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好到收藏,再到開辦博物館——
柴林和他的自行車世界
柴林
1816年產德國馮·德賴斯走路機。
一個人、一個時代、一座城市,都有它特定的記憶。
自行車無疑是柴林的記憶。
13000餘件自行車藏品、1000餘輛「絕版」車型。
在蘭州自行車博物館裡,珍藏的不只是漂洋過海而來的老物件,更是象徵近代工業文明的縮略史……
A 留下記憶
2018年11月12日,初冬的蘭州,陽光懶懶地鋪灑在黃河兩岸。
「中國蘭州自行車博物館」坐落於黃河之濱的張家灘1號,這是一幢四層獨棟樓,院內花木扶疏、綠草如茵。
大樓一、二、三層,儼然一座自行車森林。一輛輛自行車整齊地陳列在大廳,每輛車子都被精心放置在長方形玻璃罩下。大廳靠牆的展櫃裡,依次陳列著全國各個省份、不同時代的自行車行駛證、自行車執照。
蘭州自行車博物館籌建於2009年,佔地6.6畝,為地方性專題博物館。收藏了從1775年至1975年近200年以來全世界各國生產的古董自行車1000餘輛,這些藏品是近代工業文明的象徵,是世界工業文明發展的縮影,是「絲綢之路」上又一個旅遊觀光的景點……因為尚未正式開門納客,博物館隻言片語的文字簡介背後,更多的則是一輛輛穿越時空的老物件在「說話」。
自行車博物館的主人,既不是年輕的自行車騎行達人,也不是自行車俱樂部老闆,而是一位極具親和力的花甲老人。
「在你的人生當中,你的記憶是什麼?」未等記者開口,健談的老人便在濃重的武威方言中開始自問自答。「記憶就像母親,每個孩子回到家中總是要喊一聲『媽』,如果媽媽答應了,孩子心裡就踏實了、安全了。記憶就像家鄉的一棵松樹、松樹下的學校,如果沒了樹、沒了學校,記憶也就不存在了……」
柴林在蘭州生活了四十多年,他說,給他留下最深刻記憶的就是黃河母親。而博物館裡的自行車正是他為子孫後代留下的記憶,「也許年輕人喜歡各種豪車,但我們這代人不同,有著對一座城市的懷念,還有關於一個時代的記憶。」
在散文般行雲流水的追憶與憧憬中,柴林收藏自行車的心路歷程,還有博物館裡那些自行車的神秘面紗也被逐一揭開。
克萊夢特三輪車。
1861年產米肖父子大小輪燕子自行車。
B 鎮館之寶
說到鎮館之寶,非這輛「走路機」莫屬了。
這輛世界最早的木質、可轉向的前輪曲柄自行車,產地為德國,生產時間為1816年。
提及這輛開創了人類交通工具新時代的「走路機」的誕生,它的出現確屬發明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靈光一現。根據相關文史資料記載,這個可以稱得上是「偉大」的創意源自200多年前。
1790年的一天,法國人西夫拉克在巴黎街上行走,一輛駛過的四輪馬車濺了西夫拉克一身泥水。這促使他想到一個問題:路這麼窄,行人又那麼多,為什麼不可以把馬車的構造改一改呢?應當把馬車順著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
他回家就動手設計,經過反覆試驗,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造出來了。這輛最早的自行車是木製的,它的結構比較簡單,既沒有驅動裝置,也沒有轉向裝置,騎車人靠雙腳用力蹬地前行,改變方向時也只能下車搬動車子。
之後,許多發明者對自行車投入了巨大的熱情。生活在1785-1851年的馮·德賴斯男爵,在前輪上加了一個控制方向的車把子,憑此發明獲得了英國皇室的稱讚,並獲得專利,這臺「走路機」被視為自行車始祖。遺憾的是,直到1830年,法國政府為郵差配備「走路機」,這才推動了它的普及,也促進了對其的進一步改進。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自行車界的老前輩,也通過各種途徑出現在了蘭州。比如,生產於1861年的燕子自行車,也是世界上首輛大小輪自行車。該車全球僅存二輛,一輛在義大利博物館,一輛在蘭州自行車博物館。還有1888年的英國雄鷹自行車、1911年的英國皇家空軍跳傘車、1896年德國俾斯麥28型自行車……這些屬於世界孤品的自行車,在蘭州自行車博物館均能找到。
在博物館裡,還有有著悠久歷史傳說的雞公車,「手推獨輪車,也叫二把手、土車子。據說在諸葛亮時代就有了。諸葛亮為解決天梯石棧道上人背畜馱的運輸難題,研究了木牛流馬,實際上也就是這個獨輪車。」柴林向記者介紹,這輛獨輪車製造時間為1935年,他後來從瀋陽藏家手中購買的。
1911年產英國三槍皇家空軍跳傘車。
1935年產手推獨輪車。
C 收藏之路
自行車的發展演變之路,就是一部近代工業史的縮影,背後也是一部城市發展史的記憶。
1979年,柴林花880塊錢在蘭州曹家廳購買了一輛產於1953年的英國「藍羚」牌自行車。家裡除了一輛國產永久13型自行車、瀋陽「白山」牌自行車、鳳凰14型、18型自行車外,又添新丁。那時,城市街頭除了公交車幾乎沒有機動車,上下班高峰到處是洪流滾滾的自行車騎行一族。而自行車和縫紉機、手錶作為三大件,也是娶媳嫁女的標配。
雖然過去了四十年,但曹家廳當年門庭若市的寄售所、人頭攢動的自行車交易市場,柴林至今歷歷在目。買自行車需要券,柴林也因此成為賣券「二道販子」的老顧客。
全國各地的藏友們都知道柴林是自行車「好家子」。
2009年,柴林在天津收藏了一輛英國皇家儀仗隊軍用自行車。說起這次的收藏經歷,柴林笑了。「這雖是一輛軍用自行車,但觀賞價值差。我要的是特別美觀的。」對方一聽就洩氣了。茶飯期間,柴林便不再言及此事。酒過三巡,柴林一行準備離開。誰知那人從4樓又追到3樓,從原先一口價10萬塊錢,一下子降到柴林出的6萬塊錢,還生怕柴林不要。為了那輛自行車,柴林從天津僱了輛麵包車拉到北京西客站,那邊的熟人早已買好了3床被子和木箱等著,打包後火車託運回蘭。
從愛好到痴迷,再到收藏。柴林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個團隊。起初是業界圈子,後來公司員工也加入了。他們甚至都成了自行車行業的專家。有時候為了一隻腳踏、一顆螺絲、一個燈,或者一本自行車行駛證,要買來好幾輛同款的車子來配,而為了這些配件,往往要花好幾個月乃至幾年時間。
40年來,柴林和他的團隊,幾乎馬不停蹄,除了國內各大城市外,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家都有他們的足跡。為了安裝修補自行車,幾個晝夜不睡覺是常有的事。與其說這些自行車是柴林和他的團隊多年的心血,不如說這是一種植根於內心深處的文化信仰。
對城市的懷念、文化品位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要走的路、要做的事。有人喜歡存錢,有人喜歡存物。柴林是一位建築工程領域的老闆,步入花甲之年的他,沒有選擇遊山玩水去享受,而是選擇了另一種方式——收藏自行車。當然,這種享受是常人體會不到的。
在柴林的自行車博物館裡,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溫暖和懷念。收藏自行車,柴林為的是把快樂和記憶留給更多人。
文/圖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首席記者 張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