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是一種邊煮邊吃的飲食方式,在遠古就已存在華夏民族的飲食文化中,邊煮邊吃保持了食物在吃的過程中始終熱氣騰騰。
在商周的時候,有一種鼎,裡面加入水或湯,將牛、羊肉及蔬菜等在鼎中煮熟,然後各人分而食之(中國古人是分餐制,大約元代以後才開始合餐)。
三國時期,曹丕發明了一種五格鍋,叫五熟釜,毎格放不同味道的湯底,比現在的鴛鴦火鍋還要多些味道,滿足不同人對不同味道的要求,使更多的人可以其樂融融的一起用餐,同時也讓一人可享受不同味道煮出的食材。
火鍋大抵分為兩大類,以重慶的麻辣火鍋為代表的湯底味濃厚,不需或少需蘸料的火鍋,麻辣火鍋起源於川江船工,船工常年穿梭於江上,煎、炸、炒等費時費力的烹調方式均不適合他們,火鍋這種節約時間的方式正好滿足他們,且麻辣火鍋不但能滿足果腹的需要,熱辣的食物還能祛溼驅寒,幫他們抵禦江上寒溼的氣候。
另一類就是以涮羊肉為代表的湯底味清淡,以芝麻醬為主要蘸料的火鍋,涮羊肉據說是蒙古軍隊發明的,所以又叫蒙古火鍋,蒙古軍隊遠徵歐亞大陸,後勤部隊隨隊帶著大量的羊群,部隊開飯時殺掉一些羊,羊肉容易煮熟,加上在當地找來的蔬菜,煮上一大鍋,再蘸上香濃的芝麻醬,士兵既能吃飽吃好,還節約大量時間。
現在的火鍋在中國已是南北普及,成為大眾的常用飲食,也是飲食界的支柱產業。
北方來說,有北京的涮羊肉,東北的酸菜白肉火鍋,河南的紅燜羊肉火鍋,山西的晉中火鍋。
南方就比北方的火鍋品種多得多,川渝的麻辣火鍋,重慶的鴛鴦火鍋,湖南的腊味火鍋、湘西的狗肉火鍋,貴州的酸菜魚火鍋、花江狗肉火鍋,廣東的打火鍋、粥底火鍋、魚頭火鍋、醉雞鍋、重慶雞煲、豬骨煲,雲南的野生菌火鍋、糊辣魚火鍋、天麻火腿雞火鍋,臺灣的臺式石頭火鍋、燒酒雞火鍋、羊肉爐火鍋、薑母鴨火鍋、臺式麻辣火鍋、臺式涮涮鍋、臭豆腐火鍋、阿美族石頭火鍋、火烤兩吃火鍋、迷你小火鍋、沙茶魚頭火鍋。
火鍋不但在中國流行,也影響到東北亞、東南亞,歐洲也有所謂火鍋,但已完全變味,和東亞的火鍋已不是一回事,比如勃艮第火鍋是在鍋中放入橄欖油,燒熱後將醃料醃過的牛、羊肉和蝦等食材放入炸熟,然後蘸醬料吃,這和東亞湯底煮食才已大不相同,至於乳酪火鍋、巧克力火鍋同樣和東亞火鍋比已是面目全非。
日本、朝鮮、韓國、泰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等地的火鍋均傳自中國,和中國的火鍋大同小異,就不一一介紹了。