬥11年直到一方身陷囹圄。曾經離上市只有一步之遙的真功夫,品牌元氣大傷,管理層大幅清洗流失,連鎖餐飲界地位下滑。加上租金上漲、新的品類不斷湧出,正餐降維夾擊快餐,讓真功夫的路愈來愈難走。14年的門店是600+店,到2019年,老鄉雞已經開到800多家,真功夫依然是600多家。
2016年,真功夫曾經試圖以升級的品牌體驗店為自己打開新局面。店內顏色以黃色、黑色、原木色為主,木質座椅被替換成了沙發,店裡擺著書架、植物,新店的 logo 底色由紅色改成黑色,原本看起來很像李小龍的人物被虛化。原本的櫃檯式點餐,變成了流水線式的自選,選好之後再在最後的計費處結算。能選的菜品也大幅增加,多出了糯米雞、甜品、腸粉等十幾種產品。
而午餐店內客單價達到了 40 元以上,比普通真功夫 25 元左右的客單價高不少。但似乎收效不佳,點評上屢屢被投訴「價格貴」「服務差」,曾經計劃在16年底開出50家店的豪情,也沒有了下文。
現在的真功夫掌舵者潘宇海,對於中式快餐的升級方向理解是,消費者有智能便捷、環境時尚和滿足個性張揚的需求,「我把這3點叫做個性化,未來的方向肯定是標準化+個性化,這樣才能進入到中式快餐3.0時代。85後,90後甚至00後正在成為餐飲消費的主力軍,他們不僅要求更個性化的就餐體驗,甚至還傾向選擇能夠在精神層面擁有共鳴的餐飲品牌。外出就餐對他們來說不再是為了果腹,而變成一種融合社交、娛樂、自我寵愛功能的體驗,」潘宇海認為,新裝修的真功夫門店一改過去消費者的印象,在這裡,提供了一個聊天的環境,非常舒適,甚至可以進行商務談話。
老鄉雞的擴張之路
在真功夫之後崛起的老鄉雞,顯然思路也要新的多,步伐也穩健更多。
2003年老鄉雞的前身」肥西老母雞「在合肥開業。2010年左右,門店已經遍布安徽全省,甚至開到了南京和上海,數量達100多家。
2011年,公司向外擴張遇到難題,老鄉雞創始人束從軒克服了內部壓力,把肥西老母雞的名字改成老鄉雞。隨後,散布在上海、南京、北京的門店被撤回,老鄉雞回歸合肥市場。從那以後,束從軒和團隊在安徽窩了五年。
五年後,隨著老鄉雞在安徽市場扎穩腳跟,老鄉雞已經具備跨區域複製、團隊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等能力,就希望走出安徽,第一站是南京。選擇南京的原因是:安徽和南京之間交互頻繁,當老鄉雞進入南京時,很多人會認可,並成為它的用戶。
其時,老鄉雞定下的策略是,要麼不出去,出去就一定要拿下,把南京變成下一個合肥。而老鄉雞進入南京市場時,採用了先拿下雜牌市場的策略,以社區店為主。等社區店開的差不多了,團隊再打入寫字樓、醫院、學校等消費場景。
大約在同一時間,老鄉雞進入武漢市場。武漢是個大城市,經濟實力相當雄厚,但快餐的競爭薄弱。老鄉雞進入後,很快攪動了整個快餐業態,所到之處競爭對手都要跟著翻新店面。2018年,拿到加華資本的投資後,老鄉雞收購了永和的部分門店,加快在武漢的開店速度。截止2019年10月,老鄉雞在南京和武漢均開出100多家店。2019年,老鄉雞整頓一新,終於又重新進入了上海。
進入上海之後,選擇的位置都是高端商圈的寫字樓,這其實是另一個打法:
一來高端白領對於價格的敏感程度比較低,對於餐品和環境的乾淨要求更高,老鄉雞的定價完全是性價比之選。二來辦公時間長,需要在公司解決好幾頓飯,和一般消費者的嘗鮮追求不同,家常菜是可以真正當飯吃的,能夠形成穩定的復購。
從選址來說,比起真功夫一味盲從麥當勞,追求流量,選擇昂貴的交通口岸和商圈,老鄉雞的做法可算得上因地制宜,穩紮穩打。從擴張節奏上來說,老鄉雞紮根安徽,進入江蘇選擇蘇北,同時期選擇樞紐城市人口流入大城武漢,都是在自己的已有優勢上,選對人群把優勢進一步放大。比起全國到處插紅旗的真功夫,從管理到經營,老鄉雞都是更為精細的。
迄今為止,老鄉雞對自己的定位都很清楚,做家庭廚房,做家常菜,讓更多的人可以拖家帶口當日常吃。相比於真功夫在門店裡打造環境,提供所謂的個性體驗,滿足自我價值追求,這些從正餐方面借鑑來的思路,老鄉雞無疑是更清楚地抓住了「中式快餐」的本質。沒有人會以快餐店的就餐作為社交談資,但是人人都需要一日三餐的基本攝入。
但如果說老鄉雞解決了中式快餐的問題,還為時過早,畢竟,對服務質量的詬病和菜品口味的質疑,在知乎和點評評論區也不絕於耳。毫無疑問的是,老鄉雞非常擅長營銷和包裝自己,通過各種各樣的營銷活動,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流量和關注度。但具體能不能在上海真正取得穩定的地位,過了嘗鮮期是否還有這樣的流水,如何克服區域局限進一步擴張,以及控制品類和本土化口味,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觀察。在走出江浙滬後,是否還能有如此上佳的表現,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